关灯

人文通史 浅谈古人制造香水始于何时

0
回复
40
查看
[复制链接]

7514

主题

13

回帖

754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46
发表于 2021-7-21 10: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暮春时节,北京的各大公园甚至大街小巷都可谓“无处不飞花”,而沁人心脾的芬芳更是令人身心愉悦。在中国古代,由于古人信奉“香气养性”,很早就开始用鲜花等芳香植物做成“香囊”、“熏香”、“香露”……“香囊”最早被称为“容臭”
* B" u. e8 N3 X! R; V8 p% w+ S, q3 N; U: G
  《礼记》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
2 b2 Q4 j9 q" M- V. F* f2 d$ \
6 E0 P% E* U9 s) M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很悠久,芳香物质很早就被古人用来香体、辟秽、改善环境。原始的香品,多用芳香植物制成,在今天看来,这是真正纯天然的香料。早期用香的方式相对比较简单,有时就是直接插戴香草。屈原《离骚》诗中即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将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这就是战国时流行的一种插戴香草风俗。
/ D) N# L% Y5 Y5 P; q
5 @# G& q. u1 \; W: i  N; [7 ~" [  ?: g: S# ]& R6 R% H7 A0 I
/ A+ m% y1 \( r* d7 A' g3 D
  而较为普遍的方式,则是将香草一类的芳香物质采摘阴干后,装进小口袋里,做成香包,谓之“香囊”。在1970年代考古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便出土了一只香囊,系用精美的丝织品绮罗缝制的,里面装满了芳香植物。
( z& e9 d. k0 a5 P4 ^" c# L  A, z, \2 {1 G0 \
  香囊,又叫“容臭”,这里的“臭”念xiù。容臭好闻,居家可以悬挂,在古人的卧室帷帐里都会悬挂香囊。东汉末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一语,说的就是这类用香风俗。
' y' X4 V7 h- D0 o8 h/ P, H- J( i. I
  在古代,比较讲究的人都会随身佩戴香囊。因为香囊是古人佩戴之物,故还有“佩帏”的别称。先秦时人们佩戴香囊已很流行,对未成年时还有用香要求。据《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3 ?- B/ H1 D4 n; ^) y
% T: z9 X. Z2 w
  为什么见长辈要佩戴香囊?避免身上有异味,冒犯长辈。可见,古人用香并非仅仅为了好闻,而是上升到了文明礼貌的高度。
1 [) {; K$ w- u
! s6 R1 M- E3 E( `; Y4 u% l  秦汉及以后,佩戴香囊成为民间一种广为流行的香品消费方式和风俗。东汉末文人繁钦在《定情诗》中有这样的描写:“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将香囊系在膀臂下,穿上长袖,藏掩其中,会有暗香飘出,所谓“红袖添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9 b; ?$ y  ~& J( ^+ ^9 T$ t% Q3 ]

1 \7 X" i! J3 P( n0 g4 S7 R( X8 r  除了系在膀臂下,也可藏于怀中,还可当成装饰物件,挂于胸前。古人喜欢佩戴香囊,并不仅仅是为了香体,去除异味,还有保健和医疗的考虑。古人认为,带香植物都有特殊的医疗功能,许多芳香植物被中国古代医家列为“上药”,而被推荐使用。据《山海经·西山经》,在一座名为“浮山”的山上,“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
" B- s4 s& S4 j3 _9 j; q
! b, F' k4 j5 b! ]! @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人为了香体,除了佩戴香囊,还有直接食用香品的现象,将芳香物调入日常饮食中。屈原《九歌·东皇太一》便称:“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蕙草、兰叶、桂皮、椒叶这四种芳香物,或拌食,或泡酒喝,或做成饮料饮用。5 ^+ r" o+ g; K, _$ @/ k4 L8 R* S
) z* Q. V& C# k, k+ P
  这种“食香”之俗在古代曾长期存在。如在唐宋宫廷中,嫔妃间便流行食用杏仁、饮用杏露,为的就是体香。以体香出名的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生前不只常佩香囊,常洗香汤,也爱食芳香果实。
6 N& K# O+ s: v3 r  x% Y2 X! C( m
+ C# Q! O& c# J% R* O6 R( M; i  汉代开始流行“熏香”
6 t1 `6 \, {9 z6 ~) N5 V% e* Y- l
7 ^1 v4 N) ~/ n9 B+ u9 y  《乌夜啼》词云:“绣香熏被梅烟润,枕簟碧纱厨”
  _, H- m  I4 I
* V2 ?  W0 M% ^2 l& G5 R4 C  两汉时,“熏香”开始在贵族中流行开来。所谓“熏香”,就是把衣物放在燃烧香料的炉子上熏烤,使香气散发出来,沾到衣物上。这种专用炉子叫作“熏炉”或“香炉”。为了防止衣服被烧到,外面会罩上一个罩子,这个罩子古人称之为“熏笼”。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中,除了香囊外,还出土了熏炉、熏笼。当然,熏香并非只熏衣服,还熏被子、熏房间。宋李石《乌夜啼》词中所谓“绣香熏被梅烟润,枕簟碧纱厨”,描述的就是熏被的情形。
2 R% z) }$ i4 o* }: v: a6 u. V% n' _, x# [( P" W
  汉朝用香之盛是以前没有过的,用香甚至成为一种宫廷礼制。《汉官仪》记载:“尚书郎入直台中……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 k/ n' }3 z- D" }6 `1 h. Z5 t2 R

  I' n( m* b1 |8 p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早在先秦时已出现熏香。1997年,在陕西凤翔雍城遗址曾出土过一只战国时期的凤鸟衔环铜香炉,而且同一时期熏炉在全国多个地方都有发现。# x, }% y+ d2 o! z4 I

+ C5 B0 X- Q0 W7 @. s  熏炉是汉朝贵族家庭必备器具之一,其中又以名为“博山香熏”的熏炉最出名: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模拟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景象,并由此而得名。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便曾出土过一只精美的“错金博山熏炉”。6 V9 d, \( L- S4 k" ?" @, t4 H: r' h% Y" E

6 k# \; `4 E1 L$ P3 o, A7 }2 W  汉代还有一种专门用来熏被窝的超小型圆状香炉,叫“熏球”,因为放在被中始终不会翻倒,人称“卧褥香炉”,亦叫“被中香炉”。据《西京杂记》,“熏球”最早是一名叫房风的人发明的,可惜“其法后绝”,后到西汉时由工匠丁缓复制成功。7 X$ n9 |" h; {! l( C$ M6 H- }
. ]5 H" `. i- ~) e/ e$ }
  作为佩戴和熏烧的香品,自然都是固态的。在古人所消费的固体香品中,后期更多是“香药”。这是一种人工合成香品,又称“合香”,多依“香方”制成。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便记载了多种“熏衣香方”。其中一种配方是这样的:“沉香、煎香(各五两))、雀头香、蒮香、丁子香(各一两));右五味治下筛,内麝香末半两,以麤罗之,临熏衣时,蜜和用。”
( {4 C7 J/ u* {7 N7 B" A8 w6 R8 b: r4 r- n  K5 e& \: G
  到唐宋时,香品的品种越发丰富,如香粉、香丸、香饼、香膏等合成香品都已在民间使用,有的专门用来香体,有的专门用于香口(去除口臭),有的专门用于改善空气质量。与此同时,香品的消费方式也变得简单,如有一种“印香”,使用起来相当方便,与现代的蚊香使用方式很相似,不必用专业的熏炉来焚烧,放入香盘中点燃后可顺序燃尽。' y! u, B4 b# [' M/ ~7 d9 c
$ f3 v/ B: E3 M+ k
  宋朝已出现“蒸馏法”制造香水《铁围山丛谈》记载:“至五羊效外国造香”
* g6 L4 m% c' G0 x: i. k  ?' o  U* N8 E2 A
  在古代,人们所用的香品以固体为多。那么,中国人从何时开始使用香水的?应该在唐末五代时。
+ [4 Z3 d3 T5 X! @4 c: x* L. X; V4 x6 V5 m7 W$ |) Q
  古人将香水称为“香露”,制作香露的主要原料以鲜花等芳香植物为主,故古人又称香水为“花露”。现代制作香水的工艺“蒸馏法”,在宋朝的广州地区已出现,所制造出来的“蔷薇露”颇受时人喜爱。但这种蔷薇露并不是用蔷薇花制造出来的,而是用茉莉花。为什么不将这种香水称为“茉莉露”?这就要说到进口香水了。进口香料汉朝已在中国出现,如苏合香、鸡舌香都是进口香料。但液体进口香料即香水进入中国的时间相对较晚,“蔷薇露”就是中国市场最早出现的一种进口香水。
; }4 B; O: A0 h7 c" j6 M8 d# Z' M: M6 ?3 x% f3 d
  蔷薇露又称“蔷薇水”。从南唐张泌《妆楼记》“蔷薇水”条所记来看,进口香水在五代时人们已开始消费:“周显德五年,昆明国献蔷薇水十五瓶,云得自西域,以洒衣,衣敝而香不灭。”
6 w* Z0 q0 ?% k& K: K; u' d9 L4 `+ Z6 c+ Y: e
  宋朝时,中国市场上的进口香水并不是法国货最优,而是大食国的蔷薇露。大食国在今阿拉伯地区,当地生产的香料、香水在当时都是世界顶级的,香气弥久不息。据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大食国的蔷薇露,“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着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 I3 ]- `' ^0 k; ^7 Q3 @* L4 U

+ q  L9 t7 V( v; {: }! N  《宋史·蔡卞传》中,有这么一个使用香水细节:蔡卞是奸相蔡京的弟弟,但蔡卞与蔡京完全不同,是名清廉的好官。当年,蔡卞来到进口货很多的广州时一无所取,可谓两袖清风。后来他迁调越州,外商不好直接送他东西,便把蔷薇露洒在衣服上送他。从这个细节上可知,当时的进口香水很贵。宋诗人杨万里也认为蔷薇水是“洋货”,其在《和张功父送黄蔷薇并酒之韵》诗中称:“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
  C! d. N: W; w/ l1 @
, `$ \! F( f" X  由于进口香水太贵,当时的广州商人想到了自制香水。《铁围山丛谈》记载:“至五羊效外国造香,则不能得蔷薇,第取素馨茉莉花为之,亦足袭人鼻观。”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当时的广州(五羊)商人效仿进口香水,因为没有蔷薇花,便用同样香气浓郁的茉莉花替代。制作出的香水“亦足袭人鼻观”。5 I- V4 Z0 |/ G9 t
% x, N$ U' l! K/ W4 m) @4 e; j' z
  再后来,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香水产地已不仅仅有大食国。据明王象晋《群芳谱》,蔷薇露“出大食国、占成国、爪哇国、回回国,番名阿剌吉”。8 V% o3 ^5 a  [" u. E( E% `% e$ G
6 h* s4 r: m9 I, ^/ |7 ~
  到明清时,贵族女性使用进口香水已较为普遍。如当时的明朝后宫女性,在洗澡后流行用“古剌水”擦身,“古剌水”就是蔷薇露。
% {/ \3 \  g7 \5 k
) Z, j/ x0 x3 @0 f, _* m8 i  为什么古人爱消费香品?这应该与古人信奉的“香气养性”观念有关。这种观念一直到明朝都有市场,明王象晋即持此观点,他在《群芳谱》中称,香气“能疗人心疾,不独调粉为妇人面饰而已”。0 m0 }, U4 z. ~9 Q0 y! w

2 y2 @5 ^/ v$ o*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