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 南宋四大家是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马远、夏圭师李唐笔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多向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 g4 H, q4 R6 @8 h7 ]/ V$ D
+ q% j6 s m6 v2 R 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字曦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 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并以画牛着称。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 b% k! v$ H2 _; d! G
1 F. v: {7 E* @! a5 I: D: L6 I$ V8 @ 中文名 李唐别 名 曦古出生地 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3 C7 K9 O( i- F8 @ I
( P0 r$ u5 D$ C$ [% e9 `! U
出生日期 1066年逝世日期 1150年职 业 画家主要成就 山水画 代表作品 《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9 Y3 ~4 B0 R) I8 n
# ]8 H2 S1 E2 P; e t, _. w 人物简介点击查看原图">描述清溪渔隐图李唐(1066—1150),字曦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画院南渡而入南宋画院的画家,精于山水画和人物画。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朝(1100~1125)补入画院。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颠沛流离,逃往临安(今杭州),以卖画度日。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着称。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在南宋一代传流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教子图》、《清溪渔隐》、《长夏江寺》、《采薇》。《烟寺松风》。等图。9 _: g# K7 ~; M, W
. ]" j- @; p3 i% l! @8 S
画作欣赏《采薇图》' L H% a: z9 x9 l8 l3 R. P
9 b! O& S( Z- O; E; a$ @; U 点击查看原图">描述《采薇图》,绢本,淡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q) h% n1 ]1 q
+ V4 u* L. m# I/ d! S8 Q 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避于首阳山采薇(俗名野豌豆),最后饿死的故事。借以颂扬民族气节,间接地表达了他反对民族投降屈服的立场,有的题跋也指出此画是“为南渡降臣发”。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阴,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其间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两位主人公画得笔墨劲秀,衣纹简劲爽利,神态生动,殷殷凄凄,若声出绢素。树石笔墨粗简,墨色湿润,已开马远、夏圭法门。画中石壁上有“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题款两行。画后有元人宋杞、明人翁允文、项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纲、阮元、吴荣光等题记。
, i+ U) D! T- l( G+ V1 l, f
7 F: S+ | o' w6 o2 z v+ y5 [ 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司马迁所着之《史记》中即有“伯夷列传”,伯夷和叔齐是殷的诸侯孤竹君(国在今河北卢龙南)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要把继承权让给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说这是父命,不可违背,最后逃跑了。叔齐见状也离家出走。兄弟二人出走后先后投奔了西伯姬昌(即周文王),不久姬昌死,儿子姬发(即周武王)要出兵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拦住姬发的马头谏阻,认为臣子造反讨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伯夷、叔齐深以为耻,表示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于是逃隐至首阳山(在山西永济县境),采食野菜充饥度日,最后双双饿死在山里,临死前还作了一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表示了坚决不屈服的志向。' t, i4 b+ ~. ]
. C5 P5 B9 [( v" U
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力刻划了这两个古代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a9 N* @6 J) V( w9 o9 x
, z) a# `5 K/ B% m: Y; w* I
《烟寺松风》7 f0 E, j8 e0 c( Q; E2 ^( g
8 O+ D0 g7 z: m3 l9 S3 q 点击查看原图">描述《烟寺松风》图。挂轴,全幅长200CM。宽75CM。画心长110CM,宽60CM。
5 |" W5 A. D& g Y
) J+ ]0 U; @8 S. g+ T! C6 j4 f 《烟寺松风》图。 是李唐晚年80力画烟寺松风图。1147年已卯春月。
2 r# N6 [0 i- T& y: }* X! {! Y# Q. w$ X' ~: ~ @
李唐《烟寺松风》挂轴。晚年所画。80岁1147年已卯春月所画。五云阁史柯九思题寺。柯九思(1290—1344年),元代。字敬仲,号丹丘生、五云阁吏,浙江台州人。早年为仕途奔波,任奎章阁鉴书博士,后流寓吴中。晚年出家为道,以诗文书画终老。有明代书法家王宠题字。王宠(1494--1533),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思云题《烟寺松风》,思云原名:顾可求:顾福,字可求,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号思云。是明代 文征明《(1470一1559年)是明代中期最着名的书画家》的朋友。文征明选集中特地写了思云的一身。 若真题跋,也称其作品和作者:80能画其神品,力挺健气势恢宏乃神品。现藏于江苏盐城。
) [4 C5 l/ p2 ?& _7 ^8 l. n% E: o" {: \. J q! @5 k
《万壑松风图》) b1 S4 m2 }; j2 Y+ I
2 h u) j/ ]: u: D. R
点击查看原图">描述作于1124年,绢本,浅设色,纵188.7厘米,横139.8厘米。, t0 C8 R( }' f2 [
/ ~( ]% i( l8 `: V' |
其时李唐约58岁。构图上明显受范宽影响,一峰高耸,云雾缭绕,冈峦郁盘,峭壁如削,下面是浓密的松树林,岩间有多处泉水飞溅,汇成溪流,右边崖下有小路通幽。坚挺的皴笔似钉头、雨点、刮铁,或归之为小斧劈皴,显得石质坚硬,棱角尖锐。初看墨色浓重,实则原图敷有厚重的青绿色,表明其初学时曾师法李思训的着色。
/ H) e4 l- W2 X3 ^
2 d. E4 |& J" p9 |8 g% h3 ^$ ^ 刘松年点击查看原图">描述刘松年引(约1155-1218)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于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号,清波门又有一名为“暗门”,所以外号“暗门刘”。
8 O" Y: y3 K9 E2 R: w. j2 V
8 s3 w% F$ N& z1 P6 ]) y# z: R 本 名 刘松年别 称 刘清波、刘暗门所处时代 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 钱塘(今杭州)5 B- l; \% }) W* i+ |* d
1 c c3 X! R+ Q9 {4 o2 o( Q( a
出生时间 约1155年去世时间 1218年主要作品 《四景山水图》《溪亭会客图》《天女献花图》《中兴四将图》等主要成就 使江南山水在南宋成为山水画主流;作品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0 f: l) U% T, l% d/ Q
1 W9 k8 Q* H; P# M 人物简介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入为御前画院学生,宋光宗绍熙年间(约1190—1194)为画院待诏,宋宁宗时(1195—1224)因进献《耕织图》,得到奖赏,赐予金带。擅画人物、山水,师张训礼(本名张敦礼),而名声盖师,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
0 n+ H9 \# E/ q) W" P1 l, X2 u& Z# l
画学李唐,画风笔精墨妙,山水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清丽严谨,着色妍丽典雅,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在技法上刘松年变李唐的“斧劈皴”为小笔触的“刮铁皴”,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张丑诗云:“西湖风景松年写,秀色于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图醉叟,数峰眉黛落齐纨。”所作屋宇,界画工整。兼精人物,所画人物神情生动,衣褶清劲,精妙入微。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不平的,如《风雪运粮图》;松年也是位爱国画家,拥护抗金,反对投降,曾苦心孤诣画《便桥会盟图》,希望统治者效法唐太宗战胜强敌突厥,而不要效法唐高祖之逃跑投降政策;他还画《中兴四将图》,表彰岳飞、韩世忠等民族英雄之伟绩。后人把他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1 ~/ R: F+ U( d: l5 T
' D" t% s' U' W7 U* Z7 u
传世作品点击查看原图">描述传世代表作品有:《四景山水图》卷及《天女献花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开禧三年(1207)作《罗汉图》轴和嘉定三年(1210)作《醉僧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雪山行旅图》轴藏四川省博物馆;《中兴四将图》卷传为其所作,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传世作品还有《西湖春晓图》、《便桥见虏图》、《醉僧图》等。着有《溪亭客话》。
6 ^2 `& I, C* o: b' V' f9 |+ r% ? T8 e1 H, R
点击查看原图">描述马远点击查看原图">描述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等。
6 ]4 O' H: C. v7 M. o! S L1 D$ C( A9 S* j# f
中文名 马远国 籍 南宋民 族汉族出生地 钱塘(今浙江杭州)7 z- }/ h. ^5 T5 F/ e) p! E
3 l) @$ e9 c: n6 e& L$ E 出生日期 约1140年逝世日期 约1225年后职 业 画家主要成就 山水、人物、花鸟代表作品 《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
) J; L& L; Z6 T# H& [, x$ b' K; L
% \3 R: O3 k8 @! D* G, [$ n+ Y! ]6 J 简述马远,生卒年不详,字遥父,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时期着名画家,“南宋四大家”之一。光宗、宁宗时期曾为画院待诏。画法受其家学影响较大,并师法李唐山水,后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其山水画善于取景,常能以偏概全,从小中见大,故时人称之为“马一角”;用笔上,扩大了斧劈皴法,并擅用勾线,画山石喜用笔直扫,水墨俱下,淋漓畅快,且棱角分明。马远独创勾线画法,对南宋后期院画有很大的影响。现存作品较多,着名的有:《踏歌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华灯侍宴图》两本,一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本藏于重庆市博物馆;《梅石溪凫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欢梅图》,藏于上海博物馆。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还藏有其《西园雅集图》卷,亦为马远真迹。
! K& n2 C) Y4 B5 t9 e1 N7 R7 d) [" _: @2 Y) O. X6 Y8 g& D, k8 H
生平南宋四大家">描述马远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0 g- _) H6 H$ O2 S+ T
* z: t) O8 |3 y% }5 ]% n+ y1 S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杭州)。他的生卒和详细经历,很难查考。他为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约1190-1224 年)的画院待诏。马远的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一连五代都是画院画家。其曾祖马贲善画花禽、人物、佛像,形成“马家”风格之后,为北宋徽宗朝宣和画院待诏。祖父马兴祖是高宗绍兴年间的画师,精于鉴别古代文物,工花鸟,亦擅画人物。叔父马公显与其父马世荣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上无一不工,绍兴年间任职待诏,并获“赐金带”。其兄马逵也长于山水、人物,尤工花鸟画,造诣颇深。其子马麟工人物画、 山水、花卉,曾为画院祗侯。
3 W" f( Z- l/ J9 y. G. u3 k! w1 v4 S, Y
马远出身于绘画世家,家学渊源,自幼受艺术的熏陶,继承家学并吸收李唐画法, 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7 }- p. b9 g* z- | h4 t
% {, u# b; G' | 代表作品《踏歌图》、《华灯侍宴图》、《梅石溪凫图》、《欢梅图》、《西园雅集图》卷艺术成就马远的艺术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他师法李唐,多用水墨,笔法雄奇简练。作画特点是布局简妙,线条硬劲,或用“斧劈”,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标志着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色。在构图上,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而是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表现广大空间。故人称“马一角”,品评者多以马远的画为“残山剩水”,赞誉他的独特画风。其风格特点表现在或峭蜂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四面全空,仅画一垂钓孤舟,使画面达到了强烈的空间感,突出近景的艺术效果。! l' j% v5 k- [% _
" v! a+ ]" F6 v! r/ |/ c0 k7 v1 z7 B
作品鉴赏作品一:《秋江渔隐图》: V$ D3 @- n: v' P( y+ P: ~
! ?6 v! Z# c8 _
点击查看原图">描述宋马远《秋江渔隐图》 绢本墨笔。纵37厘米 横2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马远的人物画存世作品不少,其艺术造诣甚高。在他的笔下,既有古代圣贤、文人雅士,也有农民、渔人等,题材面较广。马远人物画的鲜明特色是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此图显示出马远的富有创造性的卓越构图技巧和特定的环境气氛与意境的表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
6 R6 @7 F) X: y7 c
`1 ~+ c8 g1 z. A- T6 k* M 南宋着名画家马远是一位十分有才气的画家,他不但在山水、花鸟画上开创新风,而且在人物画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马远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出众的艺术才华,20多岁时绘制的人物画就得到过宋高宗的御题。9 `8 D) M# D, N* Q# s& I
& d! e* \- R6 ]
马远的人物画创造力极强,他突破前人窠臼,敢于大胆剪裁,删繁就简,运用人物身段、动态来刻画人物的形神,达到了简洁生动的艺术效果。他多用凝重的秃笔来描绘人物面貌,画衣纹则用画树枝的笔法,微带颤动断续,风格朴雅,和以前流行的流利秀美之作有所不同。
( ~6 Q5 e% p0 i3 `) p) c; z# m7 ?1 ]9 n" ?) j2 W
这幅《秋江渔隐图》是马远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此图为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老渔翁的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极富有立体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即使在马远其他人物画作品里也没这幅画运用得这么成功。另外,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波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瑟瑟,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十分成功,丝毫没有造作之嫌。在宋代人物画中,这幅《秋江渔隐图》的构思常被后世所称道。' F* w8 {1 H B' h# W1 m" f
5 i: G w B `! d/ R6 ] 作品二:《梅石溪凫图》
: T" c3 Y# T6 _! ~( ?: `
9 _! O% | Y. u6 s 南宋四大家">描述马远极善造境。在此画中,一角山岩横空伸出,却不突兀;一泓清泉,淡淡水气,静显清晨之态;梅枝两三,花蕾初绽,盎然生机便呈其中;野凫戏水,争知春暖,打破了山涧宁静,平添了许多生趣。抒画之意,涵诗之情,境味隽永,是此画最大特点之所在。“马一角”之名称雅号也可以从此画中观出一二意味。
/ M! O! t6 k( }' I. k! T, `# I. @2 K# {4 C
《梅石溪凫图》除此构图巧思之外,在用笔上也是颇具特色的。如图中左下角的巨岩用的是小斧劈皴,笔法有力明晰,横出之石则用晕染之笔,迷迷累累,突兀之感顿然消失,而且还衬托出些许空远之感。点苔儿笔用在岸边与巨岩之上,岩之峻因此而含润,岸之平淡则有几许浓郁生气。梅枝如虬龙展体,铁臂横伸,笔法劲硬有力却又不失曲折游动之变化,梅花点缀更丰富了枝干的动感,与戏水野凫相映成趣。构图之巧与用笔之活,皆成趣味,简洁明快,雅意横生。落款也有独到之处。在此画中,既未见题辞,也未见作者印章,而且作者的题名落款如不细心观看尚不易找到。原来作者将自己的姓名以近似点苔的用笔题在巨岩下部空白处,稍不留心就会让人误以为是点苔之笔。由此也可见作者构思巧妙,用心独到。
( B& _: e2 r/ j7 l8 X4 x/ e( E$ t7 K3 V2 F+ n% B: |
作品三:寒江独钓图点击查看原图">描述这幅画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 在空阔平静的江面上,有一中年人(从形象上看)正在独钓,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联想江的空旷,人在画面中央,更突现出一个“独”字。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常留出许多空白处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现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k( ?1 a' }4 o0 J
8 R- B, p- }7 N1 Q$ T6 ^ 职业生涯马远为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约1190-1224 年)的画院待诏个人荣誉马远是南宋时期着名画家,南宋四大家之一。他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
* e. X) [; r Q; w! _0 Q$ f3 B7 B7 a8 d7 `$ o# d) Q6 U n
影响南宋四大家">描述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这种“边角之景”其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马远的风格独特,富有诗意。画水能表现出在不同环境气候下的种种形态。其花鸟作品善于在自然环境中描绘花鸟的神情野趣。所画人物,取材广泛,多画佛道、贵族、文人雅士、渔樵、农夫等,闲雅轩昂,神气盎然。马远在当时影响极大,有独步画院之誉。( s5 Q3 `+ T4 t5 G
) \8 C3 W& c! I; \
评价南宋四大家">描述马远画树石等用郑虔的淡彩法,又颇类于巨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红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闲雅之气,与同时的夏 ,号称“马夏”。他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他画的《水图》表现了不同条件下江河湖海的运动状态,奇幻多姿。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给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画山,常画山之一角,或“马半边”。对他简洁有力的构图,称为“边角之景”。他又多用水墨,画楼阁用 “界画”;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现存画水的作品用各种轻重不同的笔法,把平远、迂回、盘旋、汹涌、激撞、跳跃,以及微风吹起的微波,月光反映的滟荡等水的动态,画得十分动人。7 G: `& l8 T F3 e
5 a" k" \/ m' ?5 ` u6 C, s) z
个人荣誉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马远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 j* ^- U( @6 W" E+ `0 u7 w) _
# I& B9 X; j9 r" ~- f5 K$ k* B
个人影响点击查看原图">描述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这种“边角之景”其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2 h$ y8 s. [% X4 n; O
! U. f3 ]7 z9 w
风格独特,富有诗意。画水能表现出在不同环境气候下的种种形态。其花鸟作品善于在自然环境中描绘花鸟的神情野趣。所画人物,取材广泛,多画佛道、贵族、文人雅士、渔樵、农夫等,闲雅轩昂,神气盎然。马远在当时影响极大,有独步画院之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又与夏圭并称马夏。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孔丘像》等传世。
! X5 ^/ h2 I7 L5 z/ {, F: k" B3 [. c/ e$ H4 w2 N
记载中马远的绘画作品数量较多,但流传至今的已屈指可数。重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幅作品《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及《寒山子像》、《孔子像》、《石壁看远图》、《高阁听秋图》等一些小幅真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华灯侍宴图》,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收藏有《西远雅集图》卷,上海博物馆收有三幅:《松下闲吟图》、《倚松图》和《雪屐观梅图》,还有少量作品散落在世界其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 e# R; Z- m- J3 z T9 O
, A9 n+ @" g( E3 @# d 市场中已不易见到马远作品,但偶尔也会有藏家拿出来作交易。1986年纽约苏富比公司拍卖过马远的《山水十开册》,作品为绢本,以31.9万美元成交, 以后几年未见交易记录。2 }$ L1 ^- o1 |9 r; B- X
+ z8 L/ O/ K% j7 [/ d 人物评价他画树石等用郑虔的淡彩法,又颇类于巨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红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闲雅之气,与同时的夏 ,号称“马夏”。他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他画的《水图》表现了不同条件下江河湖海的运动状态,奇幻多姿。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给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画山,常画山之一角,或“马一角”。对他简洁有力的构图,称为“边角之景”。他又多用水墨,画楼阁用“界画”;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现存画水的作品用各种轻重不同的笔法,把平远、迂回、盘旋、汹涌、激撞、跳跃,以及微风吹起的微波,月光反映的滟荡等水的动态,画得十分动人。他的花鸟画有《柳塘聚禽图》、《梅石溪凫图》。人物画有《女孝经图》等。还有《华灯侍宴图》、《寻滩双鹭图》、《四景图》、《对月图》、《寒江独钓图》、《踏歌图》、《秋江渔隐图》、《山径春行图》等。
. ]& v8 @( u2 J$ _( M- u7 @# T2 b' n# O& ?
作品介绍《踏歌图》! {$ i7 W: Y/ w/ A @
8 J) @, K$ R) V l$ ]! q& e 南宋四大家">描述宋 马远 绢本淡设色 纵191.8厘米 横11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近处田垅溪桥,巨石踞于左边一角,疏柳翠竹掩映,有几位老农边歌边舞于垅上,作欢笑踏歌状,用笔自然舒展,与画面气氛搭配一致。中段空白,云烟迷漫,似乎山谷中还有蒙蒙细雨。远处奇峰对峙,宫阙隐现,朝霞一抹。整个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从对自然物的处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马派“一角山”的特点。1 v% b4 G) R) I2 w; G
8 J' j/ m/ k+ c7 [. x) C 《雪滩双鹭》6 y; |, ^) D* p( |* J8 j& w
4 b0 e7 W6 a4 Z: g# k; E8 \
南宋四大家">描述雪崖枯枝,芦竹寒汀,滩旁四只白鹭,均做瑟缩之状,寒天的景致,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浓淡墨色画出的树石、远山和芦草,对比于留白的积雪处,和几不见墨痕的白鹭,在黑白之间充分表现出清冷的意趣,达到了画雪得其清的境界。从岩壁上伸出的枝干,曲折延伸,势如蛟龙升腾游动,这种笔势往下拖垂,形成长而斜向伸出的画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风貌。1 I! S* x$ `6 I% e% ?
, [$ i: e: a. h8 O 《寒江独钓图》
! } ^2 S$ u! p% A5 \3 _1 [
9 H# T& |% k: F% G! y% J& k6 V 点击查看原图">描述是马远构图技巧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一叶扁舟飘浮江面,渔翁独坐垂钓。除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全为空白,有力地衬托出江天空旷,寒意萧条的气象。% U) @! F% v( r' j
/ t- ~; m" {# P' N8 F8 w/ z7 d
《月下赏梅图页》
9 x; U E- l) N& }8 L. f( F: s$ Y/ | s( E) ]/ O5 r
点击查看原图">描述这是能够唤起对时空与心境复杂感知的“可观之诗”,描绘了在初春之夜云霭氤氲的景象。
! a9 A" Y, y6 W! L# w' a w5 C5 p( w' x7 z5 T/ X8 d& Z
夏圭点击查看原图">描述夏圭,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着称。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虽然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但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而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 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雪堂客话图》等。
$ p. W! U" j! i. y8 d. n' z4 ?, ?, l7 m' L& [; _/ u
中文名 夏圭别名 字禹玉国籍 南宋民族 汉族出生地 临安(今浙江杭州)+ q9 K. j) ^8 d6 G1 Z6 Z
% Y6 {; @5 z9 S* P 出生日期 不详逝世日期 不详职业 南宋着名画家主要成就 与马远并称“马夏”山水画取边角式构图,意境幽远,被称为“夏半边” 代表作品 《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雪堂客话图》; W9 j, ?' |' v3 h
$ P- \! F5 Q6 C/ N- K: s
简介南宋四大家">描述夏圭,字禹玉,南宋着名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画院待诏。他开始学画人物,后来攻山水画,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将水墨技法提高到“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效果。树叶有夹笔,楼阁不用界尺,景中人物点簇而成,神态生动。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大,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清旷俏丽,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后人认为此系南宋偏安写照。夏圭一类画法多少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画雪景学范宽。后人把他与马远并称“马夏”,合李唐、刘松年称“南宋四家”。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卷、《西湖柳艇图》轴,均辑入《故宫名画三百种》;《遥岑烟霭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 z7 h% D# j1 F9 U$ o7 P' j5 A& u0 Z% l6 D8 j' b
个人作品南宋四大家">描述长卷画还有《江山清远图》、《长江万里图》等;其作品有《溪山无尽图》、《溪山奇观图》、《山川钟秀图》;还有《雪山图》、《松崖客话图》、《溪山清远图》等。
6 s; c: q1 R- O2 P- D8 t; G# X0 [) s% K n: c+ o' U, @( e
《溪山清远图》是夏圭的传世佳作,纸本长卷,墨色,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的景色:群峰、峭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
8 k5 v# O1 H# a7 \" k# z$ E$ V) g
. L+ X z0 S. N- l# L 画作风格点击查看原图">描述南宋以画“边角之景”而着名的画家,马远、夏圭。边角景构的特点是,主体形象少,画面简洁洗练,留白面积较大,多用“计白当黑”的手法,有效的利用边角相互呼应,利用对角线保持平衡感,虚实对比强烈,它在提炼景物时,求劲求少,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而不是直接用景物去“画”意境。 V* u) j5 t" H! e% @% W- b5 m& q
, w3 U. |& s, C% m) @; w/ y 在构图方面,夏圭更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之景”。对长卷画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创造。从他的十二段长卷(今只存“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四段)中,完全全看到他这种成就。明人题这卷后说:“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深淡遐迩分明”。他糅合了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笔法苍老,墨汁淋漓。曾作拖泥带水皴,画风大体和马远相同,作楼台亭阁可信手而挥,突兀而奇特,气韵高拔。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在题材上,夏圭多画长江、钱塘江等江南水乡以及西湖景色,又喜欢画雪景及风雨气象。
% s+ M' a( [# P& k% k+ C: i8 E" O! I" U% s8 r
夏圭的笔简意远,遗貌取神,应该很合乎文人画对“平淡天真”的追求。董其昌创为“南北宗”画论,简单地讲,就是提倡“文人画”,鄙视“画工画”;崇尚率真,反对写实; 注重笔墨情趣,轻视绘画技能。这其实是由不同的绘画观念形成的两大流派,而被董其昌冠以地域倾向的“南宗”、“北宗”之名,就难免使人迷惑了。不能因为“马夏”出自画院,就贬为“画工”,不屑一顾。历史上“画工画”与“文人画”虽有争议,但一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被标为文人画典范的元四家,就明显地承继了南宋画派崇简的画风。如果说马远的刻画精细的人物、楼阁尚有过于雕饰之嫌,那么夏圭的极其简括的勾、皴,应该无悖于董其昌画论的核心—禅宗关于“脱落实相,参悟自然”的理念。 后人称夏圭为“夏半边”,而《溪山清远图》显然是全景,原图无款印,也许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后人题称“溪山”。# [# a5 a- l0 l9 ?& Q3 e+ S1 r
! \0 P4 x' f8 Z
个人影响南宋四大家">描述在构图上,马远刻意将近景置观者眼前,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楼阁则以“界画”法刻画精细,而夏圭则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这影响延及元代:王蒙画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举止皆精细生动;倪瓒画中几乎无人,而黄公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则显然取法夏圭,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简略遗风。* z" I( w" Q% B3 z) K# `3 B
( ]- r. K! n, ]. i: U 人物评价《图绘宝鉴》评夏圭:“院中人画山水,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也。”为南宋四大家之一。1 ~) i; F7 K; J4 V% P ]- J
$ r0 S. D& r# A+ r C 明代王履赞曰:“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远韵,无猥暗蒙晨之鄙格。”董其昌对“北宗”山水,多怀偏见,却对夏圭十分折服: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之所谓减塑者。夏圭一类画法多少有佛教禅宗的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5 M, t* x) W+ L6 f( C! L) o
/ D1 d2 R( Y1 ~- |* G3 Y9 s
作品欣赏《临流赋琴图》) G/ Y5 B& w3 T& M
) E* P( X$ s& ^
南宋四大家">描述宋 夏圭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夏圭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善于用焦墨皴擦表现淡雅而雄秀的景色,用类似焦点透视的平远法布局,大面积使用空白,极简约地在空白中描写远山和对岸的空旷隐约,形成空旷秀雅而又空灵的神韵。《临流赋琴图》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高士抚琴之状,笔法劲健, 墨色淋漓,观之如闻铮铮然弹琴之声。' t! K! i; b% G2 g* ^0 m
* S" B2 P" \/ \) I 《雪堂客话图》% {7 R8 y4 b, U
) f" r# E. U" `: e 南宋四大家">描述宋 夏圭 绢本设色 纵28.2厘米 横42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设色画江南雪景, 笔法苍劲浑厚,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线条丢笔直皴,从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苍润的艺术效果。夏圭在画树干、树叶时多用笔随意点画, 笔法生动活泼, 人物、楼阁已不像马远那样工整细密,而是信手勾画。可见夏圭用笔刚劲而趋于含蓄,这一特点在此幅作品中表现得较明显。全图设色淡雅,构图迂迥曲折, 疏密远近布置得当,为夏圭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 Q4 F: U& O. O8 m' B
+ L* i/ l8 N& O$ n9 |' E 《烟岫林居图》) d' g8 C/ l" U0 e3 Y/ g( O% X# x2 g
4 s) _) o) G2 P( H/ U, k 南宋四大家">描述宋 夏圭 绢本水墨 纵25厘米 横2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夏圭作画善于用概括的笔墨大胆的剪裁,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水墨酣畅的艺术风格。此作圆形,原为纨扇,左上方画烟蔼远山,迷蒙深幽,下为林木坡石,后有茅屋两间,山涧溪水上架一木桥,一人弯腰策杖而行。此画山石用笔劲峭,林木简练淋漓,构图独特,将所画物象集中于画面的左下方,这也是“夏半边”的体现。; O/ C1 y9 C. W7 Z$ \! B
' Z) p6 \- ?& {. b0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