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已成为很多人家除夕夜合家团圆时必备的“盛宴”。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上世纪三 十年代艰苦卓绝革命斗争中,红军战士为欢度新春、鼓舞士气,曾经举办过两次“战地春晚”。第一次在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之后,第二次在红军的长征途 中。在这两次革命斗争年代的“战地春晚”中,红军将士共同走上舞台为红军战士表演节目,受到了广大红军战士的欢迎。这也成为那个时代特殊的红色记忆。
! a. L7 f4 E% A9 ^/ H0 L7 {! u# c) O1 r7 b2 ~* ^
第一次战地春晚:林彪罗瑞卿合演《庐山之雪》,这是活捉蒋介石的四幕话剧。* K5 J, j0 U( d" K0 ?' X0 \
, Z% R8 f1 J0 |. X
1933年春节期间,由红军将士同台演出的四幕话剧《庐山之雪》是历史上第一部有据 可查的红色戏剧,反映的是中央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打进了南昌城,并即将杀上庐山去,活捉蒋介石的故事。当时红一军团的高级将领们纷纷走上舞台, 过了一把做演员的瘾。在舞台上,红一军团保卫局长罗瑞卿担任总导演并扮演反面主角蒋介石,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扮演红军司令员,军团政委聂荣臻扮演红军政 委,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扮演红军政治部主任。
. o" j. p2 |3 s" ~# _
8 z8 \9 f+ G+ y( ` 兵演兵、将演将,红军将领登台演出,引起了红军官兵的极大兴趣。这场在江西黎川三都 村上演了一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戏剧《庐山之雪》,不仅使三都村成为中国首部红色戏剧诞生地,而且林彪、罗瑞卿、聂荣臻、罗荣桓等红军将领纷纷登台演 出,担任主要角色。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等红军将领日后也成为世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创下了世界演出史上的纪录。
# R$ }! W4 e W ?* W4 a, b# l% |# O% f7 L5 |
据有关资料记载,《庐山之雪》演出一事在《黎川县志》以及其他黎川县文史资料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介绍。据研究人员介绍,《庐山之雪》讲述了在反“围剿”作战中,红军将士团结一致,积极防御作战,气得蒋介石在庐山大骂“娘希匹”的故事,其中台词亦庄亦谐。; s8 U7 b$ U9 C' a0 i
1 d4 {( B9 t! A6 c4 V: m 这部四幕话剧强大的演职人员阵容更是令人称奇。此剧由罗瑞卿任导演,因为当时苏区没 有专业演员,罗瑞卿提议“兵演兵、将演将”,于是,将军司令齐上阵。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李卓然任编剧,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罗瑞卿组织排演,并扮 演蒋介石,当时政委聂荣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等都上台参演,按各自的职务扮演各自的角色。
2 h- C8 \3 G7 F# v3 [
8 S+ T. x. W. N" \+ \ 1933年,红一军团、红四军团总部驻扎于黎川三都村,由于黎川处于苏区前哨,革命 运动相当活跃。不久,罗荣桓又委托罗瑞卿在三都村组织了一个文化娱乐训练班,学员学习结束后便成立了剧社。由于军团机关报叫《战士报》,所以这一剧社也就 被命名为“战士剧社”,是红军部队中创作演出活跃、影响很大的业余演剧团体。而《庐山之雪》正是由这支队伍创作演出的。
6 l: W9 b$ E# [6 M" W$ H3 F$ {: J5 f9 J3 C
1933年春节。江西黎川,虽然地处赣江之南,此时依然寒风料峭,纷纷扬扬的雪花飘撒着,三都镇笼罩在一片银白之中。政治气候如同这冷酷的苍穹一样的严峻。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剿共”总司令,调集了五十万大军,分左、中、右三路,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G$ R F8 K. O: a" o/ P
1 c' A+ g$ k, m% K5 y! |4 l+ i 然而,已经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的红军指战员,丝毫没有被国民党军队的来势汹汹所 吓服。年总是要过的,而且要过得热热闹闹。他们在一座古庙前搭起了戏台,挂上一盏在战斗中缴获的汽灯,这在当时就是先进的舞台照明设备了。四周点起篝火, 熊熊的火苗驱赶着寒气,吞噬着飘落的雪花。红一军团几千名指战员坐在台下,观看话剧《庐山之雪》。
8 J- e- X6 K8 z* v) [
( j% B2 S9 k: n; } I7 N/ A 话剧《庐山之雪》剧情大意是:蒋介石亲自坐镇庐山,指挥“剿共”,连续三次“围剿” 均惨遭失败,只好聘请德国军事顾问赛克特助战,再次向中央苏区发动进攻。红军组织反击,一举打下南昌城,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就像庐山上的残雪,在春天的阳光 照射下,很快融化消尽。正义战胜了邪恶,胜利永远属于红军。$ s) [% {2 B* e; R
/ ]* s5 ~7 b1 \8 K
全剧接近尾声,一名红军指挥员向司令员报告:“敌人被我们全部歼灭了!”这时候,台上台下群情激奋,欢呼声,鼓掌声,经久不息。兵演兵,将演将,官兵同乐,热闹异常。
) Y6 z7 a- L# `- z; d( K! L; f) X8 Z) F
其实,《庐山之雪》的演出不仅是红军欢度春节庆祝第三次反围剿胜利,而且也是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系列战斗动员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演 出没有室内剧场,就在黎川三都祠堂前广场临时搭起戏台,红军高级将领林彪、罗荣桓、罗瑞卿等亲自登台表演,给台下的战士与群众看,一切等级、特权、禁忌被 消解,观演之间不是刻意互动,而是自然交流,红军将领与民同欢,共建革命的欢乐生活。3 m$ M+ A; |' B- J4 \5 x: Y4 x
5 }9 [% K; }& r& X9 [) O: a
话剧《庐山之雪》的演出,是一次苏维埃革命组织者巧妙地把戏剧舞台化作“政治剧场”的成功尝试,兵演兵、将演将,林彪、罗瑞卿、聂荣 臻、罗荣桓等红军将领登台为红军战士演出,红军中官兵之间日常等级关系被抹平。演员们对即将发生的战争进行想象性的模拟,对现实中的强权代表蒋介石任意地 捉弄与批判,着意打造未来革命的浪漫图景,开创了中国红色戏剧历史之先河。因此,直到今天,人们提到这场话剧《庐山之雪》的演出依然津津乐道。
9 F3 K; m9 I; F$ R8 B
* C# r7 I& ^5 ^* D! P9 f o! z! V 第二次战地春晚:蔡畅提议办“春晚”,因突发战事“春晚”提前上演。
$ m& n, z8 r. a5 v4 w8 z; m" M; n; u7 M ]* ]0 t
红军的第二次“战地春晚”是在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蔡畅提议举办红军“春晚”,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支持。这台“春晚”原定于1935年2月3日除夕举行,但因战事突变,征途转战,从元旦起就开始精心筹划的这场“春晚”不得不提前上演。' a0 z2 d% M# k, b9 [) Y
% R" W/ X6 k9 Q1 }' G" \# o8 Q& L
1935年元旦前后,随军委行动的干部休养连准备了元旦同乐会。随总政治部行动的蔡畅也被特邀参加了这场同乐会,蔡畅提议在农历新年到来之前,为红军指战员们举办一次像模像样的联欢会,欢度新春佳节。她的提议得到了积极响应。
t3 P! @ S% Y; j
2 n3 r* k8 E. i 当时之所以筹划这场晚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进入贵州后,红军的被动局面有所改变。而中央军委“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新的战略和行动决定传达后,大家更加感到,说不定这场春节文艺晚会到时还是两军会师的大联欢北渡长江的计划开始了。1月24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占土城。由于路途顺利,军委纵队抵达的时间比较早。大家吃过饭,夜晚的篝火燃 起,将人们征途劳顿的面容映红时,休养连指导员李坚真情不自禁地先唱起来:“滔滔乌江急又深,手拉手来心连心。阶级姐妹团结紧,不怕敌人百万兵。”
, B$ a" d* q- [7 y" v2 R; E7 @) n) ?
她的歌声刚落,在大家的喝彩声中,“凤阳花鼓”唱得特别好又特别会编词的危拱之又接着唱:“咚咚锵……红军强,红军强,千难万险无阻挡,行军路上揍老蒋,北上抗日打东洋……”
/ P1 x$ l9 H V9 v3 r- w
3 y: F* l$ j+ p9 d 好像“春晚”的预演一样,官兵们越围越多,大家要求李伯钊也表演一个。篝火熊熊中,只见李伯钊大大方方走上场,唱了一首苏联歌曲。一曲唱罢,赢来一片叫好。
' b+ D* N8 w* G6 p7 R0 D g% S+ |7 X. d u7 o
在掌声的鼓励下,李伯钊又跳了一支《水兵舞》。李伯钊一曲刚跳完,只见徐特立反穿羊皮袄,头戴破毡帽,闷着头,慢慢悠悠地走上场。
! E, x$ c0 _, V% k7 m# u V: N( [( z! ] d: C: j: C; F
他站在场上并不说话,而是表情认真地将双手伸进羊皮袄里,上一抓、下一挠、左一扭、右一拽,皱紧眉头,捉出个东西,放进嘴里,只听 见“噼啪”一声,然后蹙着鼻子说:“嗯,这个肥。”大家还没反应过来,他又反复做着类似动作说:“李伯钊跳《水兵舞》,徐特立跳《捉虱舞》。”大家这才发 现他将虱子在人身上令人奇痒难耐的神情表现得是如此淋漓尽致,顿时爆笑如雷。. s* }5 D+ f) M5 C P1 W
5 C P/ t/ I6 U" }8 ^3 |
最后,应大家要求,蔡畅唱起了法国革命歌曲《马赛曲》。随着蔡畅的歌声,周恩来、张闻天、伍修权……大家不由自主地跟着轻声哼起来,逐渐汇成了合唱。大家的合唱凝聚的力量盘旋在土城的上空,温暖着长征路上这个寒冷的冬夜……然而,战事是机动的,常常突发。这个欢快的土城之夜好像是有意将做了十足准备的“春晚”提前上演了。
3 X# A( N; W" c% O) G5 i0 A; o: f% \1 y ]6 Y
1月28日,青杠坡之战失利。29日,红军一渡赤水。大年三十,也就是1935年2月3日,渡过赤水河后疲惫不堪的红军再次笼罩在失败的情绪中。除夕当晚8时过后,随中央纵队行动的休养连扶老携幼,在寒风细雨中跋涉70多里崎岖山路,从风水桥到达石厢子。在这个鸡鸣听三省、处于万山之中、四周岗峦环绕、地势险要的地方,连水都很难找到。许多红军指战员都是在行军途中辞旧迎新的。: ~# A- Z" u5 I! |# P
: e6 R& H6 Y6 h' O6 \; x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