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盘点封建王朝所用过的“国号”

0
回复
41
查看
[复制链接]

7514

主题

13

回帖

754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46
发表于 2021-7-17 09: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很多不同的名称,不同朝代的这些名称也叫“国号”。随着朝代的更迭,“国号”一直在不断地变换,从上古第一个国号“夏”起,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国号“大清”,中国古代用过的“国号”多达好几十个,其中统一的封建王朝所用过的“国号”主要有“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这些封建“国号”都是怎么来的?各有哪些传奇故事?* x- @$ }3 W) y

8 }2 F$ z0 V- y* m' @  “秦”——缘于一种牧草名的国名《史记·秦本纪》:嬴姓祖上受分封“邑之秦。”
- Y* a6 F/ j# R% p; {4 F
# u+ i% k( c4 F8 O) ]  c4 o) b+ ~9 L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国号为“秦”。关于“秦”的由来,过去民间说法不少,其中有一种说法是 “始皇帝”嬴政想“春秋万代”,所以国号取一个“秦”字。
0 m( F6 h; Q% Y: [/ j7 D
+ \+ a1 k0 [4 {/ n1 L) Q+ [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秦”字是“春”字头、“秋”字旁,既有“春”,又有“秋”。实际上,这是后世拆字先生的附会。“秦”这个国号到底是怎么来的?古今史家都曾做过研究。0 ?1 o* w, a0 U- n8 l$ A$ ^
1 u8 s4 Q1 u! c! g6 x# p
  就“秦”字本义而言,是一种牧草——草谷的名字。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秦”字归入“禾”部,并释称:“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伯益,也写作“伯翳”、“柏翳”等,他是嬴姓的始祖性人物。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伯益生前是舜帝的臣僚,主管畜牧业,因为工作很出色,舜帝赐为“嬴”氏。舜帝当年还作出预言,称伯益的后代必将兴旺发达,即所谓“尔后嗣将大出”。果然,在二千多年后,嬴姓后代中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 B) N5 V6 |( x* |4 Z6 L
: F, u9 H! u  G) s% J  伯益为其氏族获得了“嬴”姓,但与国号“秦”字无关。让“秦”字成为嬴氏家族封地的,是名叫嬴非子的人。伯益之后,其后裔承继了祖业,到嬴非子时,中国历史已进入周朝。嬴非子负责给周王室种秦养马,是当时出名的“养马专业户”。嬴非子因为马养得好,得到了周王的赏封,嬴氏家族首次分封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此即《史记》中 “分土为附庸”一说。正是这次分封,最原始的秦国出现了。
# R* G0 S0 O/ H, w+ M1 P: O1 I2 p5 R/ v$ Q
  这块封地在哪里呢?在嬴非子的马草种植基地——今甘肃天水境内的犬丘一带(另有一说,在今陕西境内的“秦亭”周边),此地为“汧渭之会”处,水源丰富,盛产“秦”这种牧草。嬴非子受封后,遂用“秦”来为这块封地命名,《史记》中说的“邑之秦”即指此事。4 R" [9 M2 C* {8 a$ V
9 x- M, @! ^, Z! v: c" d) }  k
  古代国号多从封地名、封赐号中选字,给嬴氏家族带来莫大荣耀的“秦”字,理所当然地被选中为国名。此时的秦国很小,连诸侯国都不是,仅是诸侯国下面的附庸小国,大小顶多相当于现代的三线市级小城。然而,小秦国却为日后的大秦帝国预备了国号。公元前221年,嬴政在“灭六国”、建成“大中国”后,自然而然地继续延用早已威震天下的“秦”字为国号。
3 f6 M7 C1 L6 D% P7 x; h7 `7 `) K. D, c7 G. I
  “汉”——刘邦起初不喜欢的国名《汉书·萧何传》:“语曰‘天汉’,其称甚美。”
3 P9 J1 U7 C1 p7 y! S" U: {! I2 W0 `) C6 p
  封建中国的第二个国号,是汉高祖刘邦所定的“汉”。
/ B* g- N) H2 E! N
  x6 R+ U0 Y& m0 Y3 v7 |  嬴政开创了大一统的封建中国,但短短15年的时间即告灭亡,被汉朝取而代之。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甲午日),开国皇帝刘邦在今山东定陶境内的汜水之阳称帝,定国号为“汉”。
. ]0 r' d3 ~5 {' V% Q7 f  W) Z% L7 C1 z9 T7 b5 @' u1 [: ?! a
  对于“汉”这个国号,刘邦当初很不喜欢,甚至觉得是一种屈辱。如果不是开国功臣萧何做他的思想工作,很可能就没有“汉”这个国号了。刘邦之所以讨厌“汉”字,与西楚霸王项羽有关。
& @' F# ~0 P8 A1 Q
, T& p. Q# S/ |& `* d  秦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到最后能够问鼎天下的,只有刘邦和项羽两位起义军首领。说起来,刘邦和项羽还算是“苏北老乡”,刘邦老家在徐州沛县,项羽老家在宿迁,相邻着呢。3 U2 ~6 a- W" J# C. @* H$ |1 r

8 g3 y" N9 \, O  据《汉书·萧何传》记载,当时实力占上风的项羽,与刘邦达成“君子约定”:“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意思是,谁的军队先开进函谷关,打到秦朝的老窝,谁就称王。项羽没想到刘邦占先。按约定,刘邦应该在关中当老大,封为“关中王”什么的。但当时由于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实力占上风的项羽自然不愿拱手相让,但又不能说话不算数。于是将汉中、巴蜀让给刘邦,立其为“汉王”。3 K% L, i0 Y) U7 ?: G# c  a! N
( p* ^% O- |1 S* r+ E9 Y
  刘邦对项羽的做法十分恼火,当即要向项羽开战。萧何劝他说:“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萧何的意思是,虽然在汉中称王不如在关中那边好,但总比去死好吧?为使刘邦打心眼里信服,萧何还引经据典地说:“汉”这个字太好了,很伟大,立你为汉王是天意。% L; R) Z2 N& n9 }) h0 r6 Z

8 ~. ~8 F: H$ v# h! a2 c  《汉书·萧何传》中记述了萧何的这段原话:“《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古代天文学上的“汉”,代指的是天河。皇帝自认为“天子”,也是天上人。所以与“天”搞到一起的“汉”字,对想当皇帝的刘邦来说,绝对是一个好字。唐人颜师古曾注称:“以汉配天,此美名也。”; s+ D* A  E5 ^1 K% ]

" q$ @$ X1 K6 C  x* Z. H  到刘邦称帝建国前,“汉王”称谓已闻名天下。所以,在建国时选用这么美好的“汉”字作为国号,显然已水到渠成。后来的事实证明,“汉”确实不错,连东汉在内,给刘姓王朝带来了长达400多年的国运。
& z1 Q6 B9 X' A; O+ Z! U4 t& Q# @  E6 ]4 R: V/ ^: l& I' l, R2 z! D3 }- }
  “隋”——本应该是“随”的国名《能改斋漫录·事始》:隋文帝“恶之,遂去‘走。’”
+ v0 T2 T" c4 B3 |; B8 R" \
6 F/ |- R8 m( s0 g  在西汉末年,中国还曾短暂出现了一个国号——“新”。/ y9 r# @. X9 ?. s: T7 q1 }

3 p$ e/ \2 I' v9 m( @; N  这是王莽篡位后,启用的国号。为什么看中了“新”字?王莽曾在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被封为“新都侯”,因为“肇命于新都”,所以“应作新天王”。无奈,王姓新朝也国运不济,头尾算在内,与秦朝一样,也历15年而亡。. _3 f' \& L1 W, q, p/ X+ d3 \  U8 `

0 O1 b5 T0 X/ d6 B& z1 ~  此后,中国进入了长达37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出现了第一个国号兴废的频繁期。这一时期,包括南朝、北朝在内,出现的国号有近20个,“魏”、“蜀”、“吴”、“晋”、“宋”、“齐”、“梁”、“陈”、“周”等,都曾被用作国号。一直到杨坚取代北周建国后,中国才重新有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号“隋”。
  K# C& I" T* A6 y4 E# W% @4 L; q/ U7 F( g1 o* U3 j
  “隋”这个国号的由来,源于隋文帝杨坚的“随王”。为何国号不是“随”字而是“隋”?原来杨坚忌讳“随”字中间那条“腿”,即“辶”。他认为“辶”不吉利,国运会“随之而走”,于是将“随”字的“腿”砍掉,成了“隋”。
) B6 q- f# U# c# G
( O4 \+ K7 \9 x, ]7 Q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中“古无隋字”条记载:“‘隋’字古无之。文帝受禅,以魏、周、齐不遑宁处,恶之,遂去‘走’,单书‘隋’字。”% B! U7 W, r5 d  ]% W8 D

; C+ ^$ J% i9 x: M8 u  需要指出的是,“隋”字并非吴曾所说的“古无之”,在先秦时期已存在此字。《周礼·春官·守祧》中便有“既祭,则藏其隋与其服”的说法。7 c3 }# y5 c! h

+ {+ a: ]& {" G7 _, V; L  杨坚去“辶”取“隋”,初衷是想借“隋”字给新朝带来好运,延长国运。但很快有人发现,“隋”字还不如“随”字,并不吉利。《说文解字》称:“隋,裂肉也”。所谓“裂肉”,就是用手撕好来祭祀神灵的肉品。试想,一个王朝是一块“祭肉”,国运还能长久吗?隋王朝在建国38年后,真的成了李姓唐朝的一块“祭肉”。1 T1 k/ `% K7 r( P) Z" k! d1 o+ E

' O' n7 e+ u; M6 g  “唐”——历史上最“牛”的国名《白虎通》:唐“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1 {5 c! g1 T% s. x
; K& ?$ [! c2 R' c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国号当数“唐”,存在时间长达289年。这也是至今唯一一个有资格与“汉”相提并论的国号,史学界习惯合称为“汉唐”。
% h5 G2 T6 V; ~  e8 l0 R6 H, I! {: F8 h0 ~2 m0 Q: l5 G/ e
  “唐”是李姓所建王朝的国号,开国之君是李渊。“唐”字与李姓结缘可上溯到李渊的祖父李虎这一代,李虎在北周初被封为“唐国公”,地盘就在今太原一带。从此,“唐”字成了李家的符号。: E, T2 E9 Z2 L

) ^1 y: [1 W5 X, g8 b/ V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渊“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接到朝廷这个安排后,李渊“私喜此行”。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炀帝干脆让李渊待在太原,敕其为太原留守。李渊这下更高兴了,“私窃喜甚”。
0 }+ ]2 _. }5 w; P& \
% b1 ~8 K6 N: r. o/ H  李渊为何这么兴奋?他私下对二儿子、日后的太宗李世民说的话道破了天机:“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原来,太原是李家的吉祥地、发迹地,而且还是块“风水宝地”,曾作“帝王都”,是尧帝的封地“唐国”所在,史书上称尧帝为“唐尧”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唐尧曾居陶地,又称“陶唐氏”。5 R$ |9 `( l0 R1 e- v+ ]
3 ]6 ]5 ?6 _8 J4 P
  此外,李渊在留守太原的当年,还发生了一件奇事,在李渊反隋的起兵地晋阳(今太原西南晋源镇),挖到一块大青石,这块青石像龙形,上面有4个红字“李渊万吉”。据唐李璋《太原事迹杂记》,当时留守的四子、齐王李元吉赶紧把它拿给李渊看,李渊更坚定了称帝的决心。9 ?9 E" B3 R& s2 e/ m8 A
5 k% x" y, b$ A+ E# O
  显然,所谓奇事都是附会出来的,甚至是李渊本人“策划”的。但“唐”字对李家来说属祥瑞字却是毋庸置疑。日后大功告成,用“唐”字为国号,当然就是不二的选择。. j8 E$ _' g# M" y* ^6 u1 t3 g+ x

/ O5 D( G/ X. I" l  李渊定“唐”字为国号,据说还因为这是个好字。汉班固《白虎通·号》称:“唐,荡荡也。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说文解字》亦称,“唐,大言也。”可见,早在秦汉时期,“唐”就被公认为美字,引申为“大”的意思。! E6 A4 H( S+ Y5 G* ^' N4 c, m

2 L4 ^; U7 @  X! g  E. l9 s  什么才算大?“惟天为大”,这正是一个王朝的国体所在。事实证明,“唐”确是很“大”,国运绵长近三百年,为中国古代最强大最昌盛的国家。
9 U8 |* N% c8 K" Z, v
! h; @% ?0 `1 Q3 W; S2 a, T  “宋”——“天地阴阳 人事际会”的国名《释名·释州国》:“宋,送也……送使随流东入海也。”6 ]! [) b, V: ~4 X
- Q4 o) R, I2 w9 M, {- Y! L% X
  国号用字自然都是选能带来好运、喻义美妙的字。当年武则天改唐称帝,当了女皇后,一度用“周”字作为她新的国号。因为她认为“周”字“义美而气壮”,不输于“唐”。
- W/ b% a! J( B* F8 N+ {0 r6 F3 _7 C/ ]) h" i6 i3 i6 w7 b
  “唐”之后,中国又进入了第二波频繁更换国号时期。在70余年的时间,先后出现了“五代十国”,是北周大将赵匡胤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中国的南北统一,建立起宋朝。: D' R# u% h6 ]- M- `8 ^

; V1 n$ H! S) [9 I  宋朝建国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五(乙巳日)。《宋史·太祖本纪》称:“定有天下之号,曰‘宋’。”赵匡胤取“宋”字为国号,通常认为因他曾任宋州(今河南商丘境内)节度使,赵姓由此地发达。用宋真宗在《升宋州为应天府诏》中的话说,宋州“乃帝业肇基之地”。# y5 n. ^5 p9 C9 @  T( f6 Y; ~8 \5 _
4 Z" N6 ~; {2 k. I4 G
  一个国号的选用,往往因素并不单一,赵匡胤选“宋”为国号也是这样。原来上古时期宋州就是一块“龙兴之地”,先秦时期曾诞生过宋国。更重要的是,上古商朝远祖高辛氏(帝喾)的长子阏伯曾迁居于此,并担任唐尧的“火正”,负责火种。“五行”说认为,赵匡胤命属“火德”,宋朝因此也被称为“火宋”。试想,一个将“火”奉为吉祥物的王朝,与幸运的“火神”相遇,自然是大吉大利的事情。再者,商朝又称“殷朝”,或“殷商”,而赵匡胤的父亲名叫赵宏殷,两个跨越历史时空的“殷”字,又神奇地碰到一起,这是“天地阴阳人事际会”。种种机缘巧合决定了赵匡胤要选“宋”字为国号,因为这是“天意”。
, }4 _! f& o* N1 t/ E; k+ b( m) Y' x* m" `: t
  可是,事实上“宋”字并没有给赵姓江山带来多少好运,相反一直被北方的辽、金、元欺负,逼得割地送钱求和。最耻辱的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徽宗、钦宗竟然让金兵掳走了。之后偏居临安的南宋也未能安稳多久便被蒙古人灭掉,宋朝终从历史上消失。
& |! k9 j# V+ c- Z7 b
) H1 d. H$ A* A2 J! I' r# s  所以,民间早有一种说法,赵匡胤选定的国号“宋”并不吉利。如东汉训诂学家刘熙便没有看好“宋”字,他在《释名·释州国》中称:“宋,送也。地接淮泗而东南倾,以为殷后,若云滓秽所在,送使随流东入海也。”如果赵匡胤和他的臣僚当年能考虑一下刘熙的意见,或许宋朝将另有国号?或许不会早早把江山也“送”人了?3 \4 L4 D3 Y. u/ Z
) v$ l7 Q. J8 M8 l/ F+ Z: Q
  “大元”——首次“以义而制称”的国名《易经·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i& `5 D9 _# a1 M

! @8 g2 A* e! `/ d' L  蒙古军队在灭了南宋后,历史出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中国,这个中国于公元1271年十一月启用“元”为国号,史称“元朝”。
4 [- Z  L# V- `% _6 I# |  ^4 ]
; Z, y0 O6 m8 u# j6 X  其实,元朝的国号并非单字“元”,而是双字“大元”,这也是古代中国首次起用“双字”国号。以前的所谓“大汉”、“大唐”、“大宋”,仅是国号前加“大”的尊称,并不是定称。在元朝以后,用双字或多字国号成历史潮流,如“大明”、“大清”。" H6 N/ Q4 |4 I* P2 d( U8 P

9 F7 R! y' u/ G4 g  元朝早期国号使用的是蒙语,汉语音译叫“也可蒙古兀鲁思”,简称为“大蒙古国”,可能觉得名字太长使用不便,后又改称为“大朝”。再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颁布《建国号诏》,放弃蒙语国号,采用汉语国号,“建国号曰‘大元’。”
3 h, l. u7 F/ ?5 ^
' I: v$ y' C* }, V6 M% e9 _  这个国号取自《易经·彖传》,首卦“乾”卦的断语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大元”就是从“大哉乾元”四字中抽取来的。显然,如此气象万千、气势非凡的国号是忽必烈不能想到的。从史籍记载来看,“大元”确非忽必烈原创。《建国号诏》出于精通汉学的女真人徒单公履之手,而奏请启用“大元”二字的是汉臣刘秉忠。
/ i  u' {. e( K8 O; m  h. T( m6 f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秦”、“汉”、“唐”、“宋”等国号,都是从封国、封号、官职中选字,元朝国号的命名方法突破传统,纯是取字面意义,是一种全新的国号命名概念,即所谓“以义而制称”。, s+ _/ a( W1 J# i
3 _( m+ e% m) k0 ?  P) L& t
  不过,“大元”这个国号意思是重叠的,“元”也是大的意思。元朝只图“大”,却未多考虑如何让国运绵长,长治久安,因此只历98年而亡。
7 G# K" x5 _9 a3 Y  {' j5 N6 D5 Z4 I8 l3 c: Q& T
  “大明”——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国名《大明初略》:“国号大明,承林儿小明号也。”9 }) \2 T3 ~# y8 t& v4 j6 v4 q! t
5 g2 i" o( r9 _; b/ @
  元朝亡国后,朱元璋夺得了天下,定都应天(今南京)建国,国号“大明”。6 o% m9 C9 W9 \6 j9 B9 P. A
  X3 e4 t+ a4 R( a3 O
  “大明”,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国号,这也是大一统中国的国号中惟一一个与宗教有关联的国号。“大明”到底是何意?这要说到反元起义军中韩山童领导的“红巾军”。
3 m$ `7 q3 D- F8 P" s$ b( t% p% d9 I, X; i# d' L
  韩山童出生于白莲教世家,其祖父就是利用白莲教来“惑众”,从而动员了大批民众跟着他造反,拉起了“红巾军”。在韩山童成为白莲教的新教头后,他抛出一条成元预言:“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韩山童把自己当成了出世的“明王”但没“王命”,被捕杀后其子韩林儿继位,尊为“小明王”。公元1366年十二月,朱元璋在迎请小明王到应天时,密令手下将小明王沉毙江中,朱元璋顺利排除了日后登基障碍,成了“明王”。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将国号确定为“大明”。: Q% o: \+ T5 W
. t+ b5 s  T! t6 z6 `
  明人孙宜在《大明初略》中称:“国号大明,承林儿小明号也。”这说明,明朝国号“大明”是受到了白莲教的影响。白莲教源于佛教净土宗,信诵《大阿弥陀经》,经称阿弥陀佛是“诸佛光明之王”,意即“明王”,他是无量寿佛,“其光明所照,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
6 f. v3 e& Y. ?0 }2 O  s2 Y/ F0 |
4 e# h( W, s' ]! O0 u) m  朱元璋小时曾遁入佛门,当过和尚,称帝后自然更相信“明王出世”一说,对“大明”格外看好。朱元璋很聪明,他选“大明”为国号,既符合教义,又容易取得政权的合法性,赢得信众的拥护。
7 d% y2 w4 d5 l' ^( N
: ]1 Z$ d/ {0 |+ T  Q: Y- @  现代明史专家吴晗也认为明朝国号涉宗教,但他称“大明”出自“明教”(摩尼教)的经典“大小明王出世经”中。1 N9 L; {& K6 E$ [9 E( z) _

/ n- ]( e1 P. Q# A' ~. [8 J  “大明”国号中最核心的字是“明”,对于此字,当时的“理论界”解读为“日月相依”、“交放光辉”。进一步考证,朱元璋的远祖为先帝颛顼之子祝融,祝融又叫“朱明”,是个火神,而朱元璋被认为与赵匡胤一样,是“火德之君”,崇尚火一样的红色。这般巧合被当时的学者大加渲染、附会,认为朱姓建立明朝,上古时就“注定”了。
8 c- V4 l; v/ x5 n5 B
! U7 _0 y& i; @; i  “大清”——专克明朝之“火”的国名《钦定满洲源流考》:“天造皇清,发祥大东。”5 l) e6 L$ W1 t" O  H
$ t* N1 Y3 w( `6 V
  “明”代表“火”,而能灭火的则是“水”,即所谓“水克火”。这个说法,竟然真的应验了,灭掉明朝的,最后真是从东北水边走出来的满人。
  ^% I; ~6 C1 L# c+ u: V& u0 d# x5 ?% c. v1 |1 ^5 G# F
  虽然这是巧合,但满人在入主中原住进北京紫禁城后,新国号选了一个带水的“清”字,不能不让人往“水克火”方面联想。4 M9 X0 M# \/ S) A* W* z( Z$ k# c
& E- A% C3 s2 P
  满人是曾建大金国、与宋朝对立的女真人后裔中的一支。所以,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公元1616年正月初一,于今辽宁境内的赫图阿拉建国时,即定国号为“金”(汉译)。但是明朝并不把这个金国当回事,认为明朝的“火”能克掉“金”。
% T8 ^* D0 L- s4 G: {) N
6 U& }: q# e' U2 o  公元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继位,并决定改国号,易“金”为“大清”,不仅国号“去金化”,族名“女真”也改叫“满洲”,开始与明朝“平起平坐”。& X9 U$ y4 E2 ^
4 Q* o  E/ o( O! G! m
  国号里有“水”,族名里有“水”,明摆着是要浇灭朱姓明朝之“火”。但是,这样的推测是汉人的思维。满人起国号“大清”,到底出于什么考虑?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不过,后来乾隆皇帝在《钦定满洲源流考》的御制词里曾透露出一点信息:“天造皇清,发祥大东。”
8 X: b  r8 z2 d7 O7 o' M! }1 q$ x
" R4 a6 u9 U1 b6 X# x! y) X  《说文解字》称:“皇,大也”,所谓“皇清”,就是“大清”。下面一句“发祥大东”,则交代为何取用“清”字的原因。满人生活、发迹于东方,东方为四方之首,乃“老大”。根据传统的五行五色相配原理,东方系青色,是“大青”。“青”与“清”相通,“大青”即“大清”。这种诠释也是有依据的。《释名·释言语》中即有:“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而且,天的颜色也是“青”的,“大清”又有“受命于天”的意思。就“清”字本义而言,还有“太平”的含义,“永清四海”,这也是夺得一统江山的满人所希望的。
# Y2 K0 e! ]2 v+ j* K! w5 i
9 w5 c0 l% p1 l) k4 J' b  事实上,“大清”也非新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且与“大明”伴存。《管子·内业》中称,“镜于大清,视乎大明。”就此,有学者认为皇太极国号取“大清”,有压“大明”的考虑。总的说来,“大清”为国号寓意极多,既有“发祥大东”、铭记发祥地的考虑,又结合了元朝“以义而制称”命名国号的做法。& Z: X  |# c3 x

% C+ b5 j- l"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