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是个争战的时代,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人一般都会容留。这也让一些人拥兵自重,投降后再背叛的事情时常发生。不过像以下三个人这样反复无常,背叛了一个又背叛另一个,背叛了一次再背叛一次的事情还是少有的。且看三国三大反复无常的叛将都是谁?
& \* e+ E# u) T
; H- V0 `. M0 T$ b& w 【吕布】
: Q3 V; ^1 O3 E0 C, }' }
( ^0 n) R: g0 Q 无论从时间上、次数上,还是背叛主子的人数上,吕布当之无愧都应该排在第一。吕布这个人比较有名,史籍以及文学作品对他的记载和记述都比较多,事情很多人都知道,简单说一下他背叛的主子就行了。) F. P4 K# i) z- k; M8 E: x4 |
) a8 H/ ?& I3 @1 \- m# v" X# }" x9 U
吕布背叛的第一个主子是丁原。董卓图谋不轨,他认为丁原是他最大的障碍,就想先除掉丁原,然后吞并他的兵众。董卓认为,丁原手下最有能力的人是吕布,而吕布又最受丁原信任,便引诱吕布杀了丁原。吕布果然杀了丁原,将丁原的首级呈献给董卓。时间是在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 i9 d1 w) ^6 ?7 s* V2 C, _
, o9 \- I. |, i+ \8 ~ 第二个主子是董卓。董卓篡逆,废了汉少帝而另立皇帝,引起了各州郡地方长官的联合讨伐,就一把火烧了洛阳城,挟持着汉献帝和朝廷百官迁都到了长安。司徒王允等人密谋杀掉董卓,策动吕布做为内应。吕布答应了,亲手杀死了董卓。时间是在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四月。7 B6 F% y6 }- T1 W1 |) D
& A. d7 p' T1 _% ^* X
第三个是刘备。兴平元年(公元194)夏天,曹操征讨徐州的陶谦,陈留太守张邈联合曹操的东郡守将陈宫反叛,两人共同将吕布迎来,吕布自任兖州刺史。第二年冬天,曹操打败了吕布,吕布向东逃往徐州前去依附刘备。建安元年(公元196),吕布利用刘备和袁术交战相持不下的机会,偷袭徐州的都城下邳,得手后自任徐州刺史。& X: ^2 [7 |6 M4 ~" q7 n
4 ^2 K" o1 |2 |# V+ X: a1 S# ~ 第四个是袁术。建安二年(公元197),袁术想结交吕布作为援手,以便对付曹操。为此,袁术还提出来和吕布结为儿女亲家。吕布这时候的主要威胁也来自曹操,就答应了袁术,只是由于袁术想当皇帝,吕布马上反悔,还杀了前来迎亲的使者韩胤。建安三年(公元198),吕布再次投靠袁术。并派高顺攻刘备,刘备失败,曹操亲自带兵征讨吕布,吕布失败被杀。
0 A& T; X+ U% h1 m9 u; R5 w, p2 m2 U* [$ G/ W- z% A
在此期间,吕布还有几次也可以算得上是背叛。8 _9 `% _4 L' U6 R% \, M2 \
% Q' O9 _/ w# i5 w+ Q6 H5 f 古代叛将结局:三国三大反复无常的叛将都是谁?">
4 i: w; V, ]5 _* m0 `' g) \$ S
" N* y8 j% k, Z5 I" ` 王允被杀后,董卓旧部李傕等人攻进长安城,吕布丢下汉献帝不管,只带着很少人逃出武关。投奔袁绍后,在讨伐张燕时有功,要求扩军遭到了袁绍的拒绝。袁绍害怕吕布对自己不利,想借机除掉吕布,吕布逃走依附了河内的张杨。曹操的部下陈宫背叛,拉拢张邈迎接吕布,吕布离开张杨来到兖州,据有兖州大部后自任兖州刺史。严格意义上来说,吕布离开汉献帝、袁绍、张杨,都算是背叛。
' Z' p" m7 C3 Q* _/ b9 s, l, V n- s2 Y! T6 H
假如说吕布对这几个人算不算上是背叛,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较真了,那就凭他背叛丁原和董卓,也足以够上反叛榜榜首了,要不然为什么古人要称他为“三姓家奴”呐! w; M; n, g' [, F7 P* _: U' u
' q8 P! P- M& h& ], S; t+ W" n' o! n 【昌豨】
. P8 z- _1 u5 L$ k1 j8 ^' s' Y+ Q* \7 ]" F# a2 u' {
昌豨原来是泰山的黄巾军,臧霸是徐州陶谦属下那会儿,打败了黄巾军,就和昌豨等人各自拉起了一支队伍,在那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时代,昌豨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人物了。后来,吕布偷袭刘备,臧霸、昌豨等人都追随吕布,吕布得手后自任徐州刺史,昌豨成了吕布的部下。吕布被曹操剿灭,昌豨投降了曹操,被任命为东海郡太守。6 [8 v% t, ^, B' ?
6 T# E+ H8 ~$ \; {& \; W2 @
建安四年,袁术被曹操打败,他想北上投靠自己的侄子袁谭,要从徐州的下邳经过。曹操派遣刘备和朱灵前去截击。这时候,袁绍想进攻曹操,刘备等到朱灵回到曹操那儿以后,就借此机会,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了下邳自立。这时候,昌豨背叛了曹操,投靠了刘备。建安五年,曹操派遣刘岱和马忠去攻打刘备,没有攻下。曹操亲自率军攻打刘备,刘备失败后逃往袁绍处,昌豨也再一次成为曹操的部下。等到曹操打败了袁绍,昌豨又一次背叛了曹操。曹操派夏侯渊和张辽前去攻打,将昌豨的东海郡围困。数月之后,曹军的粮食用尽,打算撤兵。张辽对夏侯渊说:“最近几天,每当我巡行围城部队,总是看到昌豨盯着我。还有,昌豨射出来的箭更加稀少了,这一定是昌豨心中犹豫不知道该战还是该投降,所以不奋力抵抗。我想诱使他和我对话,或许可以劝他投降。”于是就派人对昌豨说:“曹公有命令,让张辽传达给你。”昌豨果然从城上下来和张辽谈话。在张辽的劝说下,昌豨答应投降,并跟随着张辽去见了曹操。曹操继续让昌豨担任东海郡太守。等到曹操彻底平定了冀州,昌豨又反叛了。曹操派大将于禁征讨,于禁一时没有攻克,就又派了夏侯渊和于禁一道攻打。于禁急行军攻击昌豨,昌豨一时难以招架。昌豨过去和于禁有一定的交情,就主动前往于禁大营请求投降。诸将都认为昌豨已经投降了,应该送到曹操那儿。于禁说:“你们不知道曹公一贯的命令吗?被围以后投降的不赦。奉行法令,这是下属服从上级的基本规则。昌豨虽然是我的老友,难道我会因此而失节吗!”于是亲自同昌豨诀别,流着泪将他斩了。
9 H. T: y7 ~, ~2 _. Z* x4 B3 T5 X7 n3 H; {1 N" j+ |
'700')this.width='700';" title="古代叛将结局:三国三大反复无常的叛将都是谁?">. [0 C ]! i% C0 s7 e4 \9 }
6 S- x7 F( }/ e
《三国演义》中有个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说的是孟获屡屡被擒,屡屡反叛,正史中不见这个次数,也就难说这个七擒孟获是不是历史真实?不过,看看这个昌豨屡屡背叛曹操,而曹操总是一再的放了他,《三国演义》作者在写“七擒孟获”的时候,是不是受到昌豨这个人的启发?!( W6 i ?( U8 v5 G
2 d% e8 b8 N' U2 F4 ]
【孟达】
2 w- h( t6 y* q, u
: o' H% K* [. R0 M, i1 }5 n 孟达在建安初年和法正一道依附刘璋。法正因为得不到重用,就常常和益州别驾张松在一起发牢骚。张松出使曹魏,不被曹操重视,就打算出卖蜀地给刘备。法正和张松一道愿意拥戴刘备,只是没有机会。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派法正和孟达各带着二千士兵前去迎接刘备。就在这时候,法正和孟达背叛了刘璋投靠了刘备。刘备让两人的兵士归在一起,同归孟达指挥,让他驻守在江陵。平定蜀地后,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
( e7 y% ?" N* |" m H B L) O7 Y d4 _& X. g* p" p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孟达从秭归向北攻击房陵,房陵太守被孟达的军队杀死。攻下房陵后,孟达继续进攻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一带)。刘备私下担心孟达难以独自攻下上庸,于是命令刘封(刘备义子)自汉中沿沔水南下统领孟达的军队,和孟达在上庸汇合。上庸太守投降后,刘封和孟达就率军留在这儿。关羽被围困在襄阳时,曾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援助,刘封和孟达以山区的边地刚刚依附,不能让其动摇叛变为借口,拒绝发兵。关羽失败身亡,刘备对他们产生了怨恨。刘封和孟达不和,刘封就夺去了孟达出行时的仪仗乐队。孟达既畏惧不去救援关羽的罪过,又怨恨刘封对自己的排挤压抑,于是就给刘备写了一封信,率领自己的部下投降了魏国。
8 \/ x$ t, b j: X2 ^
/ ^# l* v5 P; q5 r: K) ^ 孟达投降曹魏后,受到曹丕的重用,被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曹丕还把房陵、上庸、西城三个郡合为新城,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古代叛将结局:三国三大反复无常的叛将都是谁?">! ]* M+ ~7 j/ V/ u* Y* F
6 [' Q; n4 p- v! W+ c2 r2 Z
曹丕死后,和孟达要好的夏侯尚和桓阶也先后死去了。孟达觉得失去了依靠,心内惶恐不安,又加上诸葛亮引诱他,孟达就准备叛魏归蜀汉。孟达和魏兴太守申仪有矛盾,申仪就将孟达的计划泄露。司马懿得到消息后,一方面写信安抚孟达,另一方面调遣军队前往讨伐。+ D+ `9 j! _" X6 I4 b2 s# e4 T
4 ~& J$ B5 i; d( ~
孟达认为,司马懿率军来讨伐,至少需要三十天的时间才能到达,结果出乎孟达的意料,司马懿的大军八天就来到城下。这完全打乱了孟达的部署。司马懿包围上庸城十六天,孟达部将开城投降,司马懿军队进城,孟达被杀。9 U) V# U3 @+ s# p: Q& O+ v8 K
% n* o; {+ K# q$ M1 L- r8 S 需要说明的是,孟达实际上已经背叛了魏国,否则,司马懿到来他可以马上开城迎接,其部下也没有必要投降。只不过,由于司马懿出兵神速,蜀汉国来不及接应,上庸还没有划归蜀汉国的版图而已。
+ @' r# N1 w3 ?, J! ?/ ~3 ^5 ]
; Y5 f& I5 v4 J* |/ l- B 孟达和前面两人相比,次数虽然算不上多,但危害同样很大。如果说,孟达背叛刘璋其作用还不彰显的话,而后两次却是步步重大。孟达在刘璋所部,地位不高,刘璋部属背叛的很多,这时候也可以说不多孟达一个,但后两次却就不一样了。孟达背叛刘备,这让刘备彻底失去了荆州,甚至都失去了将来恢复的机会。还有,孟达的背叛,也间接导致了刘封的被杀,而刘封之死,既造成了蜀汉的君臣失和,也使刘备失去了一员能战之将。还有,如果孟达叛魏成功,上庸再回到蜀汉国手中,诸葛亮夺取长安会多一条进攻路线;或者是恢复襄阳还是直取洛阳,会多一种用兵选择。也由此可见,诸葛亮为什么会不计前嫌想让孟达回归。1 i$ h, G9 s; d3 z% h2 P- S, J8 B
) }- I8 |; w) e" U x4 q1 o 自古以来,叛徒都会让人们痛恨不已,为什么?就是他们比任何敌人的危害更大。三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天下纷争,政权归属尚不明朗,文臣武将择主而仕原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像吕布、昌豨、孟达这种反复背叛之人,就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所容忍,就因为他们除了自己的利益,已经和天下、道义丝毫不沾边了,这样的人,又怎能不被历史正义所唾弃!
" i# a/ n, T9 m2 M" e" ?* i" c1 \/ ^& h1 x7 t+ }
G: r) B7 N6 N+ c9 l9 Y" U(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