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中国古籍的版别

0
回复
55
查看
[复制链接]

7089

主题

13

回帖

712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121
发表于 2020-9-11 21: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1 ?7 G, \; S/ ^2 b1 E
2 x- b9 \8 u6 W# Y4 h! c  _(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 S! L6 i( {6 m* Q# F1 D/ e
# ~- A# t8 V3 a( V; `9 N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 N% x$ l" k: |9 _7 ?( ]7 }. N* B' C9 A3 x. l( l: V
    影写本 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7 e' Z. w+ L1 L" Q& Q! H: ]7 D6 v
    抄本 精抄本 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h3 ^) ?6 i: |4 a$ Y/ ]
, c+ H, r- z2 K( H
    稿本 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3 |8 P* ]: E  l* D& V
2 G! p$ `3 P5 C& {
    彩绘本 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 [% d9 _/ r2 j4 q. I8 c* p# t* I6 h# T. C' l0 @
    原刻本 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5 o2 q; O6 g# n* M
3 G  m$ q) B6 X7 k/ b) _
    精刻本 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 ^3 o0 H/ U0 S% ~- p  J
7 j" D  d# v$ |: o/ e3 ?  G4 T    修补本 递修本 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历经多次修补,则称递修本。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 b2 o, G0 _/ @0 W+ N2 a2 @( m) f1 {6 \
    配本 将不同地区的书版,配合起来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为配本。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苏、浙江、湖北五省官书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却同为一部书。
: Q3 L) |) w( A* s  R) F' }; H$ q
8 ~* b5 m" C7 {" ]4 M8 a    百纳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纳本。清初人宋荦汇集宋元三种版本印成百衲本《史记》,近代又有百衲本《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其中,商务印书馆于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为著名。该本选用当时最古的善本影印。如《史记》用宋庆元黄善夫家塾本,《汉书》用宋景佑刻本,《晋书》以几种宋刻本配齐,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书》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旧唐书》用宋绍兴刻本,《新唐书》用宋嘉佑刻本,《旧五代史》世无传本,用清人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庆元刻本,宋、辽、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 I$ W8 U* f% }5 S. w

; [2 o3 A: k/ E  T4 [$ q    邋遢本 古代书版因刷印多次,已经模糊不清,印出的书被称为邋遢本,如著名的宋眉山七史到明代还在使用,印出的书字迹迷漫,被称为“九行邋遢本”(因眉山七史9行18字)。
  E) ~9 P/ ^( G8 Z3 c$ E7 Z7 m! C1 P* r# a: _- L0 D
    活字本用胶泥、木、铜、铁、铅、锡、磁、瓢制成方块单字,然后排版印刷的图书,称为活字本。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中期,毕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元代王祯又用木活字排印了《农书》,但均未见存本。现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发现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明清时期活字本较多,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华燧以铜活字排印了《锦绣万花谷》,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又排印了《容斋随笔》和《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等书。清雍正年间,内府以铜活字排印了一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乾隆间又以枣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此外,流传到我国的还有朝鲜活字本。6 M/ n2 ]) N4 Y+ ~: r/ _

# j7 v" b# z! w3 B. I+ o7 H' x  @    套印本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分版印刷的图书。常见的有朱墨二色套印本,被称为朱墨本。此外,还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明代发明分版分色套印和凹凸版印技术,称为饾版和拱花,这种印刷方法,常用于版画。# o* F5 b# O- a# b& J
2 t7 S7 U- \  d: E
巾箱本 袖珍本巾箱即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开本很小的图书,意谓可置于巾箱之中。宋戴埴《鼠璞》载:“今之刊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手写《五经》置巾箱中。”由于这种图书体积小,携带方便,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称为袖珍本。古代书商还刻印有一种儒经解题之类小册了,专供科举考生挟带作弊之用,这种袖珍本则称为挟带本。
2 v( n& {! e! V+ \
" l# R2 _2 r( _4 f    两截本 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 A; e: K4 |3 P3 Z8 g

0 }% x% [0 N5 x6 T/ C铅印本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我国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晚清及民国铅印古籍多用线装,与刻本外观形式相似,要注意鉴别。
; r( x: D% n* }* R$ q7 X$ [% _$ n% B- C) X9 E/ j' a/ X! Z
    石印本 用石印印刷的图书。这也是晚清时传入我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件字,易于辨认。  l8 [5 v: i. J" c6 d4 T- o2 v

4 L$ c( B- S- f/ ^(2)按照刊刻时代区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等。
& I  N6 w( {% X, \/ s
3 Z+ I; G- o/ W& y9 {. p, J    唐刻本 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刚刚出现,抄写本仍是图书的主要形式,流传下来的印刷品多为佛经和历书。
: {- G/ g& |9 S+ e! N
7 c  t( N! y- ?. i五代刻本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59年)刻印的图书。包括后唐、后晋、后周刻印的蓝本九经及后蜀、吴越、南唐刻印的类书、别集、佛经。五代刻本大都亡佚,现能见到的多是刻经,有敦煌发现的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34年)所刻《金刚经》,吴越所刻《宝箧印经》等。
, R: [" Y9 q3 D
& G( N* t3 m" E$ A1 b  [    宋刻本 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年)在宋王朝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由于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官私刻书业极为繁盛,刻书范围已包括经、史、子、集各类图书,刻印质量上乘,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本。6 T$ k! y# g4 y4 l, t  s/ B
$ k, P; L0 {. F+ [
辽刻本 与北宋同时代,在契丹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契丹书禁甚严,辽刻本极少流传。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中发现了60余件印刷品,多为辽代刻经,还有最早的刻本《蒙求》。
+ N4 S: g/ X8 n. i8 a' f7 W. l" c4 J0 ^5 P2 o3 t# p
    西夏刻本 西夏建国于1032年,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夏自创文字,并以西夏文刻印了《大藏经》等书,但传世很少。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宁夏贺兰山中发现了8册蝴蝶装西夏文刻经。# S/ W2 V! N, A. I4 }* h

( O2 F/ D0 X# i4 G2 r8 I    金刻本 大致与南宋同时,在金代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刻印的图书。其中以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刻书最为发达,官方设有经籍所,主持刻书。金刻本流传下来的不多,较著名的有《刘知远诸宫调》和《赵城金藏》。- K9 D7 y7 u9 R' L" l: A

; D, P: m4 r6 Z$ \+ M$ `' \; E: \蒙古刻本 元朝立国之前在平阳刻印的图书。基本沿袭金代平阳经籍所旧规。传世品有1247年刻《析城郑氏家塾重校三礼图注》,1249年平阳府张存惠晦明轩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1244年刻《玄都宝藏》残卷等。
$ A. V$ C* V, X# Z7 N- `
) _* L) u3 Z/ I6 a2 l& q% ^" t, b    元刻本 元代(公元1279—1368年)刻印的图书。北方以大都(北京)、平阳为中心,南方以江浙、福建为书坊集中心。元代刻本流传较多,且有独特风格。6 v6 Q1 b; |) E# P- v: Y( Q
' Y, g7 J1 c- `6 H
    明刻本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范围等方面都远胜前代。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明中期以后刻本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出现了适应于印书的仿宋字,二是线装取代了包背装。! k# b1 P6 P: J4 ^

- @6 g. f5 _/ P- }' x5 F- d    清刻本 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官私刻书业均达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兴起,学者热衷于版本校勘,出现了大批校核精审,刻印典雅的图书。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
& |1 u  [7 X+ E( t
" y5 ^$ }  n! n' F  I& w  j  \) f: e& ?民国刻本 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图书,以汇刻、翻刻历代珍本、善本居多。这一时期,影印、铅印技术已大量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势渐衰微。5 B5 C- x0 d% |. m

, B" {& s( ?; q+ x% ?$ C* ?(3)按照刻书地域分,则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阳本、外国本(日本本、高丽本)等。: `6 u" h6 [( o

( A, f& R$ l" m2 `0 |3 a6 d$ v' b    浙本 宋代浙江地区刻印的图书。宋代两浙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刻书数量大,质量高,杭州、衢州、婺州、温州、明州、台州、绍兴等地均刻印图书,因而有杭本、衢本、婺州、温州、明州、台州、绍兴本的区分。; c- j1 ]2 ^& y; x$ l& f

* t! B5 N/ U% A    建本 又称闽本,为宋元明福建地区刻印的图书。宋代福建刻书集书于建宁、建阳两地,建阳麻沙镇盛产榕木竹纸,易于雕印图书,因而书坊林立,一些著名书坊历宋元明三代未衰,所印图书又称为麻沙本。: l6 a5 m3 I" D! Z* y* U& p
* b8 k9 r" s( l8 ~; [( X9 m* b
蜀本 五代及两宋时期四川地区刻印的图书。以成都、眉山较发达,成都在北宋初刻印了著名的《开宝藏》,眉山则刻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七史及《资治通鉴》等书。蜀本又分大字、小字两种。) b3 R, N) g; q( m8 l9 o

2 G/ [0 I! `$ Z6 a" }( i$ Y: n    平阳本 又称平水本,金元时期山西平阳(又叫平水,今山西临汾)地区刻印的图书。金灭北宋以后,将北宋开封的刻工掠至这里,又设立刻书机构,从此平阳成为北方刻书中心。
0 A5 V: d0 Y5 K3 K' C) }% W
4 R) D% I+ c0 ^$ \$ J    日本本 又称东洋本,古代日本刻印的古籍。多用日本皮纸,与高丽本相似,惟质量不及高丽本。日本本常间用平假名和片假名,较易识别。5 f; U: o, O5 R  j

% H8 Y0 H* Q! Z/ e    朝鲜本 又称高丽本,古代朝鲜刻印的汉文古籍。我国印刷术最早传入朝鲜,朝鲜刻本继而传入我国。朝鲜本刻印比较精美,书品宽大,写刻清晰,多采用洁白的皮纸。
8 [+ N: `9 s+ l' A3 o$ \. s
! i, D0 W9 q- e) ^5 K1 M(4)根据刻书机构的性质,又可区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2 w! T: I: |: @, M* m7 _, L8 e8 g5 K4 ?$ R
    官刻本 由官府刻印的图书。五代以来,历朝中央和地方官府均有刻书之举,但所设机构不同,所以官刻本又有各种不同名称。主要有:
# I  y0 m+ q/ g% {( V9 ]# ~0 O# V& ^; U+ y' }  o( |
监本历朝国子监刻印的图书。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文史名著。据文献记载,从五代开始,国子监刻印有九经,北宋承其遗制,继续刻印经史,南宋时,旧版不存,遂征调地方版片至京师国子监印书,称旧版为“旧监本”,新版为“亲监本”。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国子监,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又有“南监本”和“北监本”的区别。1 f0 L+ O3 F7 D% @- D& [

% \" X8 a0 c/ v! D; h2 b: `( s    公使库本 两宋地方官府动用公使库钱刻印的图书。
- f% f5 _* S" y- F/ O3 p7 C
8 q1 S, \' `6 f- Y1 f* R) }( ~    经厂本 明代司礼监所辖经厂刻印的图书。多《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常见古籍。特点是书品宽大,字大如钱,但由于主持其事的是宦官,因而校勘不精,错讹较多。
) z5 U* `$ d# e3 g3 y! w' K0 `# m/ o+ ]5 z
    内府本 明清两朝宫殿刻印的图书。明内府刻书主要是经厂本,清内府刻书多殿本。内府刻书往往不惜工本,讲究形式,但清内府本校勘亦精。昭连《啸亭杂录》续录有内府刻书目录。
. a9 A) l; p" B- t9 h7 y9 [
) f3 T( S& d2 W+ Y  L8 F( Z    殿本 清康熙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又设刻书处,派亲王、大臣主持校刻图书,所刻之书称为殿本。殿本校刻精致,纸墨上佳,堪与宋刻本相媲美。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书,一向被列为清刻善本。6 g+ N/ n+ {" w/ [

8 S  P  Y4 p$ V! Z( S6 z4 e2 ]8 g    聚珍本 清乾隆年间选刻《四库全书》珍本,武英殿采用活字印刷,共刻木活字25万余个,乾隆定名为“聚珍版”,所印图书遂称武英殿聚珍本。后来各地官书局也仿聚珍版印书,被称为“外聚珍”,而武英殿活字本被称为“内聚珍”。 书局本清同治间,由曾国藩提倡,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安徽、两广、两湖、山东、山西、直隶先后创立官书局,所刻图书称为“书局本”或“局本”。
( a! |- s$ k( v  `% @3 \! D2 D# m- c, S7 L) O+ H  b2 `4 m
    私刻本即私人出资刻印的图书,其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私家刻书称为家塾本或家刻本。自宋代以来,私家刻书持续不衰,有的以室名相称,如宋廖莹中“世彩堂本”,余仁仲“万卷堂本”,明范钦“天一阁本”,毛晋“汲古阁本”,清纳兰性德“通志堂本”,鲍廷博“知不足斋本”,黄丕烈“士礼居本”;也有以人名相称,如宋“黄善夫本”,明“吴勉学本”。# `' b* q# T0 Z8 g& w* @' j' [
  N4 _. L& v+ B) r! I. B
坊刻本 历代书坊、书肆、书铺、书棚刻印的图书。坊刻本以营利为目的,刻印较差,往往校勘不精,惟宋代坊肆刻书,如临安陈氏、尹氏书籍铺等,所刻图书与官刻本、家塾本不相上下。9 x* z5 }6 i% v
* P+ Q+ g8 g: d3 h# u
(5)根据流传情况和珍贵程度,古籍又可分为足本、节本、残本、通行本、稀见本、孤本、珍本、善本等等。
1 R8 r) e0 c' ]6 w9 W& s
8 k+ }0 I+ Y# t5 E! @    足本 内容完整无缺的图书。
) m3 \, a# v& |
1 c* M- X# o. G+ Z5 i- I    节本 因原书篇幅过巨,刻印时只节取其中一部分,或是因为其他原因予以删节,称为节本或删节本。# }* `7 h5 w/ @/ v' G

3 f1 c" }: I3 r/ `/ g2 n6 {! I! y    残本 指内容残缺的图书。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残缺,有的仅是缺卷、缺册,经过抄配,仍能补全;有的残缺过甚,只能作为他书的配本。一般说来,残本较足本的价值要降低很多。% [: J- A$ D" a$ V1 C5 I3 E7 g
% i4 l2 ~% j, U. d# Q6 B
    通行本 指刻印较多、流传较广、年代较晚的古籍版本。0 `( I* [; f* M6 Q- n1 V! Q% R7 e' Y
1 [, Z1 |3 a4 O* Q. g2 C
    稀见本 刻印较少,流传不多的古籍。如明刻方志,历代族谱、家谱,均不多见。
  `4 `4 k1 w& E
; R9 c! v4 a- M$ r( T    孤本 世所仅见的古代图书,往往不见于诸家著录,如明《永乐大典》。国内仅存一部的书则可称为“海内孤本”,如宋刻30卷本《五臣注文选》。( S/ b% a, {  L- L

% E0 k1 V2 I( `4 P/ V) z    珍本 写刻年代较早,流传很少,研究价值较高的古籍,通常指宋元刻本,内府写本,有史料价值的稿本及名人批校本。& e% Z; u$ R, b( d' J$ |6 L, A

6 u0 a; g( m9 ?* n) K) {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由于历代藏书家中,善本肯定是旧本,那些抄写、刻印年代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规定收书范围是:1、旧刻;2、精本;3、旧抄4、旧校。他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将旧刻规定为宋元版书,精本为明代精刻。依据这一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后移。民国时期,明刻本渐渐进入旧刻行列,本世纪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变成了善本,甚至无论残缺多少,有无错讹,均以年代划界。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70年代末,《中国善本书总目》开始编篡,在确定收录标准和范围时,规定了“三性”、“九条”,这应该是对善本概念的一个完整周详的表述:) a4 s  ~% a+ `$ M4 s) H
6 G. u9 l- w4 K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3 X/ l' w7 [+ g# v9 E' j

5 l& D' d$ Z2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w# }/ t2 S+ k* }9 H% o& T/ m9 q

+ h1 S2 r: x! d7 f(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0 S. ?6 f, b. G& w: A# E; }1 J

- ]$ l# N2 x0 u/ @& x(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7 K. `# Z  S( S7 T7 [3 |

0 \! E9 ?: q' {0 G6 H  E1 i' x(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 Q: d7 k' i; [; z
- x. m) N. l2 C9 D6 q6 D+ b/ X(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 `$ N9 k! Z* K# D1 ]8 |$ C, P/ q  f9 ?0 N3 x% J, v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G4 D7 }  t4 p. b8 I3 _( ^5 g

: i& l) b  c$ V, E(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 r3 b( J) b) ~$ b
% ~6 i+ d# _6 P  A# ^8 O(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 G& }5 B. N; B8 p3 a"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4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