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统称为“士”,“士”是象形字,象形男人的生殖器。“寸”是指事字,一只手的手腕处掩着一柄小刀。“士”和“寸”组合在一起就是阉割的意思,拿刀割去男人的生殖器。因此,周朝时把阉割过的男人称为“寺人”,“寺”就是“士”和“寸”的组合字。
5 T- M, u0 e* A. u- ~7 @3 K" }. T2 [' S$ r7 E' P! A
《春秋左传·僖公二年》出现了有史可稽的第一个著名的“寺人”:“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齐国的寺人貂,开始在多鱼这个地方泄漏齐国的军事机密。这一句记载空谷足音,奠定了这个叫“貂”的人寺人之祖的地位的同时,更指控貂是一个间谍。可惜,关于间谍的指控却仅此一句,下文再无记载,《左传》惜墨如金的简洁文风让我们错过了一个也许更加精彩的传奇故事。, k5 Y# U( v6 L0 i. O0 y4 ]
2 @" h% |* ]1 }( h
宫刑的起源很早,学者们相信,至迟到夏禹时代,宫刑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刑罚。据《周礼》记载:“夏宫辟五百。”夏朝的宫廷里有五百人施了宫刑,正说明宫刑的技术手段已足以完成大规模的惩罚。宫刑又叫“去势”,“势”同样是男人生殖器的代称。不过,宫刑是他阉,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惩罚(参见本书《蚕室里的花朵》),而寺人貂却是自宫,自我阉割,为的是进入齐桓公的内廷。
6 H8 Z* R* D) U* I7 ]% I5 }5 x/ G! ?! `8 _ d1 l5 E* d
寺人貂,又叫竖貂,竖刁,竖刀,最通行的称呼是“竖貂”。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名字,不知道是他一出生就起了这个名字,还是因为他是寺人才起的这个名字。“竖”的本义是短小,引申为童仆,又引申为宫中供役使的小臣。貂是一种动物,长于寒带,聪明伶俐,生性慈悲。北极圈内的猎人捕貂,常常假装快要冻死的样子,躺在貂出没的地方。貂看到后就跑出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人。猎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捕到了貂。历史上有很多以动物入名的人,比如董狐、阳虎、西门豹、乐羊等等,竖貂的最初命名应该与貂这种动物有关。可以想像,作为齐桓公的男宠,竖貂一定是个美男子,小白脸,他穿着用貂皮和貂毛装饰的短上衣,更显得貌美如花,更能得到齐桓公的欢心。竖貂用自己的身体去取悦齐桓公,与貂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人是多么的相像啊。
8 F8 z4 H3 Z/ n( N/ F
; a7 {- p& K/ z. i; a, Y4 S( [* Y“竖貂”这个名字开创了两个传统:一是后世关于宦官的更加著名的称呼—阉竖,毫无疑问,这个称呼来自竖貂。一是一种官职的装饰。《汉官仪》载:“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珰左貂。光武已后,专任宦者,右貂金珰。”从秦朝沿袭下来的文官名中常侍,按照礼制,帽子上装饰着“银珰左貂”,汉光武帝刘秀以后,这个官职就专用宦官充任,装饰也改为“右貂金珰”。宦官充任的这个官职,吸取借鉴了竖貂的装饰灵感,从而使这一装饰固定为一种代代相袭的礼制。
$ _) ~* d3 \# t% n: M+ X! _/ T3 A$ r( g7 P
齐桓公在名臣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乱世的第一位霸主。但是他和管仲的遭遇却一波三折。
% c! j3 [- i0 |% q1 y+ ~, k
$ A3 p6 E: ^1 S; a5 m3 G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弑襄公,自立为齐国国君。仅仅一年,公孙无知被杀,齐襄公的两个弟弟争位,管仲拥戴的公子纠自鲁奔齐,鲍叔牙拥戴的公子小白自莒奔齐。为了阻拦公子小白,管仲带兵埋伏在路上,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小白顺势装死,公子纠得意洋洋、慢条斯理地赶往齐国,六天后到了齐国,却发现小白已经抢先入齐,登上了王位。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发兵攻鲁,杀了公子纠,又想杀管仲。鲍叔牙阻拦说:“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鲍叔牙真是管仲的知己,他评价管仲说:“君王您如果只是想治理齐国,高傒和我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您想称霸诸侯,则非管仲不可。”齐桓公虚怀若谷,听从了鲍叔牙的劝谏,封管仲为大夫,把国事都委任给他,四处攻伐,开辟了称霸的新局面。
! h/ J2 U) \& Z7 N! R0 H' t* F1 v. W9 V/ q
齐桓公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都没有生子。齐桓公又置了六位如夫人:长卫姬,生武孟;少卫姬,生惠公;郑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华子,生公子雍。六位如夫人各育有一子。齐桓公和管仲喜欢郑姬生的孝公,把他托付给宋襄公,欲立为太子。“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馐于公,亦有宠,公许之立武孟。”(《春秋左传·僖公十七年》)可是一个叫雍巫的人受宠于长卫姬,经过竖貂的引荐,也得到了齐桓公的宠幸,雍巫趁机替长卫姬说话,齐桓公又答应立长卫姬的儿子武孟为太子。
3 J4 j6 l( s# `. y0 z# {0 ^% I. N2 i! Y! u# Y3 L! C- }: u) j
雍巫可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他就是中国史上著名的易牙。竖貂把易牙引荐给齐桓公之后,易牙就做了齐桓公的御用厨师,此之谓“以荐馐于公”,因为会做珍馐美味而推荐给齐桓公。有一天,齐桓公闲极无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听说人肉很好吃,我还没有吃过。”易牙回家就把大儿子蒸了献给齐桓公。这就是“易牙烹子”这一成语的来源。虽然杨树达先生考证说易牙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狄人,而狄人有“易长子而食”的习俗,但是把长子烹了献给齐桓公,毫无疑问是取媚之道。
* ` S) V/ X* ~. a0 \; H C9 _8 g; x
0 H; k$ `4 T4 c8 [1 n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因病去世。《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0 B0 B1 G" `& N( Q
- K: K0 e$ K& V0 u4 m1 E
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1 a- E$ g- O+ S3 Y9 n! B/ n' M" y2 a/ u
4 k$ E3 N' n# h5 g0 Q3 w
管仲评价易牙杀子取媚于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用;开方放着卫国太子不做,以臣事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近;竖貂自宫以取媚国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亲。如此酷评,等于管仲的临终政治遗嘱,尊称管仲为“仲父”的齐桓公却充耳不闻,结果酿成了“三子专权”的局面。
4 N- p$ _; A/ A6 c8 [& ^
) m* ^3 `6 K0 y7 I6 E; Q+ U《史记·齐太公世家》正义引颜师古的记述,细节更加丰富:
1 J. K$ O2 y' a8 Q6 [7 ?9 b( n# \. ]2 t/ H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愿君远易牙、竖刀。”公曰:“易牙烹其子以快寡人,尚可疑邪?”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爱于君!”公曰:“竖刀自宫以近寡人,犹尚疑邪?”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遂尽逐之,而公食不甘心不怡者三年。公曰:“仲父不已过乎?”于是皆即召反。
* y5 R/ e. t) B. B( @& | V7 K' R( E. p5 O' s* I
齐桓公问:“易牙烹子让我尝鲜,难道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管仲回答:“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易牙既然能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儿子,又怎么会爱国君您呢!”齐桓公又问:“竖貂自宫以亲近我,难道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管仲回答:“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身体的,竖貂既然能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又怎么会爱国君您呢!”于是管仲临死前把易牙和竖貂都驱逐了。失去了这两个人,齐桓公吃饭不香,心里不痛快了三年,埋怨管仲太过分,又把两人都召回来了。. w" A3 L u8 a {% c. n& \3 p
/ v( X4 ~0 V# c) g- H结果,三年后齐桓公病重,三个取媚者,三个被管仲定义为“不可”、“难近”、“难亲”的人,最终决定了齐桓公的悲惨命运。" v0 t3 @- D) a8 n
1 R- g9 B/ g& Y8 s- ?+ ?8 d
公有病,易牙、竖刀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有一妇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何故?”曰:“易牙、竖刀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公慨然叹,涕出,曰:“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见仲父乎?”蒙衣袂而死乎寿宫。虫流于户,盖以杨门之扇,二月不葬也。) m- f7 t% A3 R4 I+ L, W- ~5 J
: [; p) K9 I) S颜师古讲述的故事简直是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说。齐桓公病重,易牙和竖貂发动政变,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出入。有一个妇人趁隙翻墙而入,齐桓公要求吃饭,妇人说没有。又要求喝水,妇人也没有。尚蒙在鼓里的齐桓公这才得知了易牙和竖貂的阴谋。可是悔之晚矣。齐桓公就像濒死的吴王夫差因愧对伍子胥蒙面而死一样,也用衣袂蒙面而死。死后两个多月都没有埋葬,尸虫泛滥,都流到门外了。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堂堂一国之尊,春秋第一霸主,竟然落到了尸体用杨木门板遮盖的地步。
; ]: n) J: m1 ?5 R. z m' o! ?3 _( x+ L( h
《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更加血腥:易牙和竖貂诛杀群吏。除了托付给宋襄公,居住在宋国的孝公外,其余五位公子交相攻伐,最后易牙和竖貂立公子无诡(即长卫姬的儿子武孟)为君,齐桓公停尸六十七天之后,方才被公子无诡埋了。紧接着,无诡立三月即被杀身亡,宋国护送孝公即位,是为齐孝公。; {5 B, M$ T( d( `
# k+ a4 a8 Y) E3 i3 t
竖貂此人,再也没有见诸史册,倒是“竖貂”的混合体—阉竖和“银珰左貂”,成为中国史上耳熟能详的专有名词,刺激着某一个有知识的群体在朝代易色时的神经:要么成为阉竖,要么成为“银珰左貂”的代表。易牙呢?这个“雍巫辨味”的民间传说的主角,在齐桓公死的那一年(公元前643年),改奉齐桓公的最后一个如夫人宋华子所生的公子雍, “以为鲁援”。至此,易牙—雍巫,雍巫改奉公子雍,易牙易了主人的口味,正所谓名至实归。6 V$ F' r3 X M4 r& @+ d
5 C! u6 [' b. m, X* M: ?竖貂不仅是中国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寺人,而且是第一个自宫者。即使在齐桓公时代,即使在好色的齐桓公后宫充盈的情况下,竖貂凭借自己的美色,仍然得到了齐桓公的宠幸。自宫者被宠幸的荣誉,在自宫的源头处就得到了最大的兑现。
2 u. R& k7 w' u8 O: b; |) x J
8 C |( o! l5 R& r' C后世的自宫者呢?是超越了这种被宠幸的荣誉,还是被某种未被宠幸的荣誉谋杀了呢?
% I% W2 x( b. E! D
: B5 [, [& @- J* {作为自宫者的一个最佳参照,和自宫者同出一源的御者,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B7 N/ ?9 z- M* ^- ]5 K8 S
- Q% W+ H) D8 }+ n9 y6 Y9 y( U$ P即使源头一致,性质相同,但御者仍然不同于自宫者:御者高声喧嚷,发为牢骚;自宫者默默无声,等待着君王的宠幸。
, a+ b4 a7 m# a0 o' F- J6 |: B+ \, x: I' N- p, s
牢,象形指事,本义为“闲养牛马圈也”(《说文》);骚,形声,本义为“摩马”,“摩马,如今人之刷马”,引申为“扰也”,马扰动的样子,再引申为因纷扰不安而导致的忧愁(《说文》)。牢骚一词,最早都与畜圈里的马有关。马和马车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赶马车的人被称为御者,因为是干体力活的,所以地位低下。一天劳累下来,晚上还要在马圈里刷马。伴随着马的扰动,御者不免哀叹自己的身世,有抱负的人更有怀才不遇之感。' {0 D0 }8 X" X9 D; w/ F
; l! S8 k/ {4 ]5 Q" x3 Y; ^
这一职位造就了中国史上四个著名的词—
" {+ d/ \" l4 J; @2 i/ J5 \( j
4 S: f& S; S# \/ z“御用”。用于御,用为王的御者,为王前驱。如此责任重大,如此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反而被人看不起;御者在马圈里哀鸣的时间久了,言为心声,歌以咏志,遂诞生了“马圈文学”,纯粹干体力活儿的御者慢慢就转变成了专事歌咏的“御用文人”。
7 `9 _( O5 M# @! \( x5 o
9 R& R! H% g/ Z$ j) T$ ~“舆论”。舆者,车也,车上的言论。黄帝最早设计了车服,御者被分为三六九等,奠定了等级制的基础。既有等级就有不满,御者驾车的时候不免嘟嘟囔囔,抱怨车服配不上自己的技术。时间长了,御者的言论渐渐密集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言论圈子,后世就用“舆论”这一专门术语来命名这个独特的言论圈子。
3 D Z! s+ g1 l/ z7 r( ~' y: B% f8 X* x ^) u
“骚人”和“骚客”。特指诗人。从“马圈文学”脱胎而出的御者,春风得意之后,“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开始了不切实际的妄想。虽然河山还是以前的河山,但揣着俸禄游山玩水看到的河山显然迥异于驾车时看到的河山。
. A. V8 [5 T- E* {3 E* d' j" M/ R0 Y7 \, [
牢骚可不同于离骚。牢骚是一种私人叙事,直接指向个人待遇;离骚是一种宏大叙事,因为政治斗争被放逐之后而产生的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最为雄辩的证据是:牢骚人人可发,离骚却只有屈原一人发得出来。" \: r6 M5 K5 F5 D
6 x% u! w$ W3 ^; A! Z; D5 u毫无疑问,不管是牢骚还是离骚,都是对国君的身体的媚术。正如不管是他阉还是自阉,都是对国君的身体的媚术一样。御者和自宫者,都是自愿的取媚者,只不过,御者是赶马然后歌颂,自宫者是羡慕于歌颂然后自我阉割。御者先于自宫者,就像国君的宠幸导致了自宫者。# l: e4 h6 A3 ~, {3 s, F1 P' F
& e( H5 X& R, b! g* @自我阉割的第一刀,被一个古怪的人—竖貂,大曝于天下。从此之后,所有挥刀自宫的人,所有精神自阉的人,再也逃脱不了亦显亦隐的春秋笔法,再也逃脱不了儒家的吃人礼教所笼罩的透明屏风。阉割,要么变本加厉为锦衣卫,要么成为精神上自我阉割的通行证,在号称五千年文明史惟一剩余的文明古国里,上演了一出出悲剧喜剧闹剧滑稽剧。
+ |) ?5 Z6 c) @ D* H* J+ {- h5 |- W+ c4 }8 i! i) a
呜呼!竖着进来,横着出去。即使是竖貂,也变成了历史的横貂。5 G6 ?# U- }/ X X3 k7 \
" v% s# d( O5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