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谈古代的下跪礼仪文化

0
回复
40
查看
[复制链接]

7469

主题

13

回帖

7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01
发表于 2021-9-4 08: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跪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礼仪,也算是一大发明。据说外国以前无下跪,后来也学会了。它的意义深刻,单从感情色彩上理解有不同意义。第一是褒义的,膜拜、感激、尊重;第二是贬义的,乞求、谢罪、忏悔。还有一种中性的,就是屈辱、哀悼。( N- ^# R, D& `7 r: O
3 o1 j& V( [3 h- A
《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曰: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指稽首,顿首,空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 z( M( y3 G7 J- c% Z0 G  o! r
  e; f# h9 g6 C' Q在时代变化了的时候,自古产生了下跪,从参拜天和朝拜地,也就随之而来产生了参拜帝王将相。过去大臣早朝见皇帝都要跪呼万岁,到了清朝尤盛。老外们是无法理解大清帝王和官僚们的逻辑,即:下跪礼是君权至上的象征,是对帝王臣服忠诚的标志。原来威权主义,不仅仅是靠制度维持,还靠物化的礼仪形式。帝王正是在臣民反复的下跪中,培养臣民对下跪主义的自觉敏感性,时刻提醒。大臣们不但自觉下跪了,也自觉的强制外人下跪。这其实就是宗教:它具备了宗教的所有特征,即排他的教义和拜物的神器。帝王是神,下跪是神器之一。对神器的蔑视即是对宗教本身的不尊。在官员看来,拒绝下跪都不过是异教徒,道不合不足与谋。) q7 t/ [+ ?! W" t' R
/ Q# H' n4 a3 \) `
下跪主义,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文化中的“奴性”。孔孟思想让人民要对官下跪,因此孔子被称为圣人。是圣人,那么我们今天也要给他下跪。孔子可谓是聪明极顶。创立了儒教,他便是儒教的创始人。
4 f0 S' e% X; ?+ F$ s% J
7 r  g3 \' E9 c下跪也叫叩首,《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旧时的礼节,磕头,例:三跪九叩首。
; I: `( M% \8 q# U9 ]
5 r7 f5 i. k2 F各个朝代请安的姿势也不一样
" d% B' Q/ R1 V: y
9 U; F) ^3 S& Z/ T下面是较早的秦汉时期的! K" {; n: N6 j0 _/ v) [

! A( j  K0 I( u0 E: k“再拜“是指两次拜礼,说成“作揖并叩头”是不恰当的。
2 m; j7 {( ]# Y6 I( f% t7 A- a- `# Y
在古代礼节中,拜和揖是不同的。凡“拜”必先跪坐。《说文》:“跪,拜也。”段玉裁注:“所以拜也。”就是说,跪是用以行拜礼的,因为古人席地而坐,直起身来作“长跪”姿态,才能行拜礼。“揖”是拱手礼,在古代它是不必跪的。《史记·高祖本记》:“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说明揖和拜是有显著区别的,拜比揖的礼节为重,它们各用于不同场合。因此,“再拜”不应当有作揖的解释。; b, a! u6 w; h# L; f# C
& k% Q+ H  C- r. y" C9 p* Z
古代的跪拜礼,因行礼姿势不同或行礼次数差异,而有不同的名称,但它们统称为“拜”。《周礼·春宫·大祝》中有稽首、顿首、空首、奇拜、褒拜等“九拜”。东汉郑玄注:“奇拜谓一拜也;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奇拜之奇,当读为奇偶之奇(jī) ,奇拜,就行一次拜礼;褒拜,就是再拜,行两次拜礼。古人行礼多用一拜;有时用两拜,表示更加恭敬。《礼记·杂记下》记载:有一次孔子的马厩失火烧毁,同乡来慰问,孔子答拜表示感谢,“拜之士一,大夫再。”孔子对于士这一阶层的人只拜一次,对于比士高一级的大夫,就再拜——拜两次。
" Y9 q+ ]2 |& k/ w
6 t+ A! p# K7 P) W/ V古代跪拜礼中的“空首”礼,是下跪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因为头不至地而至手,所以称为“空首”,也称为“拜手”,简称为“拜”。它是当时一种通常的礼节,平时行一次空首礼,也称做“拜”。孙诒让说:“凡经典男子行礼单言拜者,皆即空首,详言之则曰拜手,略言之则曰拜。”(《周礼正义》卷四九)“拜”是一次空首礼,有时为了表示更加尊敬而行两次空首礼,就称为“再拜”。如《仪礼·大射礼》:“公降一等,小臣正辞。宾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这里的“公答再拜”指答拜两次空首礼。因此,“再拜”不仅是两次跪拜礼的泛称,也是两次空首礼的特称。
9 X2 e9 a5 w4 E3 y) G7 w9 ~% _! v8 o
长跪也叫“跽”、“长跽”,是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膝着地,臀部坐在足跟上。跪则上身挺直,以示庄重,所以叫“长跪”。例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跽而谢之曰……”,“长跽”即表庄重之意。$ t0 ~  Y' H, ~- M0 `
6 K' I% b# l* |* r
旧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礼,叫“长揖”。! P( {* u$ M' M
3 W. T! ]+ f) A' T+ U# `
古时行礼一般称长跪、弯腰、垂手直至地为“拜”,拜时头低垂至地,并略停留,叫“稽首”或“叩首”,俗称“磕头”。古时常礼是两拜,有时也变常礼为三拜稽首,于是就出现了再拜,以表示礼节的隆重。
/ x) _6 _1 x, ^, G: r( G/ x9 Q) X; R$ Y
明代有请安(跪,打千儿),道万福,作揖,长见幼备表礼等等5 Q6 T! j' I2 n: n0 M
1 J0 R( H: j  |( U6 I* ^% Z
到了清朝,行的就是满族的礼了,就像电视剧中那样,手拿手绢,放肩上,家丁通传称老爷,有...事情 或是少爷9 l% `; h1 x: {9 W, v* m' ]

; _+ ^: O% O9 S8 r1 D请安之礼,始于辽,历金、元皆然,明代犹未尽革。后则非独满、蒙二族有之,汉族亦有行此礼者,而尤盛于北方。+ o. ^! V1 Z2 G' `* S3 u, b. ^

' Q# V( R9 n( ~- x打千是清代男子下对上请安时所通行的礼节,施礼者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这是一种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
  w. |! L2 |1 B, h: v* m" t( t  `- o8 z- @4 d8 S, B
这种礼节原本是清代满族特有的礼节,被称作“打千儿”,是旧时的敬礼。满族注重礼节,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即每隔三天要给长辈请安,隔五天见了长辈要“打千”,这“打千”的礼节非常奇特。男人打千时要哈腰,右手同时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的样子;女人打千时要双手扶膝下蹲。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抱腰接面的大礼。  {$ R9 w9 [' Y3 [  F
% G1 Z% a" E( z+ \' k9 D
随着清军入关以及统治中原,这种礼节便开始渗入汉族礼仪之中,尤盛行于北方。相见时,男女皆一足跪,一足着地,垂手近踝关节。后来演变为男子屈膝口称给某人请安;女子则蹲身以为礼。, o" f# ^( s& Y( C
2 y9 y" B6 l+ R$ c
打千源自满族礼节,那么还有哪些请安的礼节?
6 K' |- F; ?- l$ j1 j; T( G
, J5 F5 S" s! `3 U( H, W请安是旧时的一种问候礼节,也就是问安,是卑幼对尊长起居的问候、问好。古人讲究礼仪,对父母尊长要早、晚请安,远别和回归时的请安更为隆重。
7 C2 ^2 @- F6 v, B3 ]# H) ]* G8 u) L# R' k3 @0 A! o' }% T/ Z$ ?
古人请安问好往往是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礼,即“长揖”,这是不分尊卑皆可使用的礼节。除了“长揖”之外,较为重要的请安礼节还有“拜”、“叩首”等。长跪、弯腰,垂手直至地为“拜”,拜时,头低垂至地,并略停留,叫“稽首”或“叩首”,俗称“磕头”。/ ]; y6 v4 E5 i0 s/ m
" D% e" A! J, R) v# {) I/ W
官场上的请安较为正式和繁琐。宋代下级参见上级,就在堂上列拜,又有“趋庭”之仪,就是碎步疾行通过庭院,以表示敬意。当然顶头上司是用不着回拜的。但同级官员相见,是要对拜行礼的。明代官员相见,仅揖拜行礼。大小衙门官员每日见长官行揖礼,见副长官行肃揖礼(直身推手)。. g+ j5 O2 w" \. o* l

# h# p/ t% z7 c: j; G" [老百姓请安,则相对简单得多。一般是幼者向长者行礼,子孙弟侄甥婿等晚辈见尊长、学生见老师、奴婢见家长,一般只是行揖礼,久别不见会四拜行礼。其余亲戚久别行二拜礼,近别行揖礼。6 A" F3 q8 S$ Z# s1 v

0 Y- s2 L# j* k3 ^1 Y1 J7 ?8 s6 u跪拜礼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常见的一种礼节。它本是原始社会人们相互致意的姿势,阶级社会变成了一种表现臣服的礼节,并且日渐繁杂化、规范化。辛亥革命后,跪拜礼才被正式从法令上取消。而在现实社会中,仍未绝迹。1 v: F6 B. c9 v  U5 ~8 h6 q

- E; C* ?7 e8 i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五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1 O& r3 c+ g1 A- `# Q& f2 Q  O. u2 {* p" p. p1 a3 D/ r2 B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1 |/ D5 R  S- C
! A8 S. S( u; {) y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y6 P3 \& M) ^8 i% p; c& ?
; g; g2 C# B. b* \- S3 h( c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0 A: D/ b  [- X( m/ c. E$ z, y6 h+ j
# g" y0 i. e7 ]1 s! D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D  A* ~/ x, w  w5 g: L, P8 Y
0 o3 i& M- `) [" s+ \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s1 N# l  M' o# [& k- k

3 V/ s, w, d8 U6 _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9 N# Y6 y" v, ]+ p* W. y
5 f& L: h) N! [# [4 C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 i! A: Y5 H/ J2 ]9 N6 h4 g3 K( Y9 B- @" H4 e. _  z* R4 n% Y* c8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