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廷杭绣惟一传人赵亦军:71岁56年问心无愧">“我这一生,不愿和别人比什么,只想安安静静地绣好自己的作品。”赵亦军今年已经71岁了,头发灰白,一场大病让老人家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指尖没有了知觉,“说来也奇怪,那么小的绣花针,我还是捏得牢,还能继续绣下去。”
( ?9 e5 ^. S( f A& w, L
& f4 Q0 P1 ~4 _! Y 赵亦军是宫廷杭绣的惟一传人,从1999年因病提前退休至今,他每天坚持在工作室刺绣至少8小时,谢绝了不必要的人情往来,甚至婉拒了工美展的邀请。“我只想尽我所能,多绣一些作品,将宫廷杭绣的技法尽可能地多保存一些。”
; [( a7 x8 C4 O' U/ Y) x
" k& ~' m2 `' S7 f 巍巍宫廷绣,寂寂传艺人杭州的宫廷绣起源于南宋,是历史最长久的宫廷绣。南宋时,朝廷设立“文绣院”,聚二三百绣工,专制宫廷服饰。出身高贵的宫廷杭绣,结合了彩线绣和金银绣两种技艺,故而光彩夺目,金碧辉煌,有皇家气派。进出宫廷的绣工主要是男人,故宫廷绣也称男工绣,传男不传女的行业规矩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因其为男工所绣,绣品柔中带刚,一针一线须按一定的规矩,不可随意为之。
& O) o, B$ _' i: ^7 D3 M, f& o" V; s! t: v5 L' j+ N1 A' A" {
清末明初,杭城有绣坊十几处,以“超祥春”、“范聚源”等字号留存于世,从事官服图谱、花轿帐幔、供桌圆屏、佛堂挂幡,神服戏装及至嫁妆衣饰等绣制。至20世纪20年代,刺绣艺人多达千人,均以男工为主。每逢农历九月廿四,各路杭绣艺人汇聚杭城,盛况空前。后因时局动荡,刺绣行业每况愈下,男工绣在一段时间内难觅身影。直到1955年,杭州市政府召集仅存的7位杭绣老艺人,成立了“杭州美艺锦绣合作社”,男工绣技艺才得以暂且延续。1985年,其中一名杭绣老艺人张金发收了最后一名弟子赵亦军,此时的杭绣已如深谷幽兰,鲜为人知。
, c' `4 [! c8 m" N
- Q* k1 s' W7 ]" M- a “我跟随张老师学习了完整的宫廷杭绣,他手把手地教我。”回忆学艺往事,赵亦军一如当初那个志气满满的青年。师徒俩共同绣制了杭绣《释迦牟尼》,翻开师傅留下的惟一作品“拷眼龙”(拷眼:最讲究的绣龙技法,整条龙只有一个断头),赵亦军不禁感慨师傅那一手绝活,并叹息留传下来的作品太少。. ?% V, M: D3 K) M( m
0 f; T) F2 Z$ x; B1 V" Q7 j( M7 S1 D 绣佛亦绣心,清苦存绣品众多作品中,佛像是赵亦军最喜欢绣的一个主题。“宫廷杭绣笔画清晰、金碧辉煌的特点与佛像的神圣庄严较为贴切。过去,我们绣龙袍、绣戏服;现在,宫廷杭绣需要一个新的载体。”赵亦军说。% W( g! x6 H: q
, \3 n; ~' s! P I ?1 H0 _
赵亦军的工作室里,摆满了他的刺绣作品,每一件都耗尽他几年的心血。《唐玄奘西行图》、《四十八宏愿阿弥陀佛》、《普贤菩萨》、《西方三圣》、《虚空藏》、《金刚螺》、《金轮王》、《毗沙门》、《俱利迦罗龙王》等作品,以彩线和盘金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佛教艺术与杭绣艺术融为一体。
/ X8 k4 l" U, G+ P
k. d- X# @( l2 D2 B2 B 其中最大的一幅《观经图》高1.84米、宽1.67米,正面包含了532个人物,背面则绣了7221个字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文,整幅作品花了整整8年时间,其门幅之大、人物之多、耗时之久、针法之全是杭绣史上绝无仅有的。
' U) D2 p( U/ g; h( Q: b
# }! ]# b' w* {" \/ L( ]$ N( f! _* T “我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我年纪很大了,身体不好、眼睛也不行了。”从单位退休后,赵亦军几乎将所有的个人时间都交给了宫廷杭绣。然而由于工序复杂,一幅作品往往耗时多年,就算他一日一日不间断地绣,退休至今创作的作品亦是有限。
8 w0 h/ g) y2 L+ F8 l. X( e F1 w) U+ r3 l s
“我的作品基本上是不卖的,它们都是书本上没有的、市面上找不到的参考资料,我要将它们保存下来。”赵亦军说,他将金钱看得很淡,“十平米的小屋已可安居”,只要给他一张绣案,他便能沉醉于刺绣的世界,外界的浮名亦与他无关。就这样,他伏案刺绣,在10来平方米的小工作室里,坐正身子,戴着老花眼镜,食指拇指捏着针,一针一扬。一根线能被劈成16份,手像是一根绷紧了的弹簧,每一个动作都凝结了他数十年的功力。
- }/ i/ I- j' h% y+ z2 L: _' o: F- a. Q
齐针、套针、虚实针……这些传统技法全部被他运用在一幅幅新作品中。
5 A4 e0 P4 [9 j0 @
9 v8 o- o F3 E- H. ]3 T “我正在绣的这幅是《白度母》台屏,白度母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赵亦军告诉记者,这幅作品对他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这幅作品里,我将宫廷杭绣与藏族文化中的唐卡艺术结合,因为我觉得唐卡的风格特色、艺术效果和宫廷杭绣十分相似。虽然不知道这样大胆的尝试最终效果如何,不过现在的半成品我还是非常满意的。”
9 K! q: g: h& P7 L& d3 u' ?" [
+ b z7 n8 N0 `3 q+ Z 他想过,单单保存下绣品,对于传承刺绣而言是不够的。“做我们这行的老师傅主要是为了养家糊口,没有文化,杭绣历史上留下的资料很少。”感觉到杭绣理论的乏力,赵亦军写了一本关于杭绣的书《源自南宋宫廷的杭绣》,希望能留给后世一些研究的素材。翻开赵亦军随身的一本,他至今仍在校对,里面布满了红笔的圈点勾画,几乎每一页都夹有剪报或是补充资料。1 e7 n4 r k+ R
, L1 Z _! \) G8 U. ?" m5 f8 s# Q
“干这一行,不容易的,清苦又寂寞。”当年30多个一起学习宫廷杭绣的同学,如今只剩他一人独自坚守。几十年的岁月,都被他化在丝线里,绣作佛庄严的面容,绣成菩萨华贵的衣饰。绣品在他手下日益光彩夺目,而他却沉沉老去,青丝成雪。% L8 k0 F, E1 F* I3 X# O
* |+ H8 V" P1 |, L6 ]2 K7 d
谈起一直支持自己的妻子,赵亦军的眉头舒展了:“为了让我专心刺绣,我的夫人包揽了一切家务。有她陪着我,这一路也不觉辛苦。”& t- v I7 q. e: W* A E
9 o7 @. [- }# n |3 }4 h! `2 L 半生觅知音,至美传杭城岁月带给他的,还有另一份担忧:他的这一辈子已然献给了宫廷杭绣,然而在他之后,该由谁来接替他,去探索这条古老的路途?他一直在找寻传人,希望将自己所知倾囊相授。刺绣之余,他在社区为刺绣爱好者开班,在一些大学授课。只是学生易有,徒弟难收。
" I4 d4 R$ p& \( }- v0 T# t; E3 j# l/ Q2 j r$ A. G4 Q
作为过来人,他也深知传承的辛苦:“宫廷杭绣门槛高、工艺繁琐,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能熬得住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无名?”, O# i' b$ c Y4 V0 k ^
$ X# X: T- }) D' f) Q" F, p 他甚至感慨:“就算年轻人不愿再去从事这项手工艺,我也已经将宫廷杭绣的各种针法保存在我的作品里,我已问心无愧。”
& X5 W3 o3 _1 y! `; Y; q0 b$ S7 `' s7 [: X
可喜的是,如今已有年轻一代拜师赵亦军,希望学习宫廷杭绣的技艺。
2 w4 l+ L) O9 f7 T3 i) _
* i7 n0 }7 y4 e& m5 y( q1 R/ s “我现在有一个小徒弟,这个小姑娘心比较静,有精益求精的想法,从不马虎。她上门来找我学习,我手把手教她,再给她布置一些作业。虽然她学的是服装设计,以后可能不会和我一样绣这些传统的东西,但是我对她的这份求学之心很满意。”赵亦军赞赏的这位小姑娘,正是就读于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的何雨涵。
$ R9 g8 [) f) G$ `; x8 u
7 z) ?3 v5 j" L4 Y “我从小就对刺绣很感兴趣,在看到赵老师的作品之后深受震撼,想着如果可以和赵老师学习杭绣就好了。后来有幸结识赵老师,我发现他不仅刺绣技术高超,更有着正直的人品。”何雨涵告诉记者。在她的心中,不求表面的浮华、将这一针一绣的枯燥工作认认真真坚持一生的赵老师,才是真正值得她敬仰和追寻的大师。6 z- S# b5 G1 q; D
) ~$ ]$ M& z& [2 B 追随着这样的老师,何雨涵也逐渐将“传承”视为使命:“我认为宫廷杭绣在赵老师之后不会失传。现在关注宫廷杭绣的人越来越多了,说不定能遇到更多愿意传承这门技艺的好苗子。而我自己虽然还不具备一个传承人应有的能力和技术高度,但是我会努力让自己达到这个标准,帮助老师将宫廷杭绣传下去。1 @5 H+ a# n' I" N! f' Y
; E' ^& E8 }- x6 T 赵亦军将外孙的几幅作品装裱,挂在了家中墙上。当年,他本想将自己的技艺传给女儿,女儿却认为刺绣太繁琐。“这要看缘分,强求是强求不来的。”人道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传承古老手艺,应当是“愿者上钩”。他不愿迫使任何人承受这份压力,哪怕是自己的家人。' [/ U$ d0 ?2 K. M6 O
$ L( C' |- O& e `
“我认为杭州宫廷绣是姓杭的,我作为三代杭州人,想将宫廷绣存下来,让小辈们能看到杭州有这么美的东西。”这是赵亦军一生的心愿,也是他从艺56年的使命使然。
% h' C4 q/ V' i) v% l2 }
3 ~9 |3 R" L/ v2 A, L, M0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