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已记载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春秋时期的孔子更留下了“有教无类”等至理名言……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一个职业。那么,古代什么人才能当老师?现代要想当老师得有从业资格证,古代“教师”从业也要通过考试吗?% n( w" w' S# Z
4 ?: L4 R1 Y! b% `
古代“教师”从业也得通过考试?
+ p1 W% D# t- h
. z# B) w Y( Q- |: W1 e" X 《登科记考》记载:“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
" G. J0 Q3 D0 `2 W+ m& F' b1 }+ O- H, c' E9 s8 d x$ Z9 q
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并不需要从业考试。但到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要想成为太学博士,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有点类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试)。当时,经学名流才有任职资格,而且,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 D% L1 x- ^: A% H. K
5 d+ e, g* D/ p 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官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既有小学,也有大学;既有综合性学校,也有专科学校。当然,教学管理和要求也更规范更严格了,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 A2 U( u+ e6 }% z% `+ o
+ Y u8 O: b+ W0 L' k0 B, c
唐代对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在内的学官,同其他官员一样,均要定期“考课”,一般每年一小考,三至五年一大考。考核内容分业务、品德及教学效果等,考核结果分为九等。其中,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即《登科记考》中所说的:“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
7 F9 b- a- z. l2 y* S4 W Q# ]4 _. b7 J+ L6 }/ t, y
古代教师称谓很多,继秦汉出现“博士”后,到宋代教师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教授”。石介、孙复、胡瑗等宋代一批着名学者都曾被聘为太学教授。宋代是民办学校开始兴起和繁荣的时代,私立书院流行,但朝廷对官学同样抓得很紧,要当上“公办教师”同样得考试。/ Y! {: M5 y) K8 u
* I; G: `: M% O5 F9 P$ j8 X
宋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文献通考·学校七》称,由于考试过严,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全国州、县的教授“只五十三员”,“盖重师儒之官,不肯轻授滥设故也。”
# y( T" W0 X; g, u" n
) v) _) ?0 r' V( j 古代教学成绩也与“升学率”挂钩?
8 H; m2 a# j# w" z7 }# M+ `6 ^* j {3 L4 I4 L
《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有9名学生在乡试中举”方可升职在唐宋及以前,对教师业务的考核主要在“教学量”上,明代则开始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挂钩。明朝对教育主管和教师的考核,除了和其他行业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外,还单设有“学官考课法”。
8 Y9 q' x# F2 X/ [- i# U' |- c
: l8 `( b# V, ], A( U “学官考课法”是明太祖朱元璋推出的教师考核制度,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颁行。该考核办法的中心是,“以九年之内科举取中生员名数为则,定拟升降”。据《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有9名学生在乡试中举,州学学正有6名学生中举,县学教谕有3名学生中举,方算称职,可获升迁资格。& \( V9 _& v% _8 k0 n
% U& o+ W7 r# |- t# x. S 平时对教师也有考核。如在月考中,学生三月无长进,教师要被扣工资。当时教师工资由现钞和米两部分组成,扣工资的形式主要是“罚米”。如果学生在学年末举行的“岁考”中仍不进步,问题就大了——凡府学12人、州学8人、县学6人以上无长进,府州县地方官及所属学校教师除被“罚俸”外,还要被“训导”。
2 o" x1 _1 W- |) G6 H7 c0 k! _* e9 \& V& g5 _
如果“岁考”中,府学24人、州学16人、县学12人以上无长进,要取消教师资格,巡按御史或按察使有权直接开除(罢黜)教师。不仅教师被处理,府州、县的地方官员也跟着受罚,要被处以“笞刑”。
5 q% R; w2 [+ z" z/ V( h! ~9 `4 g9 u+ u; G' _4 O8 u
对国子监教师的考核更加严厉。曾任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的黄佐,在其《南雍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六月,北京国子监学生唐谦等想出来做官,吏部安排考试,结果成绩很差,“不通经书”。按规定应该将主管教学的司业(相当于副校长)赵季通治罪。明成祖朱棣听说后,放过了他,但就此向全国下发“红头文件”,规定“凡弟子员再试不知文理者,并罪其师,发烟瘴地面安置。”+ r8 U/ E* B/ X8 t; L
4 c+ ~0 m6 l$ c4 B 学生学不好,教师要被发配到环境恶劣的地方去,这大概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考核教师最狠的一项规定。
, D; M+ }& n: g, }# T* t; z/ @7 w. f: n9 V( j* I
古代“教师”教学讲义要送审?& p/ H% F0 C3 _
: r$ o* x& d9 D1 } 明《识小录》记载:开讲前一日“具讲义稿呈内阁及勋爵知经筵者阅订”; F9 l' S q1 f; s, I- J' K4 Q, p
! M: v2 s: r9 f8 u3 L 在古代,朝廷很注意控制师生的言行。如明朝便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监察制度,当时在国子监专设1名“监丞”,其工作不在教学,而在监督师生,有“纠举惩治”之责。而在州县学校,则由地方提学官督察。
* J" }/ K* V. i$ o# W% n) E, {
4 L- }" @8 @" I7 K, }' v/ t9 x* l' ~1 K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明朝的学规是最为严厉的,学生评论人物,非议朝政,都在禁止之列。据《南雍志》记载,有个叫赵麟的国子监学生,因为写了张大字报(无名帖子)表达不满,朱元璋听说后亲自裁决,判他枭首示众,悬挂赵麟首级的长竿在国子监里竖了160年。
- u# T& \3 h0 Y
% \$ \! C' Z" [. F3 l 对学生如此,对教师自然也不放过。国子监老师的教学讲义都要送审。据明末王夫之《识小录》中所记:“每值讲之前一日,具讲义稿呈内阁及勋爵知经筵者阅订,有疵句,则批驳令自改正。改已,复编呈之。虽至再三必改定,乃缮写一本进呈。”, k+ n5 I& j* T4 g
9 ^7 |' P* e! ^* k. W 此外,朱元璋在国子监还创设了“绳愆厅”,绳愆厅相当现代学校的纪检室,实际与监狱的审讯室无异,监丞的办公桌就放在绳愆厅内。据《大明会典》,“凡教官怠于师训,生员有戾规矩,并课业不精,廪膳不洁,并从纠举惩治。”可见绳愆厅并非专为不良学生所设,而是针对师生群体,厅里置放一本过错记录簿(集愆册),不当言行一一记录在案。
3 V# I8 u+ L( }, Y5 {, k- D" V; b. [1 p: c+ S- W3 d+ a
教师如果“妄生异议”,下场将很惨。《大明会典》记载,违者“诛其本身,全家迁发化外。”明朝这套控制师生言论自由的做法,亦为清代所仿效。
) P0 C% ~, D3 ^( R5 m4 ?
. O0 S) ^ }1 R- g9 ]2 m8 T9 n+ v 古代“教师”也需要有“编制”?5 ? K+ [1 [ q
8 {* K/ h2 r& o# D* X
唐代“国子学”师生比为1:25“太学”为1:45“四门学”为1:72古代公办教师吃的都是“皇粮”,所以教师都是有编制的,尤其是大学教师,都是有相应级别的“官”,所以“编制”控制很严。根据学校级别和在校生人数,会定出相应的教学岗位。秦朝官学有“三老制”、“博士制”、“吏师制”等教学形式,其中,博士制教学规格最高,朝廷给出的博士官编制是70人。
4 o9 ~; B' [7 D. f0 }! V! v
5 X3 K; y% D2 ^6 j1 m. c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朝廷颁布了地方官学学制,要求各地开办学校。学(相当于大学)、校(相当于中学)设经师1人,称为“文学校官”;庠和序(相当于小学)设《孝经》师1人。汉武帝时,太学博士首设五经博士,编制为7人,至东汉时,增加至14人。2 Q0 P+ B0 J7 I6 M
. _9 G( x8 r+ U) Q
唐代的教师编制相对系统、合理,一般根据师生比来确定。如国子学设博士7人,助教、直讲各5人,学生300人,教师与学生比为1:25。太学、四门学师生比例则分别为1:45和1:72。唐代地方学校同样划定了师生比,以县学的儒学来说,师生比为1:10至1:25。但唐代的专科学校师生比又有不同,学生人数更少。以州学的医学专科为例,师生比在1:7.5至10之间,1名医学博士最多带10名学生;1名医学博士配1名助教,最多带15名学生。: P7 N4 a. V% A& ?8 ], v% m, ^0 {3 j
" H x0 Z& w; d% G: L 明朝的国子监规模大于唐朝的国子学,设祭酒、司业各1名,下设教学管理机构“五厅”和教学单位“六堂”。五厅中的“博士厅”负责具体教学,编制是:博士5人,助教15人,学正10人、学录7人。其官衔分别为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6 R+ \7 O7 S$ w5 I$ s
' m+ q" F* I, b- x/ _9 ?- l8 z$ x& i 当然古代也有“代课老师”,以补充教师编制的不足。
0 a7 |, ^" j* x+ a+ o( {( @' J% p; m4 e `- c$ D( w* m
古代“教师”的待遇如何?
+ [* p6 I+ g; d) G- y, M
: I( f: W% a3 S- a" q+ |) w1 ]! Z4 n% l 汉代太学老师每月俸禄为50斛谷物收入相当于县丞在古代,教师与官员一样也都有稳定的收入。汉代太学博士的官秩,初为四百石,后升为六百石。四百石级别,每月的工资(俸禄)是50斛谷物,以“汉代1斛(石)=2市斗=27市斤”来算,50斛相当于今天1350斤;以成人每人每月消费30斤来算,够45人消费,这是当时大县县丞的工资水平,属“副县级待遇”。而六百石则为70斛,是当时郡丞才享受的“副市级待遇”。( _8 E: |. V6 u. M, ]9 D9 s
: u! j7 o6 L5 c" N$ n
宋代除了朝廷拨款外,自仁宗起还陆续赐给官学土地,称为“学田”,这一制度为后来各朝所继承,元、明、清学校都有相应的学田。学田收入除一部分用于办学和补助困难学生外,不少都成了教师福利。: ]& ], S( S/ }3 C3 A) }
# s& T& m4 T* w% F* K9 a/ V. D8 X' C
宋代书院一类私立学校的“民办教师”,由于社会捐助多,有的教师收入远高于公办老师。教师的工资开支是学院费用大头,如南宋明道书院,山长(院长兼主讲老师)的月俸100贯,每天还补助700文伙食费。0 {4 H; `( Z# ]! `7 P8 ], v% O7 U
C9 F0 s3 S& P4 t) y9 S6 d& j 历代教师待遇数明代最低,而且常被扣罚。以太学来说,博士与助教的薪俸是一样的,月俸米6石;县学教师(教谕)收入只有博士的一半,月俸米3石。明代一石米相当于现代120斤,也就是说,博士每月的工资是720斤大米,比汉代少多了。不过即便如此,这个收入也可以保证教师本人及家人的日常生活。
* r0 |5 r$ l: d( d+ c
$ z& a' ^# U. U# Z 古代教师还有不少工资外的正当收入,如汉代太学的教师,经常有皇帝赏赐的酒肉或实物,称为“劳赐”。至于古代教师的“灰色收入”就不好说了,如清代,学生上学拜老师要交“进见礼”,升级要交“喜钱”,接到教官“赠送”的题诗题字,得送“谢银”。乾隆三年七月十九日礼部仪制司郎中周祖荣曾上奏揭露:凡不送的,“将来月课岁试、举优报劣之时,必遭挫折”。5 w4 I4 a, K; d: e* x
+ z7 I* j0 i- F" b5 b7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