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弓刀石马步箭”是旧时武科考的项目。自打唐朝武则天称帝,于长安二年(702年)开设武科举考试,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终止武科举考试,历经唐、宋、金、明、清五朝1199年,考试内容虽各朝多有变化增减,但有关武艺的考量,大抵不离“弓刀石马步箭”。" @& W$ W" V% n' \
' v: v; L# E2 h7 Y7 [8 D. m7 c 所谓“弓刀石马步箭”,指步射、马射、开弓、舞刀、掇石,是清代武科考外场内容的简称。这五项内容综合考察考生的射箭本领(包括远射和射准)和膂力,包括了武技和身体素质的考核。
8 ?* `+ y) Q9 E1 c/ a; _6 h0 q: y& z7 m& a, S9 C! X0 O5 [
《威弧获鹿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个考试项目的确定,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符合冷兵器时代战争形式的需要。早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战争多是长距离的奔袭战、对阵厮杀的野战、强打硬攻的攻城战、快捷疾奔的追击战。这种战争方式要求士卒有强健的体能和持久的耐力。在面对面的厮杀过程中,力气大的兵将往往占据上风。于是,那时对兵将的挑选与训练内容就依照着增强体能和耐力,提高臂力和膂力的目标而定。例如,春秋战国时的魏国,训练士卒的方法是“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曰中而趋百里”。这是对体力、耐力、速度的高强度综合训练,相当于是魔鬼训练。
9 f. O) d! q0 S( _& k2 R& H2 v9 i# g6 ]
1872年北京的弓箭手春秋战国时期,弓弩的使用已非常广泛,各国军队普遍装备这种杀伤力大的远射程武器。战国初期,赵武灵王将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技术引进,骑兵作为一个新兵种在战场上大显威风,史称“胡服骑射”。自那时起,骑射就在中原扎根。在整个冷兵器时代,骑马射箭技术从来没离开过军队,没离开过战争。至于女真人建立金朝,蒙古族人建立元朝,满族人建立大清朝,更是将骑射技术发挥到了极至。以至军队大量使用火器之后,仍要对士卒军将进行骑射训练及考核。例如清朝就要求火器营也必须“月习步射六次,骑射六次,马上技艺六次”。可见武科考“马步箭”项目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 K2 A5 Y0 e# v; J9 Y9 K
) X3 z* i7 b$ `! L) U6 i “弓刀石马步箭”是整个冷兵器时代战争的需要,是战争方式对武技的选择。4 L7 x. @0 N( V( V& t7 a
% Q; f! `: p0 Z H4 S" s0 Z+ N 唐朝,武则天称帝后,于长安二年开设武举制度,目的是“恐人忘战”,因此鼓励人们练武,常于“里闾间教人习射”。从此,武科考与文科举共同成为人们追求致仕的途径。
+ p: ]9 u( @( n% w. K$ K- N4 q; ` w1 Z0 u" R! J* m( ~
唐朝武科,考试项目是长垛、马射、平射、步射、翘关。长垛指靶射,翘关是举重。这基本上是考察马步箭和臂力。唐朝还设有马枪一项,考察马上使用兵器格斗的本领,“枪长一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驰马运枪刺木人靶,刺中四板或三板为上。还有负重一项,身负重五斛米(斛为古代计量容器,一斛为十斗,后改为五斗),“行二十步,皆为中第”。这是考察考生的体力和耐力。除此而外,还有掌握特殊兵器的附加项目,如筒射、机弩等。- T5 z+ ]4 o3 A% v" [; G; S
& y5 \+ a( E0 h 唐朝科举还有“材貌之选”的要求,考生中身材魁梧、伟岸、强健、壮实者优先。0 e7 H F, C* a o6 V. ^0 }
- W1 ~# b8 e* n; o6 z- g: D: ?2 K2 j 1870年的满清弓箭手宋代武科既考武艺,又考策论,是对武科考的贡献。但是,武艺高强文章逊色的人往往落榜。为此,宋代增加“绝伦科”,专为这一类人设定,降低文科标准,加大武科难度。
- w) q X2 G: h8 y/ M# @8 D$ M. I$ b2 H8 ?! Z! P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族与当时建立辽国的契丹族,后来建立元朝的蒙古族,都是举族上下、善于骑射的民族。骑马射箭既是他们的基本技能,也是他们谋生的手段。女真人灭掉北宋建立金朝后,为了保持民族特点、增强武力统治能力,金皇室严令女真人“不能闲习骑射”,“亦恐女真人废射也”。金朝武科考的武艺考察,也体现了对骑射技能的重视。
+ ~9 a- m) i- L" b4 H" }5 ` \% _& c2 P3 ^! ]/ m$ D: x4 [* E
金朝武艺考察有三项,即步射、马射和马枪。
5 x% M6 y0 ]( d+ A! ^3 H6 n. }* @
+ x! n* ^% K3 D/ _ M 步射,用一石力的弓,七钱重的箭,射150步以外的箭靶,射十支箭。考察射箭的准确性。然后远射220步以外的箭垛,射三支箭,以射中多寡定优略。这是考察射箭的力量。
& \# d# E; e Q/ d6 W8 J1 a! ~" H0 W% B
马射,每五十步放置一高五寸余,长八寸余的卧鹿(箭靶),设置三处,合150步远,考生骑马以七斗力的弓驰射两次或三次,中箭算通过。! V* p: Y: N9 M: P& d% t+ `2 @( `
A& p- V& R2 C2 X' j$ Y2 [8 q: p
马枪,是在150步内,每隔30步左右错落放置一个三尺来高头顶五寸方板的木人靶,考生骑马持枪驰刺三个来回,看其刺落几个木板。金朝武科考除考武艺外,也考策对,这点与宋朝武科考相似。
4 w' L G$ e- @! h; s3 ]1 o. h5 h' l/ U
建立元朝的蒙古族,更是以骑射见长,“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为弓马之利于取天下”。但建立元朝后,统治者担心汉人造反,不许汉人私藏兵器,不许汉人学习武艺,因此元朝没有设立以习武致仕的武科考。( `1 V; g, O+ j; k
' q& g1 S' G2 N, T8 v+ Q3 a' q
明朝武科考并科较晚,这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不赞成文武分途、希望培养文武兼备人才的主导思想有关。直到明宪宗天顺八年(1464)才颁布武举法,这已是明朝建国第96个年头了。虽然开科,却无殿试,直到崇祯主政,武举殿试才开,也仅五科,明亡。8 A. `) v. I) Z+ S/ w5 e
( T5 f9 }6 P+ I% P4 ^
明朝的武科考重在弓马,兼取策论。开科时,初较骑射,二较步射,三试策论:考策两道,论一道。万历时出于边疆告急急需武勇人才的考虑,有官员建议,在马步箭的基础上增加枪、刀、剑、戟、手搏的考试,增加测试营阵、地雷、火药等科目,增加测试兵法、天文、地理的科目,惜乎未能实行。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在马上箭、步下箭的基础上增加刀石考试。刀分三等:80斤、100斤、120斤;石也分三等:200斤、250斤、300斤。这是“弓刀石马步箭”的正式启始。7 K- j6 z* u: P
k; b: Z: ^& j5 L 揭秘古代武科考项目-弓刀石马步箭">描述1870年,手持弓箭的广西提督苏元春清朝是武科考的鼎盛时期,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等级。考试分内场外场。内场考策论,外场考武艺。外场即弓刀石马步箭。
n; c4 A' M6 o! m- K# W3 D7 J) L' V. M4 E/ M, @
考试程序,头场马射、二场步射和技勇(硬弓、舞刀、辍石)。三场为内场试策两篇,论一篇。; ~* e! E0 C! Y& o* n- Z2 c; D! P Z
6 D. S; I% N5 k: c) |# Y
马箭,马道旁侧立箭靶,纵马两回发九箭,康熙时的定制是中三箭为及格,不足三箭不准参加步箭测试。
2 \. k8 H2 H1 I! F) b0 G# b
4 ` a7 Q7 {) r5 ]0 G- J$ E 步箭,立射80步外的布靶,发9箭,康熙时的定制是中两箭为合格,不足两箭不准参加技勇测试。乾隆时改为距靶30步,发6箭,中两箭为合格。
$ G( m# v8 w( M- x! t; V. r4 l0 t; @& o% P( U. g4 [/ u' |
技勇考试第一项是开弓。开弓,就是开拉力大的硬弓,硬弓指八个力、十个力、十二个力三种,考生自选硬弓,三次拉满为合格。1 j' L- F( n) D- I
- o9 \7 @6 q) R y0 Q- l( n 第二项举刀,刀分三等,即80斤、100斤、120斤。刀形如青龙偃月刀。考生任选一种刀,必须能在前胸后背舞刀花数次。
% U1 @) E: k y; d! Z \6 Q( E
- Q- j: `& ^+ l4 [ e* w 第三项掇石,石分三等,即200斤、250斤、300斤。考生任选一等石,或提起、或举起、或抱起……,必须离地一尺,方算合格。
2 b) N0 f* l1 o; V0 p6 n) y @8 r6 a
技勇三项(弓刀石)必须有二项合格,才能进入三场 内试,参考策论。+ e+ z5 |2 f! R( q$ f& Z
. G4 I- `" C) F9 I: g" ?6 N
在冷兵器时代,武科考的这些内容,对选拔身强力大、弓马高超,又懂兵书战策的将才无疑是有作用的。
/ W, b$ k. x4 q" K5 T+ x4 M x# F
) ^7 V/ m1 ]+ y) b4 L$ x 点击查看原图">描述图为1911年10月,陕西汉中,辛亥革命爆发前数天,正在进行操练的清廷士兵。
% ]) [' @6 ^ ^+ v$ g" s7 Z1 ^) b( z$ B; j& f5 e$ Z# a
纵观历史,也确是如此,各朝名将,出身武举的寥寥无几。如唐朝郭子仪,实属凤毛麟角。似宋朝狄青、韩世忠、岳飞,明朝俞大猷、戚继光等,都没有出身武举的资历。7 h( [8 V) h' K- C5 K1 }& ?& }
: j0 Y% k6 K- T4 T: X3 p 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西方科技的引进。战争形势已逐渐由火器代替了冷兵器,到了清朝末年,“弓刀石马步箭”的武科考项目早已没有了实际意义,反而对讲求武备、选拔人才有所妨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不断有有识之士上书朝廷请求废止武科考。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朝廷终于下诏:“谓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习原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自应设法变通,力求实际。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着即一律永远停止。”至此,历经唐、宋、金、明、清五朝的武科考终于寿终正寝了。
: i" Q. [ m: [, N
% E$ l# M/ \/ O1 C- \ 然而弓刀石马步箭的习武项目却并未销声匿迹,它们逐渐融进了运动和演艺领域。) M1 e3 y* o$ i) g2 Q0 b
- p+ I0 P+ r. O" E/ {- w6 |) ?* L 民国以来,光北京就有数家武术社教练弓刀石马步箭,最着名的是健身武术总社的赫寿岩老师。他是清末武举出身,有百步穿杨之能,他除了弓刀石马步箭外,还长于杨氏太极拳,气功、中医、正骨。在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赫寿岩老师就任射箭组总裁判长。0 o" d# C+ z0 F a6 S
! Q+ C% A; N$ _5 O. F
马箭、步箭成为了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在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蒙古的那达慕大会、以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都可以看到马步箭的竞赛。弓刀石则成了杂技团的表演项目。最着名的是北京的张氏家族:张玉山、张宝忠、张英杰、张少杰。再算上张少杰的后人门生,至少是五代了。他们表演的项目叫“举刀拉弓”。举刀,即是演练武科考用的大铁刀,最重的刀达到160斤、180斤。表演项目有:刀闯四门、单手举刀过顶、舞刀花、一手三刀(单手撇刀、舞脖花、背后花挂脖)等。拉弓,则用长1米8左右,拉力在160斤到180斤的硬弓,内容有:力开硬弓、力开单弓、力开双弓、力开六弓等。“弓刀石马步箭”,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俱进了。% ^1 j* S: c0 D! S! l
! U9 _( r1 o7 R" a#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