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大阅兵场景(清弘旿绘《阅武楼阅武图卷》局部)
; {/ D _3 d0 k1 b6 w2 J5 Q Z) `- Y0 I
中国阅兵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从史料记载来看,先秦时期阅兵已成定制。记载周王朝典章规制的《周礼》中提到的“军礼”中,便有阅兵一项。《周礼·春官》“大宗伯”条称,军中之礼有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等五项内容,阅兵属于“大田之礼”。大田之礼,又称“大蒐”,蒐同“搜”,即田猎活动。大田之礼就是通过田猎活动进行的。3 z+ k( E0 I& }5 I- k+ H
3 p0 ~' X e# s4 A
“阅兵”一词,先秦时期也已出现,大阅兵叫“大阅”。《春秋穀梁传·桓公六年》中称:“大阅者何?阅兵、车也。”《春秋公羊传·桓公六年》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大阅者何?简车徒也。”/ @: _! o4 H: V* S X% N7 b* M/ f
) G; l2 g! I( x1 E( ]7 L 先秦时期阅兵的概念较窄,就是检阅士兵,而“大阅”不只检阅兵力,还检阅战车这类军事装备。另外,“观兵”、“校阅”、“阅武”等也是古人对阅兵的不同叫法。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后,曾在中原举行大阅兵,《史记·货殖列传》中即称之是“观兵中国”。
( @# O3 V2 y7 m7 ]
* A( _& g! n3 A 中国在先秦时阅兵已颇频繁。那么,古代阅兵一般多长时间搞一次?除了在类似纪念日时举行的非固定阅兵活动外,古代军礼制度对阅兵的频率有具体规定:一种是“大阅”模式,一种是“大蒐”模式。对这两种阅兵模式的区别,唐徐彦注疏《春秋公羊传》时说得很清楚:“故比车简徒谓之蒐,三年简车谓之大阅,五年大简车徒,谓之大蒐。”这里所说的“简”就是检阅的意思。从徐彦的说法中可知,大阅是三年阅兵一次,大蒐是五年阅兵一次。大阅和大蒐都属于大型阅兵活动,但大蒐更为隆重。春秋时期,鲁国曾于公元前534年的秋天,在红这个地方举行大型阅兵活动,《春秋左传·昭公八年》即称作:“秋,大蒐于红”。
8 Y, a2 M! i# x( V. g- x( K1 y" S4 z
现代阅兵看装备,看军容,看整齐划一的步伐,这些方面在古代同样是看点,但各个朝代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宋代以前,中国处于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以戈、刀、矛、剑类格斗兵器、弓弩类抛射兵器和战车等为主,可以说,射箭是古代大阅兵的第一大看点。但宋以后,中国进入火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大阅兵虽然冷兵器仍是看点,却已不是亮点,以火药为能源和驱力的火器成为大阅兵中最抢眼的一道风景。据北宋官修《武经总要》记载,到宋仁宗时,已有火箭、火炮、火药鞭箭、引火球、蒺藜火球、铁嘴火鹞、竹火鹞、霹雳火球、烟球等10多种火器。
& z: y7 c& h+ n# v' ]4 z+ U
7 @1 W: i% t* B 到了明代,大阅兵中不仅出现了进口的先进武器“红夷大炮”,可以展示的先进战车更是五花八门:装备“神机枪”的战火兵车、雷火车、全胜车、冲虏藏枪车、火炬攻城车等等。所以,明朝还专门成立了特种部队“车营”……. n# S: \# F0 W2 x9 A; i6 }6 q. @
; j8 V( A. b4 z% w 古代阅兵一般安排在什么时候?
& K, z* T1 o* [9 g, M$ }9 y' G. a' A3 |. K
《晋书》记载:“汉仪,立秋之日,自郊礼毕,始扬威武”
& o, Q; d) m) V6 G0 o( m
% a* e1 t& Q L. k+ j 古代的阅兵场所,一般称为“校场”或“教场”,古代又称阅兵叫“校阅”就是这个原因。古代阅兵的时间除了临时安排外,一般安排农闲的秋冬季节。据《周礼·夏官》记载,周王朝便是十一月阅兵,此即所谓“中冬,教大阅”。
" m9 w- z- y! C$ L' K
, f! {0 Y; {" k0 Q7 f- s 但从《春秋左传》所记来看,先秦诸侯国阅兵似乎以秋天为多。如鲁国大阅兵,一般便放在秋天,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的大阅兵,均安排在秋天。
: w0 n9 K- \ }6 Q! h6 N
& W2 g; Y' E+ G# @+ p& D 有纪念性或是战争状态下的阅兵,时间则是随机的,可依需要临时确定。如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前来攻打郑国的齐、宋、晋、卫、秦等多个诸侯国军组成的“联合国军”,先后在当年六月“观兵于南门”、九月“观兵于郑东门”。
5 F% U2 i, {7 R7 R, `: x" `5 Z. f
( j) ?1 I% ]2 d, H, P7 x: O3 I 汉代阅兵时间基本固定在“立秋”这天举行。《晋书·礼志下》记载:“汉仪,立秋之日,自郊礼毕,始扬威武……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在汉亡之前的最后一年,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世袭魏王的曹丕便在这年立秋主持了汉朝最后一次阅兵活动,还“亲令金鼓之节”。6 S# H4 T# p g1 x
) |: l# R) @5 `1 |& ]# T
汉魏时期形成的秋冬季节阅兵制度为此后历朝所效仿,成为相对固定的阅兵时间。如隋朝,“军人每年孟秋阅戎具,仲冬教战法”;唐朝,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冬十月辛卯,大阅于伊阙”;宋朝,宋太宗“秋九月大阅,与从臣登台观焉”;明朝,明神宗“万历九年大阅,如隆庆故事”……1 l0 h8 x! r7 l7 h7 {
$ ?- m! P! d0 v# [, g* t5 ~2 D
古代阅兵如何检阅?2 X) _4 Z& c1 K( m6 [. C: S
; s6 j+ l$ g& p; V 《明史》记载:“兵部尚书请阅阵,举砲三”5 E0 C* M* K1 w- W, A
" @- q3 L1 M* d7 d* k# r5 N
有关古代阅兵的礼仪程序和检阅过程,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官编史书上一般设有“军礼志”,记录重要的阅兵活动。这其中《明史·军礼志》的记载较有代表性,史家以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秋天的一次大阅兵为例,详述了明朝大阅兵的程序和经过。
4 ^" V2 y1 J" o+ p! [! n: v- K+ M0 P% Z0 N. u6 o
隆庆是明朝第12位皇帝、穆宗朱载垕的年号。明朝阅兵一般在近郊举行,有时也放在西苑,但没有在天安门(时称“承天门”)前举行过。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大学士张居正“请求皇上亲监检阅”,朱载垕批准了,决定在隆庆三年八月举行,具体阅兵程序和规格由礼部制定。4 h+ ^+ T1 g: e; e& P# `7 l+ f
, k; b. ^- ~% `8 \- O2 C
明朝阅兵现场总指挥叫“总协戎政大臣”。在正式阅兵的前一天,皇帝要在紫禁城内殿祭告祖宗,行四拜礼。阅兵当天,一大早就派遣官员先到教场祭旗。皇帝则乘专车,从长安左门出宫,经安定门出城,到达阅武门外。
8 X% w( a6 g: O( P& S5 ~! P: w; V% K8 |5 e& b8 r, P- d
皇帝由兵部、鸿卢寺官员引导,登上将台,发炮三响,预示大阅兵即将开始。“将台”就是现代的阅兵检阅台,上面设置帷幄,皇帝坐于其中。一切准备完毕,兵部尚书前来“请圣上检阅”,再鸣炮三响,大阅兵正式开始。
& m! ~3 K1 x7 N5 J( D2 D6 \6 c& b$ d! i6 J3 C1 V
现代阅兵不同兵种方阵依次出场,古代也不例外。明朝大阅兵最先受阅的是“马步方阵”,这相当于现代陆军,与现代“列阵走过”不同,马步方阵要在现场操练。7 Y( v; y# S9 l4 a0 J e
! h3 P% \; {& ]6 P
马步官兵表演结束后,接着是“射箭表演”。阅兵射箭得真射,相当于现代的实弹射击,马虎不得。骑兵允许射3支箭,步兵允许射6支箭,即所谓“马三矢,步六矢”。现场有专门的报靶人,射中箭靶,击鼓为号,由御史、兵部官员监视记录,必要时出示皇帝查验。
, ^- T0 i. Y- E6 p6 `
! W' x; o* u. V8 D4 f9 |( E- {) [9 R 明朝阅兵方阵中还有“将官方阵”。据《明史·军礼志》记载,“总协戎政官以下及听射公、侯、驸马、伯、锦衣卫等官,俱于台下较射。”但他们不与其他参阅部队同场展示,而是在现场内东西大厅接受检阅。
. g% o* p0 A' y$ H$ V+ Y$ X0 n: B) v9 l, W4 f: Y
在受阅部队全部亮相后,兵部尚书到皇帝面前报告“大阅毕”。此时台下举起号旗,宣布大阅兵结束。
3 ^( k0 a, n( q$ `0 V8 U5 t+ e8 @- }0 T. y1 P/ X2 C V
其实,朱载垕对阅兵的兴趣并不大,明代阅兵次数最多的是明成祖朱棣,仅《明史·成祖本纪》中便记载了7次大阅兵。隆庆三年的大阅兵,即是依明初阅兵旧例搞的。此后,明朝还举行过多次大阅兵。如万历九年,明神宗朱翊钧举行的大阅兵,完全按照隆庆三年大阅兵的规格操作。
* G4 |3 H4 b5 j, L
, Q+ Z( }9 U) }& R( o' i. X 古代阅兵“方阵”什么样?
- k9 f- C: H" w5 X2 t6 n
+ O+ j8 n2 v/ x3 Y4 N: G 《孙膑兵法》记载:“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 j' ]* j5 u! E1 T3 D; ~" f
- H" ~6 n/ T! \# t( x ?, l
古代阅兵也讲究“队列”和“阵形”。《尚书·牧誓》记载,三千多年前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举行大战前阅兵仪式。仪式开始前,周武王命令:“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这些都是对队列的要求,意思是,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立好你们的矛。
/ g% M) s. i- u- }& c) z
@* k5 Z6 q$ e* V 但古代阅兵的阵形与现代的“方阵”并不是一回事。阵形又叫阵势,或阵法,是实用战术,善战者无不通晓阵法。先秦时已有一套相当成熟和实用的军事阵法,战国军事家孙膑总结出十大阵形。《孙膑兵法·十阵》称:“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 d) n) z/ J+ a. l& j8 r
c+ q6 y8 b' ^0 Y9 _0 ?
唐宋时期,有关阵形的军事理论更丰富,以1至10这十个数字开头,分别叫: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虎群羊阵、六丁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字连环阵、十面埋伏阵。" F4 Z8 V3 i# O
S* h0 I0 `0 d* Y$ ^) b 在古代所有阵形中,大概要数诸葛亮的“八阵图”最出名。所谓八阵图,就是八种攻防方式,分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形,民间称之为“八卦阵”。唐代诗人杜甫在看到诸葛亮的八阵图后,特意写了一首《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C/ L$ {$ S5 s( V2 v, a
( f) r% T9 n3 k/ _- R
古代大阅兵时阵形演练同样精彩纷呈。乾道四年十月,宋太宗举行的大阅兵,步兵(步军)、骑兵(骑军)先后出场,根据令旗的信号,变出各种阵形。《宋史·军礼志》记载:“举青旗,变放教直阵。”“三鼓举赤旗,变锐阵,诸军相属,鱼贯斜列,前利后张,为冲敌之形。”“四鼓举白旗,中军鼓声旗应,变方阵为备敌之形。别高一鼓,步军四向作御敌之势,且战且前,马军出阵作战斗之势。别高一鼓,各分归地。”“五鼓举黄旗,变圆阵为自环内固之形。”……; @/ ^3 F8 i. E D9 c; P
! b% m6 ]6 J8 ~. u
如此多变的阵形让检阅台的宋太宗赵光义十分高兴:“帝大悦,犒赏倍之。”/ j [/ n% C; {) k5 p
, Q0 f, [) h. L
古代阅兵如何“安保”?
; j: U3 X f# T& z4 T% g
& R5 m. }* d, J1 O. H( b 《明史》记载:总协戎政大臣率将领“军兵预肃教场”6 W9 m5 ?6 o! ^. R# s9 b e
- ~3 h' f, K! S% f8 h+ r# S2 `# v 大阅兵是国家级重要活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闪失,历朝历代也都是下“死命令”,确保大阅兵“万无一失”顺利进行。那么,古代阅兵如何做好安保工作?
0 N( k% T* o8 D4 {
9 C; ~# ^; Q; U$ M' Y; B 古代遇到大阅兵这样的大事,安保规格自然要升级。据《宋史·军礼志》记载,乾道四年大阅兵,护卫宋太宗赵光义的警卫队十分庞大。“本司入阵,马军内摘差护圣马军八百人骑、弓箭、器械,作十六队,于仪卫前后引从,各分八队,队各五十人。”
+ |: X1 E' p R: o. o8 t7 I; P2 ^" V( p* S! G
从隆庆三年大阅兵来看,明朝大阅兵安保工作做得也十分到位。在大阅兵正式开始前几天,阅兵场所便要“戒严”,时称“预肃教场”。《明史·军礼志》记载:“总协戎政大臣、巡视科道督率将领军兵预肃教场。”从其记载来看,戒严工作由“阅兵总指挥”负责,亲自检查现场,并设有专门的安保机构和官员进行“巡视”。
, N' G9 j' S5 W B
$ T7 D a( ]: q) y n; L( f. j 阅兵途中的安保同样要一级防卫,三大营官军备好甲胄器杖,将官四人统领马兵二千人跟随皇帝。前往大阅兵现场的官员、工作人员全都配挂“出入证”——腰牌,并统一着装,穿大红便服,提前到达大阅兵现场指定位置,即所谓“关领扈从,牙牌悬带,先诣教场”。5 ^( V/ ] Z, u3 e
/ ~8 {( a! W0 L7 J 皇帝平时出行都有专门仪仗队,但前往大阅兵现场时,则改由靠得住的“锦衣卫”士兵充作仪仗队员。皇帝从车上一下来,就有兵部官员导引入行宫。在阅兵台上的保卫则由专门负责安保的“京营”将士负责。4 W1 L1 n; R. ]* i9 h$ f
: \+ \- A9 Q7 c0 S 冷兵器时期射箭是古代阅兵第一大看点4 ~2 X/ x2 ?; W) A6 J
7 U" z- `( K6 ]6 {" X 《清史稿》记载:康熙皇帝0 e1 y; Q, o5 x: A/ i6 X8 S. |
D6 `8 I4 {! ~- W% ~ “亲发五矢,皆中的,复骑而射,一发即中”
; |& G& Q& f" J# e! X+ ]% v
2 Q3 y/ I8 z' @! y! x 现代阅兵看装备,看军容,看整齐划一的步伐,这些方面在古代同样是看点,但各个朝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8 F. O; p6 a2 v6 X) i2 l' O
0 J% }( t1 I/ e' o0 h& g& j 宋朝以前,中国处于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以戈、刀、矛、剑类格斗兵器、弓弩类抛射兵器和战车等为主。这一时期大阅兵看点以射箭为最,可以说,射箭是古代大阅兵的第一大看点。
8 \9 c z" @) }, W# @$ h0 n, d! I# O. T* ?' Q$ O0 D
此后,射箭一直是古代大阅兵活动的保留项目,它属于抛射类表演,主要工具是弓和弩。弓是人类最原始的抛射兵器,弩是弓的改进型,高级的弩甚至能和现代枪械媲美,自动发射,极具杀伤力。
; `6 E. v0 ~, D5 c, C
+ ^- Z. v# K/ T; O 春秋战国时期,弓的种类已很丰富,已有王弓、弧弓、唐弓、大弓、夹弓、庚弓六种。这些弓的作战场合和用途不一样,王弓、弧弓很厉害,所射出的箭能穿透革甲、盾牌,是当年主力武器。《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潘尫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意思是说,潘尫之子潘党与养由基把皮甲叠摞起来射击,结果穿透了七层。9 h. q7 [7 R0 ? S9 }5 ?' `. Q! z
/ ]! `+ [4 \* g2 C1 @$ J 射箭表演,一直到清朝都是阅兵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甚至连皇帝都想一试身手。据《清史稿·礼志九》记载,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在南苑举行阅兵活动,康熙皇帝亲自披甲检阅,“阅毕,命树侯台上,亲发五矢,皆中的,复骑而射,一发即中。”
S; [# |/ ]9 W3 i- ^* e) G
% }+ H1 I! e; ?. c 火器时代以火药为能源和驱力的火器是最大亮点6 ^1 @" G" |, ]2 @, q3 S+ X
1 O$ y% c8 C8 U4 H7 B6 R/ J! L 《武经总要》记载:宋代已有6 ^/ }7 L# y$ m
& y# ~) I* u0 p6 A8 I5 i: b% }, | “蒺藜火球铁嘴火鹞霹雳火球”等十多种火器" X# R# u; X+ t1 J" A. t4 X
3 |. `0 I! k( a+ _* C5 Q. L0 g
古代的武器装备在宋朝走向火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大阅兵虽然冷兵器仍是看点,但却不是亮点,以火药为能源和驱力的火器才是最先进武器。- ?# P8 o, |2 t
, J Z" r5 s+ ` 火药其实在唐末已用于军事。据宋路振《九国志》,唐哀帝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郑璠攻豫章(今江西南昌)时,“发机飞火”。这“飞火”就是指火箭、火炮一类的东西。宋朝的军工专家曾研制出一批以火药为驱动力的兵器。据北宋官修《武经总要》记载,到宋仁宗时,已有火箭、火炮、火药鞭箭、引火球、蒺藜火球、铁嘴火鹞、竹火鹞、霹雳火球、烟球、毒药烟球等10多种火器,这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均已装备到部队,是大阅兵时一大亮点。《宋史·军礼志》记载,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十月宋太宗举行大阅兵,在传统的射箭、大刀武艺之后,“继而进呈车炮、火炮、烟枪。”! F7 u! R' M, ]. x) Q- s% |
9 G! {0 N8 ?/ ], T1 U5 W/ |% L3 z 在宋朝之后,中国军事装备特别是在火器上更呈跃进式发展,在13世纪晚期的元初,已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武器,这是现代步枪的最早雏形。火器在明朝更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为部队主要武器,明中期时“京军十万,火器手居六”。明朝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炸弹“开花炮弹”,时称“飞炮”。1 y1 G, B1 R! X' A+ K
* D2 x# _3 \. x8 W5 x 在明朝的大阅兵中甚至破天荒地出现了进口的先进武器,如着名的“红夷炮”就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而中国仿造进口武器也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末着名科学家徐光启便主持了红夷炮的仿造。这些最先进武器在大阅兵时都堪称亮点,隆庆三年的大阅兵上便有火器展示。8 l5 w r6 N& C5 @) r! h
' i I& u5 @$ _' u
移动战车在历代阅兵中均不可或缺; g' @- P, o1 H
, D# V; h( ]4 o# i7 m3 a, h2 P
先秦有“指南车”西晋有“偏箱车”唐朝有“记里鼓车”4 M" Y s' c' q5 v1 `3 x
9 [, c$ D w1 y1 A; D, B' j; `
《宋史》记载:魏胜“炮车在阵中,施火石炮,亦二百步。”6 u- Q7 O" a3 r- b5 X" v7 A0 e+ \
) |; S' A! R" V3 u6 v7 L6 w 战车大约在距今4000年的夏王朝初期就已成为军事装备,投入战争。到商王朝,战车功能已很丰富,从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现来看,商王朝的战车独辕、双轮、长毂、扁方车箱,车上装备有弓箭、盾牌、戈、矛、殳、短剑等各种兵器。每辆战车上载3名士兵,其中一名为驭手,负责驾车,另外两名分站两侧,负责作战,远用弓箭,近用戈矛。
4 e# E4 Y% r9 [) R3 Z- v! O- @( d, m1 {2 g
春秋以后,战车种类相当齐全,分为攻车、守车、副车、阙车、指挥车等不同用途。秦汉时期,战车不仅功能强大,其数量也大增。大阅兵中“战车方阵”最为抢眼,这从西安发现秦兵马俑坑便可看出。( Y- A$ d# w& L& z' Q; `- I
/ ]0 X, P+ D D9 l% {
就战车而言,各朝阅兵看点大概是这样:先秦看“指南车”,这是先秦时高科技战车,可以自动识别方向,虽然不可能直接作战,但打仗出征时不可或缺;三国时看“木牛流马”,这种粮草运输车是当时最高效的运输车,系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西晋看“偏箱车”,这是当时作战性能最出色的战车,由军事将领马隆发明,可攻可守,攻防两用;唐朝看“记里鼓车”,与“指南车”一样,系机械化自动工具,可自动记录行程……
( Q$ ?% Y/ g8 Y2 V3 o3 Y1 Y
- m( U+ ~: s0 x! ^' f6 C2 D 宋朝以后战车制造装备进一步升级,有一个叫魏胜的武器专家曾发明了多款战车,其中的炮车便十分神奇。《宋史·魏胜传》记载:“炮车在阵中,施火石炮,亦二百步。”可见,这种炮车颇像那个时代的导弹发射车。: S T( O# g! A4 n# A% u2 O' U
4 p3 y7 f2 I6 a8 `; j- B
到了明代,阅兵时可以展示的先进战车更多了:装备“神机枪”的战火兵车、雷火车、全胜车、冲虏藏枪车、火炬攻城车……为此,明朝还专门成立了特种部队“车营”。
6 M# C" c# L) K2 X0 j. e
5 q" O# R& K# }- j& a) m; f 各色战服是历代阅兵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 k" J- P. {) M! b
. c6 \( H( A0 c+ S6 s4 \# I$ f: Y 汉代将士身穿“铁胄”唐代将士披挂“纸甲”
$ F9 R# E9 j, h% ^3 e2 `. y, z! J7 z6 y
《新唐书》记载:徐商“襞纸为铠,劲矢不能洞”& g3 |' F' K3 J1 U0 F0 I0 |
" V; p7 b) J: V' X7 V t: A
现代阅兵,受阅官兵的着装也是一大看点,不同兵种着不同军服。古代军服叫“戎服”、“戎衣”,但阅兵时一般统一着“甲胄”。
# ]: n r" j6 T: p* c
1 K9 y2 z( {5 u0 V Q* [$ x 甲胄也称“盔甲”,由帽子和作战服组成,看似一种军服,实乃防护器械,所以古代军事学家并不视甲胄为服饰。甲胄有很明确的朝代特征,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甲胄的款式和材料也不太一样。, Q/ X7 S1 L% L' O6 u- x
9 r4 m+ O! I$ Q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商王朝的士兵已装甲胄。如在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中便发现了这种装备,甲是皮质的,相当精美,有黑、红、白、黄四色漆彩绘图纹;胄则是铜质的,用陶范整体浇铸而成,表面经过打磨。可以想见,穿这种作战服参加阅兵自然会极其威武。
9 M# b/ ?8 n# @, ~* \: S$ {- g
" S3 \& J3 y5 m4 ~8 s7 Y4 | 汉朝起,甲流行用铁制作,故称“铠甲”。胄也开始用铁来做,故称“铁胄”。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唐代还制造出了坚固的“纸甲”,据《新唐书·徐商传》,徐商“襞纸为铠,劲矢不能洞。”纸甲成本低,《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记载,五代时淮南农民起义也曾制造纸甲,因此被称为“白甲军”。
8 z' |. |) {/ M0 r! v4 ^ q- Z8 p$ @8 a
7 }3 ^& e. J8 @8 [1 F% O3 z 宋元以后,甲胄多称为“盔”。到了清代,作战服的功能、款式更加丰富,出现了明甲、暗甲、铁甲、皮甲等,胄也出现了有不同级别之分的职官胄、随侍胄、兵卒胄……
5 x8 ]. K8 `& V
; b1 M; {1 D) j/ i4 ^) E. Z 军服的颜色,从来都是大阅兵上的一道风景。古代有红军装、白军装、黑军装、黄军装、紫军装等,现代流行的“绿军装”则相当少见。如魏晋时军服以黄、白色调为主,唐代军服有黑、红、白、紫等色,清朝军服则是石青和蓝色为主。相对来说,颜色最丰富的是宋元两朝的军服,而汉朝和明朝则崇尚红色,军服以红色调为主,当年大阅兵现场多为一片“红色的海洋”。
; l m+ W% c! h- q) U3 Q3 \" Z3 } W
“绿军装”在古代虽然罕见,但也并非没有。隋朝的军官服就有绿色。《隋书·礼仪志》记载,隋朝“文武官等皆戎衣……六品以下兼用绯绿”。不过,隋朝士兵则多穿“黄军装”。
; v4 g! W% z! z
% R/ Y& w. _3 Q+ I4 x8 A. y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