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士兵出征的很多装备得自己掏钱购置。人均一张弓,三十支箭及一种叫胡禄的箭囊;横刀一把。还得有后勤装备,即磨刀石、毡帽、毡装、行李箱各一件。人均携麦饭九斗、米二斗。唐朝的大部分士兵穿明光铠,骑兵还要在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铁甲,背上有长枪。7 e+ ^7 `" `! L1 f% k6 j
3 g( c2 w3 [0 J% S k/ a/ q7 S; L0 W 唐朝是中国古代军事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其优秀的军事将领层出不穷,早期的李靖、李积、秦叔宝、尉迟恭,稍晚的薛仁贵、苏定方、刘仁轨,盛唐后的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乃至后期的李晟、李塑父子,个个都有拿得出手的战绩。1 f2 C" I t N
+ R2 e& c9 I& V k: T }
然而,军事是个科学活、技术活,不仅要看将军打得多威风,还得看单兵的装备、兵团的配合及战术的运用,这些枯燥的东西,往往能反映出战争的真实面目。
7 W: c' r" J+ w6 K: l+ c0 L! \# E4 J2 y$ m" Y
本期国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朝士兵的装备和组织情况。
# K/ B) |7 f. S# z% q/ P" s) z. x: F2 F
唐史料对装备的记载
* `" |3 i: n8 R% `6 K, |
6 ~, a5 H9 d, ^; r9 h3 i% L4 a 具体到每支部队有几匹马、几口锅
: | h9 \0 ^& Q+ |# y: S- o
) | M6 r' Z3 c F3 K( J 关于军队的装备,一些演义里的描述是极其粗线条的,或者说是不靠谱的。例如《三国演义》,只有大将们叱咤风云、横扫战场的大场面描写,至于士兵穿什么、吃什么、带多少装备,那都是未知数。
, z- s8 B3 Q' M' c, |- ~' o9 _; `
! i+ k: L! m; p, f' r" d 《说唐演义全传》则开始涉及到军队基层单位,诸如薛仁贵,传说他当过伙夫,但是薛大哥是英雄,一心想着上战场厮杀,具体怎么做饭,一餐做多少量,也是笔糊涂账。
. Q5 R: m, q6 t0 r1 l1 F& a2 A- N( @! n4 A! K5 a# Y2 A2 ?
历史是琐碎的,要了解它的真相,得去翻史料,比如对于唐朝军队的装备,《新唐书》的“兵志”就有记录。
4 t E9 e0 }6 G7 ^) ^3 s, T0 N
5 M9 ?' N, d @4 z 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是民与兵合一的机制。这种兵制的特点之一就是士兵出征的很多装备得自己掏钱购置,“皆自备”。具体自备哪些东西呢?《新唐书》交代得很清楚:人均一张弓,三十支箭及一种叫胡禄的箭囊;横刀一把——一种佩刀,日本现在有完整样本。武器有了,还得有后勤装备,即磨刀石、毡帽、毡装、行李箱各一件。当然,还有吃的:人均携麦饭九斗、米二斗。此外,还有着装要求,唐朝的大部分士兵穿明光铠,骑兵还要在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铁甲,背上有长枪。
" ^0 P, [2 W* Z
, p' B7 }/ d; f( V 以上装备是不是都直接配置在士兵身上呢?不得而知,如果是这样,那份量也不轻,不过根据记载来看,军队里有驮马。这些装备在平时都储存在折冲府的军库里,当有军事行动时,再看具体情况进行发放。
% w3 [: t& G0 Z. y+ C! V7 Y8 l3 ]5 N6 A
隋炀帝时期远征高丽,因为路途遥远,粮食运输艰难,所以每名野战士兵身上要负重好多天的粮食,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和战斗力。也因此,有些士兵冒着杀头和饿肚子的危险,将粮食埋在地下。
! H- e! u x' C: ~ w( Z
4 n1 ]- Z& v" r1 Z6 O+ Y0 D D) h 如果是和平时期,这些府兵就配备横刀和弓矢。
, [# F0 e( q o/ ]5 g: E# v W# y# i1 [5 e3 R
个人装备如此,那么单位的配备情况又如何呢?唐初士兵三百人形成一个团,每五十个人组成一个队,每十个人组成一个火。火是一个很小的军事单位,但仍会配备六匹驮马,如果弟兄们实在差钱,可以用驴子代替驮马。同时还有布幕、铁马盂、铲子、凿子、箩筐、斧头、钳子、甲床等各两件,锅子、火钻、盐袋、碓等各一件,马缰绳三件。马盂是什么呢?据唐朝人李筌的《太白阴经》记载,它是一种盛食品的容具,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容量为三升,能保温,“冬月可以暖食”。
; w r+ z; P+ P
, G( ^) v7 v: n+ j. v$ [% l 唐朝的军粮可能还是未脱皮的,上了前线,还得用舂米工具,这工具就是“碓”。
( c; E/ b3 x, X0 S8 L+ y& y, L
" t& x& C9 A' o4 C$ Y/ z% q W8 J 还有火钻这玩意,别以为这是取火工作,实际上它是一种兵器,打仗的时候,在火钻上浇上油,点上火,直接往敌人阵地上扔,大约可以算是原始手雷吧。$ B. a" `1 U2 _0 \: s. f
5 f; M1 _$ h, D/ \. F& C
此外,每人还配备一把锤子,象牙做的。这锤子可管用了,可以用来开箱撬锁,类似瑞士军刀吧。
8 D4 P: \) U$ B
+ Z( x6 x3 I* p. X; ?# T0 a& @" W" c 这样看来,大唐王朝单兵的装备确实杠杠的。
+ y. Y3 c+ T, O) Y3 \& v. B3 N9 I: E& s6 i. A, D
而对于战马,政府是有补贴的,不是直接给战马,而是每个骑兵发二万五千钱,自个儿买马去。如果战马过了服役年龄,就卖到民用市场上,用所得资金再买新的战马。不过这战马会不会和机动车一样折旧,就不得而知了。. i: T1 q9 K' W0 x+ r( M# b
; b! v+ s+ P# d" m4 Y" P/ S% Q9 Z
当然,唐朝历时将近三百年,其军制也是在变化发展中,后来的情况如何呢?
5 ?- P0 P: Q o" K; j: }
; D' M2 S/ N$ Q: o/ | p 唐朝募兵考试
' K, Y# |7 j9 e! B9 K3 r# _9 h2 R0 ^9 [
射击命中率要求在50%以上4 {8 d0 E' T# B; Q' j6 o
2 \% [" ^! ?% p
到唐玄宗的时候,由于拓边战争增多,原来的兵力明显不够用,于是改为募兵制,关于这个制度如何,咱们没必要做学术性的研究,还是看细节吧。
% x- \: I$ T0 f2 `& Y! P" g$ R- l+ [. o1 |$ d' G; B
唐朝募兵,首先身高是有要求的,20岁入伍,身高应该在五尺七寸(大约1.7米)以上,就算降低要求,也要在五尺以上。入伍男子免除赋税。
! a) y& c" d- s* Z+ q. K% Y* M) P, S+ B. o& I
对士兵使用兵器也有要求,即要求士兵能够自主使用伏远弩,射程三百步;要求士兵在四发中能命中两发,50%的命中率才算过关;对擘张弩的应用会有场考试,擘张弩是一种用双臂拉开的弓弩,射程二百三十步,要求是四发二中,也是50%的命中率。/ p! K. S) X/ {9 Z4 C
( P6 F* e, C$ i E' S4 b
以上两种是重射击武器,对于轻射击武器的使用,则是这样的:角弓弩,射程二百步,要求是四发三中,对于命中率的要求提高了25%;单弓弩,射程一百六十步,要求是四发二中。
4 M& e5 T4 w* W% ]7 O; g ~' W0 d* o% d6 \) z% M' h4 z
兵力战术分配8 W1 a3 _4 c, L5 X' o
$ z5 Q& A& Z. u, ?7 P 战斗人员占七成 弓弩手比例不低
$ z0 n; k, m1 N) u8 d9 K$ y# e+ f1 H( {; [
别以为古代打仗场面,就像影视里面那样,将军大吼一声,然后就奔跑吧兄弟,大伙儿一窝蜂上去群殴。实际的战争场面蛮复杂的,这里,咱们参考一下唐朝神一般的战将李靖的《李卫公兵法》吧。当然,这部兵法在宋朝散失得很厉害,幸亏杜佑的《通典》里还保存了一部分。
1 @6 K( U7 p1 M5 u( q, p/ Q" z% o6 @, ?) i
李靖可不是托塔天王。《封神榜》和《西游记》里的李靖是个传说,唐朝的李靖却是实实在在的名将,平定江南,灭东突厥,因此他的军事着作也是有说服力的。
, M6 r9 @, r$ N& e
3 ?( m% c+ g- N+ B9 \1 j9 X 在《李卫公兵法》里,每次出征时的军队数量是有规定的,大将出征,一般每次授兵两万。当然,这也不是死指标,会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临时更定”。至于兵种的组成结构,李将军说得很详细:一支四千人的野战部队,称为“中军”,必须有2800名战斗人员,比例为70%。
! J' ^2 T8 z* \' k7 J1 B
; ?5 b4 F, m: { 这2800战斗人员当中,有800名弓弩手,弓弩手又再细分:弓箭手400人,弓弩手400人,骑兵1000人,刀盾手500人,唐朝管这类士兵叫“跳荡”。还剩下500人干什么?他们是“奇兵”,是用来机动作战的。按照唐朝部队编制,机动作战人员必须占三成,“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为奇兵”。- Y) u+ ]3 N( z9 j. {* ~; `% ?
7 B6 n0 m7 ^4 Y/ N
唐代史料也记载了唐前期军队训练情况。《新唐书·兵志》对这个程序有详细记载。1 V" {, C6 m0 z3 E1 U; ?* ^+ p! D
* U% m& ^* h9 o) r# F “每岁冬季”,是全国士兵集中训练的时机。以一个折冲都尉府为单位,分左右两个校尉统领,每个校尉手下有十支步兵队,一支骑兵队。还没有正式集合的时候,士兵们都打开旗帜,分散站立。& `& d) [) C$ Y) t0 c$ O* E# V8 F4 K
- U' V2 t; K( j' [
第一通号角吹起,指挥官马上集合手下士兵,步兵和骑兵都排成队列,“诸校皆敛人骑为队”。( @) H+ H" P8 G" l* a
/ L; Y+ j8 L1 x. y& ? 第二通号角吹起,将军旗和长矛都放下,有点偃旗息鼓的味道。
9 R v {# w) |% k% P' H4 P: H% o! o
第三通号角吹起,军旗和长矛都举起来,似乎进入战斗状态。( p& Y9 F% ^7 s7 r a5 s
2 }: |& }" \6 n$ l* C4 j$ B, A5 N 接下来,擂起战鼓,两支部队鼓噪冲锋。当然,绝对不是漫无纪律的群殴,还是有章法的:先是右校尉这边鸣金,队伍稍稍退却,左校尉分队进入右校尉的位置;接着,相反操作。
: S, z7 ^3 g- h' [. S" V6 V
( A# l% m7 u9 e8 N. \- v) a 两支部队退却之后,又上前迎面对杀,进入演习状态。最后,三通号角,演习结束。然后,大伙去自由狩猎,猎物各自分配,“是日夜,因纵猎,获各入其人”。事实上,狩猎也是增强战斗力的一种方式。
$ Z( L1 U" r- f+ n8 y4 ~& s! n Q' w+ _) ?3 F) s( Y: i. `. Y; i' P" F, A
军队训练要各司其职,不能逾越。有一回唐太宗在骊山上看到山谷里的军队自由散漫,不成队伍,正要大发雷霆,处分校尉,旁边的人把他劝住了:“皇上,这不是你管的事儿,别坏了规矩。”唐太宗只好强忍怒气,交由有关部门去处理。+ s% k7 H/ C5 {8 W; ^
0 ^6 _4 s4 ?0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