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古乐曲介绍

0
回复
25
查看
[复制链接]

7469

主题

13

回帖

7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01
发表于 2021-6-5 22: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幽兰》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通过描写空谷幽兰素雅静谧的意境以表达抑郁伤感的情绪。  幽兰:古琴曲。据说是梁代着名琴家丘明的传谱,现收录在《神奇秘谱》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原谱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调名“碣石调”,故又名《碣石调.幽兰》,原曲名后注明:“一名《猗兰》”,所以有人认为《猗兰操》即《幽兰》。3 n4 O# F3 a9 T% W
* }: U) X8 k8 c4 H! R% T6 l3 L! B1 R
  据蔡邕的《琴操》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却得不到诸候的赏识,在从卫国返回晋国途中,见幽谷中茂盛的芳兰与杂草为伍,触发怀才不遇之情感,遂写下这首琴曲,但是否真为孔子所作,颇令人怀疑。+ @8 t; [# V! x( O
# }5 l: f4 G9 J
  此曲短小精悍,全曲共四段:第一段是引子,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题。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 L: k3 n; l8 G) Q" g$ w1 L3 R( J' _, d

; I0 k, t0 C* d- I# M; o  《秦王破阵乐》是唐时着名歌舞大曲,原是唐初军歌,主要是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唐太宗亲自为此曲设计秦王破阵乐舞,此曲亦流传国外。0 U% o: h9 m/ p( E1 n( _

9 G9 _, A. i' {# Y+ J  秦王破阵乐:秦王指的是唐朝李世民(秦王是他的封号)。此曲是唐时着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着,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g+ s' n+ D5 G0 b$ J
2 E; [: V  ^& g. W
  李世民显然很喜欢这支军歌,公元633年,李世民亲自设计《秦王破阵乐舞图》,据图可知: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着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太宗叫吕才按图教授给一百二十八位乐工,经常穿甲持戟练习。此曲即为这场乐舞的主题曲。
! |4 @6 r+ M. B3 S1 I0 X; g& R$ O9 F% ?2 Q$ K; l
  《秦王破阵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国王尸罗逸多召见他时就曾问起有关此曲的事项。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7 b! y7 o/ L6 A0 U) o

8 g3 n# C* ^6 P: ^. l9 e. R- U  此谱在国内已无遗存,但在日本保存有五弦琵琶谱、琵琶谱、筝谱、筚篥谱、笛谱等多种,何昌林将日本所存之唐传五弦琵琶谱《秦王破阵乐》进行解译,并将唐凯乐歌辞与乐曲组合成歌曲,在1983年举行的“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作首次演出。
8 }, p% R4 Q1 y0 t7 U. J& U+ g2 S. I0 ?
  《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诗所作的琴曲,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 a# p% _. s" R* E" Y; C- C' V: r- k

; ]( Q/ U' V  i  R, P* `; f9 E1 f  离骚:古琴曲,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而作。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原曲为九段,后人衍为十八段。此曲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惨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以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3 L: n8 X3 i6 D$ A- r" h8 F# k
# J* s# v; o( }+ ^
  由管平湖定拍、定节奏并演奏的《离骚》,具有古朴苍劲、深沉含蓄的风格。第二段在低音区出现的音调,凄凉而压抑;它与第三段表现愤慨的音调交替变化出现,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使人感到悲愁交加,层层曲折。第七段一扫沉闷的气氛,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表达了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8 b1 o# n- a/ T; Z
( U# E1 o% c& y8 R* Z4 D+ o
  全曲随情绪的起伏变化,采用了商、羽、宫、角调式交替的手法,使情调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琴学初津》在《离骚》后记中,以“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的评语,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
6 \1 ~+ D# |0 @- S4 T& k( b
! V/ e% S7 J& n4 X  _$ k  《阳春》是由古代歌曲《阳春白雪》演变而来的古琴曲,表现的是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4 q# l0 `) @; d* X  ?/ y$ }3 a+ G
8 M* R) S! B1 t6 d6 P. T
  阳春: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为八段,后有十五段、十段、十七段等不同传谱,且多数传谱增设分段小标题。从宋玉《对楚襄王问》的记载来看,《阳春白雪》原是有词的歌曲,但由于艺术性高,演唱难度大,因此能随着唱和的人极少,成为“曲高和寡”的歌曲。据朱长文《琴史》记载:“刘涓子善鼓琴,于郢中奏《阳春白雪》之曲。”按《神奇秘谱》之说,此曲至唐高宗时完全失传。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吕才根据琴中旧曲修订而成。
& k* q. k9 F* z; ?6 \, z% d; v0 H2 g5 o6 [7 _7 V  H, f
  《阳春白雪》在《神奇秘谱》中分为二曲。杨抡《太古遗音》认为,《阳春》是表现“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弹奏此曲要“冲和雅谈,不可铅华”。《风宣玄品》所列分段标题为:“气转洪钧”,“阳回大地”,“三阳开泰’,“万汇敷荣”,“江山秀丽”,“天地中和”,“莺歌燕舞”,“日暖风和”,“花柳争妍”。“锦城春蔼”,“帝里风光”,“春风舞雩”,“青皇促驾”,“绿战红酣”,“留连芳草”。
. j  s' x2 y/ e' U0 |) e5 r. S/ `- }- e
  吴景略据《诚一堂琴谱》(清程允基撰于1705年)所奏《阳春》,活泼流畅,充满春天的生机。吴兆基据《大还阁琴谱》(清徐上瀛撰于1673年)所奏《阳春》,则冲和清丽,春光隐隐现于指下。5 o* x  I( \9 S9 J) N/ Y0 c3 S

/ _0 w' V7 v* M3 S  《忆故人》相传是蔡邕所作的古琴曲,曲调委婉缠绵,意在思念故人。
4 i& w  o7 ~, b% N5 E* X6 F; D0 f9 X' Y
  忆故人:古琴曲,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曲谱载于《今虞琴刊》(1937年),传自彭庆寿。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曲调委婉缠绵,意在思念故人。
) K$ E% c( P* E; {) R. g; H( M
  t; u+ m& K% U) M) Y  全曲共六段,以泛音开头,清新飘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几段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 T! _, ]  U8 X9 N
2 ?. q9 b7 q9 a: d# q  P  《醉渔唱晚》是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所作的琴曲,全曲描绘了渔翁豪放不羁的醉态,素材精炼,结构紧严,是一首精致的琴曲小品。目前流行的谱本传自张孔山。
- x1 D) B- A9 v+ |6 `: |1 C' Y* t4 X2 T9 T
  醉渔唱晚:古琴曲。据明刊本《西麓堂琴统》(1549)所载《醉渔唱晚》解题:“陆鲁望与皮袭美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遂写此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兴致恐不相上下也。”1 t! r* c( `" I& _

  O4 h6 y' q: x9 |  明刊本《太音补遗》(1557)中《醉渔唱晚》一曲解题:“此曲盖本张仲宗诗云:‘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 P! U, m% a# [6 |" g5 {4 @) O) x; C. h6 M$ F
  清刊本《诚一堂琴谱》(1705)在《醉渔唱晚》的后记中曰:“奇音妙趣,描写醉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6 @0 {1 h5 B; W& i4 V5 Q( e6 K2 L, I3 N
  《古琴曲集》第一集中说:“曲谱最早见于《西麓堂琴统》,该书说:唐代诗人皮虫休、陆龟蒙泛舟松江,听渔人醉歌而作此曲。目前流行的此曲,据说传自张孔山。音乐利用分节奏、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复来表现豪放不羁的醉态。其中有着表现放声高歌的音调和类似摇橹声的音调。$ A! f. P* `; ~2 C
- _6 L* b7 j" N3 `: V
  由上可知,此曲为陆龟蒙、皮日休所作,描述的是渔翁豪放不羁和放声高歌的醉态,表现了皮、陆的借醉论政,以醉泄愤的情绪。全曲素材精炼,结构紧严,是一首精致的琴曲小品。
& W, d" r) w8 L& n! Q6 |8 N  @3 a- ^" h
  《长沙女引》是唐时的歌曲,现仅存琵琶谱。
* @! G$ G8 b  }; l- _% ^; L- F  A* Y5 `
  长沙女引:琵琶古曲,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大批经卷,其中一卷经卷(伯字3808)的背面,有五代时手抄的琵琶曲谱25首,《长沙女引》即为其中之一。曲谱用唐时的“琵琶二十谱字”记写,未标调名。! v* y, j1 f) t$ c
. q  ?# L- t! O0 }. M+ D
  自1937年以来,国内外学者林谦三、平出久雄、叶栋、芝佑靖、何昌林等对这批曲谱进行解译;叶栋、芝佑靖解译的《长沙女引》曾先后在上海、东京、北京演出过。3 q( j( ]4 ?1 @" H
, Q  T: z* D1 y$ j% L- e  R5 y
  据任二北考证,《长沙女引》即《柘枝引》。《柘枝引》是唐代流行的曲名。唐代宪宗元和年间,姑苏太守韦应物之女曾流落长沙沦为柘枝妓,因此何昌林认为有可能当时将某一首柘枝词更名为《长沙女引》而歌唱其人,后歌词散佚,仅留此琵琶曲谱。
. [  c8 M* y9 n  f: @( V9 I& D9 w( E* V% d. [; |$ Y
  《海青拿鹤》于元代出现,是一首专为琵琶创作的独奏曲。
: D5 E' h/ K/ w8 a% y  u: X3 b3 r% J% j2 \+ C- s7 @
  海青拿鹤:又名《海青拿天鹅》,元代时出现的专为琵琶创作的独奏曲。北京智化寺有清康熙三十三年的抄本《放海青》、《拿鹅》两曲。1814年荣斋编《弦索备考》亦有《海青》一曲,均为合奏谱。现存琵琶独奏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萍的《琵琶谱》。$ s+ Y* D7 q8 _& _3 ~' p4 {

+ }2 J5 S: e+ {3 f& F  此曲题材取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狩猎生活,海青又名海东青,是北方狩猎民族饲养的一种专门捕猎动物的猛禽,当时的契丹王室常携海青外出围猎,故此曲可能是在契丹民族或女真族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加工编创而成。. y( d# [, P( h: u% Q7 `$ T, Z

3 x0 F# h: [9 v  此曲是目前能确定创作时间的最古老的琵琶谱,元代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提到此曲:“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 ?) W# N: u$ t6 N& F$ Q/ p7 F0 L% n' w8 _/ k
  明代琵琶演奏家张雄(河南人)善奏此曲,李开元在《戏谑》中描述他演奏此曲:“先期上一副新弦,手自拨弄成熟,临时一弹,令人尽惊!如拿鹅,虽五楹大厅中,满厅皆鹅声也”。$ U7 P# _( d6 k0 ]

7 q5 h) V7 ]' a' z/ p  全曲采用了琵琶的多种表现技巧,如吟、挽、轮、挑、扫等,讲究音量音色的对比,乐曲在激烈中蕴含悲壮,雄健中又见柔情,在刻画海青矫健勇猛的形象的同时,反映了游牧民族剽悍挚诚雄健的性格。
) f5 G3 d/ `: w" D6 v4 E" h3 z3 M; _; Q' n/ m9 O* L
  《青莲乐府》是由清代后期民间流行的琵琶小曲连缀而成。20世纪30年代孙裕德先生改编成丝竹合奏曲。乐曲典雅清新,古朴淳厚,表现了松石闲意和举杯邀月,起舞弄影的情趣。8 f: M* y6 O; ~" d; x
/ b  a, X& ~! J6 Z7 @' F6 z$ D
  青莲乐府:琵琶传统大套文曲。华秋萍的《琵琶谱》中有《清平词》、《凤求凰》、《三跳涧》、《玉连环》四首独立的文板小曲。后李芳园在其琵琶谱中将这四首小曲连成一套,分为四段:清平词、举杯邀月、风入松、石上流泉。伪托“青莲居士”李白所作,即名《青莲乐府》。
% p- F* A6 k0 s8 A3 |4 d2 m- R; H2 F! D; Z
  乐曲在流传中形成了四段、五段、三段等多种版本。目前以汪昱庭派的卫仲乐、李廷松弹奏的版本为多。此派传谱由“举杯邀月”、“雨打芭蕉”、“风入松”、“石上流泉”四段联缀而成。此曲虽为多段联缀,但主题音调贯串于全曲,而且二、三、四段的前二十八小节基本相同,因而全曲显得统一集中,并带有“合头”式变奏的特点。
5 _8 D+ e# @3 ?- n# L
3 ?& O- E# m5 I2 |$ ?& p/ d  《青莲乐府》是一首典型的琵琶文曲,风格典雅清新,淳厚古朴,高雅流畅销。尤其此曲用了不少次的“提”的技法,使乐曲加强了对比,于文静中见豪放,别有一番情致。20世纪30年代,孙裕德先生将它改编成丝竹合奏曲。
( t+ ?% @& _3 W7 U- T2 ]0 p9 {* A/ b7 n6 @6 `9 A9 F* O; N/ _
  《塞上曲》是一首琵琶传统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 N& Q+ v7 L& x, O8 \, R) N4 W5 Q  |8 _
  塞上曲: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曲谱最早见于李芳园的《琵琶谱》,是他根据华秋萍的《琵琶谱》中的五首独立小曲《思春》、《昭君怨》、《泣颜回》、《傍妆台》、《诉怨》综合而成一曲,起名《塞上曲》,且伪托是王昭君所作。( s) n( y+ S, V/ T) u0 F6 d
  `" E' u) X  T, b1 Y
  全曲五段:1、宫苑春思 2、昭君怨 3、湘妃滴泪 4、妆台秋思 5、思汉) H1 A# q; Q% l& u" {9 C; v0 ?( |# M

9 U& p( j# N% Z2 x" n  此曲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哀怨惆怅,凄楚缠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弹奏上强调左手的推、拉、吟、揉及擞音、带起等技法,使旋律更显得委婉柔美。描述此曲最贴切的一句诗莫过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
8 P& `5 i* U$ C4 A% r% u; F# j  q' P3 J' ^
  《将军令》有多种曲谱和演奏形式,乐曲主要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
& Z/ V+ p' U: D7 X  D5 m4 L& z" [5 @, E. s5 P
  《将军令》有多种曲谱和演奏形式,这里介绍的是四川扬琴曲。《将军令》原是“四川扬琴”(曲艺的一种)的开场音乐,由李德才和李德元传谱,李小元和项祖华整理。
7 N" i' n- y$ B0 f" \1 M) s7 {4 F
  乐曲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共分四段:散板、慢板、快板和急板。  M, d0 J3 Z0 S. h/ T

: m: S, D/ R5 D: q2 z( ]+ Q  〔一〕散板引子:琴声模拟古代战争作战前擂鼓三通,强而有力的鼓点节奏,由慢而快,阵阵频催,渲染了战斗即将开始的紧张气氛。
+ A$ A5 _) J/ {& \7 ?
/ l2 p# V% }: Z6 D  〔二〕慢板段,庄严稳重的旋律,采取“句句双”式地重复旋法,并用左手琴竹“弹轮”技法奏出颇有力度的轮音,加之常出现低八度音的衬托,更显示出旋律所蕴藏的内在力量,恰似将军升帐时那种威风凛凛的情状。6 Q" x3 h) t3 v3 W% v
6 C/ Q" j/ O4 [7 r$ @
  〔三〕快板段是第二段的变奏,主要采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拍子中的强音位置(每拍的第一、三音)常用重捶子扣击琴弦以加强力度,表现将士们浩浩荡荡,雄姿勃勃的情景。# H( U$ s$ T* a  N" o7 x: B  ]7 `0 I

3 B, S; m. d/ n7 h! X  S  〔四〕急板,用板式变奏的技法将第二段旋律成倍紧缩,变 4/4拍为 2/4拍,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使旋律无停顿地进行,气势剧烈紧迫。/ p% F% m5 E4 x; M

3 s/ O9 n5 x2 [3 t8 b  扬琴在击弦后余音很长,这样,前面旋律余音与后面击发的乐音混相交响,音响宏大,振奋人心,具有强烈的音乐效果。2 d: ^3 U) r) f3 x6 N" w, q5 e
: T  M( T0 L9 P; O
  《酒狂》:古琴曲。晋代阮藉所作,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8 V$ C# q: O) v9 A% ?

% e5 h  H9 |  `3 J  酒狂:晋代阮藉作。素材精炼,结构短小严谨(乐曲全长仅2’15” 《神奇秘谱·酒狂》(1425)解题云:“藉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其趣也若是。岂真嗜于酒耶?有道存焉!妙妙于其中,故不为俗子道,达者得之。”! H3 w  P' p. C2 t' F' B; b

* e, H0 ]6 ]9 r, L3 n* f  阮籍是当时反对黑暗统治的有名之士,他为免遭统治者的迫害,以酒醉佯狂表示对统治者的批判和不合作。这一点在杨抡的《太古遗音》(1606)的乐曲解题中说得更为透澈:“盖启典午之世,君暗后凶”、“一时垣士大夫若言行稍危,往往罹夫奇祸’、“是以阮氏诸贤”、“镇日酩酊”、“庶不为人所忌”。1 R8 I! h6 s- w" L3 _- O1 f% k
1 d% t; P) |8 `: Y. L: q  `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Q& h, j1 \- {/ s2 Q, L
" w& v) b$ }2 Y
  阳关三叠:古琴曲。唐代着名歌曲,歌词即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 I$ x# ]4 Q) k1 K3 A  U) {2 B# d- C/ W7 h* ~
  唐代陈陶诗《西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中有“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戎词”之句,可见《渭城曲》亦用于唐代大曲《伊州》中。大曲歌词多采用五、七言绝句或截取律诗4句,以反复咏唱的叠唱方法,尽情发挥诗中意趣。《阳关三叠》乃是3次叠唱之意。+ k5 P: `1 b8 P

$ m/ ^) Y+ e0 `$ B  《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 ^4 {# P. n& P9 ~: k1 }
$ Z% {1 I6 p6 J7 R1 j8 b& t
  元代以前乐谱无存。明代初年龚稽古所编《浙音释字琴谱》(1491)收有《阳关三叠》琴曲谱,为所见最早的谱本,但与唐代乐谱是否有关,无复考证。
8 z( N& a1 C5 S- I( {6 c8 h1 S& P. p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法曲精品,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7 ?3 |- Y$ L) Q/ c' U  E+ j

9 y" ?6 H+ T. @2 }3 q8 w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灿的明珠。
, b8 k: \! d! E8 ]4 L+ h/ q4 o( O* P4 M) `" ?! w8 O' w. S! c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
, C  x* t+ L+ }; \1 q. e+ e4 ~% p/ n  V
  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C7 k4 v' t* m/ Q! Z. I+ z7 B
( U" @8 O7 {8 ^5 T6 i9 r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 ~3 r( b) D* e6 i3 U2 x; R" N! `3 \) K  l  H
  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 N6 c2 A( q0 q8 Q

) Q0 B# \* G2 I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
+ ]7 X' E* J" }/ x& Y" {, ?0 n+ e1 \( e8 z* f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和昭惠后曾一度整理排演,但那时宫廷传存的乐谱己经残缺不全。
( z* `- J" f1 R- j* P% e9 P0 _% q1 v3 S" ?3 S5 u: Y  G- n
  《伯牙悼子期》取材于“伯牙摔琴断知音”,表达伯牙对知音故去的无比惆怅和无尽的哀思。( F4 B9 d) }5 [% S, U& s
$ x# |8 }  t0 O2 S
  伯牙悼子期:古琴曲。取材于“伯牙摔琴断知音”:俞伯牙和钟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后,约定来年仍在汉阳龟山相会。当时伯牙在常州任职,当任满后携琴赴约时,子期已病故,伯牙于子期坟前祭悼,弹奏此曲,而后愤然摔琴,自以为世再无知音矣。2 o# m7 }' B9 r, p( F) N* G2 ~5 D+ s2 y

, K. e! M, b  Z5 V& X  乐曲悱恻缠绵,寄托伯牙对知音故去的无比惆怅和无尽的哀思,余情袅袅,感人至深。
7 ~$ m+ y4 F" v$ p+ m6 A5 {" `4 X
2 f* @/ e( r9 F- G+ g, ?  《渔歌》相传是柳宗元所作的古琴曲,表达了一种视名利若敝屣,寄情山水,高歌唉乃的情趣。  N7 o3 q1 P- b- D3 N+ I; s( O# L
$ y/ z. u+ ^* V+ |' P6 X
  渔歌:古琴曲,又名《山水绿》、《唉乃歌》。取意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时的名作《渔翁》: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故亦认为此曲是柳宗元所作,有多种传谱,现琴家所奏多以《琴谱正传》(明黄献撰于1547年)的十段无词《渔歌》为蓝本发展而成。  k. l4 K! g1 z

8 ^* |; l; K! u/ s5 N  据《杨抡太古遗音》解题,此曲表达“缘绿绮以写渔情,抚焦桐而舒雅况……沽美酒,醉卧芦花,视名利若敝屣”的情趣。
1 `) S# H1 w9 a6 S! v5 J
; s+ O8 ]- x, {/ {' ^; A+ b! D  查阜西据《自远堂琴谱》所奏《渔歌》为十八段加一尾声。曲调恬淡,琴韵悠长,意境深远。全曲以首段吟唱性的音调为原型,通过移位及不同音区节奏变化、调式转换与展衍等手法贯穿全曲。起而低回,转而高扬,使人联想到放情山水,高歌唉乃的情景。第四段,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调;而当第八段再现时,则采用泛音弹奏,显示出一种飘逸的意趣。第十八段,短暂地出现了C徵调,为乐曲增加了新的色彩,最后终止在这一新调上,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6 `' z( l" D. P$ O3 {) g

7 m( K- o% d: H  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曾将此曲改编用小型西洋乐队演奏模拟古琴音响手法,别具风格。
; f) O9 u6 d" c  ?& }5 J& T! A2 T( i+ A
  《月儿高》是一首着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所作年代及作者均不详,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h' h6 L8 ?& i4 H6 D6 Q6 C' m
9 q7 G2 n7 D7 I$ Z
  月儿高:着名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是器乐艺术中描写月亮的极品之作。
4 x& K6 o; q, _5 J, s5 h
9 L1 \' e! O6 _4 ^4 O/ P; V- C/ j3 o  现存最早谱本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手抄本《高和江东》中的一曲。. V% _/ @- b/ Y7 z

: G5 o  {9 b' x, I2 e, b8 b$ {  清嘉庆年间蒙族文人荣斋所编的《弦索备考》(1814年)中亦收录此曲。
# {% K% E% X- z2 d8 ?% ~
& r* L2 ]1 c5 i$ Y; T; ]+ h% y  最早的刊印谱本是华秋萍的《琵琶谱》,后李芳园在编印《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时,根据此曲的风格及特点与白居易诗《霓裳羽衣舞》中所描述的情节相似,故更名为《霓裳羽衣曲》。
0 A' D. v# P1 w6 ^
. x! q4 j5 T6 H$ V+ k  《搔首问天》最早见于《五知斋琴谱》,表达了一种忧抑悲愤的情绪。
$ A0 C) ?: Y2 r3 ^' P/ F, q, o8 g0 h$ H/ g0 y
  搔首问天:古琴曲,又名《秋塞吟》、《水仙操》。此曲初见于《五知斋琴谱》(清徐琪撰于1722年),但正名作《秋塞吟》。三个曲名虽同为一曲(曲调大同小异),但解题内容却迥然不同。今山东诸城派按《搔首问天》诠释音乐。《梅庵琴谱》(王燕卿传谱,徐卓编述)在其后记说:“本曲即《离骚·天问》篇之意。内容极尽忧抑悲愤之情。”2 t( n) k8 w1 O/ A, N) L+ V
1 |5 L' P; [- b/ v
  第一段,泛音由高音区移向中音区,并转入低音散音、自由跌宕的旋律,音区大幅度的音变化,给人以孤高旷达之感。此后,旋律在中、低音区徘徊,音调起而又伏,第三段反复吟叹,尤如“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无可奈何之慨”(《梅庵琴谱·搔首问天·后记》)。第四、五、六段中,旋律多次冲向高音区,表达了“或仰天长号,或俯首深思”的情绪。第七、八、九段连续快弹,一气呵成,有“悲愤欲绝之势”。全曲以无可奈何抑郁之情而终结。
: ?( t0 [+ o; H6 X( n$ s2 Q+ k
1 X9 Z9 q4 R! o6 l  《月儿高》主要描述月升到西沉的过程,全曲华丽缠绵,极具舞蹈性。  # M3 i0 @7 @& V# l  x2 a  l

  x' s, Y7 Z# t; s  X  全曲共分十二段:1、海岛冰轮 2、江楼望月 3、海峤踌躇 4、银蟾吐彩 5、风露满天 6、素娥旖旎 7、皓魄当空 8、琼楼一片 9、银河横渡 10、玉宇千层 11、蟾光炯炯 12、玉兔西沉2 n& y7 z2 N6 U* ]

! v) d7 T3 q) F8 L% P4 [+ l4 F6 I  第一段散板引序,缓收的旋律层层递升,犹如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把人们带到一种朦胧变幻的意境中去。
  B9 w/ G% j1 n, ]7 I3 Z9 U
, U- S2 ^+ G. [4 g! f) B3 z  第二段如歌的旋律,用左手“吟、揉、推、挽”等指法作润饰,极富韵味,令人联想起飘飘欲仙的优美舞姿。在第三、五段,这个旋律在重复时,首句之后插入了长大的展开性音乐材料,使音乐得到了发展。尾部再现二段旋律时,第五段作了成倍的紧缩,并加了一个“搭尾”,结束在羽音上。, V# n6 K7 v/ Z8 ^2 L* C

/ i( X8 ^, V( b$ C! u3 O  第四段将曲首散板引序作了结构变动与扩充。$ |4 z; i( C' ^* j- G; Q# G' f( f

: S8 ^8 e6 V! F1 P- f0 O  第六段——九段,将前面歌唱性主题作自由变奏,速度加快,节奏多变,旋律活泼跳跃,具有传统歌舞音乐的特点。乐曲呈现明显的层次发展,恰如舞袖翻滚、飞步环绕的热烈舞蹈场景。
$ A! O) k, O& @
1 ?4 O4 o/ v, [) a% P  第十——十二段,先是宽广地上扬旋律,用“长轮”指法演奏,乐音连绵不断,如同浮现玉宇千层,蟾光炯炯,耸入云霄,幽雅古朴而富于幻想。接着运用“摭弹”技法奏出轻快急促的音调,充满生气。最后一段,先现第一段引序材料的缩影,接着速度多变的音型重复,富有戏剧性。最后以全曲的首句作为全曲的终止乐句,描述玉兔西沉,周围一片幽静。
2 _1 e" N* W  k8 ]
" g# g; ]# ?4 y; k# k& [  全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舞蹈性极强,颇具大唐风韵。
0 _; s6 ^, B0 y1 H1 @" Q; k: q
& F  I' i4 p/ J& l$ f  《霸王卸甲》是着名琵琶大套武曲,取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x% \! \! i5 u

8 @3 N' k3 o& H% }' e  霸王卸甲:着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这个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所以乐曲高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 X' c' }5 m* [" f2 ]7 i3 U# e, v; _
  全曲共分十六段:(一)营鼓 (二)开帐 (三)点将一 (四)整队 (五)点将二 (六)出阵一 (七)出阵二 (八)接战 (九)垓下酣战 (十)楚歌 (十一)别姬 (十二)鼓角甲声 (十三)出围 (十四)追兵 (十五)逐骑 (十六)众军归里 其中别姬一段极为哀痛,渲染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面对爱妃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无奈和痛苦。
3 {/ M4 U* ^1 l0 y& ?! W# j8 D3 n1 N9 P9 C
  虞姬随项羽南征北战,对其忠心耿耿,为让项王突围而自杀,死前作《和项王歌》(也有可能是伪托):“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羽至死未明失败原因,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故不肯过江东,自杀而亡。
; G+ e! k8 d, f
. k* G5 N/ f0 [! n3 O" e  《飞花点翠》是崇明海门派琵琶名曲。乐曲描绘了霜寒时节风吹雪花映松柏,松柏青翠傲飞雪的清雅、高洁的意境。* h" A0 V8 _" e$ o" `* w# S& q

, U2 M0 N) s5 L9 }: {, c0 k  飞花点翠:崇明海门派琵琶名曲。乐曲最初见于江阴发现的《十二文板》抄本中。1916年崇明派琵琶名家沈肇洲编印《瀛洲古调》时收入此曲。
; P  G; ]/ U9 \6 b9 m1 m
4 }: J! R5 r( {- b9 _: u  乐曲共六十八节,是民间曲牌《八板》的变体,后刘天华以放慢加花手法进行加工,使之更加清雅秀丽,委婉流畅,带有浓厚的江南乐韵。描绘了霜寒时节风吹雪花映松柏,松柏青翠傲飞雪的清雅、高洁的意境。  _, Q, S5 D4 B3 G" \" ]
" D1 c' b4 Z% ~
  在琵琶技法的运用上,多以推、拉、吟、揉、打等技巧,使乐曲充满传统琵琶文曲所具有的那种轻柔细腻、淡雅秀丽、讲究韵味和意境的特征。尤其是经常出现用长轮奏出切分的小三度上下往复的滑音,别具一格。乐句结束处常用清越的泛音,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乐曲高洁、深远的意境。
! M& \3 t6 V2 x: p+ B; I0 M6 s
* J4 w4 f* k, g5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