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歧头履(汉墓出土)$ Z) z: s+ F7 X) F4 U: q
( W/ d* K% M5 N, k! } 江西明墓出土的明代翘尖弓鞋(三寸金莲裹脚女性用鞋)+ W: o6 y; E5 O5 @
, {. V! @8 y2 U. s3 F 专用鞋“赤舄”
! B/ J8 z8 K8 V* t$ @+ R& I) p; ^ Z0 U+ u5 n2 ~2 r/ {
作为人类最早穿鞋的民族之一,中国古人曾经创造过非常丰富的鞋文化,其中“鞋尖上的秘密”尤多……
& h3 K( Z: k6 ]( P
# B& f7 ?3 t/ t1 L7 z4 u6 A4 d 古人穿鞋为何不分左右脚?
9 l& M% f; J5 Z7 D" V3 @' [6 q) R4 D, Q" L( B4 V
西晋时期鸳鸯鞋穿出“黑白两道”
' P; `9 r9 i9 j- h, M0 v* Q9 c A. D2 z9 c- }+ q
鞋子分左右脚,这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如果时光能回到100年前,鞋子分左右脚,还是颇为另类的现象。分左右的鞋子,古代称为“运脚鞋”,古人是不穿的,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古人穿鞋始终不分左右。" F3 O" E# C' ?4 T# X6 e4 ?$ G; W0 K
! `* A; c b3 r( ^4 H0 O. R 左右不分的鞋子是不是很难穿?非也!古代制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软,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动物皮也处理得很柔软。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对宽松,尺码比较大,不会有穿不上或是磨脚的现象。有意思的是,古代鞋子不讲尺码,只说鞋号,称“脚第几”。
$ K$ x+ |; H, Z% P2 e
- g1 t* `% s, M/ O4 T 虽然鞋子不分左右,但古人买鞋还是讲左右的。试鞋时,一般会先伸左脚,只要左脚能穿下,右脚就不用试了。这是因为,人的左脚一般比右脚稍长一些,这与手刚好相反。在古代,还有人也因左脚畸长而出名,如楚国的宰相孙叔敖,《荀子·非相篇》中便记其“长左”。
( o: _) e( q% k* n2 Y
2 m9 Q1 n$ \. v 因为鞋子不分左右,古代制鞋用的鞋楦只有一只。其实,鞋子不分左右国外亦然,西方鞋子分左右距今也不到200年的时间,出现于1818年的美国。中国第一双分左右的皮鞋,诞生于1876年,由上海浦东人沈炳根试制成功,可见穿鞋分左右的历史很短。
: F I# _6 k/ x$ \. c5 M! d/ R" u$ D! y# D+ w
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脚鞋”,也叫“直脚鞋”。古人的鞋子为何不分左右?可能与古代人忌讳穿颜色、款式不一的“鸳鸯鞋”有关。在古人眼里,两只鞋必须一模一样,两只不一样的“鸳鸯鞋”则被视为不洁,只有贱民才穿,这与现代前卫一族有意穿之,以显时尚,完全不同。2 ]2 T% g# o. _: T$ W; F. K* w) s
1 n9 x2 I! i L$ ?; _
与官匪都有勾结之人在民间俗称为“黑白两道”,其来历便与“鸳鸯鞋”有关。古代鞋履等级区分严格,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连所穿鞋子的颜色都有严格规定。
4 R. m: r4 c* G5 v, ~# @" }5 y6 m3 a+ X. E, A+ S
(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影响极深的北魏孝文帝曾在“服制改革”中即规定,鞋履的颜色“士卒百工无过绿、青、白;奴婢侍从无过红、青,犯者问斩”。而对做买卖的生意人,西晋朝廷则规定,凡市侩必须一脚穿白鞋,一脚穿黑鞋,这种鞋就是“鸳鸯鞋”。7 V: Q7 u" z1 \3 k* h4 A
$ J% w% h$ H* Q% k* B0 j 这种一双鞋分黑白两只的现象,古人称之为“黑白两道”。由于商人多侫,喜官商勾结,关系复杂,进而衍生出了现代含义的“黑白两道”。
# ]: z' Z6 s; f$ X$ {7 R$ h
n$ D5 g! }! ]2 r2 J$ G 古代鞋头为何都有高高的“鞋翘”?
2 j+ A) s6 P$ `& U8 p& e" h
) d2 @% Y1 u" S: Z) Q7 _; ~2 R* [$ @ 或“步步高升”或暗藏刀片用作女性自卫秘器
/ }8 L' V$ c8 W) V# F- x, C1 j# [$ _4 d; X. D+ z6 @; N6 y
古人虽讨厌鸳鸯鞋,但不讨厌鸳鸯。鸳鸯被视为“爱情鸟”,在鞋上绣鸳鸯一类飞禽图案做装饰的现象并不鲜见。特别是汉唐以后,妇女常用鸳鸯图案装饰鞋履,成为潮流。唐代诗人令狐楚在《杂曲歌辞·远别离》一诗里即说:“玳织鸳鸯履,金装翡翠帘。”这里的“鸳鸯履”并非颜色不一的鸳鸯鞋,而是一种做工精细、在鞋头绣有鸳鸯的精美女鞋。除了绣鸳鸯,还有的在鞋头上绣凤头、雀头、伏鸠等图案,相应称为“凤头履”、“雀头履”、“伏鸠头”等。这些鞋的共同特征是鞋尖翘起,古人称之为“鞋翘”。
9 h" T( c% ~3 O( L7 ^- f2 J
& |* w/ S2 ~8 p4 x; p5 S1 o. z( F 鞋翘设计虽然不是中国独有,却是中国古鞋的代表性特征。古代男鞋女鞋都是翘头,区别一度“男方女圆”。鞋翘设计早在上古时已出现,到汉代出现了革命性的履头絇分歧设计,即所谓“歧头履”。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都曾出土过双尖翘头的歧头履。此后,即便是草麻质地的鞋子也会设计出高头鞋翘。隋唐时期,女鞋的款式变化主要在鞋头上,或圆或方或尖,或分为数瓣,或增至数层,但均是高头鞋翘设计。8 S- \9 }( v! J/ Q$ p" u
" s( |0 S9 U# H- V( S* F
鞋翘的设计相当讲究,如较为高档的高头云舄,以白布为鞋,青布作高,挽云头鞋面,以青布作条左右分置,每边横过六条,象征十二月。
0 U7 \' ~) c4 c5 Q, P* }1 N1 E6 K' Z( v: L3 J) Q
即使五代以后出现了“三寸金莲”,即裹脚女性所穿的尖头小鞋,也没有放弃鞋翘设计。古人为何在意鞋翘?里面的道道很多。首先,鞋翘与鞋底系一体,这样鞋底与鞋帮便不宜开裂,耐穿;再者,古人多穿裙袍,鞋翘能托住裙边,不会踩在鞋底而跌倒。实际上,鞋翘设计还包含古人朴素的良好愿望,穿上鞋尖高高的鞋子,是不是“步步高升”?还有,鞋翘设计和古屋顶上翘的建筑设计实系一个理念,使鞋子轻盈风格变得突出。
& b! u+ b- w- U% r+ L$ A" y4 a
, w& h2 A9 I7 ~9 n8 R; e 鞋翘的秘密并不仅限于此,它还有防身、自卫的考虑。贵州苗族女性过去在做鞋翘时往往在鞋翘里暗藏刀片,在遭遇性侵之际,这刀片就是击退色狼、保护贞洁的秘器。
% U4 R3 P. d# f6 t
8 l$ @, h+ F$ d$ k) G 古代穷人为何“借衣不借鞋”?
8 y" a- e! p2 H
. ?7 A1 o8 C8 O' }( f “破鞋”的由来曾有多个版本
: i5 S5 H$ V/ k, w7 Y& b, j& v
) z: w# p0 P! E5 o T( D3 t5 u 古代穷人借衣服穿并不少见,但鲜见的是“借鞋”,即所谓“借衣不借鞋”。这是因为鞋子太便宜,草、麻都可以用来做鞋,没有借的必要。所以,古代的草麻鞋别称叫“不借”。( A3 o. f/ n1 V; e3 _# A8 U
" f0 c: p( |9 t 过去,作风不好、不守礼数的女人被称为“破鞋”。对其由来,已故学者胡考在其小说《上海滩》中有这样的说法:“北方人所谓的破鞋,其实指的农村的土娼。因为实在穷不过,妓女的衣裳是向别人借的,惟有一双鞋子没有办法借,只好仍旧着自己的破鞋,这就是破鞋的来头。”此外,“破鞋”一词由来还有另一版本,据说源于北京过去的八大胡同,一些为穷汉子提供性服务的暗娼、私娼,往往在自己居室外挂一只绣花鞋作为标记。时间一长,绣花鞋就成了“破鞋”,破鞋遂成一种特指。破鞋,在北京人嘴里,又被称为“破大货”。
1 h8 V& ]# k3 c# c5 \6 [
3 Q. o! p% S4 i1 f 然而,也有人对上述两种说法提出质疑。认为“破鞋”一词的出现应是古人性崇拜的变异概念,在古人眼里,鞋是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征,是一种重要的性文化符号。这种“性符号”的产生,或与上古周朝始祖后稷的身世有关。后稷的母亲是帝喾高辛氏元妃姜嫄,姜嫄踩了巨人脚(印)而受孕生下后稷。此即《史记·周本纪》中所谓,姜嫄“践之(脚印)而身动如孕者”一说。. D" H5 c' z$ j3 l
& s0 d( I; l2 {, I' p& D 鞋在古人特别是古代女性心目中,一直与性、婚姻联结在一起。现今被视为“中国鞋”的绣花鞋,在古代常被作为一种定情、吉祥之物来使用,在唐宋时已成风俗。
9 a0 G. E8 O: S: D
6 q$ K' y2 x) H& h7 R6 J% u 绣花鞋又叫“绣鞋”、“扎花鞋”,在晋南一带又称作“晋国鞋”。绣花鞋的出现传说与晋献公有关,他在完成晋国霸业后,要求宫妃在鞋面上都绣上石榴花、桃花等10种花果图案。同时还规定晋国女子出嫁时要穿上绣了花的鞋,“绣花鞋”从此流行,成为古代中国女性的保留鞋款。
9 d0 {$ ~: F: E# X8 T
5 d1 |4 i: Q1 o3 S8 \ z4 V7 l 实际上,绣花鞋并非汉族独有,在少数民族中也是传情之物。如毛南族的女孩与男孩子定情“坐夜”时,会赠对方“榄子鞋”;仫佬族姑娘在“走坡”时,则会暗测情郎脚的大小,做双绣花鞋,下次会面时作为定情物送给他。+ O& k+ N3 q! Q* Z
$ I9 G' E6 x- H9 _' G
古代女性为何热衷“鞋卜”?* k, n, B& n. s+ v
+ ?5 C) D: G7 D6 e' X9 m 红绣鞋“试打一个相思卦”/ }: m5 x0 Q1 H2 ?* u
# B* ^$ N$ v2 b1 f+ \
鞋在古代还是一种占卜工具,即所谓“鞋卜”。鞋卜,在今天看来属于一种迷信,但古人颇为热衷。《金瓶梅》第八回《盼情郎佳人占鬼卦,烧夫灵和尚听淫声》中,就提到了潘金莲用鞋占卜,盼西门庆来寻欢的事情:“盼不见西门庆到来,骂了几句负心贼。无情无绪,用纤手向脚上脱下两只红绣鞋儿来,试打一个相思卦”。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条,也有鞋卜情节,丈夫外出半年后未归,年轻妻子唱道:“黄昏卸得残妆罢,窗外西风冷透纱。听蕉声,一阵一阵细雨下。何处与人闲磕牙?望穿秋水,不见还家,潸潸泪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着红绣鞋儿占鬼卦。”至于古代怎么用鞋子来占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占法。$ ~4 }+ ?( W" }
& v' G3 E8 {% S# V
用鞋占卜或与缠脚有关,是流行于古代女性中间的十分独特的占卜形式,女人常用它来预测她们的丈夫或情人何时回来、是否回来。鞋卜是凶是吉,是好是坏,要看鞋头和鞋口的朝向。戏曲家李开先《一笑散》中的“鞋打卦”诗最后四行是这么说的:“不来啊,跟儿对着跟儿。来时节头儿抱着节头儿,丁字儿满怀,八字儿开手。”
( d& R; A! C& y/ \8 r# j2 [0 n3 _2 S; o+ O4 K' j" c
鞋卜在少数民族中间也很流行。广西瑶族过去有一种“合鞋”的订婚仪式,其中也是一种鞋卜:男女双方有意后,回家各做一只木拖鞋,如能配对,则合天意,否则不和。' g( N! v/ d' O! o* D7 O+ q
; h7 J! `! d$ J E# D0 n
贵州新娘的“试鞋卜婚”更典型。过去苗族姑娘出嫁时一定要穿草鞋,这不是没钱买好鞋,而是要试鞋卜婚。选出一把又长又白的“糯米草”,请寨里那些父母健在、儿女满堂的人,给自己打出一双草鞋,出嫁时便穿着这双草鞋去夫家,回门时则穿这双草鞋回娘家。
9 E# T! Z9 o) u3 N" o; G+ U! k l4 b* O7 r
穿草鞋往返一趟后,便脱下来看鞋底、看鞋尖、鞋中和鞋跟的磨损情况,看哪一段先被磨烂,哪一段坚实无损,以此预测她一生中的祸福。
: s* w$ v# P; \, N j$ m ~) d
3 P5 W9 R ~ e; i&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