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古代送信、递情书的9种方法

0
回复
35
查看
[复制链接]

7469

主题

13

回帖

7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01
发表于 2021-5-9 20: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青鸟
- J* f9 D6 m1 K* Z
$ j3 m- j# \- `3 J  传说西王母养了三只青鸟,其中一只承担着报信的任务。因此,李商隐《无题》中说:“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青鸟都成了传递信息的使者。现在人据此炮制了“北大青鸟”。
& j* d  @7 C: @6 O6 I0 V$ }2 O! |. f& A  o0 t0 s3 b& U6 s5 L; Q, m
  2、鲤鱼、尺素# H2 O# b2 _- ^
+ k. y* ~$ i0 h- {- |2 B& W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生动地讲述了一个相思成灾,最终收到离人家书的故事。“鲤鱼”是刻有鲤鱼图案的匣子(也有说法是用尺素结成鲤鱼图案),相当于信封,里面放着“尺素书”,就是家信。家信上说:“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要多吃点,吃好点,别吃地沟油,后面就是亲爱的,想你想得我睡不着……
2 f; H- @. V2 J7 Q3 @+ b" f0 P# U# n1 Q3 ^
  3、鸿雁, P- n2 [! L. B; V* S0 W

9 E0 R/ }% Q3 a# y1 Z8 z  “鸿雁传书”太有名了。苏武当年出任驻匈奴大使时,被无端扣留,就是因为编了个“鸿雁传书”的借口,匈奴的同志们才惊觉:OMG,老天在帮他。然后才放了他。后来人们常把“鲤鱼”与“鸿雁”合称“鱼雁”,或者干脆叫“鱼书”。唐代韦皋《忆玉箫》中说“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鸿雁这东西不太靠谱,季节性太强,后来人们都改用飞鸽传书了。% |4 Y6 [; g- a% ~
, i( }% y* Q9 e
  4、笺/缄
- g4 N, I2 i) A- v; H% e* v  U
% W& {# q, T2 @+ L, r, s# d  总是用白绢做的“尺素”当信纸,成本太高,后来人们制作了专门用来写信的纸张“笺”。晏殊有词:“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 j' r( s6 S8 t; m; |8 v: E+ |$ Q9 t% L0 _: }% q4 k
  而“缄”是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需要密封,因此古诗中也有用“缄”来代称书信。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武关西畔路巉岩,两月劳君寄两缄。”5 P! [$ h7 n. i
* M7 X* S3 s3 }! c) O
  5、书筒# x$ y( B! f2 Y8 {
: @. r3 N0 K2 |  j: _
  古人写好书信后,要找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称为“书筒”。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良工巧妙称绝群”之句,宋赵蕃诗《呈季承》中有:“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z: C6 D& \( ?4 G- b7 p4 {6 J' w- F

: ~) r# v, S; f, v. i* Y( M  6、狗
/ W8 _1 g4 I6 o& L  W, {: a9 m& v6 R' c- I$ N! P7 U' }6 y" G7 ?5 L
  晋朝陆机有一条狗,名叫“黄耳”。陆机在洛阳住得时间长了,想念家乡上海松江府,于是试探着问黄耳:Excuse me,我好久没跟家里联系了,能不能帮我送个信?没想到狗狗竟然答应了,20天之内送了信,还捎来了回信。一只狗,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他主人的事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事着实不可思议。! F1 U' r; c" v2 \+ @
6 A: X# l5 p+ c9 v
  但史书上就这么写的,后来者们也就开始在诗句中把狗作为信使了。李贺有“犬书曾去洛,鹤病悔逊秦”、黄庭坚有“白云行处应垂泪,黄犬归时早寄书”、马致远有“天涯自他为去客,黄犬信音乖”等诗句,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的时代,狗竟然由治安员跃升为邮递员,足见在人们看来,忠犬与家书一样,都是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最好意象。
0 p- D$ j# \' I. v; F0 T3 q3 g, s4 x; s! J, C2 Y& f
  7、漂流瓶7 N/ ~' N, K, F- u2 d' T% q

* n$ c1 S8 N7 s. u1 L  唐代知识分子于佑在御沟中捡到片红叶,上面有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是他又找一片叶子,题了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然后把叶子放进御沟的上游,让它流入宫中。后来于佑为一土豪朋友工作,土豪待他不错,还把宫中放出的宫女韩夫人嫁给了他。婚后两人才发现,原来分别在红叶上题诗的,就是他们自己。; S# @' b9 s* U
0 U) c. {: @" g" Z8 ^1 O; G
  这个例子有些极端,后人几乎无法复制,不过也算是漂流瓶的一种形式吧。现在的QQ和微信中的漂流瓶,不知道成全过什么姻缘没有,但拆散过姻缘的事,八成是有的。
; ]" w( J' M  V
4 c1 D' B+ U- o/ P, \! a  8、口信
+ J  i" P# T- y& A1 m5 m* D) V* s: A: p3 n5 y: c$ W' c
  书信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人际传播,让人捎话。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最为着名,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也算是一种口信吧。
1 z8 j- n5 {7 f. X2 ^; I, }/ V  v: f$ y( \: p+ N% L$ @$ {3 [: V
  9、家书$ l4 {" h& t& Y- ]8 [; b) |
0 [* T5 X) T3 }+ R! v/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旦提起“家书”,杜甫的《春望》立刻就会被人想起,因为“抵万金”,这封家书也被称为“史上最贵的书信”。
& j4 M- u6 |4 l1 G% p. R6 K$ r" e
" |2 R$ g" _8 S2 |/ \3 _  张籍的《秋思》也很有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写完家信,感觉还有话说不完、道不尽,捎信人要出发了,依然担心漏掉什么,又开了封准备再添两笔。张籍是否有强迫症不得而知,但这首诗写得确实非常细腻,把乡思之情写得百转千绕,情浓意深。! U/ R8 `& V* F& I- `& Z. n8 r! W

3 g& q! L) A  m2 n0 J8 V+ K* N2 m  明朝袁凯《京师得家书》有句:“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写的依然是乡愁。陆游词《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收到回信,都已经是来年了,这是什么速度?淘宝店铺如果是这样的发货速度,叫多少个“亲”也无济于事。
0 I- D2 E" K, S' o; z# j
( e3 [0 D, V& d( W.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