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唐朝的学生都怎么上学

0
回复
41
查看
[复制链接]

7469

主题

13

回帖

7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01
发表于 2021-5-3 10: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朝的学生都怎么上学
/ s! K- N# G1 f6 E& \9 w5 J  [& c+ E% l; }. d
  乱世裂变中的魏晋南北朝,文教事业几近荒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低潮,值得一提的是,西晋于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算是最高学府,另有南朝宋文帝设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相当于大学下属四个系,开专科教育之先河;再则是北魏禁止私学,由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皆为官学。至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安邦治国需要大量人才,因此唐代教育兴旺,科举考试风行,为大唐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快来看看唐朝的学生都怎么上学?
& C' v# S1 [9 n% A; ?/ G( K! |, T! W4 Y
  一、盛唐专科教育。
, {6 S9 }3 u: [1 |9 ?# K
+ w  x$ E8 N5 a9 R! p9 z/ {% O  隋初,文帝提倡学校,置国子寺,相当于后代教育部,这是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行政机构之始。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5学。另有律学,属大理寺(最高法院)。但不久各学均被罢废。
7 V2 J) V; }; R, h' V' ^) D
6 s' I0 {+ Q7 _& @8 @: j7 y  盛唐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627—755),突出特点是分科办学,专业比较广泛,而不像汉晋那样仅限于儒学,充分显示出盛唐文化普遍繁荣的局面。唐代中央所办的各类高等学校的情况大致为:
' h' o: H: @- U- H$ H/ h; E4 b6 B2 _* Q% [4 c+ D
  一是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所属类,有国子学:学生300人,收三员以上官员子孙;太学:学生500人,收五品以上子孙;四门学:学生1300人,其中500为七品以上子孙,800为庶人之俊异者。这三学以学习儒家九经为主,《国语》、《尔雅》、《说文》等为选修课。书学(书法学院):学生30人,收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通书者,以汉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课,兼习其它字书;算学:学生30人,招生同书学,学习《算经十书》;律学(法学院):学生50人,招生同书学,以律令为专业课。以上学校的学习年限,律学为6年,算学11年,余为9年,入学年龄,律学为18—25岁,余为14—19岁。诸生通三经或五经者,经考试及格,送尚书省录用;愿意继续学习的,四门生可补升太学,太学生可补升国子学。各学毕业生都可以参加相应的科举考试。4 P, Z$ }; `. r$ p) s; M& s2 Q* U
- y2 l. T, y, O9 R& |( F1 `
  二是门下省所属学校弘文馆和东宫所属崇文馆,教师称学士,由着名学者担任,收三品以上及贵戚子弟各30人,学习经史书法。两馆皆兼研究和教学双重任务。4 W4 p4 c6 Q* V$ M% s$ [

% u9 ~, M* H& A% F" ?4 `9 m6 k1 |  三是中央直属广文馆、京师学和崇玄学。广文馆是专为考进士者所设的补习学校,京师学是专门研究《五经》的,崇玄学则是专门的道教学院,研习《老子》、《庄子》、《列子》等道教经书。, X5 H3 x! l+ A; u& O+ K* N: a

/ H8 ]4 [4 p4 c  四是太医署所属医学学校,其中分医科、按摩科、针科、药科,学生结业后,可分别考取医师、医正、医工等职。( w' J, s$ Y3 I' z% P

8 I. f' `) h5 v  五是其它学校:司天台(天文台)所属有天文学、历数学、漏刻学。太仆寺所属有兽医学。军队系统的屯营、飞骑也有学校 。& K! _6 ]# I; f  X

0 C9 X; z" J! S' [' u. }0 a6 R  以上各学,都收日本、高丽、高昌、吐蕃留学生。  G) j/ l" c+ [0 h4 h( ~
$ r( Z' |- R* O' _( q: M7 E
  考试分旬试、月试、岁试和升补试。一考背诵记忆(贴经),二考理解。地方官学则有经学和医学。各类学校教师分为博士、助教、直讲。学生入学时都要送束修。唐朝还鼓励私人办学,学生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 r0 B/ `2 l% R3 V, Q
, E. w$ a( d" C  F; p5 Y  二、盛唐科举制度。- z. \, P. N- _% s6 D

4 H. u6 C+ L2 {% }3 q  科举制是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始创于隋朝。因分科取士而名。官吏的选拔与培养既是政治制度问题,也是教育制度问题。殷周时为世袭制,战国时用贤唯能,秦朝把军功爵制、客卿制和征士、荐举结合起来,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间实行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隋朝以国家考试的方式分科取士,将“选贤与能”的古老理想付诸了现实& l$ c1 @+ s6 |$ W0 V8 P
# q, x' ]( n/ K; W' S% n* g; B, R
  唐朝科举制分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史学等科,尤以进士为最。进士科考试内容有经、史、贴经、杂文诗赋和皇上策试,远比其它科难。所以进士及第又叫“登龙门”。除了这些常设科外,还有制科,即由皇帝特旨召试的科,科目繁多,常见有直言极谏、贤良方正、博学宏词等,主要试对策,考中者可授以美官。科举考试每年一次,及格者放榜张贴,有甲第榜和乙第榜,上榜者谓之“及第”。考前到礼部报名,投递履历表,叫“投状”,进士第一名就叫“状元”。录取与否,既看成绩也靠名人推荐。新科进士到长安曲江池杏花园举行探花宴,选二三个探花郎。后世探花由此始。然后“雁塔题名”。进士及第后,要再经过吏部选试合格后才可做官,选试内容为身、言、书、判,身指体貌丰伟,言指言辞辩正,书指书法遒美,判指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则先以德行取;德行一样,则先取才能。若选试不过,就只好等待或到地方官那里去当幕僚。武则天时曾亲自进行殿试,还创立武举制,殿试制由此始。0 z* {& r7 \) f) f) j( p/ O) u! a
6 Z- Y5 }! |8 k; g9 f3 t" r" A
  科举制在隋朝和中唐以前起到了抑制门阀、奖拔寒庶、唯才是取的进步作用,中唐以后则出现了腐败,漏泄考题、冒名顶替,援引推荐时趋炎附势、结为朋党,以致出现了牛李党争。直到宋代,才采取有力措施来克服这些弊病。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兼有教育和选官双重性质的制度,既刺激了教育的发展,也为封建王朝的统治奠定了人才基础,从隋朝到明清,它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且它还影响到古代朝鲜和越南等周边国家,为其所仿效。
- ^1 e  [& \9 [% [0 t5 e# R/ m
1 {: b0 c( ^2 v. G% B8 |6 l% H,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