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叶子戏”。
( E3 w& b1 r8 I! Y4 D: Z% x* F3 ], K7 d' y( G
叶子戏最早出现在唐代,因为牌是长条状,似叶子,所以称为“叶子戏”。唐代叶子戏的具体玩法已经失传,但根据古书画的记载,应该类似于升官图,需要用到骰子。
7 @# \5 i9 H7 [; ^$ {; [/ k# J* b5 o
到了明代,叶子戏的玩法就有所改变了,有些类似于现在的扑克牌,以大制小。(所以有言论说扑克牌也起源于叶子戏。)明初叶子戏共有38张牌:一钱~九钱,一百~九百,一万~九万,二十万~九十万,百万,千万,万万。因其中一万以上的牌绘有水浒一百单八将中二十位的形象,所以又被称为“水浒牌”(如下图)。6 D4 a6 X) {; K+ u8 l
& f3 E( V Z! L0 e( e: S8 I9 u
到了明代后期,叶子戏比原先多出了两张牌,为40张牌(如下图,其中“马吊牌”为清代对此游戏的称呼)。其牌面分为四门:十、万、索、钱。注意,麻将花色的原型出现了,“万”就对应麻将中的“万”,“索”对应“条”,“钱”对应“饼”。
: c' Q$ d# l; G0 h ?4 ^+ g9 ]% f& ~8 b
虽说明末叶子戏中已经出现了“麻将”的花色,但麻将的玩法并非从中而来。麻将的玩法要追溯到清代。3 v3 s- `, l& A% D
! D8 }/ S4 g4 q! q5 ~ 明末清初,叶子戏被改称为“马吊牌”(如下图)。
* d: ^4 A) ~5 c% u$ t% t9 V" y9 P7 c* G8 _% T
马吊牌慢慢演变成两大类游戏,一类保留“四门”,即十、万、索、钱,仍为对牌游戏;另一类则去掉了四门中的“十”,留下万、索、钱三门,多为凑牌游戏。后者在清代中期衍生出多种游戏,马吊牌慢慢演变成两大类游戏,一类保留“四门”,即十、万、索、钱,仍为对牌游戏;另一类则去掉了四门中的“十”,留下万、索、钱三门,多为凑牌游戏。后者在清代中期衍生出多种游戏,其中的凑牌游戏——“碰和(湖?壶?)”就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麻将……
' H1 {5 j9 ^, |% g0 [1 N# N( t* b( j, E
“碰和”牌包含万、索、钱三门,每门有一到九的序数牌各4张,还有红万、枝花、空堂三色花牌各4张,共120张(还有各5张牌的,共150张)。其牌面大多绘有水浒人物,所以也是“水浒牌”,当然,后来也出现了绘有“红楼梦”角色的牌面。
; F1 R- x' r% j/ X
Y" g, F5 }" B2 { 晚清时期,出现了“千万纸牌”(如下图),其牌面的名字演化为:万、条/索、饼/筒三门,千万、百花、红花三色花牌。) d- ], C5 `! h, G9 Q; v( Y
8 O5 w7 H1 ~3 Y3 P! N
至此,万条饼(万索筒)三门牌的名字已经基本定型,但花牌却在之后的岁月里出现了数十种称呼,有“酒色财气”、“梅兰竹菊”、“福禄寿喜”、“琴棋书画”等等,至今仍未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除了东南西北四风牌,和中发白三色副牌)。至此,万条饼(万索筒)三门牌的名字已经基本定型,但花牌却在之后的岁月里出现了数十种称呼,有“酒色财气”、“梅兰竹菊”、“福禄寿喜”、“琴棋书画”等等,至今仍未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除了东南西北四风牌,和中发白三色副牌)。
$ o2 w0 V# E& ^) p, Q) d3 d! f6 |( c$ Y; K& G# P+ x
关于麻将名字的由来:$ H0 b/ l7 B9 v0 Q# o% W q
8 d/ s- }3 U2 |8 j" w, C; N 胡适先生如是说:“马吊三人对一人,故名“马吊脚”,省称‘马吊’;‘麻将’为‘麻雀’的音变,‘麻雀’为‘马脚’的音变。”
. n9 |1 b1 ?7 t3 P0 E, V) n
$ u" P5 v+ R, \% n# D( [1 d- _& N+ x 关于麻将发源地:: [ j/ G+ U9 f
3 \9 d o) b3 {+ C0 m; g5 i: m+ U 多数人认为是宁波。据说宁波话中“麻雀”“麻将”同音,固传为“麻将”。(借此宝地向宁波的父老乡亲求证……)
0 b2 y: w6 K5 Y- w& b* f8 {6 O" W+ S
; S8 e: b* ^1 _( |# N4 Z+ z7 d4 H 也有说闽粤地区。
5 \! w4 P/ u: |, f1 X3 y
3 c; t1 ]* d, O# q& r+ Z8 d3 L 关于麻将的材质:+ r9 A1 ?5 |/ O( a4 ]
8 {& @' D7 _0 B* M' b
我们平日所见到的硬质麻将牌来自于闽粤地区。(所以有说闽粤地区是麻将发源地。)但是在清末民初时,大多数麻将牌仍是纸质(十几厘米长,四五厘米宽,长条状)。当然,现在在一些地区仍然能看到有人玩麻将纸牌。话说答者前不久刚在北京某街道看到几个老大妈在玩麻将纸牌。初见,甚惊。$ t4 @9 o% X7 y; s! z
# r/ Z! ?9 n' _! u
关于花色:
; z, \; p6 t, H7 m* n# M; k. H3 ^8 ?1 p! K3 @" d1 \
“万”的解释与古时无异,仍指数量单位。1 E6 P& h/ R2 I, `7 ~, B
6 W. c: t7 k" m3 q “索/条”指绳子。
" K) \8 R1 F( y; q0 p; s" f5 P$ j3 ~4 Q
“筒”指放炮的竹筒,或古代用作渔网的浮筒。
$ l9 O6 H& N; W8 W) V5 T- u2 A( P( `! {! }- m" Q
总之,“索/条”和“筒”的概念与当地渔民的生活和劳作有关。+ p' ?- g9 `' [" o. l9 q
5 O7 ]2 s3 r4 \7 S+ m- p
关于材质:
+ g. \( t- H% v1 H. ^* l$ V1 }3 I9 X: T' [: u
宁波民间的老麻将中,最常见的是竹子做的,篆刻的部分直接填色;9 E4 a. ^* v1 x5 I0 N' ]* g
9 l# a$ H2 b! ?! B/ E$ d
精致一点的是背面用竹子,正面用骨头或象牙,称“骨牌”;
2 Z& W8 S% L: `0 {) l" V" i# S! K/ a2 H0 e( n1 T
另有一种制法是竹制,但沿用了宁式家具中的工艺,用蚌的壳磨成粉,然后用胶把它黏在字缝里,这种工艺称为“骨嵌”。
! R0 |' S1 F$ x, s8 h# L, q7 T) Z0 ^
5 b( `6 R0 k: N7 g' m0 D L! g9 }8 f/ n 关于麻将中序数牌的事情,其实可以从盛琦的《麻将学》,佘靖的《麻将百科知识》找到一些眉目。
- q5 b4 ~2 r% J3 k8 l- [ G/ S, x- N* I/ R p( I
先说起源,现在来说起源主流的有三中,比如郑和为稳军心海上创麻将的说法,比如陈鱼门创麻将的说法,还有就是很多人提到的万秉迢依据水浒创麻将的说法。每个说法都有自己的支持者,但是从游戏发展和麻将本身来看,这个过程应该是诸多人参与改良,而非一人发明的。& T) s# x! o" V+ j
3 v9 e2 D0 l0 B( \5 N
在麻将中,万、饼、条为序数牌,关于起源其实说法很多,并且不太好查证:# z# A# K/ [9 C5 _6 S* [
7 r" B) u. K- |4 l
万的来源,一种说法是万秉迢创立,所以取其万字。但是关于万秉迢是否存在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而且恰恰只有万字没有变化,其他两字变化成其他两门多少有些牵强。而还有一些人认为万是钱财的计量单位,取记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之意。在麻将风行以前风行的马吊牌就分为四门,分别是十字、万字、索字、文钱。其中万也很有可能就是从马吊中借鉴过来的。$ C; a0 I% l3 M5 [0 n5 `# p
: J$ U1 N2 b2 D6 ?% z 饼的来源,依旧有万秉迢一条路,不过这个就走的有点远了。郑和说指来自于生活中的大饼。依照马吊牌的说法,很有可能是从文钱中演化。据说饼牌最早是方孔圆型,标准的古代铜币样式,只不过后来逐渐的变成大圈套小圈了。" P1 x" O7 N3 h6 `4 S1 m( v' [2 Z" n
3 H/ y) R. O* H. m& D9 W
条的说法多种多样,比如来源自马吊牌中索字,因为条牌又叫索子。有说来自一贯钱的形象,又有说条牌一条为凤,此后为竹节,象征万物中源。8 c0 ^! P" c" r* s0 `
0 Y6 i- ^- f2 t" ^ 所以,很有可能主要来自之前的叶子戏马吊牌的影响。并且在发展中不断收到影响。
- K4 R$ d" ^9 z1 I5 }1 G4 k' H) E# p8 A4 T7 _& p# R4 w9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