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七夕

0
回复
41
查看
[复制链接]

7469

主题

13

回帖

7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01
发表于 2021-4-18 19: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是七夕,民俗传说牛郎与织女这一天相会,不少情侣特意选择这天登记结婚步入婚姻殿堂。一本结婚证,不仅见证了了爱人的甜蜜岁月,也见证了他们组建家庭的决心。. N* r" G" m4 r' x3 E
/ g! L7 D/ _* m. j( W) S; G1 @0 g
  不同时代的结婚证,见证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那么,泉州不同时期的结婚证都啥样?昨日,记者在泉州收藏家蔡其呈的展馆,见到各个时期的结婚证书。
* B- w6 Q. D  S5 F/ l' ?9 _
$ o3 m- F; I' G4 \- L  清末, O: ?$ v$ S0 L: v

* U! i  Z/ q6 D0 h  清末“坤书”据说是最完整的婚书,内有多折页。" D' b& a; l  m1 W& R6 ]/ }: A

$ @9 N5 ]/ ?& N; b: S1 t  结婚证一米长9 ?0 l0 ]* v! {+ C

5 w! [& C2 V% t% F- Y0 t  一张红色薄纸,由于年代较久,纸面显得很脆弱,中间折痕处有些破洞。这是清光绪十四年的一张结婚证书,结婚日期为四月十三日。婚书的底色是桃红色,上面画着中国传统的龙凤呈祥,扉页竖排写有“夫妇齐眉”,后面写着“百年偕老”,结婚的时日,则以“乾造”和“坤造”表示。
! @+ d" R" L! l( b2 E5 J- E: Q4 L
: c7 R1 I/ G/ \6 r1 E  C$ M( Q- o  这张红色婚书长约1米,宽30厘米。“清代没有正规的结婚证,这是亲家之间的凭证,这也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长的‘结婚证’。”蔡其呈说。$ O9 V% N* [7 t' b, C8 y! i
1 H5 a, E. d8 R& Z& A- E. J+ Y
  蔡其呈还收藏着另外一份清末的结婚证,但与清光绪年间的红色薄纸不同的是,这张结婚证的封面是彩色硬纸板制成的,中间大书“坤书”,字旁绘有七彩小人。据介绍,这种“坤书”其实是男方给女方的“聘书”,而一般认为“坤书”就是当时最为完整的结婚证书。. ~" }- u- j, B1 M6 S: E! Y$ L( Z

. i& m: V- n: e1 u" {1 j$ ]$ _  翻开“坤书”,里面写着“天地储祯,阴阳媲美,关雎叶乐,永偕伉俪”,表达了美好的祝愿,第二页写有男女双方相关信息,“后面的这些书法都是由身份较高的人写的,比如当时的乡长。”蔡其呈介绍。0 U9 I" d7 A5 Z! [
5 g5 i0 H* }2 w0 ?0 o& |# a3 K9 O8 P
  民国时期
2 B1 E! w8 U: i9 I1 o, h0 _
+ E( j2 E  p2 c. m6 Q. `1 f5 G  富贵而“诗意”8 E6 p/ |) s/ t
' W. k/ I0 I# `" \* f* n+ m  B
  藏品中有一张晋江地区的结婚证,领证的时间是民国三十五年。这张证书是所有结婚证中最具古典诗词韵味的,内容也是最多、最复杂的一张。证书以橘色为底,上书“百年好合”,亲昵的比翼鸟、嬉戏的蝴蝶、恩爱的鸳鸯,图案用娇艳的牡丹串联起来,让这张结婚证书显得富贵而喜庆。( C  q: A( p5 l& C" N# h% V

) c, m) U: ?3 O3 V  一般的结婚证书,只有男女主角的名字,而这张婚书上还记有证婚人、介绍人和主婚人的姓名,并且证婚人和主婚人均有两人。" d0 ^6 |( U* Z0 {, ^8 M0 ^: p& P

' c; g$ h5 h- `2 `- ~! P" }  细看之下还可发现结婚证正中央还印有《诗经》“桃花灼灼,宜室宜家”之类的诗句。# I% C8 _7 r' p5 I
/ B7 e; q1 H, Q7 ~
  新中国成立后
2 i* k. S  s! |2 x/ j8 E7 W  Z* A8 ~2 u4 H: O; ]  G" N8 ]
  时代烙印明显' [0 K8 v  [' m
6 C  |/ [3 a5 `- D5 D2 n, ]1 D% W
  记者发现,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结婚证,证书的内容和格式也完全不同。: _- X- b/ k: I+ M2 m- [

  X! P: T/ b; l, C" H  这时的结婚证,已经不再只是一张薄薄的纸,证书上的内容不再只和个人相关,还有县人民政府或者市人民政府的盖章,以及区长或市长的签名。一张1951年的结婚证上,就盖有“惠安县第九区人民政府”的红色印章,还有时任区长谢军的签名。2 ]' z) i# j+ y% I# u/ K, D

4 q- |% e$ D0 v5 C  上世纪50年代初,结婚证很简单,没有绚丽的图案,只有正中央贴着夫妻合影的黑白照片。一张1955年的结婚证书上,能看到合影的照片上有一行“向社会主义前进”的字样。结婚证书还有当时的市长的签名。
% j! f4 k8 n- z& g' D% n2 f' l/ g8 Q5 E7 F0 \! z1 A
  1957年的一张结婚证,与1955年的结婚证又不一样。这张1957年的结婚证书上,上方正中央是国旗图案,四周花团锦簇。粉红色的婚书底色上写着“互敬互爱”。这时的结婚证书,颁发的单位变成了街道办事处。
/ k/ e7 o% j/ v' }4 ~4 `2 y  u+ u  i2 v) @" c6 g
  另外一张1958年的结婚证上,除了和平鸽图案,稻穗、棉花成了主角,反映了农业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f$ K4 \8 V1 m8 w4 u
# n- L' m7 h, S) [8 Y" q" r. d
  1951年的结婚证,盖有惠安县第九区人民政府印章。: D: R0 ]3 k1 \7 q
5 e* x4 Q1 [1 |& J7 y
  结婚证“变脸”
) a9 k" ^# F& c* v- m8 i
# q: U8 B& p+ d2 r$ |  从“发奖状”到“领红本”2 s' N: e* |& j& I; Q
8 I* X- F8 K0 O. \3 B+ {
  从1950年4月30日新中国首部《婚姻法》颁布至今,结婚证的样式已经变化很多次,“脸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一时期各地的样式不尽相同。8 ^6 E: g' t' N3 I' a" R8 o9 T

- L) j- O* X3 n: P4 H# u" O  以前的结婚证基本都是一张和“奖状”差不多大的纸。1994年以后颁发的结婚证,外形类似护照,封面为红底金字,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婚证”字样,体积小巧,方便携带。6 h# Y0 \& N. W' f' N, m
( V/ Y! s! E' \0 `4 w: {
  从“牡丹花”到“防伪标”
. k/ j9 [6 @2 ]& w2 d
" e4 b1 B2 t+ P7 |- d" W4 P( S  资料显示,1949年以前,中国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袭旧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写出来。有的还要写清楚订婚或举行婚礼时的饭庄,各种名称排了长长一串。( f6 o0 i3 K1 J
5 V. w& E8 b4 R$ ]+ D8 I
  上世纪80年代的结婚证上,四周以麦穗为框,下面是大红花,上面是红旗簇拥着的《毛泽东选集》,远景是林立的工厂和烟囱、壮美的山川、水库及高压电网。3 ~& m1 ^# Z" o: J, `6 v" q
1 e: f: U7 V3 _. p7 P1 J! F
  1955年的结婚证,上面还有市长的签名。% U2 {& ]4 p3 f/ ?$ s8 L6 L: N# Y
, y& ]$ G; F5 @+ w2 N1 g0 R
  从“压箱底”到“法律文书”
. ^2 ^+ N+ B+ i6 [, I3 W: f8 s0 s! O! S( h5 N1 R6 H& {/ T
  1950年的结婚证,除了登记新人及证婚人等信息,更为突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婚姻确立形式。
2 t: o* {0 Z) j6 X2 S% m8 |# m: v/ v5 m0 O2 }" A2 N9 C$ }% e,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结婚证上都印有一句简洁的口号。如在一张1954年的结婚证上,醒目地印着“自主自愿”四个粉红色的大字。到了“文革”期间,结婚证也带上了政治色彩,每张结婚证上都必有一段毛主席语录。
9 s+ g: Y9 H: G. W+ o. @
, |3 y4 L8 `, s( U3 U8 A% m: f  现在核发的结婚证,其式样由民政部统一制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由县、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加盖印章,结婚证书须贴男女双方照片,并加盖婚姻登记专用钢印。结婚证的设计也由复杂的图案变为简单化,并由奖状式变为护照式,方便结婚人携带。
( Z; B$ j, _4 A, b$ u4 Z' I5 a% 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