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其他 唐朝资料

0
回复
27
查看
[复制链接]

7469

主题

13

回帖

7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01
发表于 2021-4-16 20: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关于唐朝历史演变) ^0 d( ]; |4 z6 {$ C  X  r( p
6 z+ V4 R! b2 e. Y. m7 P
  隋朝的大官僚李渊攻下长安,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649年在位)即位以后,迅速恢复了封建秩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唐帝国在经济上得到恢复,军事上也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历史上所做的“贞观之治”。从唐太宗、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期间的唐朝前期,全国统一,疆域辽阔,政权巩固,经济、文化都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同时也扩大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与亚非等四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唐代长安也成了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王朝的统治从此一蹶不振。公元874年爆发的黄巢起义,使唐朝的统治因之瓦解。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F; n: X3 w/ u5 }0 O
$ Y+ R7 \* I9 L- U+ i9 H
  唐王朝的强盛- M2 _4 k8 \( P6 }5 l
1 x& G- T6 A6 T, t' ?6 E6 h
  唐初,东突厥雄踞北方,不断南下骚扰关中地区,公元630年,唐太宗派兵击退了东突厥。到公元646年,唐朝完全统一了大漠南北。另外,从公元640年起,唐朝分别征服了高昌、于阗(tián)、龟兹(cí)、焉(yān)耆(qí)、疏勒等封建割据政权,统一了今新疆地区。唐朝强盛时,拥有东临大海,西达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到南海的辽阔疆域。控制的户口数最多时达到900余万户,5200余万人,成为当时世界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明昌盛的多民族大帝国。' c- J: d9 e$ Y7 I! j: F

" Z) T2 [* d5 k0 M' S; f  边疆" ~' U0 q0 f3 I* N* F, ]' x/ h

; V' z7 S2 c( V  唐代建立地方性政权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和渤海等。各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唐代先进的经济、文化,又以自己在经济、文化上的种种创造影响着汉族。汉族和各兄弟民族的共同努力,促进了唐代的繁荣昌盛。. k! Z* z' Y9 _9 V+ \" U

$ X- T( x+ x; a, T( H  经济/ T! H( c8 ]" M4 R) X# M, k

7 A: K' W$ S) J7 o% Q- o  唐初社会经济衰敝凋残,政府继续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同时,对手工业和商业亦放松控制,促进其繁荣。国内各族往来和对外交流频繁,又为唐代经济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国家较长期的统一和社会相对的安定,迎来了封建经济空前的繁荣。  e( m- Z3 R/ f! F9 o
0 E! _" Z4 q4 A; u
  国际关系1 @& _+ U1 ]. n" d9 k, b6 j

1 t% O6 e5 X# Q6 \& A# f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对其他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时期社会生产空前发展,国际贸易大为增加,中外交往频繁。在这种交流中,唐朝将自身的文化传播到他地,并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0 \$ o, Y6 n7 v) p! z, S# ], S7 ?# `, [. Q
  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
& a! S* ]% H5 s/ q5 y/ }) Y
# c; f' C, ~9 z* K/ \; P- h  S6 H1 y0 V  唐朝是封建盛世,其文化除继承南北朝的传统外,还汲取了外来的营养,具有博大的气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以及雕版印刷术方面,都有突破和创新。在文学艺术中,特别是诗歌、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领域,成就卓着,名人辈出。随着城市的繁荣,其社会生活如娱乐、服饰、品茶、饮酒等风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折射出一种蓬勃兴旺,自由开放的精神风貌。
2 t# O5 E! m7 {* o; d: s
& B0 m6 |! Q& I  二 唐朝大事记
! c9 I3 V7 w2 K; o1 h1 m: J3 S/ U% v( L+ A% l
  隋末农民起义蓬勃发展时,隋朝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攻占长安。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定都长安。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镇压了各股农民起义军,统一了全国。
8 T. r" S, ?7 t4 R2 _# M1 q' A3 ]# w, J: {" x
  626年,唐高祖把帝位传给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贞观年间,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起来,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g4 v+ d( }; a

3 d1 b9 ^5 r& ~2 E8 g  唐太宗死后,由唐高宗继位。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协助处理政事,逐渐掌握大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皇帝,改国号周。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做官。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 Z: l2 y( W; b' H. f
, |$ q2 D2 x- K) f  武则天死后,过了几年,由他的孙子唐玄(xuán)宗即位。
* }6 K% \1 V( y& Y$ Y* h! x2 P0 \% O) Q  y% h1 P- J+ }! ?) ]
  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公元713—741年)。这段时期玄宗励精图治,重视官员的人选,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他任用了有才干的姚崇(chóng)、宋景做宰相,形成了唐朝全盛时期。开元期间,政治安定 ,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K# P1 p- r+ z& P  E) F. F* X
5 @3 n7 @" X* B
  唐朝时,农业有较大的发展,主要是:$ Z% Z& |* E# s3 a$ n: Q

! O, U9 [' [: n# Q: _  1、唐朝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改进了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yuán)犁,并创造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 O( |) p; B8 e9 s9 B9 N5 o$ R+ K1 q0 R) d! k
  2、大面积兴修水利。黄河、长江流域等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修旧渠和河堰(yàn)。
* k4 z% [% J1 z* q4 g
# l. R" m5 k" k( t0 ^9 n! T4 D; E1 _  3、开劈大量荒田。劳动人民创造大量财富,唐政府每年向农民征收大量的粮食和布帛(bó)。人口大大增加,玄宗时的户数是唐太宗时的近3倍。5 B' ?* i) _. `; l7 \
/ W0 K4 s4 N1 x  O! y
  唐朝的手工业也有比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丝织业:定州、益州、扬州都以织造特种花纹的绫(líng)锦闻名。品种多样,有一种花鸟纹锦,以五彩大团花为中心,周围绕以飞鸟.散花,绚丽动人,反映了唐朝高超织锦技术。; ~6 J$ U2 |( H: ~5 p& r

- B3 ]; G  G. l0 x0 T6 f0 C( x  陶瓷业:邢州白瓷象银象雪,越州青瓷象玉象冰。还创造了着名的“唐三彩”,在白地陶胎上,刷上无色釉(yòu),再用黄、绿、青三色加以装饰,色彩鲜丽,造型美观。
! z7 v: V8 F1 w, [2 u) v9 X: S! k$ ?9 P9 n3 }) M
  造纸业:宣州、益州的纸,都十分有名。
6 ^; V/ \$ P5 d1 T' [1 d& ?2 L- W* I5 Q. r7 Z6 B
  唐朝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那里,有来自各国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人,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 j: c+ k/ b! U! k9 X8 j: @6 C  g) c; H' t* U/ R  r" \
  唐朝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那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亲密,唐朝疆域空前广大。唐朝时,北方先后有突厥,回纥(hé)民族,8世纪晚期,回纥上书唐朝,请示改称“回鹘(gǔ)”,意思是像“鹰鹘”那样轻捷勇猛,这反映了回纥民族尚武的精神。9世纪中期,回鹘内部纷争激烈,国力削弱,汗国瓦解。此后回鹘人大部分西迁,其中迁到今天新疆的一支(西州回鹘),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东北有靺(mò)褐(hé)民族,靺褐族是女真族的祖先。唐朝在北部边境先后建立了都护府和都督府。西南有南诏(zhaò)和吐蕃(bō);南诏为彝(yí)族和白族的祖先,曾接受唐朝云南王的封号;吐蕃为藏族的祖先,与唐几次通婚,保持“和同为一家” 的亲密关系。那时,边疆各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Z# J6 N9 Z! A6 o

. \  ?( e' |9 s  唐朝时候,中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唐和亚洲、欧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和朝鲜半岛的新罗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唐和日本关系更加密切,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甚大,从政治制度到生活习俗,日本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唐朝和印度半岛有频繁的通使往来,玄奘西游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佳话。唐朝和西亚的波斯、大食也有通好关系,中国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该地,西亚的物品也输入到中国。 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政治腐败,奸臣当道,终于酿成了755年开始的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衰落下去。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接着又有藩(fān)镇割据、宦(huàn)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使唐朝政局更为混乱。经济上均田制的破坏,使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农民四处逃亡。两税法的实行,亦未能根本解决严重的阶级矛盾。876年,导致了王仙芝、黄巢(cháo)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在884年失败,但唐王朝亦由此瓦解。
& i/ t3 }; d2 P4 j5 `  e% G) Z$ y9 h' \) c& }
  三 唐朝文化
, A: _  {. j; v4 h# W% R- }
6 `0 Y: y. u- V7 {! N  文学4 K; ^9 P" ]3 a  x
" n' ~9 J7 ]6 t( v
  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期,唐代中国被誉为“诗国”。唐朝有名的诗人数以千计, 其中最着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
7 V* l7 j# {, K5 v% W3 a# G
2 \' j) s5 x% N0 b& z3 d  散文:中国古代散文在这一时期得到重大发展 。唐朝发生了一场反对华而不实文体 ,提倡“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这场文学运动的领导人是韩愈和柳宗元。; T0 V* h+ k4 S4 T4 e" w% I7 Z
) X& m2 P+ S4 S+ `
  小说:唐代开始把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进行创作。唐代的文言小说叫做传奇。传奇的故事性强,结构完整 ,情节曲折,对人物性格进行细致的描写 ,对后世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J. U6 H+ {3 {8 L. _; P, T/ }
& }# Q/ g3 F+ A7 f* K) C
  艺术
$ `7 e" b! ]/ \% W: ^
/ W& M: ]' S1 u5 N  Q& c  书法: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光辉时期。主要的书体如篆(zhuàn)、隶(lì)、草、行、楷等发展成熟 ,涌现出许多着名的书法家。代表人物有颜真卿、柳公权、张旭和怀素等。4 t  f6 I6 S+ W& g
0 w% a2 m8 n  |
  雕塑:中国古代雕塑和壁画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进入全盛期。着名的石窟有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kū)、敦(dūn)煌(huáng)的莫高窟等。唐代陶塑,造型逼真,色彩艳丽,人物神态逼真,马和骆驼栩栩如生,是享誉中外的艺术杰作。
4 t! @# Q8 [5 Q: E7 u. b- V: K1 H0 b$ G) l; v# y' c# Q
  舞乐:隋唐两代,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纷纷传入中原,与汉族的音乐歌舞交相融汇,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如着名的《霓(ní)裳羽衣曲》,便是汉乐与胡乐融合发展的成果。0 L% B% m) t2 _1 m% h

1 a( ~- c4 l$ h- r  X. L% E$ l$ @  科技5 ?7 z* A% L: g* I8 E8 ~5 P

. i/ K9 Q! H5 `7 L" I2 m9 N  天文;唐代张遂suì(一行和尚)在奉命改编历法的过程中,通过实际观测,发现了恒星移动的现象,比欧洲天文学家哈雷的同样发现早了一千年。一行和尚又通过测量,实际计算出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对子午线的首次计算。
  L4 B! l3 X, O8 Y& k* y" `
, ^( o0 n- \& D. O6 a+ ~1 O  医学:唐代实行分科治疗,当时已有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妇、针、按摩科等。唐代名医很多 ,最着名的是孙思邈(miǎo),他特别重视劳动人民因营养缺乏而引起的病症如脚气病、夜盲症、大脖子病的预防和治疗,医药着作有《千金方》、《千金翼方》。
( g2 a# w2 G% q9 u- a0 m+ {$ H. A6 v/ Z- i. ?1 Q) Q& |
  建筑:隋唐二代木结构建筑技术达到了成熟的境界 ,产生了不少着名的经典建筑作品,如隋代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和唐代长安城等。长安城建筑宏伟,设计周密,城内有相当完备的排水系统,是古代城市设计的代表作品。
) R$ x( k* y( L2 _- V, K9 W, m
1 Q$ M' U  R9 _1 E) h% `  四 唐初的主要制度
4 U4 ]$ H( Y# \7 I3 A$ }' P/ e8 D7 F; ^0 w
  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因而比隋制更完善,更严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8 u$ f; S3 h3 W* c8 i% u

2 [2 T5 w% i" J  1.政治制度  P, n; f. ~% p* T3 I) n& q! k
9 b$ K8 d9 Z% }3 n
  唐初,中央的主要机构为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道,作为监察区。/ J( \) x+ k9 f4 S

7 t# C0 e6 \% R5 o2 w7 ]  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职掌与隋制同。尚书省下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职掌亦与隋制相同。中央还另有殿中省和秘书省,但在中枢政治中的作用不大,故习称唐代是三省六部。
4 F. q. _6 c' z' V) v" W
& i7 q6 Q( d& J- S5 `  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预朝政”、“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宰相的权力分于三省,又由品级较低的官吏担任宰相,这就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也更便于发挥整个统治集团的意志。
- r( v3 \9 ]# k" a' Q. {' l4 N
" x  p3 ^' w. z+ c* A5 r+ {- f  C* W5 f6 e  一台五监九寺 一台即御史台,掌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吏,参预大狱的审讯。五监即掌文教的国子监、掌皇家手工业生产的少府监、掌土木工程的将作监、掌制造军器的军器监和掌水利建设的都水监。九寺即掌礼仪祭祀的太常寺,掌皇室酒醴(lǐ李)膳羞的光禄寺,掌兵器仪仗的卫尉寺,掌皇族谱籍的宗正寺,掌皇帝车马和国家牧政的太仆寺,掌刑法断狱的大理寺,掌国宾、礼仪的鸿胪寺,掌国家仓廪储备的司农寺和掌财货,贸易的太府寺。3 |7 K1 B3 I8 n! k: ^- D, n0 V
/ P. {$ k& p! r  e) S8 k, N( ?
  州县和道 唐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仍为州县两级制。州的长官为刺史,县的长官为县令,县下设乡,乡下设里。
# c% u; j& m# x9 V5 j3 O: H$ \& O- I3 p" @
  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时常派黜陟使或巡察使到各道巡察。唐玄宗时,又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设采访使一人,督察所属州县。, i* Q; p! l. r: o# J- v

/ R0 U' c! Q' |. M  2.府兵制; v3 d& E2 n- H4 ~9 `, K
5 [3 d) Y& Q8 }. _! r: t/ \8 |
  府兵是唐初的主要军事力量。其编制的基本单位是折冲府(又称军府)。府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军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副职为左右果毅都尉。府兵称卫士或侍官。军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六率。十二卫各设大将军一人,直接听命于皇帝。六率各设率一人,隶属于太子。军府最多时有六百三十四个,约百分之四十分布在京师所在的关中,以便中央政府手握重兵,控制四方。府兵必须凭尚书省兵部的兵符才能调拨。战时由皇帝命将率军出征,战争结束,将领回朝,士卒归府,将无常兵,难以干预国政。5 s1 ]8 T6 N% U  `4 D2 w" L0 T5 S" `4 j
  ^& H- f2 _( [7 \1 y7 Q
  唐代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卫士二十一岁入军,六十岁免役。征点标准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①。府兵农忙时生产,农闲时操练。其经常性任务是轮流到京城宿卫(称为“番上”),或到边境和内地的要地戍守。战时则应征作战。卫士服役期间,免除其自身的租调,但衣装、口粮和大部分兵器都要自备。府兵制虽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但卫士个人的负担却很沉重。在均田制破坏的过程中,此制亦随之破坏,后为募兵制所代替。
+ C$ q+ A: e; g1 w1 d1 O  g8 @( Y/ h2 X8 N  f9 N+ o8 }% q
  募兵(又称兵募)在唐初不是常备军,只是战时才临时招募,后来逐渐制度化,成为常备军。另外,还有北衙禁军,其主要任务是守卫皇宫。
! d+ F6 e1 v* o5 C+ m7 G* s9 q5 e
  3.科举制, k6 L* N/ ~- @# |: x0 U
, r/ u5 e6 g3 }3 [8 U& Q
  科举制始创于隋朝。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方法。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学校教育也日益发展。中央设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地方上设有州、县学。学生称生徒,学习成绩好的,由学校保送参加科举考试。
- s" z/ y& N0 }( ?9 f8 x0 [/ `( _/ e/ C7 ^5 F8 H9 y0 O2 C1 }
  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另外还有秀才、道举、童子、一史、三史等科。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对儒家经典的记忆,比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之最受重视。人们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说明考中进士之不易。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 H  `$ s3 L9 Q
0 X/ P, U6 _. k( v
  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不常举行。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百多种。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
" p# y. m* O3 c/ K, P$ j8 d0 K; t  J! I2 v2 ~( [6 v% a! u* b
  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 j' n. R) U# ~9 p1 S9 C! ?1 m) B# n& r  N  {
  4.土地与赋役制度
8 ~% r. i5 ]% y9 G0 f5 x8 J- |
& U% J& b! E; J8 V- R% q) ^5 j1 V- d  唐继隋末大乱之后,人口死散很多,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凋弊。唐朝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调发,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武德七年(624年)四月颁布了均田令和租庸调法。+ q1 f. L2 b1 F2 \- A3 Y4 ~
) ?6 @, c) ?$ D' V# F9 [1 j
  均田制 均田令规定:继续实行均田制,庶民依据户籍授田。人三岁以下者为黄,四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授田一顷。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要还官。老男、残废、重病者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为户主,加授永业田二十亩。和尚、道士授口分田三十亩,尼姑、女冠(女道士)授口分田二十亩。工商业者的永业田、口分田减半授给;若在狭乡(人多地少地区)则不授。狭乡农民亦减半授田。% H/ c0 W5 ?# n8 c

1 H. j! K% _- q0 f  贵族和官员授田另有规定:最多者为亲王,可授永业田一百顷,最少者为武骑尉,可授永业田六十亩。各级官员另有数量不等的职分田,以其收入作为俸禄的一部分。各级官府还有数量不等的公廨田,以其收入作为办公费用。职分田和公廨田在原任官离职时,则由新任官接管,不得出卖。
3 l2 z# d; J6 M
$ g; T' X2 z. _( k  土地买卖受到严格控制。但官僚贵族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出卖;百姓的永业田在人死家贫无力埋葬时亦可出卖;百姓的口分田在由狭乡迁往宽乡,或者卖充住宅、邸店、碾硙时,亦可出卖。买地者不准超过本人应占田限额。
, v1 i4 D4 \& K5 A$ ]
5 s' g: e- w) N1 g  唐代的均田制和前代一样,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并不触动地主占有的大量土地。所谓授田,主要是从荒地上调拨。地主占田往往逾限,而农民大多授田不足额,甚至有些地区每户农民有田不过十亩、五亩。虽然如此,但农民在均田制下毕竟得到了一些土地,而且均田制禁止随意买卖土地和无限占田,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的作用。所以均田制的实行对唐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3 d' z2 y4 k7 k2 [
6 j3 _6 c: y) [0 B6 T  租庸调法 租庸调法是唐前期的主要赋役制度,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额外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f! B9 A2 V0 Y  s1 D: R) \
; @' [+ H& B" j, {, R* J  5.法律
& I6 y* k& d8 [5 S6 h& L2 L$ p3 _$ A( B1 q, b2 i* p! [
  唐代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刑法典。令是关于国家各种制度的规定,如《户令》、《田令》等。式是各项行政法规,办事细则,如《水部式》等。格是对律、令、式所做的补充和修改。律、令、格、式互为补充,以律为主,同时并行。
/ R/ b7 U7 M# W1 j
1 G/ j! M0 ^; U+ Q4 `3 e0 k  唐律是直接从隋《开皇律》发展而来的。唐律从唐高祖时开始制订,到唐太宗时修订完成。唐高宗永徽年间,又对律文加以解释。释文称为“疏”,具有和“律”同等的效力。二者合编,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 z' |% R. _4 @0 A' `8 U
/ J/ L4 ^9 `* I0 {2 a# D2 H1 S+ C
  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条。刑名有笞、杖、徒、流、死等五种。在量刑定罪上,唐律比隋律又有所减轻。# W. F& x3 ~* U( ^$ j+ P
$ f4 m/ P! W/ ^/ t# T$ G- |
  唐律的基本精神是维护封建统治,亦把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定为“十恶”。对属于“十恶”的罪要严惩,而且大多不能减、赎,有些甚至遇大赦也不能免罪。为了保证封建国家的剥削,唐律对隐匿户口、谎报年龄、私自出家以及不按期交纳租调服徭役者,规定了各种刑罚。唐律还规定了贵族、官僚、平民、部曲以及奴婢在法律上的不同地位。贵族、官僚犯罪可以减罪、赎罪以及用官抵罪。平民如果冒犯贵族、官僚,要加等治罪。主人可以任意殴打部曲甚至打死。主人只要报请官府,就可以杀死奴婢。2 a/ y/ @! c5 w2 f9 I  n3 u* X  H8 k
2 ^6 p( w1 h6 k+ o; u$ p1 ^( B. Y& A
  五 唐朝人物' q, n# {( [: e( C( I  S
3 U: A6 L" X/ D! G3 b7 ^
  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和纳谏(jiàn)
* m8 R' [( O3 y& |" `# I9 ^& l) t9 u, h" s5 h. S% Z6 {
  唐太宗时代人才济济,绝非偶然。他善于用人和纳谏,是他在政治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7 R2 K$ h9 ?0 B) |

7 R9 C5 U; o9 |9 m1 t) ]. A  他的用人之道在中国帝王中是很突出的,并且具有很多特点:! V) i5 O7 q8 }, J; x; a

$ t% u1 X& N9 S/ G0 E( I  一、广泛吸收人才,包括敌对集团的人才在李世民征战时,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允、窦(dòu)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的秦叔宝、程咬金等;在攻破刘武周时吸收了尉迟敬德;在攻破窦建德集团时,吸收了张玄素等;在消灭李建成集团时,吸收了魏征等。) L! R6 i5 K  O! E3 T4 S( a
- p: M3 w& d0 v, B3 t
  二、吸收了隋朝旧臣和李渊集团的人才,从隋朝灭亡到唐朝建立,从李渊到李世民登基,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李世民为了政局的稳定,使用了隋朝的旧臣立纲等人。对李渊集团的人才也恰当的安排,予以重用李世民公布的一个“功臣”名单中。名列榜首的正是李渊的心腹裴(péi)寂。
' A1 K- K- D. a% o3 V' z7 [5 ^  y, |
  三、用人不避亲仇,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妻舅,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下大功,理当封高官,但历来外戚掌权会被众人攻击,因此,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本人为了避嫌,再三请求只当一个空头官儿。但长孙无忌确有宰相之才,李世民用人不避亲,任命他为宰相。
; ?, j6 _  G: W2 ?3 }0 m9 V$ z0 b+ p
  魏征是李建成手下有名的谋士,多次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谓李世民的大仇人。但魏征为人耿(gě)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不记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魏征不断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使李世民对他十分佩服,经常将魏征请入居室,询问得失,魏征愈来愈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 Q( ~3 A7 L3 q) j

. U* [2 {; |/ }8 x+ G! {  李世民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魏征就是我的匠人!”0 |$ k* _' p( h; B' E
$ U! q9 G: H5 b% C7 k% x. T' v
  魏征去世后 ,李世民说,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的镜子,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用人作为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与过错。我经常保持着这三面镜子,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
! E: j1 C9 b$ D  W" g2 F3 E+ t
7 w5 Z$ \/ W" Q  L' r. p  四、不拘一格,为才是用,李世民用人,不计较出身和经历,他选用了隋朝显贵旧臣,也提拔了张玄素、孙伏加等小县吏为朝中大臣。% e* v6 u( b3 a2 B3 U- h- P
! v9 v2 o2 D' p- r6 \8 H$ o2 c, ?
  公元631年 (贞观五年),李世民令文武百官上书发表自己的见解。中郎常何上书,写了20多条,条条有理有据,很有水平。常何是个武夫,素无学问,李世民便询问常何。常何老实的供出不是自己写的,是他的一个客人——窘苦潦倒的书生马周写的。李世民立即召见马周,对马周的学问十分赏识,将他一步步地提升到中书令(宰相之一)。
: U) F" y, u. N0 s( f" @
& g* Q4 ]0 x6 w  五、用人不疑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一员大将,武德七年他和另一大将寻相投降了李世民,不久寻相叛变,有人怀疑尉迟敬德也要叛变,就将他囚禁起来,并告诉李世民,要李世民将他杀掉。李世民却说:“敬德有心叛变的话,会落在寻相之后吗?” 他命人释放了敬德,并安慰敬德说:“大丈夫以义气相许,请你不要把这误会放在心上,我决不因别人的闲话而加害良士。”敬德十分感动,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在历次战斗中,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 t9 p; P+ r8 X
1 u# I( g' E2 G- k' D
  李世民曾说,一旦国君对大臣怀疑,臣下就不敢畅所欲言,下情便上传。这样,要求臣僚(liáo)们尽忠报国,就不可能了!/ D6 O  i& l# m% s
/ X, L' X/ d7 a) j2 w
  公元645年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停留在洛阳。临行,命宰相房玄龄留守长安,全权处理国务。有个官员声称要向皇帝举报,房玄龄问他告谁,那人回答到:“正是你!”房玄龄不敢隐瞒,立即派人用驿马送他去洛阳。李世民听说有人告密,就令武士持大刀站在前面;然后引见来人,问他:“你告谁?”那人道:“房玄龄!”李世民道:“果真如此,推出去腰斩!”并指令房玄龄说,你太不自信,以后如有类似情况,自行处理!
: b; g8 u- ?9 H& v7 G3 B0 Z+ ?4 k) C/ T
  六、善于用人,李世民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他命京官推荐贤才。% O- K; P4 \6 D$ e* D
3 J) ?# ]8 ^) j
  一代女皇武则天& C) c$ p; W$ C& K' O2 \- [" q, x

8 n- d6 h1 x6 D: B  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 p5 z/ v$ L+ i5 t
. D& \; q" u: L! z( _+ B' x9 a  则天称帝后 ,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zhù)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8 w! M& ?  C  E8 s( m- ]

/ x. I1 }" M& L* V7 U& h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sù)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chóu)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huī)时全国户数为38O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D" T+ U; e3 o# s9 u

# A' V1 ?: D# j0 j% u6 q  _4 c  在抗击外来人侵 ,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 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 ,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cí)。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lóu)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9 f- g* {" @! c9 b  r4 l3 I4 M. n

  u2 o/ [, x2 n* n2 F) ^. I! M  当然 ,在武则天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lì),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宫,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shē)靡(mí),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bì),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fá)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元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7 N7 d. k0 V6 n2 a! }
8 O( p& r0 n- E% \
  敢于进谏的魏征
6 }" {, O3 N2 U; i6 d  V, P( {& K* ^# Y6 t" f3 b' u/ d0 P% ^* r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着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
( V$ g& O6 m, T
, d% d, ~8 C% r8 m! R0 q/ w- n  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1 S/ f  g, ]' m7 N8 ^& |+ ?$ O* J( O% A
" e/ S! D9 E" Y, E  \0 Q3 q( t+ N
  为什么唐太宗会把魏征当作自己的镜子呢?这是有原因的。
1 ^! p; R8 e7 I% _7 i, a% A  D# P
6 Y. {! ^3 f7 K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8 y6 t# Z7 T1 i% m" U$ q
, D# ^( M$ I2 l3 X* p  I) s  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 M  ?) I" I6 ^" I% M0 g9 Q; [; s% H+ p" g/ a$ F
  李世民一见魏征 ,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 :"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 ^8 d$ A2 q  n1 {9 L3 Z: y* I0 X- a- j3 p# c1 j1 F! x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 m- e' Y6 m' s4 v/ T% |: z* d
; [/ Q: c$ {# d* O9 L+ [  e- l! Q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2 g( ~: |1 ], x" T9 I$ [- a! j
+ D8 O  ~% ^# F" A) g- ~3 W; ^# U
  有一次 ,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
+ @/ t# F% ?. Z
! r8 z' N% v) V- r* L  魏征毫不畏惧 ,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
0 b, }% U  n: a7 Q- F. Y7 e; j
  k& X2 m6 [' t4 l7 t  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
( s, w* C; L. l" c+ H4 z
5 ]( f. n; w5 D- u" Y+ d% c) @  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了以后历朝官员效法的楷模。/ O+ x" n) y, g
& \( P9 b5 L' g' Y; }4 B
  六 其他资料& z6 K  }* _% K6 r3 i7 ?

$ e4 L# X$ M( B; l1 M  A 贞观之治. D* t7 f& I& g9 r& i
. K4 S' q# h- B  `3 z- Y
  唐高祖李渊只当了九年皇帝就将皇位传给次子李世民,自己退入后宫当太上皇去了。李世民为建立唐朝立有巨大军功。他与其兄、太子李建成都有继承皇位的要求,明争暗斗激烈。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李建成,争得太子之位。不久,其父又将皇位传给他。他即位后,于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共二十三年,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安宁。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2 V3 Y+ A; @2 x* {) u
" n! e/ ~/ M! f% `  X
  李世民死后,谥号为“太宗”,史称唐太宗。唐太宗(626—649)是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所谓“贞观之治”,除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所发展之外,还有如下的四个重要特点:
# Z* H- Z4 O  r: w+ \- ^& g
, t) E: D  l$ H3 `( H( z  1.唐太宗君臣论治
4 j& h6 e3 r2 Z# M, Q$ }$ w: k* F* @3 w* o! p; f0 S: k
  唐太宗经常与其大臣们论古说今,总结历史经验,以改善统治。他很重视强盛的隋朝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一事,经常议论隋亡的教训,并引以为戒。他们还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参与论治的主要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马周等人。
& o2 F" c" \  [: T) w8 N% K- l
) p3 o) F- l2 F6 ?  唐太宗曾多次引用荀子的话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①魏征也曾说,强盛的隋朝之所以速亡,就是由于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徭役无时,干戈不戢”,所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②他们认识到一个政权如果过分暴虐,使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就会被人民推翻,所以对人民的剥削压迫要有节制,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 V2 S/ `3 p$ `1 C. J! z- y! ?
( V& v0 m/ s4 N( r
  唐太宗君臣论治的范围很广,涉及到加强、巩固封建统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多收入《贞观政要》一书。因而该书深受后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 M( E* v7 X# ]; k" y. J
. W8 b* @9 y$ C& a0 D- }  2.选练举贤
8 g+ P8 v# L0 s/ D: a* W0 }' Y8 ^+ \! q3 y
  选贤任能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不因亲故而取庸劣;不因关系疏远或曾是政敌而舍贤才。不拘一格,因材致用,因而从各阶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他重用的一批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都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或军事家。( ~0 q, W# Y  \( S7 v( c; R3 u

  n: ~. q; {; Q& g+ n% i  唐太宗认为地方官直接管理人民,与天下治乱有直接关系,所以非常重视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姓名写在宫内屏风上,随时记其功过,以备奖惩。
* i) Q5 |8 D9 u5 S- P
9 a: k: k& X4 j  兼听纳谏 唐太宗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他还鼓励大臣直言极谏,因之一时朝廷上出现了良好的政治风气。大臣魏征曾对唐太宗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很赞成此说。常对太宗进言的大臣以魏征最为着名,而且敢犯颜而谏。太宗有时想不通,十分生气,甚至还很恼恨;可是转念一想,又认为魏征是对的,接受了魏征的意见。后来魏征去世,太宗十分难过,也很怀念魏征。太宗曾对大臣们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太宗兼听纳谏,纠正了不少错事或错误意见,防止了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使政治保持清明。) t2 t( L# t& ?8 L  B5 ^, A

* \2 w( T2 t% q7 E1 }2 H$ q  3.轻徭薄赋发展生产1 ~! A0 F# ~  C5 e
8 T. m' M4 n4 R$ s7 ~
  唐太宗时,君臣们都很重视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方针政策。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残酷剥削人民的“亡国之主”是咎由自取。如他说:“齐主(北齐后主高纬)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齐主是也。”2 f& Y4 {$ T, N' ^1 O
4 R* s. r# y& H" @# S
  唐初的赋税徭役都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减轻了很多。在征发力役时,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
6 A) P0 K: p8 Q9 C# m" j. Q
+ S, g! t) ?& m1 r- U  唐太宗即位之初,关东、关中各地连续数年发生水旱霜蝗等灾,灾民很多。太宗下令免除受灾地区的租赋,开官仓赈恤,并准许灾民到非灾区就食,还拿出御府金帛为因灾荒而出卖子女者赎回其子女。
0 W* o3 ]* T" R  t. h
6 H( |! g# Y, @; W  为减轻人民负担,太宗精简政府机构,把中央官员从二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并省了许多州县,还节约了政府开支。5 O# X2 r3 d# I9 w

, g2 ]' v( V" R; H  唐太宗曾派使者到突厥,用金帛赎回隋末被突厥虏去的男女八万余人,还放出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这些都对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社会劳动人手起了作用。为解决耕畜不足,曾与突厥等少数民族“互市”,换取了大量马、牛,用以耕田。. C6 d% L0 p9 m

7 f# w% Q: F0 n1 `: o# n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使农业生产连获丰收,米价最低时每斗不过三、四钱,流散的人民逐渐返回故乡。社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出现了一派太平景象。
" P  W$ G! R& T# ~3 ^. m* m
5 }2 r: f. ]! w  4. 华戎同轨 爱之如一5 ^5 ^9 @& d) u2 L/ c8 Q# P. ?$ {. X
9 U, [9 m$ z# B; f2 j
  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方面,唐太宗虽曾多次派兵反击突厥、吐谷浑等的侵扰,并进而征服了突厥、吐谷浑等,但他主要还是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①对于依附的各族,他一般不改变其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注意保存其部落体制,尊重其习俗。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以统辖本族。不但基本上不征税,而且还经常给各族贵族以大量赏赐。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也很信任,不少人被授以高级官职、册封爵位。还帮助他们的部属,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他通过“和亲”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民族关系。又开通通往西域的大碛道和通往北方边疆地区的参天可汗道,以加强内地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B  i. n; h- ^* [/ n) c- \# m

- X7 t: H( P" i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声威。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 L; P* \$ k! n
* Q( l: n( |# \5 m  B 武则天主政
  _" l, z) X* Q& A, ?+ a& n( F- m3 }, x
  1.则天称帝* F% X$ N0 @+ i$ X+ j

9 H% E! F0 a& m& X: d  武则天(624—705),名曌(同照),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其父武士彟(huò获),隋末为武官,从李渊进入长安。唐初,官至工部尚书。武则天自幼聪慧机敏,兼通文史。太宗时入宫为才人,时年十四。太宗死,她削发为尼。6 q' ~6 P' ]: O7 r4 Z# v
5 ~+ b; v. `1 T) F( s9 f4 ?
  高宗即位,召入宫为妃。永徽六年(655年),废王皇后,立她为皇后。则天自入宫后,因高宗长期生病,她即参预国政,不久又掌握大权,与高宗并称“二圣”。5 _& T" ~7 O3 g! @

. D% B0 b" B0 G' s$ n, E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死,立第七子(则天所生)李显为帝,是为中宗,则天以皇太后临朝称制。
- {7 \- b; d+ N* ]* K$ ]- _: a  P$ u+ k2 g9 D* G
  次年,废中宗,立豫王李旦(高宗第八子,中宗母弟)为帝、是为睿宗,则天继续临朝称制。这时,一些失意官僚以徐敬业为首①,打出拥护唐朝李氏的旗号,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掌权,叛军众至十余万人,一度攻下润州(今江苏镇江)。则天坚决以武力镇压,当年即将叛乱平定。永昌元年(690年),则天又废睿宗,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自称“圣神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0 `3 J, S# ]! f0 Y
$ C0 [  _5 k5 p2 ^  h  2.武氏政绩
+ f. b: `# j/ u8 V8 l3 [
1 [- e" d5 Q3 [: ~7 b  武则天自入宫为妃掌权,到自立为皇帝,共主政五十余年。旧史骂她“牝鸡司晨”,给她编织了许多罪名。甚至说“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可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她主政时,基本上继续推行唐太宗时的各项政策,因之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此后唐玄宗时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基础。她的主要功绩如下:
7 P# o4 ]" L  P6 H% ~. p; [( F/ Q3 Z( l+ N$ I
  削弱士族,扶植庶族 武则天打击削弱士族势力,提拔重用了许多庶族出身的官吏。废除唐太宗时所撰《氏族志》,另修《姓氏录》。打破以往士、庶界限,按照现任官职的高低,另立门第序列。以高级贵族至尚书仆射之姓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为第二姓,都以品位高下序其等级,共九等。凡有军功至五品的,不论出身,都升入谱中,列为“士流”。削弱士族,扶植庶族,具有进步意义。
! {  U* K0 H; {
+ N% B( b: `# q) o1 A! h  改进科举制度 武则天增加进士科的录取人数,开创殿试制度,亲行殿试。以文词取士,不重经学。还曾增设武举。这些做法都为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有文武才能的人大开仕进之门。
/ W+ r9 K: T7 E+ p  J1 L1 E' g# f  z; k1 l% y9 j8 j! ]" P
  选贤任能 武则天很喜欢正直而有才能的人,又肯破格选贤任能。当时的名相狄仁杰、张柬之,后来开元时期的名相姚崇、宋璟等,都是她选拔的,有的得到重用。徐敬业举兵反叛时,发表了一篇《讨武曌檄》,此文措词激烈,用语刻毒,不仅历数则天种种“罪恶”,还对她个人的品德及私生活进行了恶意歪曲和疯狂攻击。最后还骂她“包藏祸心,窃窥神器。”而以“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样的语句煽动人们反对她。可是则天读此檄文之后,不仅未发怒,相反的却询问写此檄文的是谁。在得知是一曾任八品小官的骆宾王所写时,她惋惜并抱怨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 m& F* w/ W# F+ E  X
/ ?# m1 I# X# }! c  }8 m3 ~  勤课农桑 武则天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一再下令勤课农桑。州县田畴垦辟,户有余粮的,官长可得升迁;为政苛滥、户口流散的,官长要受惩罚。在她统治期间,户口增殖,社会经济继续发展。0 e9 o! R0 F! u* l( Y8 w2 d

: Z5 w9 o) P6 z; i& c7 J
1 X7 v( @, Z7 i' I! G/ z) ^" j2 ~/ f8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