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自上古以来约4000年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物质材料及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大约到公元3世纪都已十分成熟了)。那么,隋唐文化则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社会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雕版印刷术才得以应运而生。
0 }5 _' I; z0 b# y" ]- V* q$ L/ |) D& z- F$ t1 s( D+ t
自东汉以后。中国出现了300多年的分裂混乱局面。到隋朝又趋于统一。隋政府在文化上的建树,是大力提倡佛教,尊重儒学,广泛搜集历代典籍:在科技工程上的丰碑则是修建千古运转的大运河。由于倡导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大增。儒家典籍得以广泛流传。尤其是当时寺院林立,僧侣众多,无休止的抄写佛经,使人们迫切需求一种快速复制图文的方法,这就激发了印刷术的发明。
! r. d _/ j- H: [- J+ S/ k5 ^
8 c$ T e( ]; k0 U) U" c' B! ] 到了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在国家统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对书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所有这些都为印刷术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历史文献和留存实物证明,促使印刷术发明的有两大社会因素:一是佛教的兴盛。需要大批量的佛经、佛画;二是科举制度的推行,刺激更多的人读书。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隋唐社会,都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正如明代学者胡应麟所说:“雕本(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这是对印刷术发明、发展的精确概括。
* h% S# l3 e$ R
K1 R1 A" ^% R3 h6 A) o* q% B 雕版印刷术
9 f" ^# ]- G- c) m8 ~+ P: U
2 H! m% `3 q3 Q5 M" k 雕版印刷术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制版和印刷的程序是:先把字写在薄而透明的绵纸上,字面朝下贴到板上,用刻刀按字形把字刻出,然后在刻成的版上加墨。把纸张覆盖在版上,甩刷子轻匀揩拭,揭下来,文字就转印到纸上并成为正字。" R7 k& Q" U8 A: h# R& u5 a
7 z6 g0 T$ J( G: U) }: U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尚未确知,学术界一般将其开始定于7世纪间。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1966年在南朝鲜发现雕版陀罗尼经,刻印于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成通九年(868)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七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宽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 P/ V" Y$ V* L: \$ g; l+ U. k3 n o
9世纪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前后二十二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为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二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 h/ |# O, ~( N9 p9 P! L9 y7 m$ j! N
彩色套印于北宋初年就在四川流行有“交子”,即用朱墨两色套印的纸币。14世纪时元代中兴路(今湖北江陵),用朱墨两色刊印的《金剐经注),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到16世纪末,套色印刷广泛流行。
! i; o: ^/ }1 A) d! B9 S0 l% W; h. F& X1 m0 B5 k8 q3 d& M
雕版印刷术工艺+ _+ \/ F( [( J
) ~2 ?) u; }+ C8 E 将文字、图像反刻于木板上。再在印版上刷墨,铺上纸张,然后在纸张上给以适当的压力,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到纸张上,揭起纸张后,就完成了一次印刷,这就是雕版印刷的基本原理。如果详细介绍雕版印刷的工艺,即是:按一定的规格用薄纸写版——校正——写好的版稿反贴于木板——刻版——刷印——装帧。. G# n0 I; q- b: u& ^
" Z; d9 `& d2 Y 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早已失传,我们只能根据文献的记载来推断。这些文献主要有:
( S( F7 f$ V" W' f. t& `! x8 a; L2 y8 W
隋人费长房(577—610年)的《历代三宝记》一书记载:“开皇十三年(594年)十二月八日。隋皇帝佛弟子姓名敬白,??属周代礼常,侮蔑圣迹,塔宇毁废,经像沦亡??做民父母,思拯黎元。重视尊容,再崇神化。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这里所说的“雕撰”就是刻印佛像佛经。当然,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
C7 {1 b& g ] o8 p4 _4 z9 @& X( Y$ F% p
明人陆深(1477—1544年)在《河汾燕闲录》一书中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此印书之始,又在冯瀛王先矣。”
5 E, ~" o2 a2 W3 J6 v+ K9 ~
; F9 G% @3 A7 R 明胡应麟(1551—1602年)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又明确指出:“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发展表述的更为具体。
5 E( ~2 T: J" ^% K9 d9 v+ z9 G& H/ t8 a+ u( B5 @* E2 ?/ f
近年冯鹏生的《中国木版水印概说>一书中,提出了隋大业三年(607年)的一件印刷品,确认为隋代的一件雕版印刷品,其图中彩色为手工敷彩(见展品)。
, Q( w3 E$ Y4 u" b! D8 A9 c2 @
5 W H, M" T* w8 C0 o( q 综上所述,可将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定为隋末唐初。即公元590—640年。
- l, Q" s6 w7 k6 [. M9 w) e4 p) E _% b: G: f
早期印刷品的宝库
) {" \7 n% S4 [1 f/ m! k5 {- M9 C0 c# ]: b: p: c$ S& ^) E- X1 Y
敦煌藏经洞
, P, x+ ?9 `; B6 y
7 x9 U, }: G$ H& a* v V$ r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内藏大量唐五代的文献,除有大量的写本外,也有不少印刷品,从而使人们能看到当时印刷品的风貌。
# {- \) q4 v& L
4 |8 Z! @/ `2 |& u! _ 藏经洞发现后,先后有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俄国人来到这里,盗走了大量珍贵文献,其中印刷品几乎全部被外国人盗走,国人无不痛心。
0 q! }) W: S. K, u! H2 H4 |$ `8 N# e' n6 i5 y, p! h( s. G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率考察队来到敦煌,盗走了大量文献,其中就有着名的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件现藏伦敦大英图书馆,这是印刷史上十分珍贵的一件印刷品。它为卷轴装,前有刻工精美的插图。后有刻印年代和施印者姓名,文字雕刻娴熟精美,印刷墨色均匀而厚重。一般认为它是印刷术发展到很高水平的产品。从落款可知,其刻印年代为唐咸通九年(868年),为王玠出资施印。该经全长5.25米,由7张印纸连接而成卷装,每张纸高26.67厘米,宽75厘米。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印刷品中,还有乾符四年(877年)历书和中和二年(882年)的历书,以及字书《大唐刊谬补缺切韵》。+ X9 I" t+ \8 F9 y) X
0 x0 {) S( `. t4 J" b2 j7 h6 k/ L 藏经洞的印刷品。约有几十件,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印刷,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不但刻印精良,而且品种齐全。
* ?; m7 {0 z& J5 b, k F: f4 H
/ p% R" G- l- p' w1 ` 近几十年来,唐代的印刷品又有不断的出土问世。这就使唐代的印刷品已包括了初唐、中唐、晚唐各个时期。4 [- h3 s% Y U" H% Y3 [3 i
3 ^' i, ?$ {1 x
1974年西安西郊的一唐墓中,出土一件印刷品《梵文陀罗尼经咒》,呈方形,印于麻纸,高27厘米,宽26厘米,中有空白方框,方框四周印以咒文,作环形阅读,外四周印以莲花、星座等图形,考古学者将此印本定为唐初(7世纪初)印刷品。
$ Y. _% H# u+ w: x/ @8 r) G2 t2 L5 M' k2 W3 S# \
1906年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唐代印刷品《妙法莲花经》
5 f: _4 I% W/ f7 t! c' Z) h! h7 x& k0 l2 G
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一件唐代印刷品《妙法莲华经》中的《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和《无量寿佛品第十六》。这件印刷品几经转手。后落入日本人中村不折之手。现藏于东京书道博物馆。日本印刷史学家长泽规矩也研究后认为。此印本有武周制字,而定为武周印本。潘吉星认为,属武周初期至中期(690—699年)的印刷品。* u) M, F6 p% B% t
! ]& Q$ L; v _+ j
1966年韩国庆州一佛塔发现一件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为卷装,总长640厘米,共12张印纸,纸高6.5厘米,版框上下单边,每行7—9字,刻以唐人写经楷体。印品中出现有四个武则天创造的制字。经国内外学者认定,为唐代武周后期之物,约于702年刻印于东都洛阳。1975年西安西部唐墓中出土一件印刷品(《大隋求陀罗尼经》,为35x35厘米方形,印以麻纸。考古学家将此印本定为盛唐之物,当刻印于唐玄宗时期(713—755年)。
) {9 |. A3 k3 U6 I# G+ |
7 w* z# u; _) |' q- L0 a% K- q7 ~ 1944年在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一唐墓中出土一件印刷品《大隋求陀罗尼经》,略呈方形(31×34公分),上刻印“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等字。专家将此印本定为晚唐(2世纪)之物。从上述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证明,从唐初到唐末,各期印刷品齐全,证明从唐初(7世纪初)开始就有印刷活动。8 ]# T2 h; p. V3 B
3 w v8 N" ]! M2 W, N
到唐中期,印刷已遍及陕西、四川、淮南、洛阳等地,刻印技艺已十分高超。
# {8 K0 {0 Y5 k" E2 i9 L
! W% q- u- V i5 A" o; { 五代印刷动乱年代的奇迹) E" l; e$ P- i9 H: F
& u: y$ q9 T0 l2 l, b 五代十国只有53年,朝代更迭频繁,各地割据,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但在印刷方面,并未受很大的影响,而是在唐代的基础上,持续发展,证明了胡应麟关于雕本“扩于五代”的论断。五代印刷中,最为着名的是冯道(882—954年)主持刻印儒家的《九经》,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也是历史上由政府主管的第一次大规模儒家经典的刻印。这次刻印工程是在国子监进行,也称监本《九经》,它开创了国子监印书的历史。这对以后历代国子监印书有很大的影响。1 T2 [/ b% w6 l+ _4 u
* P. T/ X( A" R7 I. w. s 五代时。另一项印刷工程是驻守于甘肃西部一带的军事首领曹元忠(905—980年)主持的刻印佛像、佛经。0 A" V, L3 u4 y; k
" b4 c8 Y B+ V8 |: S& {
曹元忠所印的佛经、佛像早已失传。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后,这些印刷品才大白于天下。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盗走文物五千件,其中就有曹元忠主持刻印的《观音菩萨像》(5件),《大圣毗沙门天王像》(11件),《文殊师利菩萨像》(11件),《阿弥陀菩萨像》(5件),《地藏菩萨像》等。在1907年斯坦因的盗品中,也有同样的印品。这些佛像印品,多为上图下文的单页。大都有刻印者、刻印年代,有的还有刻工姓名。例如在《观世音菩萨像》下部就刻有“弟子归义军节度、瓜沙州观察;曹元忠雕此印板。奉为城隍安泰、阖郡康宁;东西之游路开通;时大晋开运四年(947年)丁未岁七月十五月记。匠人雷延美”。9 G: L) k# w& F; S3 a
- s4 f5 @+ Q1 k, N% Y9 C 曹元忠刻印的《金刚经》为折装,也有刻工雷延美的姓名。其刻印年代为天福十五年(949年)。雷延美是我们现知最早的刻版工匠。曹元忠组织刻印的一批佛像、佛经有两件刻有他的姓名。其他的五代敦煌印刷品大概也是由他和他的弟子所刻印,刻印都达到很高水平。( \& C) a1 g( u" g9 {6 Z) N
. O0 u- ^5 _$ f& Z 五代时,由私人出资进行印刷活动的以蜀相毋昭裔(902—967年)最为着名,也可称为历史上第一个私家刻印书籍者。据《宋史》记载,毋昭裔印的书有《文选》、《初学记》和《白氏六帖》等。这些书都是自己出资刻印的。8 e- J$ K; |2 G/ v; p
+ Q* v% O8 v) s ? 五代时,以杭州为中心的吴越。经济文化十分繁荣。以吴越国王(929—988年)为首的统治者,虔诚信奉佛教。刻印了较多的佛经。+ L J) Z1 T9 w0 A
! i0 ~* [. A/ A
1917年浙江湖州天宁寺塔发现一件佛经印刷品《宝箧印经》,高7.5厘米,长60厘米,每行8—9字,卷首有图像,图像前印有:“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印《宝箧印经》八万四千卷。在宝塔内供养。显德三年丙辰岁记”等文字,可知为公元956年所印。
+ V7 _# B( P7 L& P/ i' E: U) F
7 [- g; ~5 R2 n. B7 J 1924年杭州雷峰塔倒塌,在塔砖孔中发了另一件吴越国印佛经《宝箧印陀罗尼经》,框高5.7厘米,长205.8厘米,每行10—11字,图前印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日记”,乙亥年为975年,已为宋开宝八年,但宋的统治还未达及吴越。鲁迅的《论雷峰塔倒掉》一文,记述了这件事。当时人们为了寻找印经,几乎将塔砖全砸碎了。) y, o4 K( l% F# v" E/ F5 s( ^
$ B) r+ G$ ]8 p+ o
1971年于浙江绍兴涂金舍利塔中发现另一件吴越国印的《宝箧印陀罗尼经》,当时置于10厘米长的竹筒内,其刻印年代为“乙丑”年,即965年。# l5 u5 M, b- ]6 U# E
, h! v4 s, I @; Z 除了发现的上述几件印刷品外,据记载,当时杭州的灵隐寺高僧延寿(904—975年)也印过十多种佛经和佛像,总数达40万份。, K0 z1 T2 |( D* \( a, x$ M1 i2 y( j
4 r. {9 |% U o; E+ T' t q 首府设于江宁(南京)的南唐,据史载也印了很多书,着名的有刘知几(661—221年)的《史通》和徐陵(507—583)所编的《玉台新咏》。
7 Q2 F" d: Y7 ]' s' _; n' w p; S4 E- L2 \7 F5 O$ t9 q. p
宋、辽、西夏、金印刷的成熟时期
# a6 Z% u: u7 B7 D- n- K1 x7 d3 x7 `. ?% T) x7 u1 w* l! F1 K
继五代之后,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为宋、辽、金时期,除了宋以外,在北方先后有契丹建立的辽国和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在这一时期。印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雕版印刷技术更趋成熟,印书量大增,印书品种包括儒家、道家、佛教以及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在印刷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印刷的成熟鼎盛期。6 H! Q3 M& X) ~1 x3 q- Q
( A! T3 g! X) I5 q# @ 宋代翻开了印刷史上辉煌一页印刷术经过唐、五代几百年的发展,技术已日逐成熟,进入宋代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提倡,印刷业大兴,揭开了印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 { h, C ]: Q5 L# {% Z4 c! B/ V) f$ Q( b# [0 s3 f# ^. E
宋版书流传至今者已为数不多。历代藏书家都以拥有宋版书为荣。素有“一页宋版书,一两黄金”之称。因为宋版书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校勘精细。刻印精良,纸墨上乘。这都表现了当时高超的印刷技艺。
) B3 f1 p; {0 m1 \( t2 V* Q& w+ ?2 M9 N1 U( L) E* d9 p
宋代以文治国,几代帝王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宋代建国不久,就组织编写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部大型丛书,共计2500卷。随后又编写了《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大型史书,并在国子监刻印了《说文解字》、《十三经》、《十七史》等大型丛书。# ~8 b% ?/ {. x
- `3 _9 Z+ K8 {6 ]& v [9 h& D0 T
宋代民间印刷业的兴盛,开创了书籍作为商品广泛流通。在印刷史和版本学上分别将私人刻本称为家刻本、家塾本、坊刻本、书棚本等。家刻本多为文人及大户人家刻印自己或祖上所着书籍,也刻印自己认为珍贵的书。这类刻本多为赠送或低价出售,不以营利为主。例如,诗人陆游之子多次刻印其父的诗集,以赠亲友。在民间印刷业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书坊刻书。宋代的书坊类似于现代的出版社,它集编书、印书、卖书为一体。它的特点是以营利为目的,由于有着市场的竞争,也很重视质量。宋代民间书坊印刷最为着名的有河南开封、福建建阳、浙江杭州、四川眉山以及江西等地。在唐、五代时期,佛教印刷品所占的比例很大,到了宋代。则以“经、史、子、集”四大类书为主体。印量及品种都大大超过佛经。但与前代相比,佛经的印量、规模等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史载,仅佛经总集《大藏经》就有六次刻印。
1 M1 D2 G3 n! C1 h1 N+ g" T; H% A. ^8 l1 L. m/ Q$ I
中国是纸币印刷最早的国家,它是商品经济和印刷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四川十八家富商发起印行代金券,称为“交子”。这是历史上最早印行的纸币。天圣元年(1023年),宋仁宗批准设益州(四川)交子务,禁止民间印行纸币,从此以后,历代的纸币印行都由政府管理。起初,纸币的印行仅限于四川境内。后来才发展到陕西、福建、浙江、两湖等地区。
* X% r3 N2 B9 |% @: R. V' ^1 h* }8 V% W
应县木塔揭开辽代印刷神秘面纱 V; L" W' S8 _0 A) `5 w4 X5 l) m
9 Q F% w6 R5 p9 N$ `
1974年,山西应县木塔维修时,在塔的四层主佛像胸中发现一大批珍贵的辽代印刷品。共计61件。其中有《辽藏》(也称契丹藏)12卷,各种单本经卷47件,启蒙读物《蒙求》一册,还有单幅佛像12件。从这些过去失传的辽代印刷品中,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辽代的印刷业发展的水平。应县木塔发现的辽代印刷品,几乎件件都刻印精良,说明当时的文字和图像雕刻已达到很高水平,和北宋的印刷品相比,水平不相上下。在一些佛教经卷中,配有十分精美的插图。刻工精细,人物生动,为当时印刷品的上乘。在应县木塔的辽代印刷品中,有三件佛像。其工艺是先用黑色印刷图像轮廊,再用手工描染色彩。称为“印刷敷彩”。是印刷史上很有特色的印刷工艺。一直到清代初期的年画。有的也使用这种敷彩工艺。还有两件印在纺织品上的佛像,是用套色漏印而成。
, }: }5 C; ]; j3 V& S
G, B, _5 }5 s. V3 p' b& V9 S 黑水城文献反映了西夏印刷情况& K- K: W, S$ t
, G. ]+ Z! D8 N5 a& }7 G" V
据《宋史》记载,西夏建国初期,多次用马匹向北宋购买书籍。在此基础上,自己的印刷业也发展起来了。但西夏的印刷品过去流传下来的十分稀少,很准了解西夏的印刷概况。1909年,俄国人科兹洛夫率领的考察队。从西夏遗址黑水城的一古塔内,发现了大批的书籍文献,并将其运回俄罗斯,现藏于圣彼得堡的东方学研究所内。这就是有名的黑水城文献,也是自敦煌文献大量流失国外后。又一次文物的大量流失。5 K5 A& Q& s ^/ |
* x% M; i" u& l; p
在敦煌文献中,印刷品所占比例很小,而黑水城文献中,印刷品的数量超过写本。大约有200多种,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印刷术的发展。它填补了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我国西北地区印刷品的空白,反映了西夏时期印刷业及印刷技术的基本情况,证明西夏民族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建立了自己的印刷业,大量印刷各种书籍。
! y" X( {5 T+ x$ d9 c( A. h5 O% }+ D/ y2 J8 d2 v
平阳印刷是金代印刷的缩影
, Q$ j/ B/ L r. k6 {) B P
6 W ~! A& o2 s- ~* B 金在攻占开封后,将北宋国子监印版运到北京,用这些印版在北京印刷了经史类书20多种。金政府也印行纸币。
* Y* D( Y" [- G0 V, l4 J$ K2 a& D6 Q F
金代民间印刷主要集中在山西平阳(今临汾)一带。当时私人书坊很多。最着名的书坊有张存惠晦明轩,中和轩王宅,平水刘敬仲以及平阳姬家等。这里刻印了很多医药类书,十分珍贵。例如张存惠晦明轩刻印的《重修政和证类本草》,为历代藏书家视为精品。平阳姬家刻印的《四美图》,人物生动,线条流畅,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家庭装饰挂图。$ O# { A, g4 I) \ v6 X# b
2 J2 k7 n" D0 a8 H, V2 B6 N
金代印刷工程最大的是金天眷年间(1138—1140年)至大定十三年(1173年)刻印于山西绛州天宁寺的《金藏》。
$ K1 Q/ Y: X* X7 F- I( ^8 u" @$ U3 P4 F9 i4 i"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