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后,直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掌握大权,在此期间,唐与吐蕃多次发生战争,互有胜负。
/ M: X& |9 b4 O' b5 G( S
, t8 ~/ j( R: h6 H, M 一、垂拱年间唐朝弃四镇、吐蕃寇安西; D% O+ V; _& r9 R6 Y1 z% B
9 d. u- _6 H$ X2 k- F' C 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新旧唐书并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很少,因此只能根据墓志及出土文书等做大致推测,而且史学界对此一直争议颇多。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一事件进行梳理如下。' [% }2 n& }9 O; W$ |% v
8 @2 l5 M. w6 `' ~ (一)调露元年唐朝复置四镇(公元679年)
( o* S& K b+ o/ _( Y3 S# d( T) e& U, a/ H& K7 T
根据《册府元龟》卷967记载,“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以碎叶、龟兹、于阗、疏勒为四镇”。与唐朝初置的四镇相比,此次复置四镇,多了碎叶,少了焉耆。
) g+ _, T" F* O; k+ B" d# x" _* ` y) `7 m" @. z8 g
《册府元龟》的这条记载,是一条孤证,但是,结合其他史书来看,这条史料是有合理成分的。1 @, \' N, D0 b0 E7 r( L: `
, ` S" l" g/ G {( X4 A+ M 1、据《资治通鉴》记载,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裴行俭平定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叛乱,“囚都支、遮匐以归,……留王方翼于安西,使筑碎叶城。”碎叶是西突厥统治中心地区,据《新唐书》列传140记载,“(西突厥)可汗分其国为十部,部以一人统之,人授一箭,号十设,亦曰十箭。为左、右:右五咄陆部,置五大啜,居碎叶东;右五弩失毕部,置五大俟斤,居碎叶西。其下称一箭曰一部落,号十姓部落云。”此外,王方翼所筑的碎叶城,是出于军事目的建设的,“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旧唐书》列传135)。在西突厥统治中心建设重要镇城,不可能不留重兵镇守。而《册府元龟》卷967的记载,恰好有碎叶镇,二条史料可以互相印证。
. _- S1 Q" l) A% w- s/ n( l+ Z4 Z" s s. U" m' v5 f3 H7 v
2、素罗汗山之战后,郭元振出使吐蕃,面见论钦陵时,论钦陵说,“往者高宗以刘审礼有青海之役,乃使黄仁素、贾守义来和。陵之上下将士,咸无猜忌,故边守不戒严。和事曾未毕,则为好功名人崔知辨从五俟斤路,乘我闲隙,疮痍我众,驱掠牛羊,盖以万计”(《通典》卷190)。 D1 X" f, J/ p) {* g
8 x2 t" R/ t: ?4 `: d0 j
青海之役,发生于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崔知辨曾于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担任西州都督(资治通鉴),青海之役后,应仍在安西地区任职;五俟斤路,即西突厥五弩失毕部通往吐蕃的道路,论钦陵说,“俟斤诸部密近蕃境,其所限者,唯界一碛,骑士腾突,旬月即可以蹂践蕃庭,为吐蕃之巨蠹者,唯斯一隅”(《通典》卷190)。$ c: m' C8 l% I8 s
5 i/ T4 T! V+ W, R! J# [ m/ A 青海之役后不久,唐朝崔知辨就通过五俟斤路袭扰吐蕃,可见当时唐军在安西地区有一定的军事力量。这也为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唐朝复置安西四镇提供了佐证。) F9 ~4 [# S' ~5 S: ^; d
" h" k+ ^! H; P4 F4 d, h0 a 3、唐朝平定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叛乱后,并未立即在西突厥重新册立可汗。据《旧唐书》列传144记载,“则天临朝,十姓无主数年,部落多散失”,《新唐书》列传140也记载,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平定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叛乱后,“西姓自是益衰,其后二部人日离散”。在西突厥一盘散沙的情况,如果唐朝在安西无常驻军事力量,则面对虎视眈眈的吐蕃,唐朝很难确保安西地区的安全。而实际上,自调露元年(公元679年)直到垂拱初年,唐朝是能够控制安西地区的局势的,因此,唐朝在这一时期在安西地区应该有常驻军队。
! b; l5 F3 Z/ n. C$ g0 n1 V( E: h+ j, R4 ?
4、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裴行俭到达西州后,“行俭徐召四镇诸胡酋长”(《资治通鉴》)。如果当时唐朝在安西四镇无军事力量存在,在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已与吐蕃联合侵逼安西的情况,裴行俭未必能在西州顺利招来四镇诸胡酋长。+ Z' a) `# F$ [8 d7 R3 f; t
0 Z$ k# q1 t& C/ M+ ^2 P! j1 e
综合以上史料,笔者认为,《册府元龟》关于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唐朝复置安西四镇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
; A R3 w" I1 c! t
4 M+ L* a! r# B1 x6 o (二)唐朝计划放弃安西四镇
. `8 p1 y8 S$ x2 Z" }9 X, A# ]
: k- D3 R1 z* z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掌握大权,此时安西地区再度出现动荡,据《旧唐书》列传47记载,郭元振有言,“往四镇以他匐十姓不安”。当时,武则天刚刚掌控大权,虽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平定徐敬业之乱,但是李氏诸王尚在,朝中大臣也并非完全被武则天控制,同时,武则天又杀死大将程务挺,流放熟悉安西情况的名将王方翼,削弱了唐军的战斗力。因此,在这一时期,武则天对外采取收缩战略,以便将主要精力用于处理内部问题。4 g; M) k5 A$ {) i7 g
9 e- @5 z/ A# H8 d" k0 q" h& H" c 对于这一时期武则天的对外政策,陈子昂在其《谏雅州讨生羌书》(《全唐文》卷212)中写道:“且国家近者废安北,拔单于,弃龟兹,放疏勒,天下翕然谓之盛德。所以者何?盖以陛下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此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资治通鉴》将陈子昂此书记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有人考证此书写成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因无关本文大旨,在此不予详考。陈子昂描述的垂拱初年唐朝的对外政策,已明确提到“弃龟兹,放疏勒”,亦即放弃安西四镇。3 z: H4 q$ J& Q
3 D$ D, T0 I; l Y- ^6 O6 A8 `, s3 l
当然,唐朝放弃四镇,并不是将整个安西地区弃置不要,而是改变统治方式,由原来唐朝直接派兵镇守四镇、保卫安西地区,改为扶持亲唐的西突厥贵族在安西进行统治。( i }0 E& y3 R; M7 n3 H8 v
/ C1 v5 n x: {( N2 | (三)扶持阿史那元庆和阿史那斛瑟罗统治西突厥(公元685年至686年)& @' p% ^1 V; ~8 T) A6 w) |( R
( A* q3 G/ P0 z' i 据《资治通鉴》记载,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十一月,“太后乃擢兴昔亡之子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元庆为左玉钤卫将军,兼崐陵都护,袭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 ^. r; P% w/ U8 i5 f K
n3 v/ o& @, B0 Q1 M, ]- @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秋,九月,丁未,以西突阙继往绝可汗之子斛瑟罗为右玉钤卫将军,袭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 D# P3 h# }% F7 e/ G2 ]" C
3 ]' J _, w* o3 t0 s 这里的老兴昔亡可汗是阿史那弥射,老继往绝可汗是阿史那步真,据《新唐书》列传140记载,高宗显庆年间,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之后,“以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昆陵都护,领五咄陆部,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濛池都护,领五弩失毕部,各赐帛十万,以光禄卿卢承庆持册命之。”" |0 F8 R7 k/ I# j3 `1 g P
; R8 J4 L6 g; h 唐朝扶持阿史那元庆和阿史那斛瑟罗统治西突厥,以便自己从安西抽身。
$ q8 f, O5 q, ]! L/ `- I; |6 Y7 Q
- }# {# m: Z# }* }% [ 但是,阿史那元庆统治西突厥五咄陆部落并不顺利,据《旧唐书》列传47记载,郭元振曾言,“往四镇以他匐十姓不安,请册元庆为可汗,竟不能招胁得十姓,却令元庆没贼”。+ v- Z5 o9 D! q" _* m
5 v3 p2 {+ o3 r. ~2 E) Y# a6 X, J 面对安西地区的动荡局势,唐朝想要顺利撤出四镇也并非易事,为安全撤退,唐朝在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发起了疏勒道行军和金牙道行军。
# S: n$ L& J2 j7 y$ s( X8 \- K1 a$ E4 F6 r! H$ M
(四)疏勒道行军和金牙道行军(公元686年)
( W" {6 J/ F/ L
7 `: Z6 _' j! K3 v 先说疏勒道行军。
: B/ _6 c, C% I1 i" X* K Y n8 ]/ Y! l
1、行军时间
7 b( T- K9 l9 F0 h+ |* G! ?" T
* t. l# o; I) M5 L 根据日本学者羽田亨所藏《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帐后柳中县高宁乡户籍残卷》第6行记载,“夫翟祀君年伍拾叁岁,白丁,垂拱二年疏勒道没落”;阿斯塔那184号墓出土的《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帐后西州柳中县康安住等户籍》也记载,“□主康安住年柒拾贰岁,老男,垂拱贰年疏勒道行□落”。据此来看,唐朝疏勒道行军的时间为垂拱二年(公元686年)
, U1 k$ X- | U8 c, U& e: W
* c! b" @% M( \6 m& S( a 2、行军区域
( l+ Z- o2 h5 f, z/ O7 e2 C/ I A6 N. P
疏勒道中的疏勒,是四镇中位置偏西的一个,则唐军的疏勒道行军范围应当就是安西四镇一带。
2 Z5 z7 o8 |+ }+ D; _2 H6 J$ u) r) Q, }
3、行军目的
, \0 | [/ ~* Z! a, t! X8 X! W+ O8 A* W$ }# ]8 t) P- g
据《忠武将军疏勒人裴沙钵罗墓志》记载,“属蕃落携贰,安西不宁,都护李君与公再谋奏拔四镇”。其中,“属蕃落携贰,安西不宁”,即是说垂拱初年安西的动荡情况。“再谋奏拔四镇”,笔者认为这里的“拔”是指拔除、撤除,亦即放弃四镇。笔者在下文对此再行分析。据此,笔者认为,此次疏勒道行军的目的就是放弃四镇,并组织四镇撤退。
4 x' X' l; U6 q# D
& Y" d4 `' E0 Z4 E 4、唐军将领
* q# w5 v4 ]& m: x
! x& @2 J' s9 V& v. o4 C$ Q/ p 参与此次疏勒道行军的唐军将领主要有以下几人:
1 b+ ~6 ] i# s4 ]* e, L' M
* |( v5 G: c9 I2 k. J 都护李君,时任安息都护,可能是此次疏勒道行军的总管。
9 s* k9 T! Q( a' z Q3 X v: w
5 y% S# ?2 m6 V4 F 裴沙钵罗,应是向导的角色(据裴沙钵罗墓志记载,“公乃按以戎律,导以泉井”)。4 [* C. ? O# F- w0 ~
0 Y# V5 d- h# \) g. o& | 唐休璟,时任疏勒道行军从事(据《全唐文》卷257右仆射太子少师唐璿神道碑记载,“遂为疏勒道行军从事”)。4 c# L5 i0 r* E: L; d7 Z
9 V! {7 [0 M+ t" d
5、行军结果
" B; c( c8 M$ C. |- l/ U4 R; {+ F. H
据《忠武将军疏勒人裴沙钵罗墓志》记载,“公乃按以戎律,导以泉井,百战无死败之忧,全军得生还之路,贀公是赖。”据“百战无死败之忧,全军得生还之路”来看,唐军的撤退行动取得了成功。
' q( B& S N4 I# Q4 A% ]! R8 B
" Y# V [$ X7 D0 q 应当指出的是,唐军此次疏勒道行军,并非是一次长途旅行,也绝非没有伤亡,上文“行军时间”部分引用的两个文件涉及的两位主人公均殁于疏勒道行军,另据阿斯塔那501号墓出土《唐高宗某年西州左君定等征镇及诸色人等名籍》文书记载:“(第9行)一十二人疏勒道行未还”。唐军当时的伤亡,可能是由安西地区恶劣的环境造成的,也可能是在撤退过程中与亲吐蕃的势力发生了冲突。
6 O+ a6 r( r! R. v: d
5 z7 C+ j9 C- V; e# `. n- h6 N8 y4 X 这里解释一下笔者对裴沙钵罗墓志中“再谋奏拔四镇”的“拔”字的理解。拔,有人理解为攻克、攻拔,也有人理解为拔除、撤除。笔者认为理解为拔除似乎较为合理,理由如下:3 L8 Q# P9 A, d2 p* u. N
$ e2 M* _% L, r+ ]/ ~" c( q( g 首先,放弃四镇,与垂拱初年唐朝的对外收缩政策一致,这一政策陈子昂的《谏雅州讨生羌书》已有明确表述。! ~/ y8 b8 r) C2 R
/ k5 b" m1 p1 F k( ^, I+ Q 第二,《忠武将军疏勒人裴沙钵罗墓志》中“百战无死败之忧,全军得生还之路”的表述,应当是在描述一次撤退行动,而非进攻行动。* M* H" W1 }. {5 }4 N
- {, [1 [- f$ B6 O2 @% H 下面再说金牙道行军。
& P @+ ~: O- j0 z( w6 ^- \# v
r7 i" T! D- n 1、行军时间及行军目的: J% d3 z9 n3 \* G; N- X
5 U! t4 |, B- G- j2 B2 K 据吐鲁番文书《汜德达轻车都尉告身》记载,“准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十一月三日敕,金牙道拔于阗、□□、□勒、碎叶四镇”。. I% r. n9 Z3 M# K% ?
! o( O9 A, I7 z9 H k
据此看,金牙道行军的时间当在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十一月三日后,行军目的与疏勒道行军相同,也是拔四镇,亦即放弃四镇。
; t3 p1 h( D' {: d$ X
% J2 A a6 g5 {9 Z 2、行军区域
( D( h2 P8 Z( `$ u
2 k P+ _6 B7 o 西突厥境内有金牙山,《新唐书》列传140记载,高宗显庆年间,苏定方讨伐阿史那贺鲁时,“昼夜进,收所过人畜,至双河,与弥射、步真会,军饱气张,距贺鲁牙二百里,阵而行,抵金牙山。贺鲁众适猎,定方兵纵破其牙,俘数万人,获鼓纛器械,贺鲁跳度伊丽水”。根据这一记载,金牙山位于双河和伊丽水之间,在安西地区的北部,伊丽水再向西有碎叶水,碎叶镇就在这一带。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西突厥阿史那车簿帅十姓反,唐朝就任命裴行俭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征讨(详见《资治通鉴》永淳元年)。8 n, Q; i! h% p( ^* V/ e
" m9 N- G4 P/ V% A7 h5 X1 c 结合疏勒道行军来看,唐军当时应该是分为南北两道,南面是疏勒道行军,指向疏勒镇,北面是金牙道行军,大致指向碎叶镇。8 u3 J, X9 Y( p* S% K* C2 s
4 `. C5 I% C1 B/ R 3、唐军将领$ |; D6 S+ Y' n8 [
. ?! X: X* ~( Y8 a: }' t
阿史那斛瑟罗,可能担任金牙道行军总管。(阿史那斛瑟罗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九月受命统领五弩失毕部落,同年十一月左右就发生金牙道行军,而行军范围正好在西突厥统治中心地带,因此斛瑟罗很可能是此次金牙道行军的总管。)9 s/ i: w) ^1 P
! B# Z) z: G" F4 l
达奚思敬,时任金牙道行军司兵。(据《蜀州青城县令达奚君神道碑》(《全唐文》卷165)记载,“(垂拱)二年授高陵县主簿,以旧德起也。属西方不静,北方多难,被奏充金牙道行军司兵”。)3 T3 m6 ~+ S# U0 y1 l; I/ q% T1 J
! H5 \* y* C, \3 J% |2 S
4、行军结果, H7 D1 |7 A X# |' h; f
9 U5 }1 {- d. V. W4 l 据《蜀州青城县令达奚君神道碑》记载,“君设策请拔碎叶、疏勒、于阗、安西四镇,皆如所计,谋存于我,功在诸人”。据此看,唐军金牙道行军顺利完成拔四镇的任务。
, o, i Z' B' S f, [* N& ` M: ?% P4 B$ y# s
综上所述,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朝完成疏勒道行军和金牙道行军,撤出安西四镇。
3 [# f' s1 Z& \% u
! d% }4 `" ?2 G4 G4 B! w (五)吐蕃大举入寇安西(公元687年)5 V! N4 m4 ~- o& s. A! |2 p. p/ M
* {/ i& y+ K5 d 在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朝放弃安西四镇时,吐蕃的整体态度是观望。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大论钦陵声言领兵赴突厥,实延缓未行”。; H0 ]9 G9 {7 T6 O
" @- v$ W2 P; f4 M% Z: d 吐蕃采取观望态度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 M2 ?6 _# h+ _2 t/ g/ z- i* R, E! s7 w% Q {" @$ t" q: p
首先,论钦陵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刚接任吐蕃大论,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大论赞聂薨于“襄”之孙波河。于“邦莫邦喀”地方,任命论钦陵赞婆为大论”。因此,吐蕃国内可能有很多事务需要论钦陵这位新任大论处理,此时不便对外用兵。" c, y2 e, i( X0 ~" k
1 L! Q9 L& L0 z" j4 C K% _
第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军的疏勒道和金牙道行军是为了撤出四镇,则吐蕃并不需要此时出兵,待唐军撤退后再趁虚攻入安西对吐蕃更为有利。
4 i2 U' [8 S) \3 v- D" ^
$ l8 p4 H% I- {; o) K 至于“声言领兵赴突厥”,可能是给安西地区亲吐蕃的势力提供声援,以破坏阿史那元庆和斛瑟罗对西突厥的统治。: j0 u3 Z5 T4 {5 Y, \
' o+ X0 T I5 f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在唐朝撤出四镇之后,吐蕃开始大举出兵安西。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大论钦陵领兵赴突厥“龟兹之境””。
& M, P* A; y- o t& E9 f1 d: l* J5 B% B/ k# \
对于吐蕃的这次入寇,崔融在《拔四镇议》(《全唐文》卷219)中有详细描述:“其后吐蕃果骄,大入西域,焉耆以西,所在城堡,无不降下,遂长驱东向,窬高昌壁,历车师庭,侵常乐县界,断莫贺延碛,以临我敦煌。”
; ^/ `- X r1 n/ R$ @0 D5 j8 T8 B4 Y9 u9 i' M) K
需要说明的是,崔融在这段描述之前,写道“其在高宗,励精为政,不欲广地,务其安人;徭戍繁数,用度减耗,复命有司拔四镇”。并未明确说明吐蕃的这次入寇发生在垂拱年间,但是,崔融在描述完吐蕃“断莫贺延碛,以临我敦煌”后,随即提到“伏赖主上神鉴通幽,冲机测远,下严霜之令,兴时雨之兵。命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安西都护阎温古为副问罪焉”。韦待价的安息道行军,自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十二月即已开始,因此可以确定,崔融所说的吐蕃的这次入寇,就是《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提到的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大论钦陵领兵赴突厥“龟兹之境”。' g( B) T' q' h- _) C! P9 J
/ g: v1 Y0 r: U* F! t4 t2 k 细读崔融的描述,笔者认为,吐蕃的入寇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S# r0 w- r- {# c* \
( \) f" |# [4 x+ N, ?
第一阶段,吐蕃出兵占领已被唐朝放弃的安西四镇地区,即“大入西域,焉耆以西,所在城堡,无不降下”。由于唐军已放弃四镇,因此,吐蕃军队在这里应该没有进行很大规模的战斗。
% c+ u) J1 ?2 Z3 I( f d) x, b2 L) J
第二阶段,吐蕃继续向东进攻,河西告急,即“遂长驱东向,窬高昌壁,历车师庭,侵常乐县界,断莫贺延碛,以临我敦煌”。
6 M5 t8 A7 I0 s0 [( U1 L3 \) Q ?* m. y' h# i
吐蕃的这次东进,首先应该是攻破焉耆,据《新唐书》列传36唐休璟传记载:“垂拱中,迁安西副都护。会吐蕃破焉耆,安息道大总管韦待价等败”。焉耆在西州(高昌故地)以西,距离西州很近,唐朝放弃的安西四镇,是于阗、疏勒、龟兹和碎叶,并不包括焉耆,而吐蕃要想“长驱东向,窬高昌壁”,即进攻西州,首先必须攻破焉耆。+ g8 V; ~+ W" g P) y! b
. e4 m- r7 t( U0 w 攻破焉耆后,吐蕃“窬高昌壁,历车师庭”。高昌在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被唐朝灭掉后,唐朝“以其地置西州,又置安西都护府,留兵以镇之”(《旧唐书》列传148);而据《新唐书》列传146记载,“(高昌)王都交河城,汉车师前王廷也”。据此来看,吐蕃军队在攻破焉耆后,又攻入西州交河城。+ L. s1 k' E7 y2 M" F
1 P O3 D4 }: N! T1 j# ~: ~# _0 P 攻入西州后,吐蕃“侵常乐县界,断莫贺延碛,以临我敦煌”。
3 g3 L# Y+ A* w; i" A# C
2 T3 W. q J9 E% g3 ^3 h2 S, H 常乐县,据《旧唐书》志20记载,常乐县属瓜州。
( u( w- V: p4 P* ~7 D6 q8 s9 Y- |. e3 d; h
莫贺延碛,据崔融《拔四镇议》(《全唐文》卷219)记载,“但莫贺延大碛者,伊州在其北,沙州在其南,延袤向二千里,中闲水草不生焉”,“若北有强寇,则难以度碛,邯螟难度碛北,伊西延安及诸蕃无救;则疲兵不能自振,不能自振,则为贼所役属。贼吞之,又得肥饶之马,马肥人逸,汉复焉得悬军深入乎?有以知通西域之艰难也。碛南有沙、瓜、甘、肃四川,并以南山为限,山南即吐浑及吐蕃剖落。贼知邯螟不得度碛,必逾南山分路而下,碛北贼与突厥通结,相合而前,则凉州以西,势必危矣”。根据崔融的描述,莫贺延碛是当时西通安西的重要通道,且路途艰险。严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图考》第2卷也说,“由瓜州西北取第五道经莫贺延碛,九百里亦至伊州。……然取莫贺延道为多。……伊州向西微南至西州”,又说“莫贺延碛道尤为干线”。
8 Q o8 [1 p5 |. c5 {9 d% I+ B2 Z$ {: V7 F- }0 @
敦煌,可能是指敦煌县,据《旧唐书》志20记载,敦煌县属沙州。. \- e* A! \7 c: Y# I" x
! q0 B8 Z5 o+ n9 v+ I. u/ V$ B 根据以上信息,吐蕃军队在攻入西州后,又攻入瓜州常乐县,切断唐朝内地西通安西的重要通道莫贺延碛,还兵临沙州敦煌县。( C" v1 @% |; U2 y2 M |/ a1 D
. u; j2 _( R9 ?- w8 `0 l 至此,唐朝在安西的统治已土崩瓦解,河西诸州也岌岌可危。# t. ~3 |9 ?0 [. i1 D
- k+ @4 r. Z3 b
(六)唐军垂拱三年安息道行军(公元687年)
+ U% O, t: l! T6 I2 P3 V6 d( j6 P) ]9 N4 W3 u
关于唐军的安息道行军,实录记载为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十二月,第二次发生在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五月。但是,资治通鉴编者将第一次行军删掉了,通鉴考异记录其理由为:
2 F/ c6 `9 O; ^4 {5 I" ~% l" n: a( Q/ [7 J
考异曰:实录,“(垂拱三年)十二月壬辰,命待价为安息道大总管,督三十六总管以讨吐蕃。”不言师出胜败如何。至永昌元年五月,又云“命待价击吐蕃,七月败于寅识迦河。”按本传不云两曾将兵,今删此事。# y) c9 x) |8 n6 n7 Y, J& H8 l7 ~- s
/ [5 K# P# F& N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的安息道行军,已为史家公认,那么,资治通鉴编者否认垂拱三年(公元687年)的安息道行军的理由是否充分呢?
! ~+ `7 t6 R/ J/ ^' T& ]6 T2 f6 k1 R; b
笔者认为通鉴编者的理由并不充分,通鉴编者认为,“按本传不云两曾将兵,今删此事”,查《旧唐书》列传27韦待价传记载,“垂拱元年十月,复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以御突厥。明年(垂拱二年)春还。……明年(垂拱三年),上疏请自效戎旅之用,于是拜安息道行军大总管,督三十六总管以讨吐蕃,进封扶阳郡公。”韦待价的本传虽然未明确说有两次出兵,但是明确将韦待价的安息道行军确认在垂拱三年(公元687年)。通鉴编者却据此删除了垂拱三年的安息道行军,似缺乏充分依据。
$ a9 ^" H) `+ Y% B" P- r+ i0 U6 P) y/ [1 M8 B+ X; h
笔者认为,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唐军进行过安息道行军,崔融的《拔四镇议》(《全唐文》卷219)对此有所记载。
# s7 F) A3 a! W. E
/ g0 A* b6 f1 f0 |: }7 u# U/ Y 据《拔四镇议》记载,“伏赖主上神鉴通幽,冲机测远,下严霜之令,兴时雨之兵。命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安西都护阎温古为副问罪焉。时也,先命兰州刺史行军司马宋师将料敌简徒,倍道据碛,贼逢有备,一战而走,我师追蹑,至于焉耆,粮道不继而止,竟亦无功。朝廷以畏懦有刑,流待价于琼州,弃温古于秦州。”
7 E5 ?: n% I2 K; l; N+ s- o
# |: F U# k2 h% Y6 L8 S$ F6 {# s1 v 笔者认为,上述记载中,“先命兰州刺史行军司马”至“我师追蹑,至于焉耆”应当是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唐军安息道行军的情况。理由如下:
3 X* i' g8 U6 Y+ ~! K
" x- |6 I/ A+ ^1 h5 r, g, t8 z- x 首先,《拔四镇议》在描述吐蕃入寇的时候说“侵常乐县界,断莫贺延碛,以临我敦煌”,在描述唐军行动时说“先命兰州刺史行军司马宋师将料敌简徒,倍道据碛”,这里的“碛”应指莫贺延碛,可见当时吐蕃军队与唐军都在抢占莫贺延碛。《拔四镇议》在后面还提到,“顷者若兵稍迟留,贼先据要害,则河西四郡,已非国家之有”,以此来看,当时唐军是在快速进军,且抢在吐蕃之前占据莫贺延碛。如果唐军是在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五月才出兵,则距吐蕃垂拱三年(公元687年)的入寇已有一年多的时间,论钦陵不可能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还未控制莫贺延碛,却让唐军宋师将所部抢占先机。《拔四镇议》说唐军的这次出兵是“时雨之兵”,时雨,及时之雨也,如果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五月才出兵,怎能称得上时雨之兵?2 h* n' Q% o5 n" w; m
! o& H3 d9 Z' o. I! S. D" ?5 b 第二,《拔四镇议》在描述唐军行动时,说“我师追蹑,至于焉耆”,而唐军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的安息道行军,一直打到位于弓月城西南的寅识迦河,而焉耆位于弓月城东南,且距离弓月城很远。
/ D$ q# G& l) W1 f3 p0 E$ A/ }6 i) M- ?. p g8 j; i4 z
至于《拔四镇议》中“粮道不继而止,竟亦无功。朝廷以畏懦有刑,流待价于琼州,弃温古于秦州”的记载,似应不是垂拱三年(公元687年)的事情,而是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的情况,资治通鉴和新旧唐书均有类似记载。崔融将两次行军合在一起说,且对第二次行军进行模糊处理,可能是因为他献议的对象是武则天,因此对于以寅识迦河之败而告终的第二次行军一笔带过。
/ y) F0 B9 x. G1 {
) j, c# }4 k1 L8 I 下面对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唐军的安息道行军的情况进行简单分析。
- k1 a" |' Z& ^% `( R
/ @- X S: e* v2 U# L+ t6 j 1、行军时间
9 I0 Y6 q" e b l& K2 D+ C+ s7 K5 x- R0 d9 n" b4 Z. ]! D
据通鉴考异援引的实录记载,“(垂拱三年)十二月壬辰,命待价为安息道大总管,督三十六总管以讨吐蕃”。因此,安息道行军发生在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十二月壬辰。
/ q+ y6 R# F1 ]# [' ^6 q; K3 Z U& L: p1 h' c) n: I1 p1 I
2、行军目的及行军区域0 g! X7 q% A3 D. D
5 j5 Q9 L+ O0 v+ V- h8 d
唐军此次出兵,是在吐蕃大举入寇,安西、河西告急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唐军出兵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防御态势。具体恢复到什么程度呢?本文上面已经分析过,垂拱年间唐朝对外实行战略收缩政策,主动放弃安西四镇(于阗、疏勒、龟兹、碎叶),因此,唐军所要恢复的,应当是受到吐蕃进攻的西州、瓜州和沙州等,此外,焉耆不在放弃的四镇之内,唐军应当也担负有收复焉耆的任务。+ h5 g- j Z" E7 _. ]
# R! j+ ^7 y# y9 a3 K: B7 E 与行军目的相对应,唐军的行军区域应当是西州、瓜州、沙州和焉耆一带。: Z6 S0 o$ g1 T6 v
$ S8 T6 j3 X& e/ { 3、唐军将领及出兵规模
' X* R+ S# U8 F8 n6 _9 {
! p* q2 d" Y: j 韦待价,时任文昌右相、安息道行军大总管。! c/ c% s+ M) h9 R6 B' ~
5 `0 { a. C' c3 M5 u/ s
阎温古,时任安西都护、安息道行军副大总管。(崔融《拔四镇议》(《全唐文》卷219)记载,“命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安西都护阎温古为副问罪焉”。)
; L: |* s/ r5 _. u e
; i- o; e* n/ X 宋师将,时任兰州刺史、安息道行军司马。(崔融《拔四镇议》(《全唐文》卷219)记载,“先命兰州刺史行军司马宋师将料敌简徒”。)4 |+ d( v4 p* q, U6 V0 F, u" J! z
4 h/ S% \- [ H5 l 关于唐军出兵规模,据《旧唐书》列传27韦待价传记载,“于是拜安息道行军大总管,督三十六总管以讨吐蕃”,具体有多少兵力不详,据《唐六典》卷5记载,“凡诸军、镇每五百人置押官一人,一千人置子总管一人,五千人置总管一人”,以此计算,唐军兵力约为18万人,但是《唐六典》成于玄宗开元年间,对于垂拱年间的情况只作为参考,当然,唐军此次出兵整体规模较大是可以肯定的。% G# P, x+ C1 H; F
2 o8 N) B s% ?* h- Q$ [
4、行军过程% K6 G# z4 J' ]- m
' `' k0 T. p: s' x- V 崔融《拔四镇议》(《全唐文》卷219)记载,“时也,先命兰州刺史行军司马宋师将料敌简徒,倍道据碛,贼逢有备,一战而走,我师追蹑,至于焉耆”。" p7 b5 p2 u) `+ w3 R* G$ a6 ]
6 l5 _# u, S2 [" s 以此来看,唐军先派出前锋部队宋师将所部快速行军,抢先占据莫贺延碛。吐蕃军队赶到后,与唐军发生交战,由于唐军已有所准备,吐蕃交战后未取得进展,随即撤走。唐军随后展开追击,追到焉耆后收兵。
& v; ]% U; T% x5 u( S6 z% Y) O% q
1 O. i& q B \/ u/ f s0 b 至此,唐军已达到行军目的,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十二月开始的安息道行军顺利结束。由于唐军取得胜利,唐朝对韦待价予以封赏,据《旧唐书》列传27韦待价传记载,“于是拜安息道行军大总管,督三十六总管以讨吐蕃,进封扶阳郡公”。
/ V4 {, \; s4 x
" Q+ J' z! e5 S1 E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