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清代名将年羹尧生平与死因

0
回复
42
查看
[复制链接]

7469

主题

13

回帖

7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01
发表于 2021-4-1 21: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物简介】中文名:年羹尧国籍:中国(清朝)民族:汉族(旗人)出生日期:1679(康熙十八年)逝世日期:1726(雍正四年)职业:军人主要成就: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 x' o6 V) ^0 c
) t! ]1 X# @) I4 @/ _0 Q
  年羹尧(1679-1726),字亮功,号双峰,中国清朝军事人物。汉军镶黄旗人,同进士出身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二年(1724)人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真可谓位极人臣。但翌年(1725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雍正四年(1726年)赐自尽。% s5 v$ I/ F! z
. Z7 E- C+ i  `6 R& d
  【人物生平】
2 \9 j" H! \  A& p& _8 T8 [0 O0 }# J- z: }* l
  一、成长经历4 }1 S' |- a7 N

6 m6 z: H9 g8 I5 I* \5 s0 l" h  虽然年羹尧后来建功沙场,以武功着称,但他却是自幼读书,颇有才识。他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不久授职翰林院检讨。翰林院号称“玉堂清望之地”,庶吉士和院中各官一向由汉族士子中的佼佼者充任,年羹尧能够跻身其中,也算是非同凡响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迁内阁学士,不久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据清人所着的《永宪录》记载,这时的年羹尧还不到30岁。对于康熙的格外赏识和破格提拔,年羹尧感激涕零,在奏折中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图报”。到任之后,年羹尧很快就熟悉了四川通省的大概情形,提出了很多兴利除弊的措施。而他自己也带头做出表率,拒收节礼,“甘心淡泊,以绝徇庇”。康熙对他寄于厚望,希望他“始终固守,做一好官”。6 ]/ t, N, x$ d+ i. ]  k) q
# y4 R; N- _8 N
  后来,年羹尧在击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战争中,为保障清军的后勤供给,再次显示出卓越才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授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统领军政和民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羹尧进京入觐,康熙御赐弓矢,并升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这年九月,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年羹尧又利用当地部落土司之间的矛盾,辅之以“以番攻番”之策,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抚远大将军、贝子胤禵被召回京,年羹尧受命与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的延信共同执掌军务。
  s7 V$ u2 C9 a- z) y! e/ l5 ^
# F5 ?& Q! N" m/ U  二、雍正的左膀右臂2 [% s1 G+ z4 _& I9 `; O0 s2 c1 I. ~
# d5 e2 d5 B1 a4 R) \4 ?4 w
  到了雍正即位之后,年羹尧更是备受倚重,和隆科多并称雍正的左膀右臂。隆科多是胤禛的亲娘舅,在胤禛继位前已为他效力多年,二人的亲密程度自不必多言。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发出上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着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这样,年羹尧遂总揽西部一切事务,实际上成为雍正在西陲前线的亲信代理人,权势地位实际上在抚远大将军延信和其他总督之上。雍正还告诫云、贵、川的地方官员要秉命于年羹尧。同年十月,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青海局势顿时大乱,西陲再起战火。雍正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驻西宁坐镇指挥平叛。# x# G9 Q9 L5 m7 f: w
) R) l* B, w! y4 d5 M, j
  到了雍正二年(1724年)初,战争的最后阶段到来,年羹尧下令诸将“分道深入,捣其巢穴”。各路兵马遂顶风冒雪、昼夜兼进,迅猛地横扫敌军残部。在这突如其来的猛攻面前,叛军土崩瓦解。罗卜藏丹津仅率200余人仓惶出逃,清军追击至乌兰伯克地方,擒获罗卜藏丹津之母和另一叛军头目吹拉克诺木齐,尽获其人畜部众。罗卜藏丹津本人因为化装成妇人而得逃脱,投奔策妄阿拉布坦。这次战役历时短短15天(从二月八日至二十二日),大军纵横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敌营,犁庭扫穴,大获全胜。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
1 T5 ]. x$ ~4 A. y0 z' E' f2 F7 O( F8 H  S
  平定青海战事的成功,实在令雍正喜出望外,遂予以年羹尧破格恩赏:在此之前,年羹尧因为平定西藏和平定郭罗克之乱的军功,已经先后受封三等公和二等公。此次又以筹划周详、出奇制胜,晋升为一等公。此外,再赏给一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袭;其父年遐龄则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此时的年羹尧威镇西北,又可参与云南政务,成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
+ H) n4 g& i9 u: l; F
1 h6 J! H" R- j. U5 c8 b* f  三、君臣知遇
8 K# w* u+ H* @  a( j5 [3 N
& G& @& x( S  W0 ]3 K9 B  雍正跟年羹尧的私交也非常好,并且给予特殊的荣宠。雍正认为有年羹尧这样的封疆大吏是自己的幸运,如果有十来个像他这样的人的话,国家就不愁治理不好了。平定青海的叛乱后,雍正极为兴奋,把年视为自己的“恩人”,他也知道这样说有失至尊的体统,但还是情不自禁地说了。
8 B" d/ W8 A' s0 B4 u, @
5 T( `# N; m8 h/ @4 k! w( f0 N8 |  为了把年羹尧的评价传之久远,雍正还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便不是他的子孙臣民了:
" O. }4 F3 e0 x' X/ p- T
  @! B' e  n/ o2 z: d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 t; \. u: {0 U' @/ P" X: h# n; Y  o/ t0 b3 E" S1 j
  这简直就是以对年羹尧的态度来判断人们的正确与否。& V; R7 N# k4 W& O5 j

" k0 N4 ?) W" Q6 K; x+ [  至此,雍正对年羹尧的宠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年羹尧所受的恩遇之隆,也是古来人臣罕能相匹的。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年羹尧入京觐见,获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等非常之物。年羹尧本人及其父年遐龄和一子年斌均已封爵,十一月,又以平定卓子山叛乱之功,赏加一等男世职,由年羹尧次子年富承袭。
7 P, w( ?* Q) J7 Z! L2 j4 J
* L  p2 i# p, k  在生活上,雍正对年羹尧及其家人也是关怀备至。年羹尧的手腕、臂膀有疾及妻子得病,雍正都再三垂询,赐送药品。对年父亲遐龄在京情况,年羹尧之妹年贵妃以及她所生的皇子福惠的身体状况,雍正也时常以手谕告知。至于奇宝珍玩、珍馐美味的赏赐更是时时而至。一次赐给年羹尧荔枝,为保证鲜美,雍正令驿站6天内从京师送到西安,这种赏赐可与唐明皇向杨贵妃送荔枝相比了。0 O3 ?1 S7 N- Y) c! r) Q

7 s7 c- h7 V4 h8 m* b8 y+ _  雍正对年羹尧宠信优渥,并希望他们彼此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他对年说:
' O( n% m! l/ S, X
1 G( [  X( T' O2 T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 f! N: A) \5 ]9 \- d# }9 F( g2 o
4 k5 l" h8 Q0 T( c" R; X  此时的年羹尧,志得意满,完全处于一种被奉承被恩宠的自我陶醉中,进而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最终招致雍正的警觉和忌恨,以致家破人亡。
: o/ V# w% A( ^& E$ M8 Q% E0 O0 n+ a- H# I6 n, ^  y! L
  四、群臣失和
, m1 x# O' H: Z- T3 }/ Y9 y1 p
9 B5 U4 I2 l4 v1 A  年羹尧的失宠和继而被整是以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第二次进京陛见为导火线的。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年进京不久,雍正奖赏军功,京中传言这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又说整治阿灵阿(皇八子胤禩集团的成员)等人,也是听了年的话。这些话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7 u4 O+ Y5 E% c/ s) y/ B

7 F7 w: b$ B9 p' @" Z* k8 H# _  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的谕旨,上面有一段论述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要慎重自持,此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
9 G5 f8 w2 r1 n( h2 E
! g4 Z1 m9 \! K: d- S2 ]; {  【失宠获罪】
. d2 E- q) U7 r  v7 X9 I, W
7 ~$ {9 [2 K% C8 W7 j  擅作威福
2 ^6 ~* P1 I% ~$ c5 |/ }3 y7 E- R
  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他在官场往来中趾高气扬、气势凌人: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 \( R. m* x4 F
- M3 V0 g, E$ f+ X* W! b
  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优待,但年把他们留在身边当作“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
- U# b; P7 N8 l
; s2 ?8 @/ [0 L/ [, y* y7 q( q8 o9 Y  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尚未写出,年羹尧自己竟拟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认可。年羹尧在雍正面前也行止失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雍正心中颇为不快。
! H* Z4 p# X- G% L- R5 @; I8 Z6 m6 U+ X4 K' x7 s4 f
  结党营私$ D3 T2 q: _1 n/ ^% @2 `4 {8 t

+ }( N& c( A- s% g  O6 ~( y) j2 c  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小说《儿女英雄传》所写纪县唐实指年羹尧,说他是经略七省的大将军,“他那里雄兵十万,甲士千员,猛将如云,谋臣似雨”。这些都是艺术上的夸张,与实际情形有很大的出入,但也说明年羹尧的势力之大。
3 W8 p% A& y) v
- F/ _: l- H! L% g7 S- F: G. w/ i  许多混迹官场的拍马钻营之辈眼见年羹尧势头正劲、权力日益膨胀,遂竞相奔走其门。而年羹尧也是个注重培植私人势力的人,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其私人亲信,“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比如他弹劾直隶巡抚赵之垣“庸劣纨绔”、“断不可令为巡抚”,而举荐其私人李维钧。赵之垣因此而丢官,于是转而投靠年羹尧门下,先后送给他价值达20万两之巨的珠宝。年羹尧就借雍正二年进京之机,特地将赵带到北京,“再四恳求引见”,力保其人可用。遭年参劾降职的江苏按察使葛 继孔也两次送上各种珍贵古玩,年羹尧于是答应日后对他“留心照看”。此外,年羹尧还借用兵之机,虚冒军功,使其未出籍的家奴桑成鼎、魏之耀分别当上了直隶道员和署理副将的官职。' F3 r+ X1 P/ Z

; j( T4 X  u/ I  贪敛财富
  E% u; z% B5 \7 }
: o* m; }' ]7 W: g( F  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而在雍正朝初年,整顿吏治、惩治贪赃枉法是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在这种节骨眼上,雍正是不会轻易放过的。6 l- P0 }! w9 g, q! |1 m, \

4 x8 _' }9 H9 e: y$ m  '700')this.width='700';" title="清代名将年羹尧生平与死因">
. W* V- D: K" g) ]
1 H- ?' ~( ?- n2 M0 x  描述:3.jpg
) x  k. n& ]/ D% R: M$ a" g' n' [; r6 |4 A) m: N" x! m
  ↑年羹尧3 l3 }& }' I- a9 w$ A- {- C' v
( F  R4 k; A& J$ q, o( c! ^, J: o
  '700')this.width='700';" title="清代名将年羹尧生平与死因">
- s; y+ U0 r' x' U/ I, p" f
  c! t" C" L1 ^1 W% `5 l& z& z  描述:5.jpg
( D' M9 x5 B  e4 w" y# P5 q& ^$ N. O# h3 k$ @
  ↑大清雍正赐平西将军年羹尧青花书法纹缸
' u9 A+ C$ {. _3 L9 s, K/ R. ^% W; x4 J* z5 Q
  【雍正对年羹尧的惩处】4 h8 L# _6 Z9 T
9 ~  z) q/ A* n, N+ z; ^( c8 t( ^
  雍正对年羹尧是分步逐渐进行的,主要分为以下四步。
3 v: t" H1 @) E" }: I) t4 ~1 v2 e0 J; D6 x* p6 f8 d
  一、
- H4 T5 K! [* w* p
6 m* v0 N+ o. R6 k, F& P, a  在雍正二年十一月年羹尧陛见离京前后,此时雍正已作出决定,要打击年羹尧。年羹尧离京后接到的那份朱谕就是对他的暗示。
! Q4 M, i5 a; Q! ?9 c! \; _3 q6 d6 s% w$ O
  二、
: |+ r, o. F( i0 K
; U& v; {0 A7 U  给有关官员打招呼。一是雍正的亲信,要求他们要与年羹尧划清界限,揭发年的劣迹,以争取保全自身;二是年羹尧不喜欢的人,使他们知道皇帝要整治年了,让他们站稳立场;三是与年关系一般的人,让他们提高警惕,疏远和摆脱年羹尧,不要站错了队。这就为公开处治年羹尧做好了准备。
& _. S0 U- Y! ]% w& z1 @7 q! o: q* {# O$ G# b7 i- ^
  三、
# O) l6 Y9 A2 j( K( w6 H  d6 g  j
( [8 t1 y, L8 A& O* P% m" l  把矛头直接指向年羹尧,将其调离西安老巢。$ }; ]9 N9 U! `- C8 P
9 w0 ~7 ?0 b# ?6 Z& d, F9 G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开始公开化。年指使陕西巡抚胡期恒参奏陕西驿道金南瑛一事,雍正说这是年任用私人、乱结朋党的做法,不予准奏。
: y3 H- q7 j4 [8 u- B3 u5 @5 t5 C5 F/ B6 n
  年羹尧曾经参劾四川巡抚蔡珽威逼所属知府蒋兴仁致死,蔡珽因此被罢官,经审讯后定为斩监候;而年羹尧的私人王景灏得以出任四川巡抚。这时雍正已经暗下决心要打击年羹尧,蔡珽被押到北京后,雍正不同意刑部把他监禁起来,反而特地召见他。蔡珽陈述了自己在任时因对抗年羹尧而遭诬陷的情况,又上奏了年羹尧“贪暴”的种种情形。雍正于是传谕说:“蔡珽是年羹尧参奏的,若把他绳之以法,人们一定会认为是朕听了年羹尧的话才杀他的。这样就让年羹尧把持了朝廷威福之柄。”因此,雍正不仅没有给蔡珽治罪,而且升任他作了左都御史,成为对付年羹尧的得力工具。; c2 `1 o2 Z! h  D6 }' _9 s1 X: |
8 V( Y) s% `: h! S# n6 [3 V0 G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但表中字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所以对他在青海立的战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接着雍正更换了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乱。四月,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 ~- r* i( U; W# I' `9 d2 @( |: y' Y( y' o  W) C( m& |9 w
  四、
" I) r$ K9 O6 V) F# V/ H3 h8 B! G; z' n, h- s7 ]
  是勒令年羹尧自裁。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更加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雍正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于当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尧押送北京会审。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其罪状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8 [8 ?9 S2 u; T  {6 ]6 _/ a, d5 J
  g/ J. W% y/ m7 y/ |6 ~( Q; I
  雍正说,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着、名噪一时,“年大将军”的威名举国皆知,如果对其加以刑诛,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难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杀戮功臣的恶名,于是表示开恩,赐其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5 {" F# M% J0 U7 f/ d; E+ ?; M" _% k

- m! h6 k8 }( R) t& b3 r' w  ↑雍正帝( |' C5 S( ]2 E/ x7 ~4 @# r

5 W  X7 E! M* ^* G1 }+ M5 K  【史家评说】
! g/ @& }0 @% Y1 j2 G( l( t0 A! \( N
  凡看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朋友,都一定会对年羹尧留下深刻印象。这位显赫一时的年大将军曾经屡立战功、威镇西陲,满朝文武无不服其神勇,同时也得到雍正帝的特殊宠遇,可谓春风得意。但是不久,风云骤变,弹劾奏章连篇累牍,各种打击接踵而至,直至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92条,赐自尽。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最终落此下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那么,历史上的年大将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要下决心除掉这个自己曾经倚为心腹的宠臣?7 \8 a* L7 l, _: F$ \6 L* g

; W5 A! Q! J2 m( J- |3 \; T- v  关于雍正为何杀年羹尧,史学界向来有争论。有人说是因为年想造反,又有人说年羹尧当年参与了雍正与诸兄弟的皇位之争,雍正这样做是杀人灭口。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些说法:& k  |$ h/ C' w* d8 r3 i

2 F6 w7 R% e6 t. m  观点一:
* R. s3 |% H% `( y/ A! A- f. s" O. O+ A
  认为年羹尧的死是因为他自立为皇帝。乾隆时学者在《永宪录》中提到:年羹尧与静一道人、占象人邹鲁都曾商谈过图谋不轨的事。有的学者也持此说,认为“羹尧妄想做皇帝,最难令人君忍受,所以难逃一死”。而《清代轶闻》一书则记载了年羹尧失宠被夺兵权后,“当时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不谐矣。始改就臣节”。说明年确有称帝之心,只因“事不谐”,方作罢“就臣节”。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充分依据的。
8 E( ~# s" \1 r: u: f  D4 m  j9 `
6 }0 d1 i& K, i5 x2 u1 Z( q7 f  在封建时代最注重名分,君臣大义是不可违背的,做臣子的就要恪守为臣之道,不要做超越本分的事情。0 q' P  l% B8 r! o

0 F& K0 o, `$ d$ M  年羹尧的所做所为的确引起了雍正的极度不满和某种猜疑。年羹尧本来就职高权重,又妄自尊大、违法乱纪、不守臣道,招来群臣的侧目和皇帝的不满与猜疑也是不可避免的。雍正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又喜欢表现自己,年羹尧的居功擅权将使皇帝落个受人支配的恶名,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也是雍正最痛恨的。雍正并没有惧怕年羹尧之意,他一步一步地整治年羹尧,而年也只能俯首就范,一点也没有反抗甚至防卫的能力,只有幻想雍正能看着旧日的情分而法外施恩。所以,他是反叛不了的。雍正曾说:“朕之不防年羹尧,非不为也,实有所不必也。”至于年羹尧图谋不轨之事,明显是给年罗织的罪名,既不能表示年要造反,也不能说明雍正真相信他要谋反。
+ j2 k7 |5 V3 p+ Q0 N1 C: v5 q3 u* o3 }8 k3 C( }7 Z
  从年羹尧来看,他一直也是忠于雍正的,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一直对雍正抱有很大幻想。
9 p0 d( Q  {( h+ z; Z% Q5 _, y  v9 I4 ~" H5 g: m, z
  在被革川陕总督赴杭州将军任的途中,年羹尧幻想雍正会改变决定,因而逗留在江苏仪征,观望不前。结果这反使雍正非常恼怒,他在年羹尧调任杭州将军所上的谢恩折上这样批道:“看此光景,你并不知感悔。上苍在上,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你这光景,是顾你臣节、不管朕之君道行事,总是讥讽文章、口是心非口气,加朕以听谗言、怪功臣之名。朕亦只得顾朕君道,而管不得你臣节也。只得天下后世,朕先占一个是字了。”雍正的这段朱批实际上已经十分清楚地发出了一个信号:他决心已定,必将最终除掉年羹尧。$ v, k/ ^# b8 \- L% g' y& a) |, C

: Y7 d" k2 ^2 p3 K7 T3 ^" f3 t  直至年羹尧接到自裁的谕令,他也一直迟迟不肯动手,还在幻想雍正会下旨赦免他。但雍正已经下定决心,认为使其免遭凌迟酷刑,自裁以全名节已属格外开恩,所以他应该“虽死亦当感涕”,因此年羹尧生路已绝。一个想要谋反的大臣怎么会对皇帝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呢?雍正在给年羹尧的最后谕令上说:“尔自尽后,稍有含冤之意,则佛书所谓永堕地狱者,虽万劫不能消汝罪孽也。”在永诀之时,雍正还用佛家说教,让年心悦诚服,死而不敢怨皇帝。
+ y2 f# q7 B3 A9 Y! h
' D8 d- o$ x! @- \3 o4 N  观点二:$ j. a2 t6 Y& t9 Q! i% \- g

2 w1 W' |: \5 c- @& j  还有一种认为,年羹尧参与了雍正夺位的活动,雍正帝即位后反遭猜忌以至被杀。不只是稗官野史,一些学者也持这种看法。据说,康熙帝原已指定皇十四子胤禵继位,雍正帝矫诏夺位,年羹尧也曾参与其中。他受雍正帝指使,拥兵威慑在四川的皇十四子允,使其无法兴兵争位。雍正帝登基之初,对年羹尧大加恩赏,实际上是欲擒故纵,待时机成熟,即罗织罪名,卸磨杀驴,处死年羹尧这个知情之人。有人不同意此说,主要理由是雍正帝继位时,年羹尧远在西北,并未参与矫诏夺位,亦未必知晓其中内情。但客观上讲,当时年羹尧在其任内确有阻断胤禵起兵东进的作用。
: X5 ~8 {; e* L- }2 I& o- p" h) o  g
  关于雍正帝篡改遗诏夺取皇位的情况,许多着述都进行了阐释,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也有系统归纳,此不赘言。各家说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雍正即位一事,确实疑点很多。而他即位后,又先后处置了原来最为得力的助手年羹尧和隆科多,让人更不禁要怀疑这是做贼心虚、杀人灭口。当然,这只能算是合理推定,尚无铁的资料作为支撑,所以,这种怀疑套句俗语说就是:“ 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 f' w' q$ ^% t9 R/ ~7 e2 R  j5 N
* P0 L. Z6 }3 v6 P  我们暂且抛开雍正决心除掉年羹尧的真正动因不说,从年羹尧自身而言,他的死确实有点咎由自取。他自恃功高,妄自尊大,擅作威福,丝毫不知谦逊自保,不守为臣之道,做出超越臣子本分的事情,已为舆论所不容;而且他植党营私,贪赃受贿,“公行不法,全无忌惮”,为国法所不容,也为雍正所忌恨。这就犯了功臣之大忌,势必难得善终。所以《清史稿》上说,隆、年二人凭借权势,无复顾忌,罔作威福,即于覆灭,古圣所诫。* @/ x% y! i" x8 [

& Z0 }, E3 s+ H# {2 e$ c  值得一提的是,在年羹尧死的时候,雍正还派人给年羹尧留下一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g8 l; a; ?# H0 e
* o' e; F) H/ S" e9 \'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