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物品器具 乐器之胡琴

0
回复
46
查看
[复制链接]

7469

主题

13

回帖

7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01
发表于 2021-1-15 21: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乐 器 之 胡 琴3 M0 p' ]% b+ _% O6 x4 Z. ]1 p1 V
4 Y& [6 A/ O" Y
  胡琴, 琴类一种,因为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古代汉人称谓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从北方传过来的琴,因此而得名。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后有同名人物,在该领域有一定贡献的有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胡琴等。
8 }( T4 C( p4 J% u
5 h- M1 H. f$ Z$ g& {9 t9 }$ k  胡琴,又称乡胡、稽(同奚)琴。历史悠久、形制古朴。发音柔美,音色动听。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唐宋时期的胡琴曾传入朝鲜。朝鲜成伣编《乐学轨范》(有1494年序)载:“……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按用左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 C9 U( r, B6 @" Q7 M# v) w

% I  j4 a) s5 S' L. H  现代胡琴,全长60厘米。琴筒木或竹制,有半圆球形和长筒形两种。前口蒙桐木薄板。琴杆木制,琴头呈弯月状、无饰,两轴置于琴杆上部右侧、与琴筒呈平行,轴顶旋成葫芦形。张两条丝弦或钢丝弦。五度定弦A、e,音域 A—a1。0 m3 q* O  G& P! r$ v4 f

' A3 y$ _( {3 p  历史3 Y0 o' f' o0 d5 j  E
/ Q$ I! T7 _0 d3 S' s2 a" i
  胡琴在唐宋时期,既是拉弦、又是弹弦乐器,两种演奏方法兼而有之。4 \3 K+ m; q# w8 c

5 q/ O3 j8 ?% K  唐宋两代,胡琴正处于由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过渡的时期。
$ t% u, U0 J4 J/ M. l
4 [1 }6 E5 E5 L2 S9 d, g" O. j  宋代的胡琴又称稽琴。稽琴在北宋之时,仍靠弹拨琴弦来发音,而不是轧弦发音的拉弦乐器。* z2 t. o$ z) f0 y
8 k' h- R4 X  M/ ^' L& f+ n; P6 a
  宋代稽琴仍处于由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的过渡阶段。% D% _  G' L3 Y$ w+ f  `  g) i: h
4 l) k/ U' x$ J
  宋代晚期,中国北部边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以马尾作为弓毛拉弦擦奏的乐器了。& W: ^9 Q2 o1 R: W! R/ X2 ?. y
4 D- [: Q1 G" W, a9 p6 T: z" e: V
  明代,胡琴类拉弦乐器随着戏剧和曲艺的兴起而有所改进和发展,演奏形式也多种多样。. D9 g5 m/ Q7 a5 Y
+ N1 F5 ?$ D7 S5 F
  清代,胡琴用于宫廷的瓦尔喀部乐和庆隆乐中,而前者还要使用四件胡琴演奏。! _% a7 K  K, I  ]/ _) y8 G, F

$ y$ Z7 v4 s0 f6 t# b  制作工艺
( `0 S  j, @' }
' U' j& ^& [1 s2 h8 k  胡琴的制做工艺非常讲究,历代的制琴工匠均采用长白山一带的木质和木纹均特别好的刺楸木做振动面板,用内径10厘米的毛竹做琴筒,用蚕丝做琴弦,用马尾和细竹竿做琴弓子。* _8 y2 K2 d2 z  o0 k

1 Y! R1 I, H, l  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和创新,逐渐用梧桐木代替刺楸木做振动面板,用钢丝代替蚕丝做琴弦。4 c7 D: q9 S4 }" B) y

# U$ P( j+ S9 N  弦,琴弦的两头各固定在琴头和琴尾,在琴头有弦枕。13根琴弦用码子支柱,琴头可以左右移动,调节音阶。: J' o) V7 H: B' P. Q
2 b' H; K; ~; E. _. l' x
  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因此,伽倻琴弹唱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传统的胡琴,形制与汉族的中音板胡较为近似,但琴筒不使用椰壳。它由琴筒、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全长80厘米~84厘米。琴筒用竹筒或木料制成,多使用毛竹或花梨木、色木制作,有长筒形和半球形两种,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方孔,筒前口蒙以桐木薄板为面,筒后口置音窗或敞口。琴杆又称立竹,原多用生长年限较长、竹节较多的乌斑竹制作,以较粗的竹根部位作为琴头,琴杆上端随竹节自然向后弯曲,呈锥形倒向插入琴筒中。弦轴又称周兜,为木制圆锥体,两个弦轴呈横八字形插入琴杆上端,较粗的轴顶部位用于张弦。最初不设千斤,只琴筒面板正中置琴马,张两条较粗的丝弦。琴弓用木制弓杆,两端系以马尾为弓毛,夹于两弦间拉奏;现在的胡琴,琴筒多呈长筒形,仍使用毛竹筒制成,琴杆改为用花梨木或色木制作,杆的上端呈弯月状向前或向后弯曲,两个弦轴改为从前方平行插入琴杆上端,轴顶张弦部位旋成葫芦形,也有的弦轴是从后面平行插入琴杆的。! W. P' G9 [, Y

- k- J! m# |- ]% v  演奏
  }" _$ {, I# ]" P/ s9 |( }8 _4 ^1 [; }! Z/ T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关节弯曲处按弦,右手用五指握弓或拇指、食指、中指握弓、在两弦间拉奏。
7 Y* v6 F& N/ a2 k/ K
& b& P& J7 R# N  历史意义4 s" \0 n% A. i3 }

. l6 R4 ?! m) q" Z4 m1 q5 K  胡琴是朝鲜族人民喜欢使用的一处弓弦乐器,相传是中国宋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创造的,故面得名。胡琴能机动灵活地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几乎就是语言声腔的再现。 胡琴的制做工世非常讲究,历代的制琴工匠均采用长白山一带的木质和木纹均特别好的刺楸木做振动面板,用内径10厘米的毛竹做琴筒,用蚕丝做琴弦,用马尾和细竹竿做琴弓子。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和创新,逐渐用梧桐木代替刺楸木做振动面板,用钢丝代替蚕丝做琴弦,演奏方法也有了改进,由“抓弦奏法”改为“手指按弦法”,同时汲取了小提琴的演奏手法,使其演奏效果更佳。 胡琴历史悠久,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民族文化遗产遭到践踏,胡琴艺术也被中断。新中国成立以后,延边朝鲜族人民的胡琴生产和演奏艺术又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许多朝鲜艺术家在国内外艺术舞台上表演的胡琴独奏,受到中外人士的热烈欢迎。 胡琴琴弦的两头各固定在琴头和琴尾,在琴头有弦枕。13根琴弦用码子支柱,琴头可以左右移动,调节音阶。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1 U" l) m/ q! U

7 B( [% O! M$ V6 ?6 N5 P  胡琴类乐器及其配件
, S% Y' s1 U) Z5 v, M, V0 n) t0 e) B& X! s
  1、中国民族乐器之首——二胡。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作为胡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二胡在全国各地区的使用达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在民乐团中是主要的旋律乐器,在几乎所有的地方戏中都使用二胡作主奏乐器,是很多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和主奏乐器,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刘天华将二胡推向艺术舞台至今,二胡的演奏水准和二胡乐器本身的品质突飞猛进,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之首。
1 N2 ^, B) Q2 q7 J: l& r( s
$ ^- N$ U7 F7 L9 c4 v+ N  2、二胡最早的雏形——奚琴。奚琴是隋唐时期居于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少数民族奚部落所使用的一种乐器,奚琴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国最早的拉弦乐器,胡琴类乐器的鼻祖。唐代奚琴传入中原,当时称为嵇琴。唐宋时期的奚琴(嵇琴)有弹弦和轧弦并存的演奏方式,后来逐渐演变发展成为用马尾毛制成琴弓来拉奏的胡琴。“胡”是中原人对游牧民族的泛称,同时表明这种乐器源于草原,后来汉族又根据胡琴的两弦称之为二胡。% ?+ H( V& F: |# d7 ?2 o
7 x+ P) m0 l( Y, b/ H# _
  3、关于二胡最早的文字记载和图片资料——宋代陈旸的《乐书》。该书自宋神宗熙甯、元丰(1068一1085)年间开始编纂,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完成,历时近40年,文图并茂、规模宏大、卷目浩繁(共200卷)。其下篇(96一200卷)称《乐图论》,有关乐器的论述不仅有文献依据,尺寸规格,而且有540幅插图列于其间,使人一目了然。《乐图论》裏记载了一种和二胡相似的乐器“奚琴”并附有插图:“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从插图看,奚琴没有千斤,二个弦轴与今天的二胡方向相反,琴杆上节点突出,好像是用竹杆制成。琴筒与今天的二胡基本相同,琴筒上蒙的是蟒皮还是木板,从插图上很难判断,但琴码俨然在目。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关于二胡最早的文字记载和图片资料。! ]7 a2 {  u8 N8 _5 ]" {

* _$ _6 K, U9 S  4、最早记载嵇琴的文字——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诗》:“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过。”
0 G0 Q' }8 L, ~2 n
% X" M  T5 p9 W5 d# B; i  5、最早记载“胡琴”的文字——唐代大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军置酒饮客归,胡琴琵琶与羌笛。”但许多人认为这裏的“胡琴”不是指二胡的前身拉弦乐器,而是指由胡部所传入的弹拨乐器。& l( w# k. n* `2 T6 {

+ n9 @6 W$ F6 }9 K2 ]  6、关于马尾胡琴最早的文字记载——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五记自作《凯歌》其三之中有这样的诗句:“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忧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
; z* t0 B: ~; ^! ^& _; \$ x& ~7 j1 j0 B$ {3 `/ g7 Z* C
  7、最早进行二胡型制改革的人——周少梅。20世纪初,江阴顾山镇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在常熟周万兴胡琴店周荣根、陶洪茂技师的支持和配合下,将二胡的琴杆增长至90公分(现在二胡的内弦转轸为那时的外弦转轸位置),改选瓜子蛇皮为琴膜,琴筒加大,更换琴弦(将内外两丝弦都加粗,定弦的音高也随之降低了三至四级音),配置软弓等使二胡的音量、音色有了很大改进。! W& q1 p' v3 [5 n# L/ F

6 N3 w3 M9 }7 a- c1 \; ~4 V  8、二胡生产加工历史最早的城市——苏州。苏州是我国民族乐器制造业的发源地,其乐器制作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南宋时期已有乐器作坊,而且从家庭手工业逐步演变到了专业化的作坊生产,出现了专门以制作乐器为主的一条街。到清康熙年代,苏州的乐器制造业已繁荣鼎盛、饮誉全国。乾隆年间,“苏州即有数户人家,主要产品是鼓、笙、笛箫、胡琴等”。嘉庆初年,苏州的乐器制作已颇具规模,建立了民族乐器行会组织,统辖江浙一带乐器店行。同治年代,“金石丝竹,无不具备。”。
. y! z; B+ P3 k8 ~, ], E! J0 t1 c6 [% q' E3 ^3 g2 r
  9、最早的月弯头二胡和逥纹头二胡——20世纪30年代,着名演奏家蒋风之设计了顶部呈半月形,琴筒为六角哑铃式的二胡,这就是解放前被称为“蒋氏南胡”的二胡。周万春乐器号店主、着名民族乐器制作师周荣庭(1907~1975) 根据蒋风之、陆修堂等人的要求并协同探讨,制作了洋山柄头二胡(现月弯头)和逥纹头二胡。
2 F5 w5 K8 ]" f- o. P
+ A3 {6 d5 V  x7 ?' |* {8 N% Z  10、二胡“宋官帽”琴头和“大叶千秋”琴头的创制人——台湾“糊涂二胡工坊”制琴名师涂明顺(自称“糊涂”)。. y6 g: K+ \" F- O6 t, J
! D1 a! u5 U& ^. [' P
  11、直边蛋型筒二胡的改革者——熊正林、封明君。改革时间:1973年,特点:音量大、高低音平均、音质纯正、统一。* |) _, M" Y# h- k

0 E  x3 P' z( g& [+ p) o  12、电子变音二胡的研制——1987年,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群众艺术馆王占英发明成功“电子变音二胡”,获得国家专利并获省第二届发明展览银奖。同期研制成功的“WII—38型、W II—46型电子变音胡琴”、“效果器”、“两用电二胡”等系列产品获河北省文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电子变音二胡用新振膜取代了原二胡所用的蟒皮,通过音色转换开关控制可演奏出二胡、高胡、中胡、京胡、京二胡、坠胡、马头琴、大提琴等效果。该产品已被《二胡艺术概览》、《中国乐器》等书收入。: e. D/ T" t& M0 O
6 a/ u+ h- K# q( c: N1 B: i
  13、加弦二胡的研制人——河北师范大学卢俊德。该琴特点是弦多于等于3根,相应地轴子、千斤、码子都有改进。为了不致因弦多影响演奏,将琴杆下部由直形变为弯形。为了保证音质,将琴筒改为扁不等八角形,其顶点可连为蛋圆形。1988年6月获得国家专利。
* J6 d2 |, h( c' `' [
. k- _& ^6 q  p) m4 d4 H4 p  14、两用胡琴的研制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平机器厂劳动服务公司装卸队徐国柱、马修身、沙广英、徐国权。两用胡琴是在原二胡基础上,在调弦器的螺杆外穿有一头带外螺纹的套管,在琴担上装有连接琴弦变换装置的连杆,在琴筒上装有变换高胡和二胡琴弦的变换装置,在琴筒内装有带蒙皮的小筒,从而使一把胡琴获得高胡和二胡两种音色。1988年10月获得国家专利。/ m! b. K- Q0 ?& E7 M- A5 ]
& r' H7 r( Z  w2 B; c
  15、“能演奏和声的二胡”的研制人——浙江省扬州市歌舞团孙恒柏。该琴特徵在于千斤上有两对可同时分开或并拢的琴弦爪,每对琴弦爪都含有一只固定爪和一只活动爪,二胡弓上的马尾是双股的。在不改变现有二胡的基本组成结构情况下即可演奏和声音响。演奏单声部旋律时,只需将该千斤上的琴弦爪并拢即可。1989年12月获得国家专利。# [4 M5 k) m5 V% f

. m4 v8 _( |7 P9 i  16、内调式人造蟒蛇皮二胡的研制人——北京提琴厂退休工人李培俊。他的这一产品1998年获得国家专利。& t1 W: q5 u7 d5 [& r/ O- {

' P$ L' S7 S/ m9 R( Q  17、“陈式二胡”的研制人——陈宝田。这种新式二胡是由中国音协二胡协会副秘书长陈宝田发明的,筒内置两根长短不一的竹风管,并在筒内壁粘有方锥型及园柱型的阻音块,据介绍可增大共震,改善高低音之间的音量比例及内外弦的音色。) a$ X) C- w1 T; _+ @$ h

' I6 g/ k7 F" x! R  18、瓷胡琴的研制者——1985年,景德镇几位专家由“击瓯”产生联想推出了以瓷盘为主要材料的新型民族打击乐器“瓷瓯”。1991年他们又研制生产了瓷二胡等16个品种18件(套)的瓷系列乐器。陶瓷二胡为景德镇青花瓷艺,由纯手工制成,可奏出具有金属般质感的美妙音乐。+ V  _2 L; k: ]# m7 e5 v: q' H3 O8 G* p
( Y' S& m# \# ~9 z% e
  19、包头市东河区的个体经营者马可夫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用普通玻璃做二胡,二胡通体都是纯手工玻璃的,琴皮选用塑胶薄膜。5年裏他不仅做了30多把普通玻璃二胡,而且还将传统二胡进行了大胆改进,制作了反拉胡、中置胡、漫瀚胡、宽音域胡等五种创新二胡。
# @7 o, X$ h" a6 g/ I' k  r2 K) G* K' q8 ?* N) R6 o1 \
  胡琴名曲的首演
0 i% J- S; T. x$ t, x/ v" ^  @4 v+ r  M. V9 c
  《二泉映月》(南管版)2004年12月25日王明华在台湾首演。: B+ v5 X: C5 K+ F6 B& e- O

& v9 y' n$ Q+ W6 o: j6 f* I  《冷山》(刘学轩曲)——2004年12月25日王明华在台湾首演。' r4 G) m/ g3 n+ h: x7 S6 o0 Y* H

& d9 H+ f6 _3 K$ ^. K* ?  《向海》(武满彻曲,中胡版)——2004年12月25日王明华在台湾首演。
$ _: @# g+ K. l  {' k. S$ }
( v) |9 \- w- B( t  j; S( m0 Q1 n3 i  《图腾》(李滨扬曲)——杨雪2005年12月17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首演。
4 i7 P/ d9 @' L- r. x" V% Z0 R  b6 {7 h2 N& q
  《秋韵》(王建民曲)——2000年12月李源源在韩国、日本首演。! l- a6 d* T5 X: B4 E: E+ E

9 H  u8 M7 f0 y5 Q2 w  《在草原上》(朴东生曲)——1956年由彭修文试奏并录制了唱片,1957年项祖英在上海首演。; ]0 O5 a; v8 [0 n$ g1 q+ p) W

0 }* I* B. ~  w/ A  《酒狂》(陈庆恩曲、编曲)——2005年4月29日黄安源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首演。- V" ?4 ?3 ^! D0 {
: E! |* ~" R! M( C. h& V
  《弦语寄情》(高胡、二胡与乐队,阎惠昌曲、编曲)——2005年4月29日黄安源(高胡)、黄晨达(二胡)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首演。
8 b) X: m  ]# P+ t4 t1 e* Q
( d( P1 [' l$ w  《梁祝》(高胡与二胡协奏曲,何占豪编曲,黄安源移植)——黄晨达(高胡)、黄安源(二胡)首演。" c- y) M" p$ o

) o7 F" ]2 o* J; C1 W& @+ I/ c4 l  《鱼尾狮传奇》——李宝顺首演。
4 q- u$ M) m) Q# z8 t* D) }
( ~6 T7 _- v# o$ _; Y$ w  《美丽的塔什库尔干》(丁鲁峰编曲)——70年代丁鲁峰首演。6 {3 A/ E7 P% {% W& l5 h
, q+ l# m7 B, t9 v$ ]: n( y8 Y2 f
  《山地印象》(关乃忠曲)——1991年丁鲁峰在台湾首演。) O8 f5 |) b, J

/ u" H# P$ X! y/ Q4 O  《春到田间》(林韵曲)——粤乐名宿刘天一于20世纪50年代首演。
  e. X( E% G5 n$ H# I5 P8 q  a( ^7 l$ R, h* ^; P
  《第一二胡协奏曲》(刘光宇曲)——1995年刘光宇首演。: c; u+ f- Q* @& R; |3 }
' k' p# Y" q9 v- m# u1 d/ T6 Y
  《蚂蚁》(刘光宇曲)——21世纪初刘光宇首演。
) c0 p; ]; a4 C6 }! \; q0 i) C
  《雪山情怀》(刘文金曲)——2006年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林朝辉首演。# \) }* I" r, J; Q" N) {9 M7 I
, S0 f; j: ?9 p8 N2 `1 H5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