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

0
回复
114
查看
[复制链接]

7469

主题

13

回帖

7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01
发表于 2020-8-16 13:40: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陇西李氏5 {+ i$ [6 P! z1 u

7 |. ?# Q0 [" h; T% v" ^( @- f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1 x! ]( f, A0 X+ z

( J3 g- R' J; g. A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 b. A  A5 p' n7 ]
& I/ X% n/ r4 A' X  二、赵郡李氏" b- s0 J8 }* y' [

# R2 R0 g# V" o# U0 ?* Z; _7 E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6 E& b; H& b/ j+ {# z5 ?# I; P' E2 j; F% N; v3 @) W
  三、弘农杨氏+ j0 f! P9 ?0 O" d4 @/ s  X, k
4 H4 ]& R, P% x$ j
  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着名的莫过于以“四知”而着称的“关西孔子杨伯起”。据《后汉书》所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为当时之大儒,少时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称之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曾隐居于湖州数十年,五十岁,才开始为官,后多次升迁,官至太尉。曾在赴东莱太守任上,途径昌邑,时任昌邑令的王密乃为其所荐,听说杨震路过昌邑,就前往拜见,到了晚上临别之时取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到:“我了解你,你却为什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劝说到:“天黑了,没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的走了。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因为官清廉,不接受馈赠,所以子孙过的很清贫,经常要以步代车,而且无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为他们置些产业的,但杨震却不答应,说:“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 a( U4 k8 `9 [6 s) H
$ `5 w2 ?, e) p+ g  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皆博学而清廉,《后汉书》云,“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遂“为东京名族”。( M# i7 F* i/ A4 u+ h7 a$ b$ J+ l
0 l. _: n  D; G  x, f, r
  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门额,遗风至今可见。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更是把杨氏地位推到了巅峰。北宋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精忠报国,抗辽卫国,一门五侯,名垂青史,可谓是弘农杨氏的落日余晖。
* C2 ^" e5 y: a! s3 s2 \8 @
9 `) d& F) u( ^4 F0 d  四、太原王氏6 X" x$ ~% k4 w# G5 `0 I
1 L( d! r% Q' o* c  O( G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着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4 \! Q( r1 x6 p. ~! j- j7 t& V
, e  W4 M1 H7 G' P) z  五、琅琊王氏/ ?7 D1 a2 j4 w2 X- q
4 ~5 e. z  c* R% m3 c
  琅琊王氏是王姓显贵的代表,自三国到唐代七百年间,琅琊王氏世代鼎贵,天下第一,不仅有王祥这样流芳百世的孝子,而且还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宰相,对中国社会的安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为秦代名将王离之后,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第一望族”,相传司马睿一度欲与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员一度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琅琊王氏在汉唐间担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两朝而重复者外,实际有宰相共九十二人。任相时间,以东晋南朝最为集中。当时,正是琅琊王氏家族作为侨姓首族的时候,仅宰相就出了九十余名,实际上是古今中外所仅有。因此,“公侯世及,宰辅相因”,也就成为其家族特色。所以,南朝人沈约评价琅琊王氏说:“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如王氏之盛者也。”历史上郭、何、桓、张、袁、杨等姓也有鼎贵一时的家族,但与琅琊王氏相比,都远远不及。琅琊王氏千年历史上的蝉冕交映,公兖相袭,不仅南朝以前没有任何家族能比,即使在隋唐以后,也找不出第二个家族。着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身于琅琊王氏。有盛必有衰,南梁侯景之乱时,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一起因拒绝联姻而被侯景族灭,从此消失。
4 I3 ?' G5 G1 k) c* x1 Y" B: e5 P0 Y9 v
  六、陈郡谢氏
0 b6 D; G" M. r& E0 y+ `
5 P! \" `& m3 j5 U& `  陈郡谢氏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继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颖川庾氏及谯郡桓氏之后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2 _" O/ |& k& g- {( w" o* f
& \% u3 f/ R7 `) ?7 P  陈郡谢氏起初只是一个普通士族“谢氏虽为江左高门,而实自万、安兄弟其名始盛。谢褒父衡虽以儒素称,而官止国子祭酒,功业无闻。……后来太傅名德,冠绝当时,封胡、羯未,争荣竟秀,由是王、谢齐名。”到了谢尚时期,尚有求婚诸葛恢被拒之事。直至谢万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后,方才开始崛起,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陈郡谢氏的主要功绩为淝水之战之中以少胜多,保住了东晋。淝水之战之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但仍旧保持了最高门第的地位不坠。自东晋至梁朝(317年-557年),谢氏共有12代、100余人见于史传,其门第之高,连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借助于他们的影响力。谢氏拥有大量资产,子弟也大多才华出众,被视为士族领袖前后两百余年。侯景之乱时,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一起因拒绝联姻而被侯景族灭,从此消失。南北朝显赫一时王谢两家没落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游金陵时发出如此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读来仍让人不胜唏嘘!
6 n' D4 `; q# f. z* U
5 j; ]1 h, j5 |' `9 Z  七、清河崔氏
  {1 f( H3 x' f% F. }
5 k( @: T/ J& ^0 G: }0 E  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着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吕尚。吕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 B- ~" F% r3 k9 r' }, D+ W$ s! u/ I3 |  \4 X: \
  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齐国的卿大夫,其九世孙崔杼,为齐正卿。崔杼曾立庄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后分支繁衍,人丁兴旺。自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或称“崔、卢、王、谢”,或称“崔、卢、李、郑”,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宋代的《广韵》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着名大族,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宏,司徒崔浩,经学家崔灵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唐代有诗人崔国辅,崔灏,崔护,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达27人,地位显赫一时。
0 r' s6 e& X9 |! h' f; ?3 h2 l, g
  八、荥阳郑氏9 |( y1 Q( |+ z! H+ x; L

& G" D$ M0 ]& y- D5 T, z  荥阳郑氏源自古郑国。春秋末郑国灭亡,公室子孙迁他地,但均将国名冠于名字之前。此方式称为“以国为氏”,形成郑氏之姓。后世郑氏族人在荥阳大发展成为望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南北朝时荥阳郑氏中高官累世不断,荥阳郑与清河崔、范阳卢、太原王并为中国四大望族。唐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书、侍郎、节度使等更多。声望达到鼎盛,其先贤或勤政于朝堂,或教化于州郡、或建功于边陲,都为社会经济文化作出贡献。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 L# m7 @# B# a  Y' X+ s4 ^4 O2 E! I; v0 \+ B
  九、范阳卢氏
( W+ i+ y2 v4 p/ g: I; T0 f
. R$ R8 c- i8 V+ H# a) l5 L  卢氏历史上自称来自范阳,涿州(郡)或幽州。
. H# z: j% K' X- I2 p( f5 ]+ e
( P/ T! E0 R$ t  x/ h  十、太原温氏' ~! y: l" |: [. A( _* f

9 `0 f+ n8 z6 O# t; E  温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于,周成王之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给他。其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晋。之后晋公族受封于河内之温(今河南温县),因以为氏。晋大夫郤至食采于温,号温季亦以为氏。西汉功臣温疥封茕侯,疥孙何始居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L4 r) }3 `) t& L6 y: n& M5 n

* N  K% h8 w3 Y  太原温氏家族的历代名人有:东汉邹平侯温序、北魏凉州刺史温恢、南朝光禄大夫温羡、南朝大将军温峤……最为着名的是初唐温氏三杰: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兄弟三人。温氏三杰俱为卿相之才。高祖李渊镇太原,厚礼之,李世民更是与之交情甚深。温氏三兄弟辅佐李氏父子,太原首义,平刘武周、荡突厥,西征南伐,立下了汗马功勋,为初唐开国名臣。温大雅被封为黎国公、礼部尚书;温彦博,被封为尚书右仆射,陪葬太宗昭陵;温大有为中书侍郎、清河郡公。温氏三杰的后人如温振、温挺、温佶、温造等多为唐朝的公侯守吏,其中温庭筠为唐末着名的“花间派”文学大师。
$ a1 U7 T5 z7 Q3 g4 E7 F- t1 D( B2 g4 f! b4 p/ v
  太原祁县温氏望族,人才辈出,数世昌盛,从汉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或才华横溢的诗画巨匠。如此兴旺之族,中华文明史上寥寥可数。温氏家族是皇家最宠幸,百姓百官争相攀附的门第之一。连唐文宗都感叹:“李氏君临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联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温等望族联姻的人还少。”由此可见温氏的社会地位,丝毫不逊色于皇族李氏。
  {" }: W# D+ p# H. j8 O, r% C1 ?6 E  e* o
% a# v2 V$ D! H: Z9 x1 J  中国“宰相村”即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距县城25公里。
4 J) t" Y6 m, N8 ^. v, m; n9 p. W* y! \3 H5 E! I; S# Z
  《裴氏世谱》中赫然记载着: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 1994年新华社社长穆青来到裴柏村,题写了“裴氏碑苑”,他说:一个村子出了59个宰相,可以称为“宰相村”了。这就是“宰相村”称谓的来历,从此“宰相村”三个大字就被写在村口的墙壁上。$ n- g+ I1 A, Q* A& S

! J  ^! C/ B2 \* R. ]) E  彪炳史册的辉煌
  u! p" i9 _$ {6 y- c  w& J6 x+ v& `- E9 r/ A6 [2 g6 `+ m3 h
  据史料载,裴柏村地处左邑桐乡之东,峨嵋岭之阳,凤凰塬之阴,以其柏材茂盛,而称为裴柏。遥望村东,董泽映翠,十里荷香,乃舜时董父豢龙之所。仰望村西峦峰突兀,群岭环抱。的确是集天地之灵秀,沐日月之精华。尤其是村南“凤二岭”上巍然屹立着一株千年古柏,村里传说每当晨曦升起的一刹那,其上端便飘然而至一位白发老者,安然注视着裴柏村的田园与村舍。这一传说给裴柏村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 d" U8 L/ T7 M* @7 F% ~. J
0 m: O" F8 @: u5 n5 c5 C8 r  一道叫凤凰垣的岭子由东南方向包围过来,它的对面,则有呈弧形排列的九座小山包环拱着,人送雅号“九凤朝阳”,而中间那块被隔离出来的平坦沃土,也就成了古代相学家眼中的“风水宝地”:完整而不封闭,独立而又自然延伸;据说是吸纳了来自关中、帝都长安,乃至有仙人居住的终南山所凝聚起来的“王气”、“仙气”,注定要出具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的大人物来。裴柏村阴阳交合,占尽地理,成为风水之主。也许正应了相学家、风水先生的“预言”: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周孝王时,裴柏的人才开始往西走,汉唐以来,终于走出了裴秀、裴寂、裴炎、裴度为代表的五十九位宰相、五十九位将军,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吏更是多达三千余人,裴氏大家族成为河东大地上尉为大观的名门望族。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8 x2 a  y  X8 I) x- U5 O5 M" G; Q* M- J+ J
  早在宋代,名相司马光说:“闻喜士大夫之林薮也”;大文学家欧阳修对裴氏家族给予“天下无二裴”的评价,这几个字不光被写在墙上,还刻成了石碑,立在裴晋公祠大门右首。仔细品味这句话的含义,一则是说天下裴姓都出自山西闻喜一系;二是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姓氏能出其右。曾经辉煌两千余年的裴氏家族,如滚滚东逝之水成为过去,但裴氏家族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出独特的“裴氏文化人才奇观”,留下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s1 u/ J# P4 o% i  q- J! O
7 _6 Z# Z2 F3 M3 e; k6 p! T* j6 n
  裴氏人物# d3 t' L: |4 V9 o) z* v% G
8 ?6 b2 {0 X" h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创造性地制定出“制图六体”的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所着《禹贡地域图》18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着。他被誉为“中国制图学之父”。- q& R& ^. z/ n" a
- Z  ?- y  x. L! E( y6 h4 h
  一代贤相裴度,更是世代传颂,名垂青史。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的名字完全可以与唐初的名,相魏征等人相提并论。他从青年时代便胸怀壮志,正气凛然。其一生的最大功绩就是竭尽毕生精力去一次次地削平藩镇割据势力,特别是在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中,立场坚定,力挽狂澜,功绩卓着,使唐朝又一度取得了统一,出现了“元和中兴”的政治局面。淮西之乱平定之后,唐宪宗封裴度为上国柱并晋国公。后来由于奸臣构陷,裴度三起三落,几度入相,几度出藩。裴度为相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诗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撰写诗文颂扬他的功德。他的一些事迹,甚至被编成传奇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4 e, }0 ]6 |0 R2 H! H  v: s: h0 ?/ I; J2 e; j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马因、裴子野,皆以治史享有盛誉。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65卷、博采群书,史料翔实,流传千古,开注史之先河。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马因为司马迁《史记》作注,写成《史记集解》80卷,流传于世。他的孙子、裴马因之子裴子野撰写编年体《宋略》20卷,其叙事、评论都超出了沈约所着《宋史》水平。二着均影响非凡,永垂后世。* O( Z0 l6 m  S* ^: z  M
4 N; T+ z9 ?2 W. a3 X$ d7 H
  在我国的历史剧中,表现裴家的戏剧就有好几个,像《游西湖》、《李惠娘》、《裴恒遇仙记》、《白蛇传》等,演的都是与裴家有关的事。名剧《白蛇传》里的法海,是唐初政治家、书法家裴休的儿子。历史上的法海,本来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说出世后,法海便成为反面人物了。
- }, F2 v5 W! O
. c; \$ g, V) S: ?* {  裴氏遗迹$ C, T. ?" ^/ k' n0 A

3 x4 X, z( V/ r5 a+ L% O+ ]3 Z2 K# ]  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历史遗迹很多。裴氏祠堂又称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晋公裴度,字中立,爵封晋国公。现晋公祠正在重建中。* A; u9 P# H% e7 s7 g' b2 n

6 d) B$ V) E7 K) q& P6 H- G  裴氏碑廊,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568),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裴镜民碑》,由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楷体,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着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此外还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谱序碑17通,为氏族遗物之精华。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9 n. d5 F: d8 E7 X+ ~
2 U( R5 _) p9 `+ M  裴氏墓冢在裴柏村东五公里的凤凰垣。当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现今虽大多平夷、被毁,但仍可观其概貌,有的墓地还存有石碑。
# }/ {* j' I& m! G3 t5 |3 K/ C
1 Z- ~+ [' S- @  长盛不衰的玄机1 j& A5 V; r/ D$ T9 A

+ T* T: z  `) w0 J  一个家族,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长盛不衰,无疑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 v4 Q% X, v- U$ \) q( b* I) \0 q$ L+ k" T6 X3 s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玄机: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裴氏家族在各个朝代共出过驸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等95人,建立了与各王朝帝王之间的血缘裙带关系,从而形成世袭。但谁家要想与帝王结亲是要有资格的,首要条件就是你必须要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同时还必须在某一方面具有令帝王看重的优势。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兴盛荣昌达两千年之久的裴家来说,只靠联姻世袭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一点是自强。“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能进入宗祠。可见裴家对后代的要求之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在裴家族规中,凡干过下贱职业的人,被定过罪的人,不光不能进祠堂大门,连家族里的祭祀活动也不能参加。这虽然是封建家族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但可以想象,一个家族,如果普遍形成了一种向上的风气,对后代的激励该有多大。
  V0 X% d  M' a, R  ~- q8 I# Q2 x# X! e1 P% c. g8 x
  随着今年诺贝尔奖的揭晓,让不少国人兴奋的是,化学奖得主钱永健是名华裔,而且是鼎鼎大名的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于是,钱氏家族又一次引起大家的注意
1 M0 a( s! L) f% I
4 ]3 Q+ o  Z+ b8 r5 C" z  只有极少数中国人知道Roger Yonchien Tsien 是谁,虽然这个美国人已经轰动全球,他的事迹也让许多中国人引以为傲,但中国人所熟悉的只有他的中文名字———钱永健。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又一个华裔。  m! E6 C0 R  Z/ y9 t
  C% T" n% X% K
  李最欣说:“除了华裔血统,钱永健跟中国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关系。他虽然一年前回了中国一趟,在杭州也转了转,但他却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不会说中文,接受的也是西方的教育。”  n4 H1 i. t1 z; m- B& W) F9 `0 P+ f
# r  B$ P8 E" H. a  o3 [# d' B
  但是,钱永健却跟中国一个延续千年的名门望族有关,《百家姓》中的“钱”氏。他是中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从族谱上来说,他是吴越钱氏的后人,钱王钱镠第34世孙。而让人吃惊的是,历史上吴越钱氏人才辈出,以近代为例:钱穆、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正英、钱其琛……都是吴越钱氏的后裔。0 S8 W, [8 ]2 C  M  v

/ E0 V; l$ K$ }  浙江大学吴越钱氏研究所所长李最欣介绍说,据目前的粗略统计,吴越钱氏的后人中,仅当代国内外科学院院士以上的就有一百多位。钱家子孙遍布世界五大洲,除此之外还出政治家、文学家……说他们是名门望族可谓实至名归。
! q' P! g0 p, ^( ]- O2 B
2 T+ A6 c5 K) k9 V2 s  人才辈出
6 t( Q  L7 g( T+ A2 }! C6 |1 j
1 z/ \8 R0 P% I4 f2 f  吴越钱氏的辉煌从唐代之后的五代十国开始,吴越国王钱镠(公元852—932年)被认为是钱氏此后延续千年辉煌的奠基人。从此,钱家就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小视的大家族。
  ~1 W1 C9 `( r- p
4 N. T$ s" y, c9 |* }( W% s( h  北宋时期,钱氏家族出现了大才子钱易,他17岁考取进士,时人称他“有李白才”。宋代一朝,钱家还出了进士钱昆,他官至秘书监。据历史记载,他善草隶,能诗赋,有文集传世。# [+ l0 q. d7 c5 Q, }
  ]$ u3 g1 v' H# k/ D+ @. e
  到了明代,出现了翰林修撰钱福,弘治时期,他中试和礼部廷对都位列第一。后来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钱士开也是钱氏后人,钱士开曾是万历年间殿试第一。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也是吴越钱氏的传人,他是万历年的进士,授编修,曾讲学于东林,有《牧斋集》等传世。
, p( Z# D6 l, E  p! i9 u9 {: N! C
/ @4 d% U: g- J* C4 [" {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有进士钱大昕,他于音韵训诂犬多创见,长于校勘考订,有《廿二史考异》。康熙四十二年,一甲进士钱名世,官翰林院侍讲。清代着名学人还有藏书家钱曾、书法家钱坫、诗人钱鲁斯等。! s- C+ K7 m+ x! O$ s& c- K6 ?# A

2 G8 A# |) W# ~* W$ Y" \0 i1 f  到了近代,钱家出现了人才“井喷”现象,诸如: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复、钱穆、钱钟书、钱玄同等等。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 D3 R0 A9 g5 c1 X) {) K2 g7 y! c
  钱永健的父亲叫钱学榘,是美国波音公司的工程师,钱学榘和钱学森同一个爷爷,而钱学榘的三个孩子都是美国的院士。钱永健的哥哥钱永佑是神经生物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系主任,两兄弟分别获罗德斯和马歇尔学者奖(通常认为是美国大学生竞争性最强的两个奖学金,克林顿总统曾获罗德斯奖),上世纪90年代兄弟俩双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而钱永健的舅父也是麻省理工大学的工程系教授。
* ]$ A$ s7 M; b" q7 m
, V: J7 i* T$ M6 \  在接受采访时李最欣对此非常感叹,他说:“我不是搞遗传学研究的,具体原因不能解释,但钱家后人确实是人才荟萃。”
& `* T  @8 `6 v9 Y% w) j3 G  `$ ?6 B) w1 T9 @% s/ d& S6 ~
  作为吴越钱氏的开山鼻祖,吴越国王钱镠自幼就能熟读《春秋》,兼习武经,17岁阅兵法,文韬武略,才智过人,着述颇丰。李最欣说:“历史确实是很奇妙,跟许多昏庸的同时代君主相比,钱镠的资质显然更高一筹。”
" P" F0 J# l( T7 K" |; h5 P# }3 d3 \4 t7 w. S: W& l
  家训教人
2 }6 F! }3 ~" x* z2 E: w6 v
& s1 o2 M$ x3 ]  此前,民间关于吴越钱氏能够成为“千年旺族”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钱镠安葬的风水好,也有人认为是钱弘俶放弃王位保全百姓为子孙积德……: t# [* K4 l0 }1 E0 O" J( O% O
# i- p! O& d5 x- b" @- \7 t
  但李最欣则认为,那些带有封建色彩的说辞都不可信,而钱镠所留下的遗嘱和家训被认为是钱氏后人杰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近代,曾国藩也留下类似的家书和家训,曾氏一门果然也是人才辈出。难道说,族谱里面真的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吗?
( B2 ^9 b* k( H3 G7 D3 N' r5 F
  w; A* o* r- C2 o  李最欣认为,族谱更多的是一种对家族和民族血脉的梳理,其实对后世子孙的教育而言,先人除了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钱氏先人身正德高,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也几近苛刻,这才能让后人发自内心的产生景仰,并效仿先祖。有如此优秀的先祖作为榜样,后代之中人才辈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m0 B/ q- o; \) _- c" f$ F' e
4 V  e$ F( [& L! V& \
  据《十国春秋》记载,钱镠统一了吴越两浙以后,保境安民,重视农桑,兴修水利,修筑海塘,开拓海运,发展贸易,其功绩显着。钱镠曾立有家训,在临终前还给子孙留下“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等十条遗嘱,这些家训和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 K# z5 b+ _6 ^( K1 l6 w
& f( ^2 J$ n; r
  实际上,钱家最伟大的举动不是出了多少名人,而在于一次伟大的历史放弃。当年赵匡胤南征北战,以武力消灭了八个国家。面对赵匡胤,吴越国王钱镠的孙子钱弘俶,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做出了痛苦而明智的抉择———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中国于是和平统一。9 k- D# c0 K" A+ @

. X5 x* N- I3 |2 I: o  而在钱氏后人中,类似的放弃并不鲜见:
* a! ]7 B& K% D% }/ E
5 e$ Q" N- j7 ]/ }4 D( }2 `  1955年,钱学森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这不光是他个人的选择,也得到了钱家所有人的支持。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的消息传到上海,老父亲钱均夫给儿子写信勉励道:“吾儿对人生知之甚多,在此不必赘述。吾所嘱者:人生难免波折,岁月蹉跎,全赖坚强意志。目的既定,便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即使弯路重重,也要始终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对故国的忠诚;也相信吾儿那中国人的灵魂永远是觉醒的……”" Z& B+ }0 t* I. Y/ |

* h# T5 y: n1 W5 ~% e$ K8 ~% U' h6 ?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1904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日本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1910年,钱均夫毅然回国,致力于教育事业。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第四中学)校长,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着作颇丰。% B9 Z+ ~/ w  V8 [9 E3 B  K. t7 P

/ w& i  C; t, O. l7 m# W$ M, z  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钱均夫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吧!”
. Y5 ~2 E; O; K% q4 B+ ~0 u* @9 [0 }4 f; R
  李最欣说:“钱家人的家风都很正,学习的目的性非常的纯洁,他们对读书的热爱不是为了学历或者将来待遇,是完全的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在外界看来难以理解的一些举动,但在钱氏后人中这非常普遍。钱家为了百姓,连王位都放弃了,后世对权力和金钱的淡漠都不难理解。”
  |6 T6 j& w9 Y! d6 A
5 h- M/ g, M/ l, f  正因为如此,钱氏后人中更多在文化、科技、教育领域成就巨大。比如:钱乐之,南朝宋太史令,元嘉中奉诏铸造原为东汉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后又作小浑天仪。宋末元初有画家钱选、明代有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明末清初钱谦益、清代有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文字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家钱松、近现代有植物学家钱崇澍……2 F. c) Y! q5 e
3 H& R0 e, m. B' C: u- P7 c
  家谱传世" ?% k4 z0 D# O

1 t; v; \) E6 B, s  近年来,关于吴越钱氏的研究着作颇多,国内有人写过《吴越钱氏———两浙第一世家》,李最欣写过《钱氏吴越国文献和文学考论》,日本学者池泽滋子也写过《吴越钱氏文人群体研究》一书。
; y0 I# p* L  U  f# z
" U$ q/ q# y8 Y; E, Y  2007年10月9日,首家“吴越钱氏家族研究所”在杭州师范大学成立,这也是中国第一家以家族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所。而从今年10月18日开始,杭州又将举办为期20天的钱氏族谱展示活动,外界将有机会一睹吴越钱世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o" k2 @/ P' p
2 r2 D# h& {" X/ a
  编修家谱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解放后,家谱曾一度被视作“封资修”的产物,不再被提倡。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地区开始出现零星的新修家谱。近几年来,修续家谱在一些地方渐热。在北京国家图书馆的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每天都能看到为了修家谱而前来查资料的人。如今家谱的形式也非常多样,有的竖排,有的横排,有的使用木活字,有的还是用繁体字。关键的人物附上了彩色照片,每个人的文化程度、职业等各方面的信息都包括了。甚至有的家谱改变旧时代的做法,“大胆”地把女性也列入了家谱。8 z; n! P+ ?) b4 k% M/ C
. V/ J" e- g. F) Q3 d: C. p
  北大中文系教授段宝林表示,在中国的历史上,家谱是家族最主要的文献。过去,每一个家族都有家谱,人们有很强的寻根意识,都很在意老祖宗是什么人,怎么传下来的。家谱记录了很多历史资料,与国史、地方志一起,是共同构成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它对研究历史、社会有很重要的作用。只要不把封建那一套搬出来,当前家谱文化的复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它是有社会基础的,对于全球华人加强联系和祖国的统一都有好处。' K  x2 Y4 v; U

5 ^8 |( ]( W1 U; y4 O  今年8月中旬,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回到大陆,虽然已是迁居岛内第四代,但是吴伯雄提起自家在台湾的族谱与福建永定县的族谱一下子对接上时,显得相当兴奋。7 ?* |0 U0 K* |
+ W6 `# |( [2 P4 u9 ^
  而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亲情、乡情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钱氏的族谱历史悠久,记载详细,这被认为是解读钱氏一门为何如此兴旺的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