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古代女子发型图解

0
回复
105
查看
[复制链接]

7469

主题

13

回帖

7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01
发表于 2020-8-16 13:36: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鬓(bin四声)
4 ~7 P9 p/ G2 V% ^* h( _
* p% p" I8 ?/ f& k: i  鬓发就是垂在耳朵前面的一绺头发或一簇卷发
8 g6 _( D. N" A3 f6 }, h' i2 c- o( k
  鬓角就是人的头两侧的区域,在眼和前额之后,颧弓之上,耳之前,常常有人留着鬓角,就是这里了。/ `+ k1 l8 w4 H, j
1 }% ~; @9 ^  n( H* r4 o: j
  髻(ji四声)! D, f$ Z$ d6 M

( _# ?" ?. I  Z0 C8 m- N  E  C  髻就是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发髻。个人感觉是发型的意思。
! p2 p8 ?, N6 e# E: [
7 T6 M- C# ~3 u3 k. e: }  丱多音字哦!(guàn)我们这里用到的是这个
$ d3 v6 V, V* I& Y
8 i$ U8 u. j3 V7 V6 l% _; Y) _& p# D  意思是:古代儿童束的上翘的两只角辫2 _3 c8 Q6 U  Z9 q' r

" |, E  s+ E% B, Y* f7 b1 N  另外一个音是kuàng跟矿是一样的
5 s, Z" f1 y$ P2 _3 l; Z) ~2 I7 h  [
  好。就这3个字,估计有人可能不太熟悉吧。其实我也是百度大叔了下最后一个。那个丱我是真不认识啊。: x, c1 L' @# h# P
6 G( z% w/ Y* p5 \$ R2 `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4 U% J( ~  _3 ~6 Q$ I
* `7 X( k9 v- ~$ B  G- I
  双平髻的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挂髻”等。
7 Q! }1 e" Q  @
& I& Q+ }! @+ X! J. @  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6 o- H' b  _# ~, v6 g
2 j$ K# V2 ^" k
  清中期,是史称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也不例外。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如“小两把头”低垂,几乎挨到耳根,发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将这些美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清代后妃还因年龄而异梳头戴首饰。年纪轻的,戴艳丽的珍宝首饰,显出年青活泼的朝气。年老的梳“两把头”,首饰选质地高贵的,体现出老年妇女端庄、稳重。皇家女子头上梳两把头,插戴上贵重的首饰,与脚下穿着高底鞋相呼应。走起路来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节奏,头节、脖梗不能左右摇晃,来回摆动。为封建社会树立了妇女行动规范的最佳形象。' r& A4 P& r% u1 j9 N* t5 Y
3 Y( T7 `9 D+ G% Q
  到了清朝晚期,大拉翅开始出现,它是一形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摘戴自如,可谓两全其美。发明者是追求的美丽的慈禧太后,世人的审美因她而改变,随着大拉翅的流行和演变,两把头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m$ j5 r6 [/ g) `% N/ F

" A: q% w& n6 f* T8 |/ Y  古代妇女发式。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抛家髻式,在宇文氏《妆台记》中的所谓朝天髻,或类此髻式。参阅《新唐书·五行志》。另唐段成式《髻环品》中,亦有关于长安城中流行抛家髻的记载。这种发髻的特点,以两鬓抱面,头顶再加一个形似椎髻一样的“朵子”(即假髻),所谓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 m( D  l' y( C! n& K4 }
" m6 `9 A: [, h6 E1 k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y; Z. h" a5 Z9 \

3 j0 O+ {, ?' O$ S. s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一般显得很娇弱的感觉,哪本小说来着,我就忘记了,那女的就梳这种发型,假装自己很柔弱。O(∩_∩)O~
' H! k/ S0 l# J, C, d9 |$ q! K( F5 z
. K) o1 O- h0 V" u) z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 E4 g2 A( M* H" k5 v- U2 Q9 |, s5 [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 y+ J* U* k$ S
, n/ z, t/ N4 s1 b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s4 U) H5 R" A7 G5 q# H

/ `# k7 M0 m( Y8 I0 J* w9 }4 Y$ o4 z  “飞天髻”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v& j0 Q: M6 ^& O/ i- ^+ `
5 g' a' z8 r) x8 V" C
  补充一个。  `7 z  B9 [6 T) v/ j4 i
7 T4 H- F. y( B9 d" y2 F7 x
  巾帼:巾帼是一种丝织品的头巾,多束结在顶髻上,再用簪钗贯定,宋梁红玉喜戴巾帼,故常把女中豪杰称巾帼英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