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阐教”和“截教”0 l! x u4 ^9 X4 f; K
+ F, d' z" {4 T" y
道教史上并没有这两个教派,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取名出自何典,不得其详。鲁迅解释说:阐,是明的意思,“阐教”就是正教;截,是断的意思,“截教”或者就是佛教中所谓断见外道。小说中把“阐教”写成正,“截教”写成邪。' o& s2 D8 m. P/ g
+ |1 ?# B l3 o# K. M( T9 m* l/ d
二:《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有什么关系?7 b4 w ]* t: p2 S% N. F, Q
# ^4 V( V3 ]& k& G$ C+ C; @6 l
《封神演义》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稍晚于《西游记》,《封神演义》因袭或者借鉴了《西游记》是没有疑问的。哪咤的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封神演义》结合了《西游记》里哪咤和红孩儿的形象,创造出一个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的哪咤。另外,《封神演义》还借鉴了古代神话之类的故事,比如黄帝战蚩尤等等。
8 |" {9 q' Z3 b: f: L: K9 w2 `! E2 `' v$ r
三:《封神演义》为什么入不了四大名着?" Q* g6 w$ I1 e" Z
" Q& n, r9 x: _1 O9 e 虽然《封神演义》创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但其中性格丰满的形象并不多,而且有一个致命的缺憾,就是所有人物的性格都是两极化,要么好,要么坏,要么忠,要么奸。而且《封神演义》的情节安排也太单薄、简单了,也是两极化,要么是朝廷内奸臣和忠臣的冲突,要么是叛将和朝廷之间的冲突,再或者就是纣王和西周的矛盾,这和《三国演义》根本没法比,要知道,社会上的矛盾从来都是多极存在的,《三国演义》正是把它的情节植根在“三”的多极冲突中,而且三国中人物塑造也很成功,形象丰满的人物比比皆是。
G9 m3 H5 w3 u9 K+ ]+ Q7 n
3 P; w2 J2 l5 y0 V. x 四:电视剧是不是有漏洞,为什么会出现孔子之类的话?
1 j: }- h) v& b: }, f& m8 }, k& w0 D: L
这不能怪电视剧,原书就是这样写的。真实的历史上,不要说孔子了,就是道教在武王伐纣时候也没有呢,道教的老子和佛教的释迦牟尼和孔子差不多一个时代,他们都在武王伐纣的五百年后才诞生。要记住,《封神演义》描写的宗教情形绝不是历史的摹写,而只能是作者那个时代的现实的投影。
0 k% w( ~* A1 S0 I. C'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