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时,不论是饭桌上还是墙壁上,几乎家家都少不了“鱼”,即所谓“年年有余”。古人为何如此青睐“鱼”?除了讨个“鱼”之谐音“余”的好口彩,还包含着丰富的鱼文化:比如古代药铺招幌要挂鱼,寓意“愈”;古人钥匙要制成鱼,取鱼“不瞑目”的习性来辟邪镇宅;古代房屋山墙“悬鱼”,取义“如鱼得水”进而“以水克火”祈盼防火消灾……此外,古人还将鱼和雁作为情感传递的载体,使“鱼雁传书”成了“情书”的代称。秦汉时期,鲤鱼被神化成了“仙”;唐代,大赤鲤更被神化成了“龙”;而古代民间喜欢鲤鱼,则缘于鱼字音同“余”,鲤通“利”……
2 L: @+ l r2 ~$ Z& M2 `9 u7 k1 N1 K9 n6 s
太极图源自“阴阳鱼”9 U- v* C# N& |9 |- n
7 Z2 h3 g3 e* z9 R
古代药铺招幌挂鱼取鱼之谐音寓意“愈”. v1 R7 S! H w; g1 O& b
0 b* i8 K5 ?+ A. w9 |. G- M3 ` 中国人的鱼崇拜历史相当久远。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有“中华第一图”之称的太极图:两条首尾相衔的黑白鱼形象。这两条“鱼”俗称“阴阳鱼”,故太极图又称“阴阳太极图”。太极图表达的“阴阳之道”,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哲学命题。为何选用两条鱼图案?此问题至今并没完全搞清楚,而这正是太极图的博大精深和神秘所在。
% r3 v( _8 w( A; @" U
9 @5 ]( q: h7 ^* `: m+ H' b) s 就民俗学而言,鱼是一种多功能的祥瑞之物,鱼有强大的繁殖能力,鱼的眼睛从不闭合,古人认为这是“不死”现象,是“再生”的象征,这恰好符合阴阳转换、生生不息的要求,再没有哪一种“活物”比鱼更适合做太极图案了。
, R, Z: `! m# e k2 u0 h e. u# ~1 [% j8 p8 H# `) W
太极图也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志徽,阴阳学说成为该教的核心。除了道教,古代不少与命运、生死相关的行业,都爱用太极图作为自己行业的 LOGO。比如古代医药行业除了喜欢直接使用太极图,药铺在设计招幌时,也常常在下面挂上鱼形饰物。此即取“鱼”谐音“愈”之吉利,病人抓药求医,图的就是“治愈”。而且,中医以鱼为吉祥物,还牵扯到医德医风。医药行业是没有休息日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24小时,只要病人有求,随时都得提供医疗服务。鱼“不瞑目”这一生理习性,正好符合医疗行业的要求。时刻守护病人,关注患者,有求必应,遂成为行业“代言鱼”。0 X. g3 I* a# N, Q/ z5 `3 E$ o
' C/ z) `: c2 G2 W4 R 春秋时期青铜器“鱼龙纹盘”内壁上的鱼纹
( X6 o8 E, V- _- L+ ]1 W) E, U- g4 o. g' l* u+ ^# h
钥匙制成鱼形源自鱼“不瞑目”
# a9 Z( L: w4 ~2 O9 ~7 E. T2 X& P* ^) u$ A
古建筑用鱼镇宅祈盼“以水克火”防火消灾
4 P$ m9 S* W. A: j) Z
" ~' g) ]- c" g* P3 F" h 鱼这一“不瞑目”习性,也成为古人眼里守财、看家的符号,鱼不只是祥瑞之物,还是守护之神,镇宅之宝。在古代,钥匙和锁一般做成鱼形,就是利用鱼“不瞑目”的神性。唐丁用晦《芝田录》中即称:“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
% {- h2 u8 _% l# o5 W$ x7 g7 h/ v* y$ s/ O+ V- s" C
此风俗在汉代已出现。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钥施悬鱼,鱼翳伏渊源,欲令楗闭如此。”唐宋时此风俗尤盛,如宋朝皇家一律启用“鱼钥”。元陆友仁在《研北杂志》中记载:“故宋宫中用鱼钥,降鱼取匙,降匙而鱼,古制也。”钥匙做成鱼形就可保安全,显然是一种愿望,但古人这样做,倒也不乏警示之意,提醒大家关门要上锁,不要被偷。由此还形成一种年俗,古人过年时会将一盘鱼放在正对大门的供桌上,取的就是鱼不瞑目之义,希望鱼神看护家门,防鬼怪进来,这里的“鱼”又有镇宅的作用。# q1 r( b+ C7 u* D% \: Y; e, ^
- d- `; b' Y0 a* m( D
“鱼”的镇宅神性,在古代建筑上表现最明显。因鱼长年生活在水中,鱼被古人赋予了辟邪的含义,在防火设计方面,古建筑上面往往做出鱼的形象,取义“如鱼得水”。而“水克火”,能防火消灾。7 K, I- B, T! D, T8 d/ R
U* U5 T, H' r& t! ^
唐代王睿所撰的《炙谷子杂录》认为,此俗源自汉代:“汉柏梁殿频火起。巫献术取鱼尾。置于殿上穰之。”中国古建筑上传统的鸱吻设计,即源于此。
% |$ f- Q& B. A# H) _5 O7 X- w
S6 m3 y: L# E0 @) E7 a 除了屋顶上“置鱼”辟邪,古人还喜欢用“悬鱼”来装点山墙。这首先是防火镇宅的需要,当然还是吉祥愿望的表达。从美学角度来看,山墙悬鱼也增加了一座建筑的生气,墙面顿时生动起来。
0 @8 Z4 ?7 N6 K9 o" j: G) ?$ K1 W: g H6 N; a
汉画石像中的“鸟食鱼”代表生死崇拜
& m7 g8 L }2 s$ L/ X3 W" g) O% U6 h; p9 y
古人的鱼崇拜缘于鱼超强繁殖能力0 I$ B; g5 J2 S) q! b6 h% G
" b5 ]5 Y- ]7 W V! x2 J% s+ r
鲤鱼象征爱情“鱼雁传书”乃“情书”代称
J @3 O8 R+ u% E# H/ y) p. v$ x. J1 ^ V& c9 S. G# k' g
古人之所以如此崇拜鱼,早期主要原因在于鱼的超强繁殖能力,鱼崇拜背后的秘密实乃生殖崇拜。+ z$ L/ A6 [# ^" m
6 x6 b7 _( ]7 }6 [ 在太极图上,组成宇宙的就是“阴”与“阳”两类物质,分别代表女与男、地与天、坤与乾等。用易学语言来说,这叫“天之道,曰阴曰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由此说来太极图还是“人伦图”,图上鱼尾相衔系男女交合的一种隐喻,属原始性文化。古人还将一对鱼并排一起暗喻为女阴,与此相对应的是,将“鸟”作为男性的象征,于是在早期曾出现过很多“鸟衔鱼”、“鸟食鱼”等主题的图画。古人送礼不送一条鱼,而要成双成对送,就是这种原始生育崇拜在礼俗上的反映。
6 `+ h5 D5 D* ^
. ~, c$ w+ z3 i3 _3 |! M& o0 u 在鱼崇拜的基础上,鱼又化身为爱情的象征,《诗经》中有不少以鱼隐喻男女情爱的诗句。因鱼是爱的象征,鱼又离不开水,进而“鱼水”关系又被赋予了特殊的性爱含义,“鱼水之欢”常被比喻为伉俪情深,夫妻和谐。! n& ?* U9 P) ^3 Y% S E3 B4 ~
, K6 N0 l8 y5 Z8 M
古人最早往往将书信写在一尺见方的白绢上,称为“尺素”,封于两块刻成鲤鱼形状的竹(木)简中间寄出,故书信又有“鱼书”之称。如唐代女诗人李冶《结素鱼贻友人》诗云:“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1 c& w U, b/ G, @# Y1 N8 T1 }3 Y+ K
2 K: w7 {* ~* J& e% d- y 古人爱将鱼书与“秋去春来”的大雁并称,又有“鱼雁传书”一说,因为鱼和雁还是特殊的相思情感的载体,“鱼雁传书”渐渐成了男女传递“情书”的代称。& ?/ E5 N. a6 R Z
& S. i: y4 }8 B, q 明刊本《列仙传》中“琴高骑鲤”. v+ }4 |; e" \0 v8 ?
6 j: L7 Y1 U4 l6 C% b “鲤鱼跃龙门”始于鲤鱼渐被“神化”6 q# i2 v2 F5 B
^4 p7 U: i) y5 e6 Z% A$ Y$ F9 `. F 民间喜欢鲤鱼缘于鱼字音同“余”鲤通“利”4 y# X5 g1 z9 f, X' `4 }7 N
/ O7 A6 b- X: M 在所有鱼类当中,鲤鱼最受古人的崇拜,又以黄河里的鲤鱼为最佳。
0 u( l4 S2 R. v- p! ~) L1 g, A7 n0 k3 d6 k) r, Y$ ?+ h( R* j* ]- d
鲤鱼得名有不同的说法,一说生活在水底(最里面)的淡水鱼,故称“鲤”。另一说则因鱼纹而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称:“鳞有十字纹理,故名鲤。”实际上,鲤鱼与其他的鱼并无多少差别,只因鲤鱼金鳞赤尾这一与众不同的体貌而被神化。. z' L6 _$ b* }8 \
/ d; m6 r! R! L% p2 H 中国人很崇拜“龙”,而鲤鱼就能变化成龙,此即《懒真子》中所谓 “故禹门化龙者,是大赤鲤鱼,他鱼不能也。”民间所谓“鲤鱼跃龙门”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_5 @$ g% ~* q4 s0 Y5 F
( P5 w, H5 G; }3 M0 t7 `8 A
从先秦时起,鲤鱼的地位已被抬升为鱼类第一,秦汉时期鲤鱼开始被神化。在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中,鲤鱼成为俗人成仙的交通工具,神话“琴高骑鲤”说的就是这种事。
9 @; c! K$ L: o4 D! b' g- l* J; f5 ]
唐代,鲤鱼甚至翻身成了“龙”。因皇帝姓李,又尊道家之主老子李聃为始祖,作为道家圣物、与“李”谐音的鲤鱼因而受到尊崇,官称鲤鱼为“赤”,比现代最受宠的金鱼还要尊贵。《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朝廷曾严禁捕食鲤鱼,李隆基(玄宗)当皇帝时,曾于开元三年二月和开元十九年正月,两度下令“禁断天下采捕鲤鱼”。捕到鲤鱼必须放生,如拿到集市上卖,“杖六十”。: m- N1 N3 D% Y4 d; ~4 }
5 n9 w- E% u. j
鲤鱼形状的物品在唐朝也成了高贵身份的象征,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可佩戴“鱼袋”,袋内装有身份证明“鱼符”,做成鲤鱼形状,因此又称为“佩鲤”,凭此可出入宫廷。3 y. x L( a$ w- m8 q" N+ w; o
5 R6 v5 p* {3 j3 h: g 顺便说一下,民间喜欢鲤鱼则是另一番理解:“鱼”本身同“余”,而“鲤”通“利”,所以“鲤鱼”备受民间喜欢。每逢正月初五财神日,古人便会将鲤鱼作为“财神”迎回。而年画中如果有“鱼”,一定是“鲤鱼”,也是这个原因。8 x8 G" p7 H& r- j
9 N4 f2 J- d/ j; d/ H
吃鱼风俗蕴含“治国之道”4 ?. i4 c1 k, i% h
) B! G& j2 E# D
“食鱼无反”比喻国家不要耗尽老百姓的财富
& _" \( R* j4 C0 ^$ R+ d. _ ~ |' {1 |- s/ E. Z4 ?; [/ Q
古人的吃鱼之俗,不少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食鱼无反”就是其中之一。所谓“食鱼无反”就是吃鱼时不要翻转,因渔民忌讳,担心捕鱼时“翻船”。其实在古人眼里,吃鱼并不简单,里面包含着治国之道和人生哲学,有时甚至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博弈。8 Z! g- x: a0 b4 z- x
( [/ e' S5 q% X “食鱼无反”本义与“治大国如烹小鲜”一语一样,最早也是谈治国之道的。《晏子春秋卷五》记载:当年齐景公在纪地(今山东寿光境内)得到一只金壶,壶内有“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个红字。
: n$ ~! {- l. s. v4 H
7 D/ R3 n' W7 L 齐景公理解,这是说吃鱼不要翻动,因为讨厌鱼的腥味;外出不骑劣马,否则走不远。晏子告诉齐景公不是这个意思,“食鱼无反”,是比喻国家不要耗尽老百姓的财富;“勿乘驽马”,是提醒君主不要将小人放在身边。
$ T( w7 J% {0 ]3 J
1 S q# ?. n6 g 秦汉时期,“食鱼无反”已成了餐桌上的“规矩”。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曲礼上》中记载:“毋啮骨,毋反鱼肉。”
7 M7 ]! ?* p( I8 J# J5 z, V: j7 E6 o$ [6 {, E' G- c+ a) `
古人吃鱼时不仅不能“翻”,先后顺序上也有讲究,要从鱼头吃起,顺着吃到鱼尾,寓意“头尾顺利”。而过去在中原地区,结婚时吃鱼只能吃鱼的中段,头尾都要留下,这叫“有头有尾”,以此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8 J% c0 O- A& h( c) {: f' X
+ \' F5 x0 W0 S2 {$ c& r8 ^
鱼端上餐桌,鱼头朝哪摆放同样有讲究,最流行的是“鱼头朝尊贵者”。传此俗因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于陈桥兵变而起。当年赵匡胤在陈桥设宴,酒过三巡,端上一盘大鲤鱼。谋士赵普提议,鱼头朝谁谁带头吃鱼。大家一看,鱼头正对着赵匡胤……酒罢,手下将黄袍披到赵匡胤的身上,此即“黄袍加身”的民间传说。其实,赵匡胤请手下喝的叫“鱼头酒”,上鱼时鱼头朝他,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l8 V0 h/ X r3 Y5 K; N2 W
/ K# ~% T* _" n6 n2 C/ d+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