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现在称为过春节。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年夜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 T b1 p! Q8 E/ b( ^. X
) o* O0 o& C) ` 春节过年习俗与禁忌大全:正月初一忌动扫帚及拖地。; B+ B1 k* a; y9 t/ D4 x
# p: O. g' L5 |8 c! g% M
腊月二十三; b$ w7 p4 x0 ~1 x+ U
' S7 \9 F7 L" x4 L& o 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日(腊月二十四日),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6 C/ x: l- W9 Y R" s% @9 H; `) S4 P/ ]6 o2 l- b9 e
腊月二十四3 l. h2 \ J8 [, j" I
* I' C W- Q0 ?6 S9 D 腊月二十四可以开始贴对联了。“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2 ]4 Q5 D, j7 D) s1 z" q. Y' T
! q. K- w; d: F3 q& |1 u7 u+ p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 “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 @" K5 n) ^6 Y% A* o
4 }$ `$ f0 }! @. _! f 腊月二十五
& P, ]) y* A2 s3 L2 J/ |
" x1 _* N# f: ^ x; ?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 J: a& C, P7 l# }: L; O
6 X& \9 Q7 h% H7 f. w( f8 g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奉灶神为掌管家庭饮食的神明,认为灶神要在小年这天晚上到玉帝那去述职,玉帝对这家的赏罚全在灶神的汇报了.祭灶的祭品中最具民俗的是“糖瓜”,一说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甜言蜜语;一说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坏话出不了口.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至今民间仍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
4 e- r* M& Y. ^- J5 K& Y5 e0 I% T3 m* M1 U8 J0 J \
腊月二十七/ }+ p: ]% [0 ]9 ~
# ?/ }6 m: s- `/ u9 U: z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6 H8 ?% ?( p# {2 L6 |4 w' d0 i( G( n n) K! Z. Y- a# Z
腊月三十除夕 Y& K% t1 e! S, m
& y- n$ }# [8 h6 S- e2 y+ F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i' _" G8 W, @# v5 R3 N9 l
9 B2 u9 ?* U/ k 除夕 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今年公历二月六日),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禳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其中最有特点的还是守岁。
+ U9 K% Y/ \$ O9 y9 f
- z: l$ N! J* C. r5 B5 \) p7 T 守岁 俗称“熬夜”,即除夕之夜,达旦不眠。传说,远古时侯有一种凶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夜里出来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它的弱点是怕火光,怕声音,于是人们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烧青竹,使其发出爆响,年这个怪物也就不敢出来为非作歹了。从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习俗。不过,守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包饺子,而且还必须包素馅的饺子,这是为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素素净净,平安顺利”。还有人在饺子里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着生活甜蜜,吃到花生者意味着长寿。 g( E1 U( ?% A5 a0 h v
+ s! i! d( O; S0 c( C* n
注意,守岁还有不少禁忌,如禁扫地,过小年时,平时很难触及的角落都要打扫干净,而进入除夕至大年初一早晨,即使地面再乱也不能扫,习惯上认为那样会“破财”。再如,禁用剪刀,禁说“没有了”凡此种种,都是人们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 Y3 M7 A& o4 \9 i7 ~3 n! d+ H
" |3 [- R! m9 B& }: V! O 正月初一" y e" ?3 `$ }6 _0 x* E
) s3 k( p8 ?" H e, }( V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s( Q# }, z. H7 O. i+ [8 @7 A% k; R$ q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 `$ M. w3 a W, i' o @* |7 @$ f" _9 y' k, h
正月初二
1 g& ]4 j4 E O; f8 @7 ~8 m3 L! m# [7 b% M* C# j+ Q4 i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 L3 k+ x9 _1 N9 F8 D2 g, I8 M' i; b
4 h- }# C1 o2 r7 { [! E% H 正月初三( t" R& p4 z+ w7 L7 t: \+ ^( b
. N: G4 k3 B" M* a& Z5 q+ n3 X( W% p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1 V' u @) [9 \' U8 q7 ~1 q
X% T- Z5 a! a7 C7 C q7 i5 S8 z
正月初五
) i! ^9 g1 S: o
! r+ u1 e v$ R1 p# h% C; v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F _1 S6 ?. r# |1 s
' ^* |7 `. d' w: c# t( p) a& n( R
饮食习惯9 C& {0 X5 j& T+ M% c8 `
, L7 L! q X7 M# t 春节的饮食却实很有讲究,北方民谚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饼卷鸡蛋”之说。饺子是春节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吃饺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饺子,但这三天吃饺子的讲法就大不一样了。除夕吃的饺子必是素馅,取来年平安,素素净净之意,而且饺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饺子一定是除夕(即昨晚)没煮完剩下的,取吉庆有余之意;初五吃饺子则一定要做成“花边形”,俗称“捏小人嘴”,目的是为了防止来年小人拨弄是非,图个吉利。
" t1 L% @4 B$ h- q. x7 p
" k6 a& _0 `- E! y* A/ v 春节的另一种传统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南北两种,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多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等作法,味道也是甜咸皆有,由于年与粘谐音,高与糕谐音,故吃粘糕即包含着年年高,即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久而久之,粘糕也就变成了年糕。3 A5 B4 I: G" O e
) [6 w6 e# G* g6 O
居室部置' ]9 S8 ~+ o& W% Q/ b
% q$ w4 X9 J/ r8 L+ a# ~! z
传统上,春节的居室布置要四贴,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贴窗花。6 I$ a3 t- {- H" E# N. x
; R; B# V" F0 k8 B
贴春联:
) \ z B# a. Q7 \+ h' s) b1 b8 h
起源于民间为驱鬼避邪而在门两侧悬挂的桃木板,(古人认为桃木有驱邪之功效),后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要求天下百姓于春节张贴对联歌颂天下统一国泰民安,乃有此俗。《宋史*蜀世家》记载了历史上最早的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新春"& O5 p0 {" Z- j' n9 B
" a3 j* Q# K4 x1 v
贴年画:: p0 p9 I8 t/ Z4 \% J# A
& E0 d+ s6 b6 I3 x8 i$ e 从内容上看,多迎合广大群众的求吉庆心理,以丰收,多子,多福,多寿为题材常见的有"麻姑献寿","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钟馗卫福"等。我国着名的年画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北武强,山东潍坊等地。
! q* [0 D$ V* R; A6 K ?. p( S- I/ J( Z+ N; w- m8 z
贴福字:
n' P$ W0 g% H2 J& [ A
# a! v- R6 }8 I7 ]2 n' a 俗称迎春贴福,是祈求新的一年丰调雨顺,人寿年丰,贴福字时还要把福字倒过来,谐音"福倒(道)了".此俗至今仍久盛不衰。
. j; t' a2 V6 H% v3 K' T- g& `1 b- _1 y& | |
贴窗花:
0 _( n5 G2 o4 I0 Z3 t/ y
5 h8 q; a% }5 i$ x7 o8 f 窗花来布置居室,其形式通常有"窗花","门笺","墙花","灯花"等,形状不一,创作自由,其题材也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肥猪拱门""老鼠娶亲","连年有余".但所用材料却十分统一,大红纸配少量金铂,彩光纸,此俗在广大农村历经百代,至今不衰……3 @3 R6 {0 l: J# H% L
/ h1 N! b! l. U9 k6 O
春节的团拜活动:3 g8 H6 w5 D- J5 N1 m
8 ?/ ]% ~0 y7 T+ h2 O+ ]% e 按传统习惯春节的团拜有一定时序,大年初一通常是邻居或自家亲戚之间相互拜年,初二出嫁子女携带夫婿回娘家拜年,初三则是姑表亲以下的子侄相互拜年,对于那些不在本地或难于见面的亲朋故旧,还可以寄送贺年片,此俗起于汉代,至清康熙年间定制,称"年贴,年片",上写节日祝词,寄送亲朋,以增进友谊。亲朋之间相互走动时,长靠对未成年而又未工作的小孩还要给压岁钱,通常压岁钱是逢五逢十,以取吉利。
2 V5 C" Z5 P" W1 E
) J6 [ V9 B% o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