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代兵士铠甲
: U. Y" Y6 v8 D8 @+ W3 t, V1 L: U; o$ o1 o6 O: k9 P
秦代铠甲 秦代兵士铠甲展示图。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3 R5 y, e+ p" s( s4 Y0 T6 Z9 V( r6 X# i
汉代皇帝冕服" g4 s }5 Y' S& T
3 S3 f3 Q# ]. M6 O' D 秦汉服饰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 Y2 i3 R, n- ~8 ?' W6 f9 K) [
5 l3 h" U+ x) q( r6 e) E- U, I/ T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 J# Q: p) y7 K. i4 Z8 t6 `% K( R$ c& ?6 ]8 k4 V' {
汉代官吏袍服
5 J- A6 V6 s& n b
! j" o3 S9 \9 ^6 U 汉代官吏袍服 本图为汉代观看百戏的戴冕冠的官员(山东济南出土加彩陶俑)。汉代百戏中的杂技节目十分丰富,山东济南出土的加彩陶俑,是一个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陶盘上,展示了乐舞杂技的热闹场面。右侧观看演出的,为戴冕冠,穿袍服的官员。
S- S3 u( S: t# u- @' V
- V$ G9 b ?) d4 P5 M: V 汉代官吏袍服
1 Z$ J+ O6 Q9 W" v5 H" q9 Y& p8 r4 w* S
汉代官吏袍服 灰地菱纹袍服图。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7 M! K7 t9 p- H) z& z& A4 J
+ M7 z8 U7 P9 N% d
汉代长冠之一
4 g1 o3 l0 P, Q, K; O( d6 m' D( A$ v7 |; E- v) g2 ^9 p
汉代长冠 戴长冠、穿袍服的官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着衣木俑)。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衣木俑所戴即为此冠。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本图为戴长冠,配黑色绛缘领袖的袍服及绛色裤袜。6 \/ k4 ]2 h* V" M, S
3 q+ r% R- l; H
汉代长冠之二
- j, k2 c" N3 L* W% ?! f D3 b: R% u7 m/ u& z8 R) p% u1 a- O4 q
汉代长冠 戴长冠、穿深衣的侍者(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着衣木俑)。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9 j! c# a5 {- Q4 Y# _* L
9 ]7 F) j& I& I* C
秦汉服饰
/ W& d+ G. ?* g- o) ?5 Q; E4 I& X$ i8 M: |2 [- ~
秦汉服饰 汉代戴帽、穿曲裾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彩绘陶俑)。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g9 ]3 s8 Q+ \; w+ I) T% s
0 Y# G6 {( d, k. F
汉代男子曲裾
' T: {% Y2 R3 v6 `# Z& D4 i1 F3 N" J% G7 x; o( J4 E# A# {2 N& Y! T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左图为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彩绘陶俑)。右图为穿曲裾身衣的男子(陕西出土西汉陶俑)。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6 Z6 `* ]; w0 y7 t/ u T8 E+ [
! F! V; M0 }7 @: a 汉代男子曲裾
! {$ y% Y" G. |3 Y' W3 b1 B0 m+ D8 n7 Y' Q6 w; }! V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图(根据陕西咸阳出陶俑复原绘制)。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9 V g0 l: R5 r7 @" D% [+ r
/ F, Y, x+ w% f A6 o) e- x7 x, E 秦汉妇女服饰实物! P; | R0 c& t! L* h
4 q0 x: g9 X4 {' t$ @
秦汉妇女服饰实物 上图素纱禅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中图印花敷彩绛红纱曲裾绵袍(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身长130公分,两袖通长236公分。右图地“万事如意”锦女服(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实物),身长133公分,两袖通长189公分。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异常丰富,尤其是服装,经历二千多年,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高超水平。从一号墓出土的服饰有素纱禅衣、素绢丝绵袍、朱罗纱绵袍、绣花丝绵袍、黄地素缘绣花袍、绛绢裙、素绢裙、素绢袜、丝履、丝巾、绢手套等几十种之多。颜色有茶色、绛红、灰、朱、黄棕、棕、浅黄、青、绿、白等。花纹的制作技术有织、绣、绘。纹样有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几何纹等。其中最使人感到惊奇的是这种素纱禅衣,整件服装,薄如蝉翼,轻如烟雾,衣长128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在领边和袖边还镶着5.6厘米宽的夹层绢缘,但全部重量只有48克,还不到一两,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稀世之品。
" o/ [* Y* ]4 V' n
! R1 h, k/ T0 ]4 o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之一
% u3 f, T% U9 L! D9 X$ [- t
1 v. {' d2 g0 B( K7 C7 T( X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异常丰富,尤其是服装,经历二千多年,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高超水平。本图为“信期绣”茶黄罗绮绵袍(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身长132公分,两袖通长228公分。
( I* \1 i3 j& A+ Q/ o u
) s2 Z; E- `( y$ {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之二
q8 z" u1 x2 o% K
- x$ U* L+ F8 X$ c& d6 n" K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 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异常丰富,尤其是服装,经历二千多年,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高超水平。从一号墓出土的服饰有素纱禅衣、素绢丝绵袍、朱罗纱绵袍、绣花丝绵袍、黄地素缘绣花袍、绛绢裙、素绢裙、素绢袜、丝履、丝巾、绢手套等几十种之多。颜色有茶色、绛红、灰、朱、黄棕、棕、浅黄、青、绿、白等。花纹的制作技术有织、绣、绘。纹样有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几何纹等。其中最使人感到惊奇的是这种素纱禅衣,整件服装,薄如蝉翼,轻如烟雾,衣长128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在领边和袖边还镶着5.6厘米宽的夹层绢缘,但全部重量只有48克,还不到一两,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稀世之品。本图为“信期绣”绢手套(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及菱纹“阳”字锦袜(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实物)。 F- X5 u( W( b! d! R
) m" g% E% Z) l' o 秦汉妇女曲裾: `- ]9 Q. a9 v. K" \' n
( C3 |" I, C. M, R3 w; F* I 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图(根据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及穿曲裾深衣的妇女(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陶俑)。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 y- f7 f. G, J; a. H6 A$ b) \0 \
汉代妇女曲裾之一
8 c+ K4 A- [8 n" d+ ]# l% `
3 i( W) J0 ?/ w6 Y" K6 Y; ~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本图为穿三重深衣的妇女(陕西西安红庆村出土加彩陶俑)。
5 c& u! @: s) H2 k; O+ x
$ Y4 O+ u! s/ } 汉代妇女曲裾之二
) J! ?* \/ X- O$ ~1 Q" D4 y5 [- g6 q' K0 u7 Q0 ?, f k6 I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本图为梳分髾髻、穿深衣的妇女(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镀金长信宫灯铜人)。长信宫为刘胜母窦太后所住,此灯有“阳信家”铭文六处,因为阳信侯家所有,后归长信宫。宫女头发中分,垂脑后作髻,发尖垂梢,半臂襦,内衬领和袖镶有宽边的大袖袍。
! c$ m; N j8 M. G% U( Q: v# L4 t
- W; ^: F' y) Z4 X5 F) k 汉代妇女曲裾之三; `4 i9 r& N s/ b5 ~8 s9 ?: S2 j
) x# V6 H- g* ]" S' e& |. x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妇女的绕襟深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这张帛画中的妇女在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在衣服的领、袖及襟边都钉有相同质料制成的衣边,与同墓出土的服装实物基本一致。( @: I3 O. g8 S' B
/ f3 e& B2 j, v0 N/ t f 汉代妇女曲裾之四+ W; U( T0 T/ ~3 Q
% E2 n- H% K5 N# {, g S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为曲裾深衣,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本图为汉代宽袖绕襟深衣图(参考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复原绘制)。
$ F) y; q" }" E7 z, o
7 | N$ c7 w9 b' J. X( M 汉代妇女曲裾之五
( s8 V3 s0 v, U( f1 |$ q( y! k( Q- b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为曲裾深衣,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本图为汉代窄袖绕襟深衣图(参考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出土木俑复原绘制)。9 L: Z5 k; L5 o7 L2 C
% k, \ o$ O/ b1 @8 g! G 汉代舞女服饰
3 Z7 b7 n) c. J2 }+ G+ |
. p+ U; s9 X( T# b5 D3 y 汉代舞女服饰 左图为头梳盛髻、身穿长袖袍服的舞女(广州汉墓出土陶俑)。中图为穿袍服的歌女与舞女(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画像砖拓片)。右图为梳分髾髻、穿长袖袍服的舞女(四川彭县出土东汉画像砖)。 秦汉时期,我国的舞乐表演艺术在前代基础上有较大进步,并出现了专职的歌舞艺人,以共封建贵族阶层的观赏。在汉代的壁画、石刻、砖刻等艺术图像中常可看到这样的情况。本图所列的陶塑舞女,服饰交代得比较清楚,头梳高大的发髻,髻上插满珠翠花饰,为典型的东汉装束。身穿曳地长袍,衣襟左掩,即史书所称的“左衽”。最有特点的是袖端接出一段,各装一只窄而细长的假袖,以增加舞姿的美观。后世戏曲服装上的“水袖”,可能是由此而来。
& `/ n4 K2 P7 [, U1 ]! x2 _0 c3 F" ~6 N$ f& q0 s
汉代直裾女服+ f! ^0 u# @2 _ m: y) s6 }- {
2 V6 N( j7 }% y+ U4 @
汉代直裾女服 穿直裾袍服的妇女(汉代加彩陶俑)及汉代直裾女服展示图。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s; O- y% O* J! m0 Z$ y
+ E {" f$ S7 M" J; z5 A1 g" v
汉代妇女的襦裙
/ V# @; S6 \5 F- A# J' ~" T6 B1 t# Z2 J- Q6 z2 \6 |( ~
汉代妇女的襦裙 汉代妇女的襦裙图(参考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复原绘制)。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这套服饰在出土时已经粉化。本图展示的襦裙样式,即根据该墓发掘时的形象记录复原绘制而成。采用的纹样,主要依据新疆民丰出土的“长乐明光锦”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豹首纹锦等。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4 A# L( a2 o9 G$ n! U/ _4 w
1 Y" d, c+ n' ~5 n. b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6 x+ d# B7 C5 W l/ i7 V. z/ } \
$ {/ l& A% s" h/ N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左1图为穿襦裙的侍者(内蒙古包头孟家梁汉墓出土的陶俑)。左2图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郸彭家寨出土的彩绘陶俑)。左3图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图为头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庆出土汉代陶俑)。左5图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杂技艺人(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右图为穿袍服的侍者(陕西西安出土陶俑)。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 ~- p5 Z9 W5 q. A
Q8 o" z& e! E B9 q/ C0 K* J& ~ 秦代将士发式
: E: I8 N' R+ w
6 M! C6 }. D& Z" F 秦汉铠甲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秦代军官戴冠,士兵不戴冠。秦代兵俑的头饰大致分四类。一类文吏帻,有两种:一种为骑兵俑、军吏俑所戴,似用皮革制成,照于发髻用带系于颌下;另一种为将军头上所戴帻上插有一种鸟的羽毛,也称帻。第二类是冠,为骑兵所戴。这种冠在佣群中数量很少,形象与汉代的武冠很接近。只是体积较小。第三种从形象上看,应该称为帽。第四类是髻,髻的梳法很多。本图为秦代将士的发式及冠式(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
2 V0 I( o* ^# I! p0 a2 g1 e% c+ j& \0 ~0 t. g& s
秦代将官铠甲
6 P5 ~7 y% }+ n. S- n* W; U9 H" d
秦汉铠甲 秦代将官铠甲。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l0 ^1 q% D1 V9 l
) [4 B3 z/ P+ o) ^& k
秦代将士铠甲! \) t8 t% {0 i2 B* c9 Y- ^. Z; ]
) c& J- q1 y4 Y) h" l1 L
秦代铠甲 秦代将士铠甲图。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铠甲按形制分为四形,其四形为护胸腹形、铠甲形、骑兵步兵甲、驭手专用甲等四类。本图为胸腹形,这种铠甲形制比较特殊,只有胸腹部分有甲片,甲片周围有一道宽边。肩部和背部都无甲片,背后用交叉斜带与身前甲衣系结相连。带面上还残留有彩色的图案花纹,似乎是一种低级官员的装束。
) }, ?5 t* z, V0 g+ \
9 n9 J4 S8 ]$ F6 D) G! K' H5 M0 v& V 秦汉男女服饰
; t2 ?$ p* w0 [( u8 y; F# O) w
% x( b7 K" b9 ^4 V: y* } 秦汉男女服饰 左图穿窄袖袍服的秦代妇女(陕西临潼近郊出土陶俑)。右图穿窄袖袍服的秦代男子(陕西临潼出土陶俑)。从这两件陶俑的服饰来看,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8 Q0 X u5 U& B* h( I
" E0 \5 v1 Y( D8 B 秦代兵士
9 e- e W2 n7 P7 G, K
! `2 B6 i! M% |$ O$ l: T, R: u* ^ 秦代铠甲 穿铠甲的秦代兵士(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 g3 M1 @! u2 N6 l) u2 U+ y
! i0 ?5 c7 K+ v8 w @! } a% y6 g 汉代将官铠甲之一, t g& P* t' E8 _
$ `% n5 J) G7 V/ w0 J/ L 秦代铠甲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此图为汉代将官铠甲展示图。
/ r' r8 r% `8 |: B2 t$ B% ?5 g) c% J
汉代将官铠甲之二
3 i8 j, x1 f8 K# D. i' _$ A$ N0 q% {: {( o6 }' \7 G9 Y
汉代铠甲 汉代将官铠甲展示图。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是西旱时期的铠甲形制,主要用于将官。甲身采用鱼鳞状的小甲片编成,共有十四五排。腰带以下部位及披膊,仍用札甲,以便于活动。0 H; T+ P; t' m! k2 A5 q. e. S/ [
/ p/ `& O7 K) q* \
汉代兵士铠甲
& O: ?" j. L8 z( v& U [# i
1 u5 S- o5 t7 f- u 汉代铠甲 汉代兵士铠甲展示图。这种铠甲,仅在胸背部分缀以甲片。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带系连,另在腋下也有带子相连。采用的甲片均呈长方型,前后各三排,最高一排用六片,下面两排各八片。这种甲片的实物,近年在内蒙古地区曾有出土。通过实物,可知这种铠甲的编组材料,主要是用麻绳和皮条,由于这类铠甲比较轻便,下长仅至腰部,所以多用于骑士。咸阳杨家湾出土的骑兵俑中,几乎都穿这种铠甲。2 U- e) w: b$ A( z* m1 v ^
4 Y+ e1 }; o j7 ^1 b' i
秦代将军服饰
q( }7 \; N+ t
\/ f: N: C* E 秦汉服饰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9 V+ t4 J0 g. D( N) H
, p5 ~& N, f' E( o7 b! |+ `
秦代骑兵步兵服饰
* W9 K1 k4 ]. b/ m" f0 n# e: C& w$ M, U( m' |: L
秦汉服饰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本土即为秦代的骑兵、步兵服饰复原图。, i, A S1 l# l7 y
& T. ?' g; f# @- [+ `1 O 西汉将帅服饰- n; |9 l7 D( l0 [9 \8 n7 Y
% l+ C6 }5 i' S% D# @& O' [- ? 秦汉服饰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本土即为西汉将帅军戎服饰复原图。
) N1 C2 w5 I, N/ t! W- G+ l& W( s/ H5 @0 x1 }7 ]7 `9 ?+ \
西汉骑士服饰) Y8 p6 k4 c$ ?+ @/ Z, O2 h9 }7 |0 t
3 y, F8 z. x( _" U) F 秦汉服饰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制。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本图即为西汉骑士军戎服饰复原图。/ q$ Y" Q; n. @( G2 x
* l2 `" F) O, u( I. b+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