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姑 苏 行( V1 T* v% |* n- n! C3 j
- M" j( b2 }" M; l% F, |! p( Y《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 H" G& K- c R) g: B6 o E5 }1 u
4 r ^) z8 R# }' Q8 x% x4 J6 Y& r02. 春 到 湘 江
8 e( m2 g! |- _" m7 q3 b$ D4 k; z2 ?+ G7 X: P
《春到湘江》湖南特色浓郁。乐曲表现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豪情壮志。因子,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碧波滚滚、烟雾缭绕的壮美景色。如歌的行板那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般低回,时而激扬高歌,甚为柔美动人;中段由羽调式转同宫徵调式,意境清新。欢腾的快板,甚富湖南花鼓戏韵味,热烈中隐有鼓点声声,又有深情交融,洒脱豪放,诙谐乐观的神态跃然笛声里。几翻递升的旋律,如翻似滚把情绪层层推向高潮。演奏宜使柔润与激情交互辉映,以把深切的情谊富有神韵的呈现出来。吐音清秀通畅,干净利索,并注意安排好吸气点。各音区要变换自如,高音要富于共鸣感。- E0 c, W; F7 Z+ u6 h) t9 k- z
$ S v9 [2 j& w: c+ M2 m) q0 E
7 O6 v9 _- ]# k' F
# v/ \ c4 s0 K. r* m2 A03. 喜 相 逢4 Z% F1 U+ ?/ u0 F/ K# F
- l# ^. I2 T2 x# t4 }: ?4 N& `
此曲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改编后,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一]以散板的形式开始,加之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等技巧的运用,表现亲人依依惜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二]表现久别重逢的喜悦。[三]表现返回家乡时欢欣雀跃的情绪。[四]气氛更为热烈,描绘出全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
6 l/ l$ Y. ~& E( Z% p+ S9 t, [: p0 ~( F7 s! \7 @9 y
04. 牧 笛 《牧笛》作于1958年。是刘森根据刘炽为双人舞《牧笛》写的舞蹈音乐改编的。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可称之为《新小放牛》。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第一小段小快板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第二段慢般优美、动人,抒发的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恋人的热爱。第三段稍快的小快板是第一段小快板旋律的再现和发展。《牧笛》属于北派吐、垛、花、滑的演奏风格,但又与和常见的北派民间演奏风格不同。从技巧上说,乐曲的演奏能随情所至,充分的、恰当的运用了气息控制,深刻的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 @- d" i3 Y: i/ r. \& u
) l+ {/ Q$ ~ X1 W, Y8 @: d2 a Q05. 小 放 牛 Q/ S2 O. q0 h6 Z
& D: {0 y# \6 A1 u
06. 牧 民 新 歌6 u2 n w9 t# p3 ~1 [ ?; J/ o
]; X/ p6 t3 c' `! s7 w/ o《牧民新歌》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70年代由简广易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引子,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内蒙民歌风味的曲调,倾吐了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第二段在羽调旋律上,再配上活跃的节奏型,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奔驰的欢乐情景。接着进入第三段,节奏放宽,旋律舒展,表达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情歌颂。第四、五段音乐情绪更加高潮,运用了花舌、吐音、飞指等技巧,形象的模拟骏马的嘶鸣声。最后,在强烈的节奏音型衬脱下,旋律更加急骤,进一步的渲染了一望无边的草原上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了全曲。
3 {7 P: h$ L$ I! L" [1 l- F" o4 n P) y+ i p$ c- {0 D' V
4 K f8 w H1 N7 i r0 A3 H1 g
# b l2 b2 W6 r2 f, Z
07. 鹧 鸪 飞
) v( D" O% Z; D6 U2 {5 o6 t! p- s- n L& S$ Q5 Y" C
这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也用于箫独奏或丝竹乐合奏。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注入了江南丝竹的风格,使乐曲更加清丽动人。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乐曲分慢板、中板两个部分。慢板部分是原民间乐曲的放慢加花,演奏家充分发挥曲笛浑厚抒情的特长,通过气息的控制、变化,运用音色、音量得收放变化以及滑音。轻音、打音、叠音等手法,使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中板部分是前奏的变奏,音乐活拨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高飞的情景。+ q5 z' w6 Y3 z3 p0 ?3 B, k
. h$ ]1 H: K X+ F, ?, q0 _5 C7 J. J$ d4 r& A. V& z
5 L* V) D5 c0 f# z3 v08. 黄 莺 亮 翅$ I8 A# z# G: ~/ F: r6 q) }$ w
( o* _4 e$ o8 s; u& N* v5 T此曲取材于山西梆子曲牌《大救驾》改编。乐曲描绘黄莺在晴朗天空自由飞翔的意境。全曲分四段,加尾声。第一段:旭日东升,大地一片清新,一切生物苏醒了,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笛音要求清亮而悠扬。第二段:黄莺醒来,在树林的枝头跳来跳去,亮翅高唱,好象向大自然宣布:一天的自由幸福的生活又开始了。第三、四段:描写黄莺在蔚蓝的天空中,展望着美丽的大自然尽情地飞翔,尽情地歌唱。尾声:用徐缓的速度与辽阔而优美的笛音结束全曲。
5 j% `% {, G* }6 V8 u a* J, q) I4 @/ k( z# |9 z
, {% u% k4 S. P- W2 L# O6 W! c& k) }, N" B1 P' T
09. 五 梆 子8 ~ q1 b( f( I! Z! Q
% [, p5 v$ ^. p
这是一首北方梆笛的代表传统乐曲,是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根据一首北方民间曲牌改编而成的。原曲是"二人台"钟的一首过场曲牌,名"碰梆子"。曲调明快、欢悦、乐观向上,主题共六句,微调式,格局落音逐级下行,分别为3,2,1,6,5,5。全曲共四段,为变奏体结构。笛一段呈示主题,速度较慢,旋律明晰,富于歌唱性。用滑音、剁音、花舌音等技巧润饰旋律,质朴明快。第一变奏用剁音、花舌音等技巧装饰旋律,诙谐风趣。第二变奏速度稍快,用吐音的节奏性贯穿全曲,音乐变得轻快、热情。第三变奏速度更快,即兴发挥更大,多次花"花舌"(颤舌音),是音乐更加热烈,推向高潮。
% q4 ~* a3 Q3 Y8 m6 x8 _1 S& n+ v! ^& x1 k! `$ H
( q f7 K. Y! q* c/ c
, V9 N( h5 y( o/ B5 c+ p10. 扬鞭摧马运粮忙6 f; q2 ~8 C7 o, w% |& U7 F
g. v( z& k w乐曲描写丰收以后农民驾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喜洋洋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4 M0 Q2 A; J9 l* e+ \4 G
. f1 Y% y1 j6 L; \+ E3 w
其它还有: 《农家乐》、《粤海欢歌》、《幽兰逢春》、《延边之春》、《庆丰收》、《苗岭的早晨》等等,都是笛界的不朽佳作!# Y; x# { [0 j% a7 ~& _
; Y( S5 c' d- [2 N3 A1 Q" T%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