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看他如何七岁就已名扬天下 任性活成不一样的烟火

0
回复
75
查看
[复制链接]

7469

主题

13

回帖

7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01
发表于 2020-9-10 21: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咏鹅》
0 V* w: o  s$ {: u2 L- e! U: O) o: \* [$ N  u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_- }0 D; T* L8 P* A( _) {

& L! M; n0 I  {, m5 r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i1 H4 T" W8 T# W2 \0 I- u

6 r4 \3 x2 t5 H  多么耳熟能详的一首诗,仿佛一下子勾起了我们的童年回忆。
: S: y# s$ Y( i) ~5 D2 F8 u% u2 e+ J: @$ Y9 \4 ~6 u5 J
  这首诗的诞生地点,就是今天浙江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村外有一口骆家池塘,那里就是诗人骆宾王儿时的家乡。
4 T0 @! d- o2 @/ y( s$ P9 K5 y, ~% i
  骆宾王,640~684年后(又一说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幼年资质颖悟,聪慧过人。
; n0 E% I; a5 w
: C* j0 l$ s1 v# T5 H+ k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才华横溢,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誉。# J" \) h/ i& L7 v
) }0 @* B  A. `, C/ W, F8 c
  望族之后公元640年,乌伤城北骆家塘村,村外有一口池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 B1 }/ }* t  j" [
/ v, a- V0 t% A" a  因此起名叫骆家塘。) c4 l5 k; m4 }: f

+ g2 f/ V7 C  Y( E5 _3 _  骆家塘村,一个叫骆履元的穷人家庭里一位婴孩呱呱落地。他就是我们的耿直boy骆宾王。: i" V( @- N3 K! o  o9 n
5 L" d0 t2 U2 x5 n7 C
  骆姓是古乌伤望族,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过骆俊、骆统等着名人物。$ v- K7 f# }& m8 s1 |

& Z" b% O+ T" T. N  a  在隋炀帝时朝廷非常腐败,各地掌握军权的将领纷纷称帝起义,骆宾王的父亲隋右军长史骆卫淇因对朝廷失望至极,遂弃官逃到了东山,过起了隐居的日子。+ X4 w9 O" E- F- G5 q6 A: g
/ s, y9 d; a# S- q% E1 m  N
  大家知道,隐居也得需要钱财来生活。骆家这样“坐吃山空”几年,家世也就渐渐败落了。
7 {" V+ N3 \# x& N( q: n7 f( d# {5 @% x
  可骆家的人都是饱学之士,都望子成龙,所以根据《周易?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这样看来,骆家人是把一大部分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小儿子上了。
7 |3 [  t. J1 j# r( q" a' ^& k% p# Y2 J4 [5 ~: t6 B
  起这个名字的用意就是期望小宾王长大后,能有大出息,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光宗耀祖。
8 c7 C: Y/ ^6 H7 I, N4 l. |
7 e& U5 Y5 e/ c9 _0 `* s2 g3 l  不久骆履元上京谋仕,把教育抚养儿子的重任,留给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  i! M" C- m2 x% i" O& T! x
# K: S2 K. K, m2 A4 W1 ^" v
  少年天才有一天骆家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骆宾王面容清秀,聪明伶俐,存心考他,没想到小小的骆宾王毫无惧色,一一对答如流,令客人非常惊讶。2 v" I+ a  `, q2 |+ T) A+ n) z- [: C
6 n8 d8 F( Z! s5 [1 h8 J) F: O% X
  随后,当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池塘时,见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池塘里的白鹅要他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作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咏鹅》。
8 L/ p* Y" P6 l2 k3 V* o* v3 v( n% L
  那年他七岁。单凭这首趣味盎然的小诗,骆宾王在神童榜上要远比王勃、杨炯更深入人心。  O+ e) X( c" r, E3 p8 y1 `

. G! H4 a7 Z- N7 g4 @  耻于自荐可能因为家道中落,加以父辈以身作则严格的教育方式,成年之后的骆宾王没有王勃与杨炯那般不知天高地厚的狂态。% C4 M' q$ T; s. B; R7 |/ n

- K5 E3 @$ P6 f7 ~  他虽然天生聪颖,但幸运之神却很少光顾他,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却是名落孙山,直到有一天遇到了道王李元庆的赏识,才算摆脱了困境。& c/ R3 A, p2 I! d4 w

' v6 m8 [0 P+ e  ^, u' j2 T  道王李元庆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异母弟弟,一生显贵,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 q9 _3 z0 M" D+ X6 v
) X- C# n. V7 p! }: t$ B7 a5 O
  道王的收藏爱好可不比常人,他爱好收藏人才,惜才、爱才,便是道王的特性。仅这一点,道王称得上是一个有品味具慧眼的好领导,人才如果能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想必也是心情愉悦,心悦诚服的。
* N. c2 \( }: F+ g& F; p
" O5 \* F7 y& P  李元庆对宾王的学识十分赞赏, 663年,便想对他委以重用,但破格提拔不合乎规矩,于是道王特地下了一道手谕,要宾王“自叙所能”。' a  p1 P- ]$ [0 x7 F

, s) b4 k/ n( D0 Q9 h  本意是希望宾王自陈器识才情,给他随便选择一个适合发挥自己才干位置的权利。面对这个天上掉下的馅饼,一心追求功名的骆宾王,却偏偏要在这个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显示自己的“耿直”。
9 P7 H7 g# |7 w: R' D! m, w4 x- D' l" J
  他耻于自炫,在《自叙状》中写道:“若乃脂韦其迹,干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
, @* h3 `; X* A" t, K' p$ w1 i6 A5 B* X6 R3 [6 Y7 [
  文章最后,骆宾王又写道:“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命。谨状。”他一本正经毫不留情地予以回绝,骆宾王这样做,固然表现了他刚直的性格,但也违背了李元庆的初衷。( [3 f9 [8 ^9 {( x
2 h1 I4 b. l9 q
  好在李元庆毕竟是皇亲国戚,不跟骆宾王一般见识,自我嘲弄番后,就不再说起提拔骆宾王一事。664年李元庆去世,于是,骆宾王不得不离开道王府,回山东兖州过起了隐居生活。% Y- o& W6 ?; r3 D+ B
5 ?2 c5 y. \# T% ]: L' V9 B2 I
  从他在道王府任职的时,留给别人的印象足可证明,他是一位敦厚的谦谦君子,但是有点太耿直!
" e) Y1 ]/ S) F- q
8 l5 v$ o% _) D( I' L( e  闲居兖州在官场混迹,目睹宦海中的浊浪污水后,骆宾王对继续谋仕不再感兴趣。于是返回第二故乡兖州,兖州有他情感上的依托和慰藉,是他身心受伤后的疗伤和痊愈之地,决定过耕读自娱的隐居生活。
3 K4 B: M% I( \4 k4 _" g6 m. R2 i- h5 R
6 {# t' G+ U( V1 B) Y# [# n4 y  他经常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悠游山水,饮酒赋诗,开头一阵,生活过得很舒坦,也创作了大量反映山水情趣的隐逸诗。6 V- x% f2 |" \# d# D( ?
0 e. ?# u, g; W* ~
  目睹美景时吟:“绕镇仙衣动,飘蓬羽盖分。锦色连花静,苔光带叶熏”;天下雪时吟:“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就连看到一粒尘埃也可诗兴大发,吟出:“光飘神女袜,影落羽人衣。愿言心未翳,终冀效轻微”的感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经济越来越拮据,最后到了“糟糠不赡,箪笥无资”的地步。一批要好的朋友,有的出外谋仕,有的改任他乡,使他的心境也一天比一天落寞起来。
# S7 y2 x! L; ~% r8 Q
$ {0 w0 A3 X. d  骆宾王闲居兖州,这是他一生中第一个创作高峰,为列名“四杰”奠定了基础。由于生活艰难,这种病困穷愁,反映在诗文中,显得意蕴深厚,感情真切,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博得时人的交口称赞。
3 C+ k% K) v8 r' y. i. i- W3 N9 W- _
  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通过在兖州的隐居生活,骆宾王开始反思自己的个性行为和性格作风,深为此前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懊悔。  a$ N5 }1 ]" U
& h; _. @! L* U- S6 \. F
  于是改变初衷,重谋出仕,不得不弯腰低头,开始四处活动,向巡察各地的廉察使,吏部的尚书、侍郎,地方的州刺史等一批朝廷大员上书自荐,求对方担当伯乐,引荐自己。
+ U, C. e" j7 `# I
5 j4 Z6 L: q: V; k. q, `  命途多舛或许是时来运转,或许是凭着“初唐四杰”之一的名头,机会终于给正在焦急彷徨中的骆宾王露出来一缕曙光。不久被举荐入朝对策,重上长安,开始了又一轮多灾多难的仕途生涯。
& r7 [0 d) y/ c9 q  O2 M; A: a- K  O# y
  664年冬天,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齐州各界推举骆宾王写一篇歌颂皇帝功业的文章,骆宾王一挥而就《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唐高宗一看,龙颜大悦。- |3 r" U4 w) f( V+ \, Z

- V: W! n/ H" H1 W  封骆宾王为奉礼郎,品秩为从九品上,任务是朝廷举行朝会、祭祀典礼时负责君臣位置的安排和各种祭器的摆设,以及仪式开始时做赞导和主持鼓吹。/ Z$ ~2 o9 @& B4 I* m

/ _% R5 ^5 Z7 m! w  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骆宾王耿介刚直、嫉恶如仇的豪迈性格难免得罪权贵,自上任后,他听不得一些看不惯的人和事,不计后果地予以抨击,于是遭群小的嫉恨。
; h  y" Y) w# O6 O7 d$ M0 H$ m
. _. l4 N) A6 U: O* [7 F4 y2 H+ Q  670年,又遭人排挤,被罢了官职。仕途坎坷,荆棘丛生,政治上屡受挫折。
+ [# e/ S. y- U: z5 ]
3 r2 I" c; P2 N( H  获罪入狱纵观骆宾王的仕途经历,他的不顺遂主要还是因他性格的原因所致。惯守清流门风,过于耿直,喜欢讽谏时事,在官场中不知变通。3 X/ d/ y! q( i9 F9 K2 k9 }* m4 Q
# }0 O& I$ S1 B! O
  如此个性,不仅受人排挤,不被上司待见,也给自己的仕途带来一路的不顺。做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被免官。弃笔从戎,辗转北地南疆,打熬十余年,也不过是功过相抵。
. n3 {' ]2 \8 x6 p6 |3 T' }) [, a7 b
  后调任长安主簿,好不容易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却又因多次上疏讽谏,对朝廷、对官吏提出批评,言语不慎触忤武后,被同僚弹劾诬陷他任长安主簿时贪赃,罢官长安,以贪赃罪获罪下狱。" M6 i2 I) @, e; |

  U/ \4 i- s% m( B  就在此次狱中,骆宾王用他耿直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狱中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s4 w9 s. C6 I" e, ]. ^
7 g. O8 X" u6 i  B- m$ X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8 r6 ?2 T0 i# B) _% c2 Z! I
6 H& t% @: v- V$ ?- t5 F. p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9 G! [1 A8 q3 G& u+ D

) r* [" @2 u) \. g4 K+ j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B8 o, b  H3 s* d) W+ \" s7 q
2 t2 ^" ~- N/ i  ~- v" h
  身陷牢狱的骆宾王,听到秋蝉凄切的鸣叫,触发了满腹的忧思。
! S; e  @5 q. O5 l- }' w0 A. _3 W  d4 C4 U5 a
  当时骆宾王还不到四十岁,联想仕途坎坷,屡遭困境,如今又陷冤狱,未老先衰,怎么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1 z0 B$ G& [/ _7 a% C
1 I+ g; o9 [3 [) I7 M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诗人不幸遭遇的写照,也概括了古往今来一切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里饱含了骆宾王心底几多无奈的呐喊。
2 |' c6 j1 L$ V7 p% r! q
# c: ]( X) x% K- @$ ?  e0 @0 W; R  好在次年,骆宾王遇上大赦,终于得以释放,随后贬至浙江临海县做副县长。
; z6 Q! m* f) K9 i" _/ s
( Y: G0 e* m0 u2 ~  回想一路走来,满腔抱负,一怀高洁,换得总是屡次蒙冤、受贬,骆宾王终因郁郁而不得志,从此弃官出游。
8 @' H! B) j: A$ E7 d1 R8 T
- T' ~, N" c, ]% {8 _  檄文传天下就在骆宾王弃官的这段期间里,大唐的权力中心一直在悄悄的改变格局,对于李氏的江山武则天渐渐由代管变成了代替。0 \; S2 z, y, A5 M3 B
6 }1 w- m. d" H7 y: e& {! t
  这样的局面,是李唐皇族和忠于李唐皇族的功臣世家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徐敬业,开国元勋李绩(原名徐世绩,赐姓李)之后,集结了一些仁人志士与野心家,在扬州发动兵变,打出了讨伐武朝、恢复李唐旧业的旗号。
. z, ^1 J% Z8 Y5 D% h6 W
/ [, G' ]$ C; }- Y  其实牢狱之灾后,骆宾王心中就种下了仇恨武则天的种子。当时武则天已经有取唐自代的端倪,骆宾王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借项羽反秦恢复楚国和张良刺杀秦始皇为韩王报仇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忠于唐室的决心。
, ^; G8 m4 R+ \- ]5 C$ T! i* J, y
% v" o. z* H0 a5 O$ f, Z  此外,他在《于易水送人》一诗中,还悲愤地写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R4 e: f, q0 I2 b4 u" B0 k
8 [0 R6 W* f' I; o4 X% k  于是,在愤怒情绪的指引下,骆宾王果不其然出现在了扬州兵变的队伍中。5 z5 ~4 |8 {, d" N$ B8 Y
; p* R6 M4 a* a6 H
  我们无法证明骆宾王是怎么加入徐敬业的队伍的,但不管怎么样,骆宾王的出场果然不负众望,以一篇《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而轰动大江南北。
2 _+ K8 [* C* G& z0 b+ `" r6 y; m" H  t. u* X  ]) {& @
  而且就连武则天本人对这篇檄文也是赞不绝口的。/ [) N/ S( K4 a3 y" ]/ c* W; K

, R' @" h/ [3 w  她曾经在朝堂上披览全文,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的句子时,还只是微笑不语,等到看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 q0 }6 m" p7 _2 C/ P5 W5 f7 p$ R
  武则天读完之后,又说:“骆宾王的文章固然了不起,但徐敬业的武功却未必匹配得上。”武则天对于徐敬业的起兵很是不以为然的,小泥鳅能在大海里扬波吗?
8 P) B. x9 D/ C) D- v8 g* S1 Q  E: q, x
  果不出武则天所料,徐敬业搭建起来的这个看似不错的草台班子,起兵刚两月,也取得了几场阶段性的胜利,但当受到亲王李孝毅及军师魏元忠率领的30万朝廷军队的围剿时,尤其在扬州城下阿溪决战,革命军瞬息间土崩瓦解。' U6 z  x; x; }! f, H/ U& ~0 A

+ z! H% P% ?+ ]! m+ T$ P  当晚,徐敬业与部下准备连夜奔赴润州,逃往高丽。没曾想到,部下王那相反叛,将徐敬业等二十五人杀死,头颅献给朝廷,骆宾王下落不明。: s& r5 s# E8 h# z- r
, h8 J. R6 c; u# @* K
  生死成迷关于骆宾王的死,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 R, _) b2 U% E# J, i
- n; C: r5 `# a
  《资治通鉴》说骆宾王与徐敬业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他是投江而死,《新唐书》则说他“亡命不知所之”。
+ R! L% u! j& Y7 p( q% [! x" x
, {' K0 q0 t! c; g: H9 a. \* x  《本事诗》更是有鼻子有眼地说:革命军失败,徐敬业和骆宾王逃亡。官军主帅害怕失去匪首不好向朝廷交代,于是抓了两个长相和他们相似的人杀了,把首级献给了朝廷。
4 f: O7 J0 }0 Q( b, r8 ]3 q
7 P6 }" ]9 W5 _6 h* M  更多的民间传说是,徐敬业在衡山出家,九十多岁才去世。骆宾王也出家,遍游名山,后来去了灵隐寺。
# S/ B" B0 t0 V5 T& o- f4 w8 D+ d4 X. \+ f' z$ R
  但无论如何,从此终究再也没有确切的骆宾王踪迹出没。如果他确实活着,那也只是大时代混乱中的一个小意外而已。: f" h+ j. \. v" o' H

. |( b. {  u* B! v  可叹!一代名士,在公元684年那个漆黑的夜晚之后,就永远隐匿在江湖的风浪之中,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
. d1 n- J/ f% n; _% T7 ?5 T+ {* n4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