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5 U4 b1 u" T9 H3 v( b4 w: j8 ^6 |* ?) m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士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 o+ q6 L( [( M) z8 O
2 r& Y$ w. ]1 \/ o/ i- w& d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 ~/ c" n% ^: Q: O% t. |8 Q! k( R6 Y* k% ^2 I8 z a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9 ^" J. ?5 Y) `) i& `3 U7 B+ g& g9 a7 f4 q5 [
爱因斯坦% T' E2 U* j. {# D: s9 y0 d
& K1 u" z( Q( @- \8 d
A.爱因斯坦(1879~1955),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父亲和叔父在那里合办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在任工程师的叔父等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1894年,他的家迁到意大利米兰,继续在慕尼黑上中学的爱因斯坦因厌恶德国学校窒息自由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自动放弃学籍和德国国籍,只身去米兰。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1896年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0年毕业。由于他的落拓不羁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教授们所不满,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两年后才找到固定职业。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从此他才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语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期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直至1933年。1920年应H.A.洛伦兹和P.埃伦菲斯物(即厄任费斯脱)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回德国不到四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投入公开的和地下的反战活动。他经过8年艰苦探索,于1915年最后建成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A.S.爱丁顿等人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全世界为之轰动,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1933年1月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普林斯顿,任新建的高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1939年他获悉铀核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多拉家常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5年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9 b" M7 Z! n: d- e- `4 g3 E% E J6 J
1895年16岁时的爱因斯坦。他刚决定离开德国的学校,到意大利去和家人团聚,部分也是为了逃避在德国军队服役。这张照片拍摄后大约6个月后,他就正式放弃了他的德国国籍。
2 q8 n+ k6 F/ b; Z2 t2 k. U
& D0 N( M2 `7 a! L9 K( T. v& A- I二、科学成就
4 h T7 b4 B& T& g/ w0 C* h# l- {+ U" }. C6 f ?2 n' V# P
1.早期工作+ w* ] n$ ? l* K; w5 g/ Z
; s$ ^1 l3 { o+ _+ T爱因斯坦早期的工作主要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方面,在1900—1904年间,他每年都发表一篇论文发表在德国《物理学杂志》。这些早期的工作为他在1905年辐射理论和分子动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础。
3 t" F; z M E- Z$ n: O( e! _% E. B3 p5 a( ^6 \$ w6 {
2.1905年的奇迹; |% e$ l! Y+ n& U, w# w8 C
9 z6 p# T+ d$ T0 g6 n$ C4 F5 ^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无先例的奇迹。这一年他写了6篇论文,在3月到9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8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在三个领域作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分别是:& X' j/ e: ~- |" b8 D" R! e" O7 I
4 t) g0 ?- |2 _# U' @! _(1)光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 N6 x3 m8 D# c+ `: E
$ S1 K" k G4 `: T8 {9 X9 {& @
(2)分子动理论,1905年4月、5月、12月他发表了三篇有关布朗运动的论文,为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 v/ h( q: ^- c( o* Q, A) v: T+ K2 S% T& A
(3)创立狭义相对论
% W4 S' G" p' i i; P% x$ W& j; t
B9 g9 p& _5 y爱因斯坦写了一篇开创物理学纪元的长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理论。这是他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地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
3 P# O9 [, Q! d( v3 Q
! y! S9 k) {; M, e“我有时自问,为什么我会是那个发现相对论的人。我想原因在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绝不会停下来思考有关空间和时间的问题。这些是……小孩子想的东西。但当我长大成人以后,我才开始对空间和时间产生疑问。自然,我要比一个孩子思考得更深入一点。”) }7 p6 N x& L3 E4 J8 c3 C8 M
+ o5 V, G: e y& ^ E) K4 D7 G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D: t# k4 `5 Y, K# c
3 q% S7 ^: }: g6 I2 P(4)质能相当性* W F" Z) U3 f4 m
/ i d9 ]. V. A m i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揭示了质量(m)和能量(E)的相当性:E=mc2,并由此解释了放射性元素(如镭)所以能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原因。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40年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N& b) t( i z$ H& V' h" ^
/ c3 z" A# X- l
3.量子论的进一步开拓2 X& g6 o$ m6 t1 j$ s, R
9 q" C) C0 [2 T# p4 j4 S6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的提出,遭到几乎所有老一辈物理学家反对。尽管如此,他依然孤军奋战,坚持不懈地发展量子理论。他把量子概念扩展到物质内部振动、光化学现象及统计物理学的研究中,在许多领域中做出了开拓性成就。
# Q/ H' `' N: x6 ?. V' T0 \: u
刚开始在专利局工作的爱因斯坦。他在那里工作的7年时间是他一生中成果最多的时期。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的“非凡的一年”,因为那年他撰写了数量和质量都相当可观的著作。 M3 _ o! W9 t4 ~7 k: w9 ]
$ Y9 C9 {3 Q+ ]: z
4.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 X7 x& e& A' l, V. i% X" o# V6 R: Z1 R7 P9 ]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即惯性质量同引力质量相等)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此后经过曲折的探索终于1915年完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
, O7 K! a1 {- x+ [) j) M
) \" F( c) y3 \在1915年到1917年的3年中是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时期,类似于1905年,他也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分别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除了1915年最后建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以外,1916年在辐射量子论方面又作出了重大突破,1917年双开创了现代科学的宇宙学。
, X4 i6 C c2 ]4 V# F
; c" Y3 R8 A- q# G) F2 y' U“这是自牛顿时代以来与引力理论有关的最重要成果,是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之一。”) J3 K5 z! J1 i. c, m1 B2 K
* [4 {; r" o: y: `5 d( _3 Z/ i
皇家学会主席J.J.汤姆孙,在讨论证实受因斯坦理论的日食照片的会议上所说的话
1 N5 v* H( y$ E3 K% @
6 ]( L7 _4 L, o, y4 C. H" _3 `& k“爱因斯坦的深刻本质藏在他的质朴个性之中:而他科学的本质藏在他的艺术性之中——他对美的非凡感觉。”( L R, a3 j& T0 u) M3 D, U V
! S L3 q$ ?) z2 m/ r3 f; B
引自巴内什·霍夫曼:《爱因斯坦》/ V7 ]$ `! l3 m |1 F" I
d% F9 w6 a2 ]/ m' S6 D6 b. M8 d* |“他最出名的当然是他的相对论,那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但伴随名声而来的是一种爱因斯坦感到难以理解的盲目崇拜。令他惊讶的是,他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神话,一个真实的民族英雄。他被人看作一个奇迹,并得到皇室人员、政治家和其他名人的招待,公众和新闻界把他当作一个电影明星而不是科学家。”$ {# ^4 p" m( ?1 ^! N# F
+ y3 i7 G3 N; g. h) F* c6 K* r
引自巴内什·霍夫曼:《爱因斯坦》: i3 |/ j6 q; X s+ u
/ m# v5 @5 x# `$ w, v; T“科学理论家是不值得羡慕的因为大自然……是对他工作的一个铁面无私而且不太友善的评判者。它从来不会对一种理论说‘是’。它至多说‘也许’,而在大多数下只是说‘不’。”& n, W1 K$ G3 x9 Q
$ J8 E% k1 {9 M" O引自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卡默林格-翁内斯教授的纪念册上所写的评语
6 @2 e. Z0 r+ z c0 s5 _
$ ~" y( ?/ k9 u# w4 V6 e- |“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来自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制的渴望,而不是别的什么目的。我对正义的热爱以及为人类生活状况的改善而努力奋斗,则与我的科学兴趣无关。”3 {0 h9 Q5 e' Q- @3 A! U4 B0 N
! |& v& d$ [. d9 z引自爱因斯坦的书信,1949年5 a: T8 N; `! @: x& s
; } C7 A2 `* R" I) n7 j K“在曼长的生涯中我所懂得的一件事就是:我们所有的科学发现与真实的物质世界相比,还是相当原始和幼稚的——但它仍然是我们所拥有的最为珍贵的东西。”
( }6 ?# y5 d- o8 ~ |
5 g5 q; x' N8 F9 s7 p' a! U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O5 [9 `3 j" Z0 [: h- X7 y' p
7 E( u" C, h+ A6 V3 y“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使我自己成为一个权威。”
2 [9 c/ v" z- R' Y
2 x, T4 s" O4 N& X; r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j" `7 C5 h* I1 d# Z( A2 c+ A1 d8 R! T" U- O+ w3 ^3 g# |5 y
“对于一个毕生努力追求一点真理的人来说,如果他看到有别人真正理解并欣赏自己的工作,那就是最美好的回报了。”4 j' N5 @+ C+ f& B
h) b8 y- g2 G0 Q! \引自爱因斯坦写给一个美国学生的信,这位学生在信中告诉爱因斯坦他是多么地仰慕他
8 U7 j, H- R2 J: m1 `; t
- R' m) c! C. P u7 ~5.对统一场论的漫长而艰难的探索
7 @3 W! K' R$ V" H7 |2 q* U) T: v, K/ ^
建成广义相对论后,爱因斯坦依然没有满足,致力于寻求一种能将引力场与电磁场,将相对论与量子论统一起来的统一场论的,这耗费了他后半生的精力,始终没有完成。+ v5 H6 ^; L( S' a; b
2 e) U& ~7 r# S
“我们的时代因科学认识以及这些思想在技术上的应用所获得的出色成就而与过不同。谁会不为此感到高兴呢?但我们不要忘记,仅有知识和技术不可能使人类过上一种快乐而有尊严的生活。人类绝对有理由将高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倡导者,放在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5 Z# U. a8 c/ B7 b2 ?% L8 _7 @6 A" C3 F W; G) |. m/ Q
“我本来也应该成为一名工程师。但一想到发明的才能被用到使日常生活更加方便些的事物上,而且所有这些只是为了赚钱,我就更觉得难以忍受。”& n$ M6 |$ n- D4 W
- _1 I. ?3 ~$ I" M ^- s引自爱因斯坦写给他的朋友海因里希·灿格的一封信% A4 H' V$ g! g4 b9 E% {
F& x& F6 Y+ f“雄心壮志或者仅仅是一种责任感无法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来自于对人类和客观事物的热爱。”
, i9 s7 ~: w% I i( r ~9 P! @
$ Y, ~0 Z) z- ^' d4 c$ t9 w---引自爱因斯坦教导一个小孩子的信2 M n1 f) ]2 A8 N2 t2 p) E* R7 X
# o" s5 \/ s2 L/ @“当我的头脑里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可想时,我就喜欢重新证明那些我早已知道的数学和物理学定理。这本身并无目的,而只是想沉浸于愉快的思考之中……”
1 @3 Y8 w# u' S) D8 V( b$ L
: {6 }2 [' c d% K( b; k+ l1 i----引自爱因斯坦1918年写给他的朋友海因里希·灿格的一封信
1 _. A0 i* ~5 F
v: g8 ^0 q+ ^; K“在自然中我观察到的是极其奇妙的构,而对此我们只了解得相当不完整,那必然会使一个思想者充满了谦卑感。”
0 X9 i* J: P* F% M T% `
0 {2 i. P2 Q& M6 d8 {" Z9 `----引自爱因斯坦1944至1945年的一封信
& E8 W; R# {0 w" U* t
; s, n4 }* I" P/ A) Y“绝不要把你们的研究当成一种义务,而应把它看作一种难得的机遇,这种机遇能让你们逐渐认识到在追求个人快乐的精神领域中释放出的美的影响力,对你们日后工作所属的社团带来的裨益。”
1 r7 I: |; _% E8 T ~' i
6 c5 l T1 m9 X5 W-----爱因斯坦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们的一则忠告5 Y4 U; J8 R- W
0 `8 }+ e- ?4 ^$ o; e$ y
“像我这种类型的人存在的本质,在于他思考些什么和如何进行思考,而不是他做些什么或遭受到什么。”
8 G& ?/ O1 V! j, t- [
3 D: p6 V( {6 M: |; f h; u三、趣闻轶事* O. Q; {! w$ ~ {# L* \, y) w
2 D! T8 e; h1 A# E; c
1.惊奇! ]0 Y! N9 s3 W* E- q
3 C! B; C3 L2 ?/ @* l- R3 n/ y
阿尔伯特到了四五岁,还不大会说话。父母亲心里着急:“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不,不可能。他那双棕色的大眼睛多么明亮。他那可爱的小脑袋这样一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有多少聪明的怪主意呢!可是他的小嘴为什么不说话呢?”他们请来了医生。孩子当然没有病。不善于说话,不喜欢说话,那不是病。$ z S$ @( Z2 L; B+ E. S
1 K, y2 A0 d/ Y0 ~& @4 K可是有一天,阿尔伯特似乎真的有些不正常了,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玩。孩子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不听他的话,照样指着北边。他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着北边。不管他怎样转,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一直指着北边。阿尔伯特惊讶了,他张大眼睛,盯着玻璃下面那根红色的小针。“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的呢?”他想问父亲,可是话到了嘴边,说不出来。他被这神奇的现象惊得目瞪口呆。
. Z. I( T! D( X; l$ c
5 f/ u5 f% v( n8 K9 z: O小小的罗盘,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的科学家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这种神怪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o' _( R3 I! P; d* \: R# V, W
+ H0 |0 _( A6 o% S: @* i
2.上帝与自然) q! t, _1 j2 C% T1 u
, Y8 ` t5 b+ F+ s$ @9 Q' `
爱因斯坦还在家里接受宗教方面的教育,这是德国法律规定的。爱因斯坦一家是犹太人,但并非极其严格地遵守他们的信仰。有一段时期,爱因斯坦深深地专注于宗教——他甚至在来回学校的路上谱写一些乐曲赞美上帝。这种宗教上的兴趣仅仅持续了一年,当他12岁时,爱因斯坦就不再相信他的老师们所描写的那种上帝了。然而他从未对大自然的崇高伟大失去敬仰之心,也不希望放弃研究那些比他所谓的“仅仅个人的”东西更加伟大的事物。$ e$ A: O( X2 I
( f! U \: h: P% s& v
3.音乐与数学
6 D+ E1 t/ l8 g7 c0 J4 Y- k( G) \4 A" M% {0 S ?
爱因斯坦一家为他们的孩子创造了一种快乐、温暖和可爱的家庭气氛,爱因斯坦在整个一生中与他们以及他的妹妹玛亚始终保持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从这种家庭温暖中继承了某些东西,而这就成为他的性格中最具吸引力的特征之一。虽然他天生就是一个孤独者,但成年后他结交了许多亲密的朋友,写了许许多多书信,与全世界的朋友们分享他的思想和信念。在大多数现在尚存的爱因斯坦照片中,他总是开朗地微笑着。
5 p r# i& q1 W) N: Y5 `% `, F" o6 i
爱因斯坦是一位出色而又不同寻常的老师。通常,他会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方程式之后停顿下来,在学生们面前长时间地保持沉默,似乎他已陷入了沉思。这张照片是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课。5 y! R* D' }. z0 o* O
) S. x4 R1 o+ {+ w4 f9 @3 Y爱因斯坦的父母是一对颇有才智的夫妇。爱因斯坦的母亲是一位聪明、活泼、勤奋和充满活力的妇女,而且是一个出色的钢琴家。她非常重视学习,并鼓励爱因斯坦和他的妹妹在学校勤奋学习。回首往事,爱因斯坦记得他是通过聆听母亲弹奏钢琴才开始喜爱音乐的。爱因斯坦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还在学校读书时,他就已经显示出数学方面的极大前途,但他家太穷,无法送他去读大学。他与其兄弟雅各布合伙经营,1885年时兄弟俩和他们一家迁往德国巴伐利亚的首府慕尼黑,并在那里开办了一家工厂。
9 j7 ?, Y: ^+ F" x2 ?: G+ _$ p7 ]+ o1 _. m" T/ `
爱因斯坦的父亲和叔父对爱因斯坦在科学和数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感到非常高兴。爱因斯坦5岁时,有一次他生病躺在床上,他的父亲送给了一个指南针。这件普通的礼物成为阿尔伯特一生的转折点。指南针内的那根指针从表面看完全封闭、孤立和无法接近,它似乎是由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掌握着,使它指向北方。他非常激动,以至“浑身颤抖并患了感冒”。虽然他只有5岁,他已经意识到“这些物体的背后深深隐藏着一些东西”。从那时起,他就想要找出这种神秘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8 v% I+ y- S& n9 ~
- U7 ?5 Q, w8 l/ t& v几年以后,爱因斯坦意识到一种类似的神秘事物,这次是与数字有关。他的叔父雅各布一直让他去解许多数学上的难题。每当他找到正确的答案时,他并没有感到高兴、自豪或者满足,事情更像是他已经瞥见了隐藏在事物表象下面的一个美丽而有序的结构。这种认识引出了“一种强烈的快乐感”,并激励他找出有关数学方面所能发现的所有内容。同样,他对科学也相当着迷。他还缠住父亲和叔父问这样的问题:黑暗是如何发生的?“太阳光的组成成份是什么?”“沿一条光束传播会是什么样子?”- ^4 e! N# u0 f: D
6 i! {3 ~- A2 I% }* X4 T5 m
4.小城里的伟人
/ O, _2 e/ P6 I( f% S4 X) N# z$ ~5 j) ?
普林斯顿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大学城。它只有几千人口。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退休的时候,就在这里向他的军队发表了演说。一百多年过去了。无数摩天大楼在城市里升起,夺走了城市的阳光。可是,普林斯顿这个小城,依旧是古风纯朴,阳光灿烂。林荫道上的行人稀稀疏疏,道路两旁星星点点散布着一些一两层楼的小房子。红色的屋顶、白色的墙,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丛中。每一座房子都象绿色海洋中的一个孤岛。这里似乎闻不到金圆帝国的铜臭,听不见工业巨人的叫嚣。这里就象莱顿小城和苏黎世湖畔那样娴雅幽静,具有古老欧洲的情趣。" g- v6 B, Q3 W5 @& f$ f
5 w. |) A) k- I6 M( f
1933年,一个秋天的下午,街道两旁的树叶已经是金色斑烂。大学生特别爱光顾的那家冷饮店里,只有一个学神学的大学生在吃蛋卷冰淇淋。女服务员坐在柜台后面,没精打采,等着下班。
/ k" Q1 O) ^ P0 ~2 C ^$ T6 s' n$ k. O
突然,玻璃门“伊呀”一声开了,进来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女服务员一下子怔住了。这位老先生好面熟呀!她正在发愣,老先生却看了一眼大学生桌上的蛋卷冰淇淋,又点点自己的鼻子。女服务员忽然明白过来了:这是爱因斯坦,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教授呀!大学生也跳起来,跑到柜台边上,抢着要给爱因斯坦付钱。爱因斯坦向他微笑一下,从自己的口袋掏里出一枚硬币。女服务员双手接过钱,捧在胸前,嘴喃喃自语:
3 c9 r* l6 E7 {: J' c& b% j! Z- h# K: `, [ _: H/ _
“这枚硬币,我要藏起来留做终身的纪念!”
+ \0 E: h- w9 S; Z& F0 d' o
( _- a; S# `/ U( M* t, `7 f, B: N爱因斯坐到大学生对而吃冰淇淋。这位大科学家还是象小孩子一样爱吃甜食。他用支离破碎的德国腔英语和大学生攀谈起来。大学生巴不得这只冰淇淋永远吃不完。爱因斯坦也在尽情享受着做一个普通人的自由。来到新大陆,摆脱了警卫的影子、记者的跟踪和好奇者惊讶的目光,有多么自在!: c7 b) E6 A1 n- d
- f3 T0 P" q' g/ V" l
正当爱因斯坦在小店里津津有味吃着蛋卷冰淇淋时,纽约码头上却有成百上千欢迎的人群在等候他。这些年来,爱因斯坦学会了一些脱身妙计。今天,“西部号”还没有进港,一艘小汽船就把他接走了。岸上等着几辆汽车,悄悄地把爱因斯坦送到普林斯顿的一座房子面前。半个小时之后爱因斯坦就溜出来逛马路,开始了在普林斯顿的新生活。
& d% ^4 K/ b" u# R7 U& D
% a6 j7 W7 z- o从此以后,普林斯顿这个僻静的小城和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成了科学的圣地。人们到这里来拜访爱因斯坦,旁听他的课,瞻仰他的丰采。爱因斯坦给普林斯顿带来光荣,普林斯顿人以爱因斯坦为自己的骄傲。他们感到骄傲,是因为这位伟人象个普通人那样,生活在他们中间。你可以看到他嘴里含着冰棍,脚上穿着拖鞋在马路上走过,要是他在田野里散步,你想替他拍一张照,他会耐心地摆好姿势让你拍,等你拍完,再继续他的散步……普林斯顿人尊敬他,热爱他。大学生编了一支歌,在马路上唱:
: |2 Q2 I: }. {) x* {" ?9 }& m( ~3 i5 |% i/ c7 M4 d$ i- F7 C
谁数学最棒?+ }" k) `. K- `9 O) v. ?
5 K- C7 G! _( d' b$ L) x; o. H谁爱上微积?9 g' p; w4 ~% W
1 V6 C1 I0 H7 o1 k! v" O
谁不喝酒,只喝水?
3 W }& u, l' _! J# Z1 L5 P3 |
- D0 l3 N) s$ R) ?1 e9 K——我们的爱因斯坦老师!
5 O }2 k! n5 T6 _7 F0 y2 g/ A+ X$ N& ?2 Z" f
我们的老师饭后不散步,
3 ^: [7 R' X& z5 W
7 X) a3 {5 [. q6 t3 j% r我们的老师时间最珍贵。
6 C$ E$ l( n, I# f) }: E
8 {; u+ T+ C5 v( Q我们要请天上的造物主,& |; ]: w$ P9 Y4 Z
( G8 r7 ~0 ]9 m0 z把爱因斯坦老师的头发剪短些!
8 g0 U; I; R) E! {4 l8 p# V' p3 w
关于爱因斯坦,流传着数不清的趣闻轶事。每一则趣闻都代表一分敬意,每一件轶事都带来一分爱意。) h% S( Y B! J m) H
~# a. L+ j! {4 ^6 D0 \譬如,爱因斯坦的心不在焉,就有许多故事。他在比利时王后“御笔”题赠给他的诗的背后做计算。他在鞋店的发票背面写好答词,跑到庄严的授奖仪式上去掏出来宣读。有一则故事发生在柏林:一次他在朋友家里时,边吃边和主人讨论问题。忽然间来了灵感,他抄起钢笔,在口袋里找纸,一时找不着,就在主人家的新桌布上写开了公式。还有一则故事发生在他刚到普林斯顿后不久。
2 C, f0 v" ?2 _6 F4 h& }! C* P ], Q1 Z) T0 M! n( y
一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院长办公室里的电话响了。秘书拿起听筒,听到德国口音很重的英语。
B& q+ z$ d1 k% w& q1 c5 D1 H! W% g+ u! l- [4 ?
“我能不能和院长讲话呀?”" e5 U( P2 P1 p2 a8 s n
% @2 t7 }3 a% _5 z7 I2 k, G7 L“很抱歉,院长出去了,”秘书回答说。8 G. A+ E4 T4 X3 W" ~, q' I4 d
8 Z; }) ^+ g* d1 E* J& s- Y“那么,也许,嗯……你能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什么地方吧!”+ |& u7 i; v1 |6 s2 k* ?4 @
, B1 e% D- T2 ^! D# ~
当时有规定,绝对不准干扰爱因斯坦的研究工作,连罗斯福总统邀请爱因斯坦到白宫去作客,都要事先征得院长同意。因此,秘书很客气地拒绝回答爱因斯坦住在什么地方。这时,电话听筒里的声音变低了,低得几乎听不见。
( E" z! g! k! X7 w+ o/ ] q3 e
; Y7 [0 p. M" |, {# p) n6 K“请你别对人讲,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要回家去,可是忘了家在哪里了。”
$ B$ ?7 \8 a# T" W& R* B) N3 x6 y
又譬如,爱因斯坦不爱钱财。对于他来说,每一份财产都是一块绊脚石,它破坏人的恬淡心境。在美国这个拜金成风的国家,有这样的品格,也是使人感兴趣的。有一则轶事说,爱因斯坦把一张一千五百美元的支票夹在书里当书签用,结果把书弄丢了。还有一个故事说,人家请他在无线电上讲话,他拒绝了,说他不爱出风头。人家出了一千美元,请他只讲一分钟话,他也拒绝了,说他不需要钱。) s. o1 a( `# N2 Q; P9 O
8 d. ^$ v& S# o# C" ~) f" q
关于他的谦虚、纯朴、善良和幽默,也有许多故事。一个中学生听老师说,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就写信问他一道几何题怎样解法。他果真用颤巍巍的手写了回信,给那个孩子解几何题。( F$ Y* N; \5 t6 e
5 m9 y& s' {7 v+ o8 `) G9 h$ ?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普林斯顿有个十二岁的女孩子,在放学回家的时候,总是跑到爱因斯坦家里去玩。妈妈发现之后,把孩子骂了一顿,同时赶紧来向爱因斯坦道歉,说女孩子不懂事,浪费了教授许多宝贵时间。爱因斯坦笑着说:“噢,不用道歉。她带甜饼给我吃,我帮她做算术题。不过,我从她那里学到的东西,恐怕比她从我这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
: a2 X* a9 Z1 z! e S3 ~! ]4 X/ ?8 O! |1 f1 ?
还有这样的故事:有一次,美国一家医院要聘请一位X光专家。一个犹太难民来求爱因斯坦帮忙,爱因斯坦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过了几天,又来了一个从希特勒铁蹄下逃出来的犹太人,要求帮忙。爱因斯坦给他也写了一封推荐信。这样,一共给四个逃难来的犹太人,写了四封推荐信,去争夺同一个职。后来,爱因斯坦的亲笔介绍信实在写得太多,那些犹太难民跑到英国、美国的大学里,沾沾自喜地拿出介绍信,还没来得及开口,校长秘书就会给他当头泼一盆冷水说:“行了,行了,收起你的介绍信吧。每人都有这样一封介绍信!”% Z. ]; Z! G$ k3 V+ `6 k B% D
4 d& G- l" v2 o$ F7 H% I& h
还有一个故事说:一群大学生说说笑笑,跑来问爱因斯坦,什么叫相对论。他回答说:“你坐在一个漂亮姑娘旁边,坐了两小时,觉得只过了一分钟;如果你紧挨着一个火炉,只坐了一分钟,却觉得过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4 B0 u# f q% ]- s# z- j
8 g# \' K; z9 y这样的轶事写不尽,说不完。
* w/ ^9 n+ q8 d9 u# N1 d
) W$ m6 d3 l. e, u5.永恒的神圣的好奇心3 S9 I; {" W5 _- `( J: u2 G
6 x9 J& W6 i* n8 l3 M! i; ]在纽约赫德逊河畔,有一所大教堂。白色的石墙上,雕刻着人类有史以来六百位巨人的像。有哲贤、君王、大将、智者,还有十四位科学家,这其中只有一位当时还活着的科学家就是爱因斯坦。; C: _+ D' e% `" c" h
7 z* X. i' J9 _0 p4 n
现在这位巨人早已退休,但是每天早晨,他还来到高等研究院自己那间斗室里,有时,有几个学生、教授来讨论问题。更多的都是他独自一个人,站在小黑板面前,用苍老的手写下一个个娟秀的小字。这些小字组成一行行公式,代表着宇宙间物质运动和物质结构最普遍的规律。爱因斯坦想想写写,写写停停,对着这些奇妙的公式出神。这世界必然是可知的——可以从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出发,经过逻辑的推演,找出它的规律来——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事。这世界为什么偏偏那样秩序井然,而不是朦胧混沌,乱麻似地一团呢?爱因斯坦又陷入了哲学思辨之中。他的感受,仍旧象少年时代第一次读到那本“神圣的几何小书”的时候那样,清新而又亢奋,惊讶而又狂喜。% |+ S' L# Z$ l* ^# W
/ _/ S6 T! e9 U中午,爱因斯坦步行回家。同事们要用汽车送他,他总是谢绝。他穿一件旧毛衣,象小学生似地,圆领上插一支老式钢笔。一双光脚塞在旧皮鞋里,在街上蹒跚地走过。熟人向他亲切地微笑致意,他也向人腼腆地微笑答礼。有时会投来惊讶的一瞥和饥饿的眼光,那是外来的陌生人。爱因斯坦不去管那些,他只顾走自己的路。老年是第二个童年。垂暮之年复归为少小之时。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洒满树荫的街上走过,他的心情和六七十年前那个在慕尼黑大街上歌唱上帝的小学生一样。爱因斯坦仍旧在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理想。
6 F" g2 v0 J" t/ F- m: m2 S- h; ]5 ?$ w. _ o/ T" N! | J: P5 w) J
午睡过后,爱因斯坦处理书信事务,或者接待客人,有时也在书房里工作。梅塞街二楼的书房,两壁排满了书架,从地板到天花板都是书。另一面墙壁上,挂着211和麦克斯韦的像——柏林的阁楼书房里挂的也是这两张像——还有一张甘地的像。大窗户开着,把鲜花的芳香迎到房间里,把几片不听话的枝叶也迎了进来。书房和花园连成了一片。爱因斯坦站在大窗户前,看着那几棵橡树。它们婷婷玉立,交构成大大小小的拱门;它们枝叶扶疏,在微风中婆娑起舞。这时,爱因斯坦又会感到惊讶,就象他幼年看罗盘上那根红色小指针的时候一样惊讶。这里是几个丫杈,象拳头一样有力;那里是几片叶子,轻轻地、快乐地摇动着;还有几个芽苞,露出了它们小小的、嫩绿的芽尖,焦急地,羞羞答答地。啊,这自然界的生命,多么美丽、奇妙!单是要理解这几棵普普通通的橡树生命,我们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还差得远呢!这时,爱因斯坦心头又会产生出一种神秘感。这是人类一切感情中最美丽、最深邃的感情。它是一切真正科学的播种者啊!7 ` c. P) ], x) j% U' U6 }4 [
: N9 H' @2 x; O. H( L0 a7 ?; Y/ [5 {“一个人要是再也体验不到那种神秘感,那种惊异和狂喜交织而成的崇高的激情,那他的生命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爱因斯坦想。8 A" A a+ n9 I; Z- d3 a
0 M2 k; b( L& F8 W, k' o
他转过身去,回到大写字台前,对着那一大堆草稿纸,自言自语地说:
6 g& N P6 M8 @8 Y* U6 q5 z. r5 g% `* \' r5 H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 B# j9 v: V k4 j0 w; B# C+ b( X! M" Z' _( S6 E
爱因斯坦有合理的事做。所以,在生活的苦难之中,又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他那合理的事就是为人类服务。为了解宇宙而思索、探求、计算,为和平呼吁,为自由呐喊,这一切都是在为人类服务。
# w5 n! e! n6 x3 |7 p/ w8 u
9 m, I. j, z4 f2 g* m& _( e4 Y爱因斯坦步履蹒跚了,思想的行进缓慢了,创造的灵感逃遁了。一般学者到这个年龄,早就退出了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战场。最多不过挂一个校长、主任的名,指挥指挥罢了。可是爱因斯坦象一名老兵,依旧在前线冲锋陷阵。他坐在写字台前,又写下了一行行公式,很快就写满了一张。一张张草稿,又堆成了一小堆,就象半个世纪前,他在伯尔尼专利局里一样。
0 W7 L. b( O3 @- f9 Q& o2 ~6 Y# R; ?9 [9 M/ Q+ k5 c
爱因斯坦还在稿统一场论。不象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在黑暗中摸索,走过许多弯路和错路之后,终于见到了光明。统一场论,这相对论发展的第三阶段,在黑暗中摸索了几十年,仍然在黑暗中。
) L- o* ~/ \5 a% G; n7 j9 _; U
' L) @0 e, c) L1 t% q0 e在多年前,爱因斯坦就说过:
0 r; k) G0 ^) b ?5 @
- E, Z6 O" Q* K& D2 y& g9 X5 m我受不了这科学家:他起一块木板,寻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上许许多多孔。: B' t$ o& K' c0 }/ p4 ~
' |/ p' b/ Z( y3 y
爱因斯坦自己的钻头,是决计不朝薄地方钻的。在统一场论上,他找到了最厚最厚的地方。也许只有进口,没有出口,不可能钻透的哩。但是,犹豫、怯懦和爱因斯坦无缘,他永远忠实于自己的信念。他希望把引力场和电磁场统一起来,而且希望这统一的场能解释量子力学所不能解释的问题。
! D ^ v2 v/ y
5 _0 |4 f6 Q- u: W8 t$ O4 U5 C( `助手和学生,一个个来了,又走了,只有爱因斯坦坚持在阵地上。他还要继续摸索,迈着老年人蹒跚的步子摸索。生活就是追求真理。是的,莱辛说过:
" H w p' ~* ?4 h- @
4 q6 R# a: c( P2 @“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 m R, Z0 f; l- L8 e3 n, _7 n3 B+ _
) _7 ]- f$ T. ?6 e; c% k
在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身上,有一颗童心。多少年前,那根小小的罗盘指针所点燃的神圣的好奇心,依旧在熊熊燃烧。
3 i" ^! q. d8 D! o; W7 h+ J3 C' B O# z' Q' n# q3 d
在爱因斯坦七十岁生日的时候,普林斯顿举行了盛大的科学报告会,有三百多位著名的科学家出席,向他致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拉比致词说:
6 X5 o5 H" A" m2 p0 _5 N3 ?$ }
( P) g, W0 {9 M4 z+ p% m7 p. a“什么时候有过另一个人,曾经有过这么大的贡献?……在爱因斯坦以前,在爱因斯坦以后,从来也没有人这样深入地探索、研究过我们关于空间、时间、因果性这样一些人类最本能的观念。”( H3 S! q2 u0 m3 g0 W
2 B' D2 n+ K! I# w) ~
世界已经不要求爱因斯坦做出新的,爱因斯却在生日前、生日后,都拿出了新的科学论文。有人看了他的论文,摇头说:* o( A P, U3 t: l4 z0 `
* j$ M2 @, S( P+ D$ a
“还是统一场论!和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一样,只有数学形式,缺乏物理内容。该结束了!”
1 d4 ^: S; Y# C; ~+ W. |5 D, o4 d
爱因斯坦是不是该结束了呢?不,决不结束。他对人说过:“没有统一场论,就没有物理学。如果没有物理学,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5 K. j% i/ A5 H2 w/ g% C
' M W, Y0 J1 B1 X1 C) Z1951年1月6日,这位当年的第一小提手写信给第二小提琴手比利时王太后伊莉莎白:3 e* P h0 }9 A8 }' d: J5 d0 N
. X( Z% V; u) P, z% N+ b; u# C我不拉小提琴了。这些年来,听我自己演奏,越听越难受。希望你没有遭到类似的命运。留给我的事情是:毫不悯惜自己,研究困难的科学问题。那个工作迷人的魔力,将持续到我停止呼吸。
4 |; G; @) T4 j) }" }" T/ j( F: k H0 b o
但是,也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来打搅他的科学研究。世界和平没有保障,公民权利遭到践踏,这使他无限忧虑。大自然创造出人的生命,人也热爱生命,战争却毁生命。这是反自然的。所以,爱因斯坦反对战争。大自然给人自由活动的天地,人也热爱自由,法西斯分子却要剥夺人的自由。这也是反自然的。所以爱因斯坦反对法西斯。
/ N: `9 a3 b% q- U' w1 k
. n* X6 F3 G; A( W1 |' q; L还有别的事情敢来打搅他。
" H3 C. j9 p) D
; Y1 z: [' i* w# y8 z: e$ G那是在1952年,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去世以后。一天晚上,电话铃响了,又是一位记者打来的。: r A/ E' B/ t7 @0 i/ b/ U
& R5 P" B! z0 |8 y" w+ U
“听说要请你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你会接受吗?”' Y4 d2 i" D& e S+ v K! H
. P5 ?- h0 }' n8 e3 i* P( q( D“不会。我当不了总统,”爱因斯坦说。 U' a8 n: b" i8 U
3 T' K8 l3 K9 {, ~$ I" c2 ?8 R
“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职位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你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你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你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
- P6 p8 h9 o2 T3 U& _7 m! L! I3 x0 ]1 }4 J
“不,我干不了,”爱因斯坦说。( |; v7 ~8 y3 K4 S9 a! ^
! s E$ I- L) J- L u% k( T
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杜卡斯去接的。
& @" G$ q6 w4 U2 n! K7 W! w# Z* ?# D3 C3 k2 q
“天哪,是华盛顿打来的,以色列大使要和你讲话。”她把话筒递给爱因斯坦。
1 x# @4 P0 l" R/ F) H& B& T
( G( O( \5 C5 ?/ i' e5 _, j“教授先生,我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你当总统候选人,你愿意接受吗?”大使说。他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之命来向爱因斯坦探询的。
/ i" b# c8 u8 z- T7 K: W2 B3 z' K0 j. I6 h# b, l9 d) J |, o0 s* k/ Q8 t
“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你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现在,梅塞街已经很不安宁了。”
7 S# r- \. e; j' J' F1 W+ m; J8 O. T) x3 H
“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你能胜任的。”2 p7 K: ]4 F+ k6 X+ M, |
4 b9 m: g0 Y0 q+ S2 D# @
“不,魏茨曼和我是不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
# l) X/ @/ k# H" S
{0 W% o9 o$ k9 ~! ]“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你呢!”大使的话,是很真挚的。
* k$ U+ x, s b' w8 a/ D
3 r" a8 Z# D" w“那……,”爱因斯坦也被自己同胞这一番好意感动了。“我怎么办呢?我要使他们失望的。”$ D2 r" u' s: \! _# ]! W* C
" e5 }+ W9 z( D当然,提名当总统,拒绝当总统,这样重大的事情,哪能随随便便在电话上决定呢?11月8日,大使先生走进梅塞街112号的绿色大门。他带来了以色列总理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爱因斯坦也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
& w l. |, p! W: k0 u% I2 k+ o1 d7 n G3 J R9 ~% Z/ G
荣誉和颂扬,这腐蚀灵魂的烈酒,爱因斯坦有办法规避。那就是工作。他在神圣的好奇心的驱使下,精神矍铄,迈着颤巍巍的步子,又开始工作了。
, e+ B: n2 D/ X: w- |* O& s: O
* f2 R9 `3 d: p3 c) `+ E* f43年前,也就是1955年4月18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20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在美国普林斯顿与世长辞。图为四十年代爱因斯坦应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邀请,回答美国公众有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问。
* h- K# x( u9 Y! Q- h2 V( F0 ^7 ~' O. u* W
6·热心于社会正义和人类和平事业的世界公民6 r! S# _; \1 B+ p: D
- L% Q) t: Q% s% ^! A6 U6 X爱因斯坦在科学思想上的贡献,在历史上只有N.哥白尼、牛顿和C.R.达尔文可以与之媲美。可是爱因斯坦并不把自己的注意力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同时以极大的热忱关心社会,关心政治。他深刻体会到科学思想的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应负怎样的责任。他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他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是非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一贯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企视,为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事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n2 G+ d* L1 S
9 |) k% a; Q4 x: d8 u5 r7、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唯理论思想家/ W9 i) ^' C1 d* g
* K! R1 z, k1 O+ ?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和社会政治活动都同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在他的少年时代以及以后的科学探索过程中,广泛吸收自然科学唯物论,斯宾诺莎的唯理论思想和米自休谟和马赫的经验论和批判精神,形成了自己的唯理论思想体系。他是一位划时代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对真理的不倦探索者。
* Z7 i/ L8 I1 B4 j( p8 a* H, p4 C& Y) V7 |2 {) `0 M5 J
“在最终的分析中,每一个都是人类中的一员,不管他(或她)是美国人还是德国人,是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如果有可能以这样一种唯一有尊严的观点来处理世事,那么我将非常高兴。”! D# y5 T- m* s2 K
; O& ^8 R4 x% ]% t ~) z引自爱因斯坦1935年写给《纽约先驱论坛报》编辑的一封信
. P) R9 a0 D. g$ ?" e, {* `
6 }9 x+ |# m+ z: i9 K爱因斯坦于1940年宣誓成为一位新的美国公民。经过在德国的可怕遭遇以后,爱因斯坦非常感邀美国朋友和同行们所给予的热烈欢迎。
0 U9 F( S0 i( j! l; [
9 X* Q$ C: n- D& K( |7 g4 X3 [1944年65岁时的爱因斯坦。到那时,也极不情愿地承认对纳粹的战争是必不可少的。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将来总有一天,人类和各个国家最终将在不需要互相残杀的情况下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2 W' K8 f: F: m! M: e* L
+ i/ Z3 X4 y+ f# ]2 A! Z: `3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