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康伯(1097年— 1165年4月10日)南宋大臣,抗金宰相。字长卿,一字安侯,江西省弋阳县南港口乡南山人。 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历官高宗参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枢密使、左相兼枢密使。南宋时期 金兵南下侵宋,陈康伯力主抗金,危难之际,他迎眷属入临安,荐虞允文参谋军事,在采石大败金兵。病死于京城任所,归葬于弋阳县新政乡九龙岗。 宋高宗曾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真宰相也。”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其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m4 v* o1 q4 W0 w4 ]- D
5 n" ~3 L0 c3 W% H" R$ g
乾道元年二月,他向孝宗汇报完工作后就退去,走到官员值宿的房舍突然发病,用轿子抬到家中,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九岁,归葬于弋阳县新政乡九龙岗。孝宗赠授他太师之衔,定谥号为“文恭”,亲笔为他书写“旌忠显得之碑”的碑文,立碑在他的墓前。庆元初,“配享孝宗庙庭,改谥号文正。”之前,宋高宗曾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真宰相也。”这应该是很中肯的评价。
1 n9 }, u2 j* j$ L9 j0 y0 w, y8 s* c. I, ~7 Z
陈康伯为人刚正不阿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惜自己个人的安危,临危赴人,挺身抗击金兵的入侵。身为孝宗之臣子,身为宋朝之臣民,“以经济自任,临事明断”不仅仅受到当 时君臣百姓的尊敬与爱戴,而且也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 v) n8 q% W9 y/ b9 W8 A8 F# j9 z9 C( M0 i1 B
历史如何评价陈康伯赵构: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真宰相也。0 D. h8 t/ X8 X5 a
7 i# B# R2 i% `# a# T& h 赵眘:陈康伯有气量,朕扈从太上在金陵,其从容不迫,可比晋谢安。
1 H/ q K8 C9 v; m: S% ^) W* i [9 c7 C/ p4 B h8 R7 g
郑侨:见宰臣赠太师、鲁国公、谥文恭陈康伯,德量宽博,能服众心;器资凝重,足任大事。当绍熙授受之际,密赞神谟,光辅初政,纲纪修举,朝廷清明。再还鼎司,人望愈重,始终无玷,有古贤相之风。式承明诏,伏请配飨孝宗庙庭。4 b2 E5 h& e. ^* q
% ?/ U" ]# B. t% x 朱熹:谢安之于桓温,如近世陈鲁公之于完颜亮,幸而捱得它死耳。
; O" o1 O! Z+ j/ A8 [/ N; y( y% Y# c
罗大经:周瑜赤壁、谢安淝水、寇莱公澶渊、陈鲁公采石,四胜大略相似。$ d8 X4 w+ [: b# V2 Q8 z
* W. v) p c. D4 D
脱脱:陈康伯以经济自任,临事明断。7 X9 [- Q& c3 L6 w4 T+ m
. b: j, X( t3 G/ B: B
冯梦龙:迟魏之帝者,一周瑜也;保宋之帝者,一寇准也;延宋之帝者,一陈康伯也。
' x9 z0 C: N& ^. C: S5 a' T% R" |, Y' K: T" I7 c
王夫之:①虞允文、陈康伯可引与同心,而未遑信任。 ②故孝宗立,奋志有为,而四顾以求人,远邪佞,隆恩礼,慎选而笃信之,乃其所得者,大概可睹矣。陈康伯、叶颙、陈俊卿、虞允文,皆不可谓非一时之选也。5 K4 S& w" o8 O U
; j. L6 Y( _* y! I 《历代群英歌》:①康伯拯济艰难,史浩备守为尚 ②南宋高宗四九龄,始终五相辅中兴。李纲力谏君南幸,颐浩驱驰将北征。赵鼎秉衡朝士贺,魏公堂轴众心倾。天诛秦桧生康伯,止幸闽都国又兴。
, I( U- x' l( c& X4 r9 D7 @- O+ \& O! B- n2 B) B
蔡东藩:①假使高宗构有恢复之志,声其罪而加之讨,则南北义士,奋起讨逆,大憝授首,炎宋中兴,宁非快事?乃闻寇南来,即思退避,愚弱不振,一至于此。幸陈康伯劝阻于内,虞允文达权于外,始得侥幸一胜,保全东南。②高宗内禅,孝宗嗣位,当时以英明称之,有相如陈康伯,有帅如张浚,宜若可锐图恢复矣。
. P1 r. k2 o+ b; b/ a* [9 w, M9 i$ K/ x9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