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看作家笔下的北京之夏:满枕蝉声破梦来

0
回复
30
查看
[复制链接]

7469

主题

13

回帖

7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01
发表于 2021-7-31 09: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的夏季很长,可说的事儿也多,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一过,差不多就算春尽夏来了。在常住或者旅居北京的那些着名作家的笔下,老北京的夏天有着独特而鲜明的意象,它是明亮而热烈的,也是悠闲而舒爽的,有浓荫,有蝉声,有荷影……有市井生活百态,更有说不尽的乡愁。
2 Q! M8 ~, [. A9 ^1 N. }
  r2 q9 C6 k$ ^" o3 O  四合院里消暑的“一帘幽梦”/ q+ e) {6 Y" x+ o! T4 ^% O

3 P& n- Y7 G5 i6 A0 o( f) ~# u  “那是一天下午,我卧在床上。窗帘垂着,廊下的苇帘也放着,窗外的浓荫,绿水般渗透到屋里来。微微的凉风,和着鸟声蝉声,都送到我耳中。我那时的神志,稍微的清醒一些,觉得屋里洁净无尘,清静得很。”冰心的小说《奇异的梦》中的这段情节显然与作者的四合院生活紧密相连。因为这里所记述的,夏日里窗前的廊子上挂苇帘,屋内凉爽、清静的环境,是四合院中午后大热天的典型情景。
' S, V8 H% _7 ~6 T6 U8 I. G. U, Q6 y7 M9 D
  夏季消暑,四合院中的普通做法,是用冷布糊窗。冷布非布,是用单股细纱织成的纱布,用它来糊窗极为透风爽朗。四合院的门窗均为木制,夏天在大方格(或其他几何图案)窗上糊冷布,另有纸窗在内,有风时落下,无风时卷起,俗称“纱屉子”。雪白的东昌纸做的新卷窗,屋内洞然,清风徐来,并且便宜方便。屋门上挂竹帘子,讲究的挂珠帘子,借此望院中日影,带露水的花木。到了晚上,坐在黝黑的院中乘凉,室中灯下人影朦胧,极富诗意。竹帘带给人的感觉,是住过四合院的人们所无法忘却的。
; t& a7 m2 c6 t$ g! b! G1 [8 ~  Y& t9 W+ ]- t. |
  有的人家还把隔扇也拆下来,换成大布帘子。另外,依着走廊的长度、高度,在屋门外,台阶之上再挂一层高大紧密的竹帘,把庭院中灼眼的阳光完全隔离在帘外,在这种重帘之下,本已高大深邃的房间,更加感到阴凉适体,午睡时甚至得搭上条夹被了。有首儿歌说得好:“好热天儿,搭竹帘儿,歪脖树底下,有个妞儿哄着我玩儿,穿着一件红坎肩儿,梳油头,别玉簪儿,左手拿个小花篮儿,右手拿着枝莲、茉莉串儿。”; D  K/ b8 q; T$ R: l
! d/ g" A( i# l* a* ]7 Y
  旧时四合院中消暑也有搭天棚的,但比较费钱。北京过去有一行,叫“棚铺”,专为大户人家在四合院中搭天棚。他们备有芦席、杉槁、小竹竿等天棚用料,愿搭者,叫一声就有人来,顶多半天儿工夫就能搭好。而且,用料算是租的,秋天时全部拉走,又经济又省事。昔日就连皇宫里也搭天棚。清朝的道光皇帝写诗记述道:“消夏凉棚好,浑忘烈日烘。自无烦暑至,飒爽畅心中。”
  e$ W. @) k2 w5 W) x4 v1 ^6 f& b: C- z- b0 Z4 S, o) I
  着名红学家、文史作家邓云乡青少年时代在北京生活多年,他在书中回忆,就连洋人开的协和医院,也曾在院内搭过天棚。由于该院是仿古的楼房,所以,天棚要搭四五层楼高,且可张可合,令人惊叹。可见当年搭天棚的技艺之高。' z$ H; Q3 N+ w- o  M6 q$ h

0 X& B! x2 [& @( S6 ]; \  石榴树与大缸红鱼北京的夏景可爱,更多的还是表现在四合院当中,有人概括为四景,即:“冷布糊窗,红榴点景,天棚遮阴,大缸红鱼。”天棚与冷布说完了,就聊聊这大缸与红榴。5 \) N0 ~* P* H+ ?* g! Z" K
) W/ u! K8 R- P* s, Z6 k  a
  老北京人常常喜欢在院子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大小鱼缸。这当然是指富贵人家的宅门。对于小户人家来说,也许只有一盆,或放在院当中,或置于进门的影壁后,鱼缸细者为瓷质,粗者为瓦质。上等的宅门有专门的鱼把式。
( r6 ^" J. |: k' h; c/ E. D( ]/ x
  林语堂先生的《瞬息京华》(《京华烟云》的另外一个译本)写到这些鱼缸时,笔调格外生动:“这几片荷叶动了,一定有鱼儿游过。漂浮水面的荷叶上面一个个小水珠大似墨绿苍穹上许许多多翠绿的明月,在荷叶的浓荫下色调更深了。近边漂浮的青苔使绿水泛黄,而碧空倒映在盆中又使此水变成了宝蓝色。”
6 Y- E. f& S8 K( T* S. r* t* N, ^* ^* r3 d6 o( d3 r) I! v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人文学者柳存仁在《大都》一书中对鱼缸的描写,更侧重于鱼的活动:“背着紧闭的拱形屏门,是一只很大的白瓷清水鱼缸,里面游着几十条大大小小如龙睛鱼,水面浮着许多杂藻,缸底还养了硬骨似的多孔珊瑚。有些大点的鱼,不老实地把尾巴在水里一泼剌,不由地让观鱼的人一惊。五六条大的黑色金鱼,倒不怕人,行所无事地缓缓蠕动。下面的角落里,藏匿着几条红的,连动都不动,只是吞吐着潮润的沫子。”
! }2 Z; f% I" y) ~3 j/ ]* k& Q) c3 L. O3 e8 I
  嗜养鱼者,起码要备五六个鱼缸,为分种、甩子、育雏、蓄水、倒缸之用。清晨“打鱼虫”、“喂鱼虫”,午间苫苇箔,晚间撤粪秽,隔日换水“倒缸”,竟日光阴,消磨于鱼,长夏过矣。
* s0 U- v, ]3 |' w) d  Z/ g; ?$ z0 g5 k9 x
  和鱼缸一起摆在院子里的,便是石榴。石榴多子,而多子多福正是世代中国人的理想,北京人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过去的四合院中,少则一两盆,多则数十盆,摆在庭院,景色壮观。% l$ b' B: O% ^. F% p8 Q2 Q
! U7 @/ S1 }+ K& d) H: a/ `, w
  北京人喜欢养花,鱼缸石榴树外,间莳夹竹桃及百日红,取其耐曝。矮盆盆栽,多养水珊瑚、草蒲莲、韭菜莲、八宝儿、野杜鹃等。老北京人在自家院子里养花,也像他们布置自己的住房一样,寄托着一种追求吉祥圆满富贵的愿望。这不仅可以使一年四季中,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果,而且海棠与梨花象征着棠棣(兄弟)之间的和睦;石榴花用自己的鲜红翠绿点缀庭院的富贵气氛之外,还寓意着多子多福;而满院的枣树之“早”,更表达了对富贵追求的迫切心情。葡萄既可观赏,也能遮阴,还有果实可吃,一举三得。
" M1 `( {- d% W* k7 R: ?
: s6 Q5 E7 H: @9 }  l* M& E5 V. x  歌声与花香中的北平夏夜黄昏,赤盖西坠,晚风微荡,夜幕降临。这时,成群的萤火虫在四合院中飞舞游弋,发出一闪一闪的亮光,像是一盏一盏的小灯笼。晚饭已经吃过,家伙收拾好,搬个小板凳坐在当院,芭蕉扇有意无意地扇着,沏壶小叶茶慢慢地喝着,邻人之间开始拉开了家常。最迷人的北平夏夜就这样来了。  ^0 w/ t/ Q( r' t3 y
! h* I" u* g$ q- U! u4 C
  此时,屋里的灯关着,屋檐下,黑暗中,飘来草茉莉、夜来香的香气。更有盲目艺人或随师歌女,两三成行,弹弦敲鼓,串巷卖唱。有意者,可将其请进院来,商量好价钱,随即开唱。常常是几吊铜板,就能唱彻午夜。所唱多为单弦牌子曲、竹板书、鹦哥调、南城调等,冰弦幽韵,入耳清越,暑热顿消。张恨水的小说《夜深沉》写的正是这些走街串巷的盲艺人的故事,成为京味市井小说的佳作。+ {, j7 o) C3 B$ v7 v

" L7 ^& ]( F. k4 P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也详细描写了“老北京”祁家的夏日傍晚的光景——“多么晴美的夏天晚上啊。到五点多钟,斜阳使西墙给院里铺上阴影,枣树上半大的绿枣都带着点金光,像一颗颗的宝石。灌几壶水,把有阴凉的地方喷湿,好使大家有个湿润凉爽的地方吃晚饭。晚饭后,老人必浇一浇花,好使夜来香之类的花草放出香味,把长鼻子的蜂子招来,在花朵外颤动着翅儿,像一些会动的薄纱。蜻蜓,各种颜色的蜻蜓,在屋檐那溜儿飞旋,冲破了蚊阵,蝙蝠们逐渐地飞出来,黑黑的像些菱角,招得孩子们把鞋扔上去,希望能扣住一个大菱角。乌鸦,背上带着霞光,缓缓地由城外飞回,落在南墙外的大树上。小燕儿们一排排地落在电线上,静静地休息飞了一天的翅膀。天上飞过一阵红之后就慢慢灰暗起来,小小的凉风吹来,吹过一阵强烈的花香。这时候,孩子们说了一天的废话的小嘴,已经不大爱张开,而请老人给他们说故事。老人的故事还没说完,他们已闭上了眼,去看梦里的各色小鱼与香瓜。”
$ v! N; S$ X  z' R
6 ^1 T& M: ^) g: |/ p* z  入夜,当四合院里的人们正在熟睡之际,不知不觉中,阵阵乌云压上房顶,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眼前犹忽一亮,紧接着是一声“咔啦”巨响,一个炸雷在天上爆响。顷刻间,瓢泼一样的大雨从天而降。在北京,热到六月中旬,“分龙兵”之际,往往都会骤降大雨,且“狂风暴雨不终朝”。不过,大雨常常带来凉爽,热气顿消,下半夜,人们就睡得非常酣畅了。窗外,淅沥的檐漏声,夹着如注的雨水而来的凉风,伴随着冒雨击敲的更锣声,干枯、沉滞。) ~' b$ L+ ^6 t# _# R
& V5 f5 @9 F9 T' V# v
  有时淫雨连绵历时数日不停,或降而复止,止而复降。此时虽无暑热,但因无法出屋,反觉无聊。如果心境好,且有闲空,不妨搬把躺椅放在廊下,并泡一壶茶放在脚边,来一番“一夜听夏雨”的特殊经历。静听四周的雨声,不禁想起人生旅途上的凄风苦雨,任思绪自由驰骋。纵然是忽而将至的雷阵雨,听来也别有趣味,“已止还复作,泻檐声更长”。
1 Y6 `+ A/ D9 S  r. g
- j$ a8 r, \+ X2 y8 @8 b  雨后,院子里的砖地湿漉漉,黄泥地烂得像芝麻酱。檐口上、枝梢头,还不时滴下水珠。蜗牛爬上台阶,甚至爬上墙头,成为阴雨天最大的受益者。
4 j1 W  X9 }( Q3 h/ O- J* a5 W
' @( I& z! t+ ^3 R  这就是老北京四合院的夏天生活,安静、舒适、自由自在。如今,对于大多数北京人来说,都像梦一样远去了。
" e) ]) j! a5 V. @2 L0 q$ J
, w1 M& P3 K  l: E* v' H/ B$ A9 G"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