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有四位复社骨干,均为风流名士,分别是:陈贞慧、方以智、冒辟疆、侯方域。其中,陈贞慧骨气最高,与吴应箕一同起草声讨阮大铖的《留都防乱檄》,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方以智是学问家,也是遗民,最后自沉于惶恐滩,余英时有《方以智晚节考》,精致详尽;冒辟疆是天生情种也是才子,着有《影梅庵忆语;侯方域年轻时写给阮大铖的信,《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犀利如干将莫邪,传之后世。之后参加清朝科举,被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扇了一耳光”,不过总的来说气节还是保住了。 e7 ^9 @ l6 H7 o& Y+ E* r+ ^
/ u# f# H6 @1 c7 H" q# f+ Q0 t' z 陈贞慧陈贞慧,字定生,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明末诸生,又中乡试副榜第二人。$ a# V) ?2 O0 s7 ~. b) p! ?9 H
* d; ^0 D! D4 m
其父为左都御史、东林党党魁陈于廷。贞慧也是复社成员,文章风采,名震一时。曾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由吴起草《留都防乱檄》,揭贴于南京。南明弘光朝,阮大铖当然不会放过他,一度将他投入狱。清朝建立后,他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此外,他的文章婉丽闲雅,兼擅骈散两体,记载掌故及纪念明末“清流”和殉难人士的作品,多寄托故国之思。: Z" C+ f/ X/ ~% w+ w9 t' A
/ c6 l. c/ e6 b5 m% Y2 w3 P, Y& w: x 着有《雪岑集》、《皇明语林》、《山阳录》、《书事七则》、《秋园杂佩》等。
/ A& c1 ?5 Y8 C; Z4 @
% `: ^/ i/ `5 g/ _6 f 方以智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其家族与东林党有很深的关系,他自己在青年时,仰仗祖上的余荫,尚能过着“衣纨縠,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的富贵文人的生活。也曾积极参加复社的政治活动,每与友人相聚,共愤国事,慷慨呜咽,拔剑砍地。
8 r$ ^# U* }3 s3 ~4 P U% [4 m3 K9 t7 X2 H& \
清军入关后,他从北京逃返南都,又经浙江,福建到两广,十几年的艰苦流亡,在他的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5 Q1 \$ D8 h; f( k: U' O; _7 }; @5 j. T( X- D: Q$ H! M- b) X
明亡后在梧州出家,潜心学术,写出了大量理论着作,但仍不忘救世,讲学宏道,交朋纳友,却始终不与清廷合作。康熙十年(1671年),病殁于赣江上万安城外的惶恐滩,时年六十一岁。
% b* t/ }1 \7 ]9 L# I- |3 y3 s' Q Y1 C
冒辟疆因与秦淮名妓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冒辟疆被后人所熟知。冒辟疆,1611出生于江苏如皋,名襄,号巢民。明末清初文学家、书法家。崇祯时期的贡生,史可法推荐他为监军,之后特授司理,不过都被他以孝养亲人为由,拒绝了。2 s8 O+ P- L7 u8 d4 r+ Z8 E
0 {: M3 ^4 w( k4 w
大明自万历之后江河日下,太监弄权,朝纲倾颓。面对国家危亡之际,1639年由吴应箕起草、冒辟疆等复社一百四十多人署名的《留都防乱公揭》,产生了很大影响,弄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
7 r! {5 S5 L, g6 Y! n7 X
6 d+ j; X _: p 明亡后,他不仕清,在居处建造有朴巢、水绘园、深翠山房等名胜,池沼亭馆,景致引人,交游四方名士。
% W- |/ c. z a, C a9 z
( x% _5 S6 O7 ^4 ~ 其实,冒辟疆还能诗善文,一生着作繁富,编有《同人集》十二卷;他博学多才,有品茶、古玩、植花等科学杂着;他仗义疏财,捐钱施粥,赡养族内众多冒姓老人……即使晚年家道中落,仍坚持救济灾民。
. m, H9 R7 C6 I1 g* Z9 b/ k, j/ V9 J$ S* |. ]$ H6 O3 W
因其在气节和学术有一定的影响,董其昌曾将其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5 U# Z! }! }6 z/ N$ R" A: d
' E3 @! _; q' M& U: h 侯方域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着名散文家。少年时随父进出京师,名动朝野;青年时赴金陵赶考,加入复社并成为首领,之后返乡又组建雪苑社。再回南京时,开始抨击阉党,议论朝政,遍交江南名士,指评当世人物,风流倜傥。舍不得上前线,干脆就想将“身边”的阮大铖干掉,为躲避阮大铖缉捕,漫游嘉兴流散苏州。
4 L8 h. E0 @: `5 I: b1 v
+ J1 Z+ e8 N6 @: C o9 O$ l 甲申之变,李自成攻破商丘,候氏一族二十余人被诛杀。, W W. A+ K6 b7 @( X n$ R
$ g/ c2 H a' C- F! H# } 不久,候方域再遭阉党追捕,而不得不逃入扬州史可法军中。史可法将他推荐给徐州高杰,任军监纪推官,之后随高杰北上抗清。" V+ _: d: R f4 m# S% W7 F8 o
( z5 z8 ^, G+ J0 r
清顺治二年,二十八岁的侯方城回到老家,却积极为清朝镇压农民军出谋,其中镇压最大的起义就有榆园军起义。
% A; ~6 F) r8 z5 l. r4 x. T* l l' S) q& B( K3 s3 k
当时清军根据侯方域的计策,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张存仁精准地扒开荆隆口黄河大堤,将直隶、山东、河南许多地区化为无人区,杀人以百万计,一举镇压了号称有百万之众的榆园军各部。之后,清廷知道此事不宜公开,就取消了对侯方域的嘉奖。% K% r6 E) d0 F* |0 I; L; ?4 o
! W; l. a2 P4 R9 ^! ` 当时正逢乱世,人如草芥,时代风云激荡,江山万里尸骨,而候公子突然想起自己坎坷遭遇,事业无成,终于下定决心将自己的书房更名为“壮悔堂”。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两部文集《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7 `- c1 V8 C" B7 \/ A! m$ n
+ z; I/ ^, h3 ~/ u9 D
清朝顺治十一年(1655年)十二月十三日,侯方域不幸染病身亡,时年三十七岁。0 z8 W- y2 w! r* v" g2 Y. {; S5 j
' Q1 v. K! q& B3 g8 G) {5 r" q1 r6 Q; X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