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朝兵制
3 s5 {6 f( [, k/ y9 a
a: d, g0 w1 g% H, z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军事制度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 m7 o8 V6 {1 I
; k" X2 Q0 |/ |/ s; m 秦王朝的军队,置于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吏为太尉,战时随时任命将军统兵,秦有上将军和前后、左、右诸将军。军队可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三部分。京师兵主要由郎官、卫士和守卫京师的屯兵组成。郎官由郎中令统领,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廷内外的警卫。负责守卫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统领。地方兵置于郡、县,一般由郡、县尉(亦称都尉)协助郡守或县令统率,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听中央调遣。征调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为凭。边兵主要负责边郡戍守,由边郡郡守统领,下辖都尉和部都尉。
; v2 o P+ x% j% q1 T# M4 Y8 k. \/ M A \0 W
统一后的秦代军队,仍然分为有轻车(车兵)、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四个基本兵种。大抵平原诸郡多编练骑土、轻车,山地诸郡多编练材官,沿江、海诸郡多编练楼船。7 X/ w2 v* I( D+ o6 b
1 W1 b: e( k% c6 ]1 o: j) r B
秦代车兵虽已不是军队的主体,但仍然是战斗编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兵种。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情况看,车兵既有单独的编队,也有与步兵相结合的编队,还有与骑兵相结合的编队,并有与步、骑同时相结合的编队。这说明车兵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同其他兵种配合使用,是车、步、骑联合作战中的重要力量。车兵主要用于平原地区的作战,进攻时用以冲陷敌阵,打乱敌军的战斗队形;防御时用战车布为阵垒,阻止或迟滞敌军的冲击;行军时置于前锋和两翼,有利于保障部队的安全。战车皆为木制、单辕,驾四马——两掺两服。车上有甲士三人,御手居中,车左居左,车右居右,一律着金属铠甲。御手因以双手驾御车马,目标明显而无还击之力,故防护十分严密,其铠甲的披膊长及手腕,把臂全部罩住,手上有护手甲,颈部有颈甲,腿部缚有胫缴。战车上装备两套柄长为三米的矛、钺和两套弓箭,有的还配有盾和带发射架的弩。战斗时远则以弩箭射击,近则以矛钺格斗。车属徒兵一般为八人,其装备与一般步兵相同,其任务是密切与战车协同,既掩护战车的安全,又利于在战车的掩护下扩大战果。7 S; r# t% [; n& P$ y0 Q. n
{8 z% _1 n6 {9 p 步兵是秦代军队构成中的主体。秦始皇陵出土的绝大部分武士俑都是步兵俑。步兵灵活性大,能适应各种地形、天候和战斗形式,尤其利于在险阻复杂环境下行动,因而其区分和装备都较其他兵种复杂,使用也较其他兵种广泛。其主要区分有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两种。重装步兵多数身穿金属铠甲,手持戈、矛、钺、铍等长柄兵器,担负着同敌军重兵集团格斗的任务。轻装步兵一般不穿铠甲,持弓、弩等远射武器,配合重装步兵杀伤格斗距离之外的敌军。步兵中百将以上的各级军官,其主要职责是指挥部队作战,安全和自卫甚为重要,所以只穿甲带剑,不持长柄兵器。屯长以下的小吏,既指挥战士作战,又亲自率领战士冲锋格斗,所以既佩剑又持长柄兵器,并和其所率的战士一样,有的穿甲,有的不穿甲。不论进攻、防御或攻城、守险、迂回、包围、伏击、奇袭等各种作战形式中,步兵往往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并最终解决战斗,在值勤、警戒、巡逻等各种勤务中,也往往以步兵为主。因此,步兵是秦代军队中最主要的兵种,在车、步、骑协同作战中,步兵一般居于主导地位。步兵的弱点是快速性不如骑兵,稳固性不如车兵,与车、骑结合才能如虎添翼。所以秦代军队特别强调以步兵为主的车、步、骑协同作战。: k0 y6 U" Q) k
6 J+ Y H( _' m$ P; F X, G 骑兵也是秦代的重要兵种之一。统一前秦军有骑万匹,统一后有较大的发展,在北击匈奴和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部有较多的骑兵参加。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情况看,秦代的骑兵已经配备有齐全的鞍。战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选,高皆1.33米以上。骑士个个精强勇悍,一律穿短甲,手持弓箭。当时尚无马镫的出现。由于没有马镫,骑士两脚悬空,没有着力点,很不利于马上格斗。加之用于斩劈的厚背长刀在当时也没有出现,不论使用长柄击刺性兵器矛、戈、戟或短柄的剑,从马上对敌步兵冲杀都很不便。因此,骑兵的技术、战术发挥受一定影响,主要是发挥其快速机动、突然猛烈、远距离射杀敌步兵集团的优势。这些情况表明,秦代的骑兵和战国时的骑兵一样,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其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骑兵既有独立的编队,也有与其他兵种的混合编队,是构成秦代军队的重要兵种之一,在车、步、骑协同作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平原旷野和一般丘陵山地中作战,骑兵更是一支强大的机动力量。' g/ P! e( Y2 j. Q3 }
2 v8 _' ~0 C0 _# ]" g# h7 A1 C 水军也称楼船士,是秦代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其数量仅次于步兵,远远超过车兵和骑兵。统一前秦的水军主要建于巴蜀地区,统一后广建于江南各地,因而规模十分宏大。水军的战船主要区分为大型的楼船和轻捷的艨艟、斗舰等两类,以利水上作战时大、小部队及轻、重战舰之间互相配合。水军的武器装备齐全,除水战特用的钩拒等武器外,凡陆地上作战使用的弓弩、长短兵器、火攻用具等无不皆备。水上战斗时远则以矢弩交射;近则以钩拒、五兵进行攻守格斗,实施猛烈的冲角战和船舷战;一旦有机可乘,便施以火攻。水军不仅仅担负水上作战的任务,它实际上是江南水泽地域的综合性兵种,除水上战斗外,登岸野战、攻城守险等无所不能,战于水上则相当于车、骑,战于陆上则相当于步兵。例如,南平百越时动员楼船士五十万,既完成了水上作战任务,也完成了陆上作战任务,对开拓和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天下时,曾一度在水军的护卫下,长途航行于海上,并亲手以连弩射杀巨鱼。这说明秦代的水军已经具有海上作战的能力,有效地控制着东部沿海的海防。! ]+ B O5 @3 T% S6 ~% C
( W8 O- h9 d& i 秦代军队的平时编制,大体和统一前的秦军相同。由于历史资制的不足,具体编制情况很难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一般说来,步兵的编制分为六级,即: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已属中级军官。骑兵的编制,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情况看,很可能是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并能属战车六乘。这和《六韬·均兵》篇所说“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的编制,大致相近,但有所不同。车兵的编制,从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情况看,没有步兵配合时,每八乘为一偏(即一行),二偏十六乘为一组,四组六十四乘为一队。这和《六韬·均兵》篇所说“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的编制,也是颇为接近的,但有所不同。当有步兵配属时,则以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八人为一个基层单位,六乘为一组,十八乘加指挥车一乘为一队。这和春秋时每乘兵车步年多至七十二人的编制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于兵种的发展和车、步的分离。春秋是车战的鼎盛时代,以车为主,车、步合编,随着战争的需要和兵员的扩充,车属步卒由十人、三十人……一直增加到七十二人。进入战国以后,步兵成为独立的兵种,并取代车兵而居于主导地位,车、步、骑逐渐按兵种分别编制,因而车属步兵愈来愈少。到了秦代,车、步、骑分编已成定制,作战时的配合是兵种的协同而不是编制的混合。所以,车、步合编的现象已不多见。合编时每乘步卒减少到八人。关于秦代水军的编制,无文献可证。从有关情况分析,很可能和步兵相仿,例如《史记·张仪列传》所载,秦的巴、蜀水军,用“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每舫即相当于步兵的一个屯。所谓“舫船”,即两船相并。因为一只船载二十五人,不是一个编制单位,所以才合并起来载五十人。再如,《华阳国志·蜀志》所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每艘即相当于步兵的一个什。所谓”大舶船”,实乃“太白船”的音误,是一种较小的船,所以每船仅载十人。这两条史料表明,当时的许多水军,实际上即经过一定水上训练的步兵,所以其编制与步兵相似,以适于水、陆两用作战。当然,水军的编制,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太平御览》卷三一五引《越绝书》所载越国的水军,“大羿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这里仅操舟水手即达五十三人,占总编制的一半以上。这种编制方法和特点统一后的秦代水军也予以继承和发展。不过,一旦登陆作战,大量的水手也同样要转化为步兵参加战斗。因此,古人强调“船军(即水军)之教,比陵军(即陆军)之法,乃可用之”,这说明水军的编制以及训练等等,都是和步兵颇为相类的。
/ M* z; `5 F! F0 E; {, ]1 v. j( C- d
秦代军队的战时编组,是在平时编制的基础上,组建为大规模的作战部队,一般称为部曲制。其具体编组的方法是:首先根据作战对象等各方面情况,确定总兵力,任命三军统帅(即大将、上将军,也泛称为将);在统帅之下,根据作战的需要和总兵力的多少,分设若干个将军(四副将、裨将军,也泛称为将军);每个将军统率苦干个部,部的长官称校尉,即一部一校;每个部下设若干个曲,曲的长官称军候,即一曲一候;曲以下即平对军队的编制,如步兵的千人(设二五百主),五百人(设五百主)、百人〔设百将)、五十人(设屯长)、十人(设什长)、五人(设伍长),以及数量不多的车兵和骑兵。自五百主以上,各级指挥官都设有自己的亲兵卫队,大约占其所率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如五百主的卫队为五十人,二五百主的卫队为一百人,校尉的卫队为一千人,大将的卫队为四千人,等等。凡将军以上皆设有作战指挥机构,称为幕府。幕府中设有各种指挥机关和参谋人员,达数十人之多。作战行动结束后,曲以上指挥机构即行撤销,将军交出兵权,部队恢复平时建制,士兵分别归建或复员。6 O# f/ h* a7 M* |6 b) X
& t+ Q1 K1 [: x% B/ o) R' r 秦朝沿袭战国时的郡县征兵制。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记的情况看,男子十七岁“傅籍”,以后根据战争需要,随时可征集入伍,到六十岁才能免役。秦时还常谪发己科罪犯或徒隶等为兵,称为“谪戍”。( X& h! A& Y0 S/ G
1 Z7 r0 o9 `$ T' |$ Q. A3 L 秦朝的军训制度较为严格。秦律规定,射手发弩不中,御手不会驾车,骑士和马匹课试最劣者均要受罚,有关督训官吏及负责选募者也要受罚。9 [0 y% V# U0 i' f
1 c5 g& \4 t* m, [
军队的武器、铠甲、粮食、马匹,均由国家统一提供。国家设有专门的武库。$ Y4 @: _2 J: t f9 R
. L7 |0 `0 Y& _. m9 J 统一后秦代军队的武器装备,最主要的变化是由原来的以铜兵器为主的时代,加速向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的过渡。早在战国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铁兵器即已登上历史舞台,中原各主要诸侯国的部队已较多地使用铁戟、铁矛、铁刀、铁剑、铁杖、铁甲、铁匕首等新式武器装备,开始逐渐取代青铜武器。当时相比之下,秦军的铁兵器则远不如关东各国发达。统一之后,既缴获了关东大量铁兵器,又接收了中原冶铁技术,因而加快了向铁兵器的过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就在完成统一六国的当年,秦始皇下了一道销毁兵器的命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这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销毁武器的空前记录。这次销毁的都是铜兵器。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的青铜兵器销毁呢?其直接目的就是禁止民间私藏武器,防止人民和六国残余势力起来造反,同时也表明,已有较多的铁制武器装备部队,所以才有可能把多余的铜制兵器销毁。但是,从青铜武器向铁兵器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在秦代仅仅是加速,而不是完成。因此,秦军武器装备显示了新旧结合、新旧交替的历史持点,并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8 O5 S; [9 M' t' V5 a: B) J5 G6 d$ _8 o) m4 X
1、装备有大量先进的远射武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情况表明,不论步兵、骑兵或车兵,都装备有大量的弓、弩、箭。规模宏大的一号俑坑,每个步兵都“背负矢箙,手持弓努”;二号俑坑还专门有一个弩兵队列。骑兵的武器不是刀、剑、矛,而是“一手牵马疆,一手作提弓状”,“配备的都是弓箭”。战车上的甲士,既持矛、戈,同时“亦备有弓箭”。这些情况说明,弓、弩、箭是秦军最主要的武器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弓弩分大小两种,小者射程为150米,大者可达900米,比战国时着名的韩弩六百步抑或过之。大弩的弓干长176.1厘米,径4.5厘米,弦长140厘米,比《考工记》中的有关规定(上、中、下三种弓的弓干长分别合今152.5、145,5、138.6厘米)有很大突破和发展,比战国末楚弓的弓干长(160厘米)也有提高。出土的秦弩机与战国中期的楚弩机相比,弩臂由51.8厘米增至60厘米,悬刀有所增长,望山与弦牙距也有所加宽。出土的数以万计的铜簇,除有一支双翼簇外,其余都是三棱簇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的三出刃簇。这是战国末最盛行的类型,其特点是飞行中稳定,方向性和瞄准性较好。还有一种特大的簇,长达4l厘米,重约100克,是专门用于强弩的。经过化验分析,秦簇的含铅量高达7.71%,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毒“弹头”。由此可知,秦军所装备的弓、弩、箭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远射武器,是构成秦军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u! {5 M9 Y2 W, o$ N
. _$ ]' K7 X6 }# p
2、装备有大量铜制的近战武器。从秦俑坑的出土情况看,秦军的近战武器有长柄的戈、矛、戟、铍,短柄的弯刀和剑,还有某些过了时的镖、殳、钺等等。其中戈、矛、戟、剑是当时流行的武器,铍和弯刀是历史上新近发现。铍的首和剑相似,长约30厘米,装有长约3米的柄,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弯刀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面有刃,是一种砍、钩两用的兵器。上述兵器虽然都是铜制的,但在形制上有很大创新,表现了青铜武器的高度发展。例如,殷周以来的矛头多为柳叶形或长三角形,有较长的简形骹附以环纽,而出土的秦矛则刃体趋向宽而直,变短并附孔以固骹,通体长度稳定在15厘米左右。据《考工记》所载,最长的夷矛不过三寻,约合今5.54米,而出土的步兵秦矛有的长达6.3米,这是因为步兵用矛远比车兵便利,所以出现了特殊的长矛。春秋时代的剑,一般长30厘米左右,战国时发展到六七十厘米,而出土的三把秦剑,分别为81、89、91.3厘米,可见剑己由卫体武器和表示身份的象征物发展为近战格斗的重要武器之一。经化验,秦剑由铜锡合金铸成,铜占76.39%,锡占21.38%,并有其他13种微量元素,相当于中碳钢调质后的硬度。剑身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埋在地下2000多年出土后仍然光耀夺目,锋利如新。这些先进的工艺水平表明,秦军的青铜武器在总体上是精良而适用的。
% n+ j$ r _4 P$ V1 m' M
D ? g7 } k$ _/ Y7 k" f- Z0 W 3、铠甲己经制式化,均用金属制成,式样因兵种及职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春秋以前战士的护体设备主要是皮甲,战国时虽然出现了铁甲,但皮甲仍是重要的装备。《荀子·议兵》中就有“楚人鲛革,犀 以为甲”的说法,表明战国末期楚军仍以皮甲为主。相比之下,秦军的装备则有进一步的发展,从秦俑坑出土的铠甲和兜鍪,都是用质地均匀致密、颜色青灰的石灰岩石片和扁铜条连缀而成,被称为“铜缕石甲、石胄”,其原形应全部都是金属札叶制成的合甲,品类完备,制作精密。甲衣由前甲(护胸腹)、后甲(护背腰)、披膊(肩甲)、盆领(护颈项)、臂甲(护臂)和手甲(护手)等部分组成,并因兵种、身份、战斗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步兵的前胸、后背和肩部易受伤害,其甲衣多由前甲、后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骑兵必须便于骑射,其甲衣比较短小,长仅及腹,没有披膊。车御的臂、手、颈易受攻击,其甲衣不仅有前甲、后甲,还有臂甲、手甲甚至盆领。将、佐的甲衣则十分讲究,是革、札结合的花甲,其胸、背、肩部分为皮革;腹及后腰的中心部分是金属小札叶;前甲呈倒三角形,长垂膝间;后甲平直齐腰。还有一领特大型甲,从形体和结构判断,这副甲可能是马的铠甲,即后世所谓的“马铠”或甲骑具装中的“具装铠”。这副“马铠”,有颈甲、身甲、当胸和搭后组成,已经是非常完备的形制了,要比文献记载早四百多年。同时出土的三十六顶甲胄也可分为三种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由圆形顶片和四周向下连缀的侧片组成。顶片四周钻有十六组或二十六组小园孔,用以连缀侧片。有的顶片中心还钻有一孔,用来装饰缨络。侧片为横向排列,一共五排。由兜鍪的顶端到侧片的下端长度约三十厘米,已能披到肩部,可有效保护领部和肩部,表现出更为完善和进步的时代特征。5 k) N& U5 G& _( \0 l
% Y! d7 U. q) S% n0 v# z% K
秦朝在京城设有太仓,在荥阳建有敖仓,贮备了大批粮食,战时有专官负责补给。: n- O3 m8 Y& |# N g1 N \
* _5 c6 D- }! i0 M4 K2 L. q- N k 秦朝制订了《厩苑律》等,对马匹的放牧、调教、管理均有规定。
# I+ }4 K# u0 J1 j
. E& n1 n" m1 \ 秦时期,军队统一,军权高度集中,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兵役制度也较为完善,这些表明秦王朝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的已经基本成型。. x) j/ x( B' }! y: k- w
' R4 E k6 _# \7 U6 f* }4 q
秦朝疆域
( l0 n# s* ~5 v6 ^3 F' G0 B1 P1 L
'700')this.width='700';" title="秦朝历史">
( e0 G% v. y) l' d/ o& B; r+ D7 }% G6 K' a m$ K
描述:秦朝疆域.jpg
$ w b. P3 d/ K! |7 g" E: ? g
6 M* E; K& t, O5 q6 r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即统一六国前一年,东南并闽越和东瓯,置闽中郡,有今福建全省 及浙江东南部。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南□五岭并南越,置桂林、南海、象3郡,相当今广东、广西2省;北逐匈奴,拓地至阴山, 将河套地区开置九原郡。 于是将战国的燕、赵、秦长城重加修筑和连接,形成了“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秦长城。史载其时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响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此外,秦始皇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邛、□、冉□等等,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 D* E4 j( H6 g' E6 T- z6 O
2 o& X: ?7 L2 x8 r$ e- p 秦末农民起义,接着楚汉战争,中原动荡不定。北方匈奴乘机南下,夺还了秦代开拓的河南地,“与中国界于故塞”,即以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一线与汉朝分界。闽中郡的闽越、东瓯相继独立、南海郡龙川令赵佗在秦亡之后据南海又西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王,尽有岭南之地。在西南方面不仅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连同战国时在今湘西、黔东设置的黔中郡也放弃了。所以秦末汉初时王朝的疆域不仅小于秦代,亦小于战国末年。/ Y$ v3 X+ H8 m, ]5 P2 d9 X
|0 ]% _+ r% o* \+ [
秦朝的官员选任制度3 H5 t7 U4 e9 ^* u8 T
0 P; S h; f9 L$ h' R" n" }" S! l# D* p
为了加强“吏治”,秦法对官吏的爵制、禄秩、任免、调动、考核、奖惩等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 [2 h' k# b9 b; ?
1 S' U' R( i2 O7 w$ M7 s
任官的标准与限制。秦朝对官吏的选任有严格的道德和才能标准:
( Y; m7 @' c& Y# t' [/ b5 p6 D$ \. h& m/ O; ]$ \# K
第一,道德方面。秦简《为吏之道》规定了官吏应具备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并将其概括为“五善”、“五失”。9 ]+ t3 V7 ]$ Y3 i& T
" B# G, T( F) Y" N( y
第二,明悉法律令。秦统治者强调以法治国,以吏为师,要求官吏通晓法律令,并以是否明悉法律令,作为区分“良吏”、“恶吏”的标准。3 V. w$ N* ~& }+ p4 I
+ S3 R9 |, P- h2 `
秦律虽不像后世注重门第出身,但也有任官限制:' R* F9 G2 E% N5 w
0 y+ x7 C; M' A6 f/ l% s- \+ Q8 q 第一,不准任用“废官”,即不准任用不称职或不够条件的官吏;
4 P# \/ ~* \% {. K# J0 T, x1 t% n8 n& e) S" q- E; _! @7 e% R% {
第二,官吏必须正式任命才能到任行使职权;: K& I: }3 x: d7 ^
) h Q3 j# r1 Q# `9 M" A, C 第三,长吏调任新职,不准带走原属佐吏。7 P) Z t( a% _: W7 t8 U
' W( @5 d$ l, C% v6 |# `
选任的方式。秦朝中央和地方长吏皆由皇帝任免,长官可以自己选任下属,选任的方式主要有荐举、征召、任子等几种。
4 C3 o9 i. Q3 w. S0 m/ C
, G: ^: G7 w5 u/ S' d' n 考课与奖惩制度。战国时期,秦国就以考课严谨、赏罚分明着称。地方每年定期向中央汇报,还有对诸曹官吏结合具体职司定期不定期的考核。按照考核结果,给予奖赏或惩罚。, r0 S* R6 _, U
" U' G' v. Y3 W
秦朝的法律制度7 C% Y' a; U n" B6 k7 G' y
/ R) y" N. e& o2 c4 \
秦朝建立后,继续推行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家思想和政策。其中韩非的以法治为中心 ,法、术 、势相结合的思想,对秦始皇政权和法制活动影响极大,成为其指导思想。秦朝的法制指导 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 n: Z4 H1 }; L- z
+ L" F2 d+ W* }, G# I% y (一)法令由一统+ o0 V* J5 ?/ z5 }8 a. C
) y* \0 V2 y) S O# X
这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全国都要实行统一的法律令;其二是最高立法 权属于皇帝。
% {" l7 G W9 ^* W5 E2 J0 X8 c* e
) Z+ W8 f _% Y0 _- c (二)事皆决于法
' M6 y6 B1 H; d, J# w2 |) N
1 \4 z% }( ]$ v1 b0 v0 g 秦始皇规定以吏为师,事皆决于法。这本来是战国时新兴地主阶级 “ 以法治国 ” 的主张。秦朝建立后,仍以此做指导,加强立法,做到凡事 “ 皆有法式 ” 。
. ~) W( z' a8 C9 _7 \5 ]8 h6 I: k. e7 V
(三)以刑杀为威7 K) V6 R( J+ u( k3 \
m W+ ?/ b4 p* z+ A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网严密,以致人们动辄触犯刑律;二是严刑 重罚。这是商鞅轻罪重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N( E1 M( D$ X' X; J/ Z
: @$ j- v K" p4 P
秦朝立法概况) a+ s: |: C& M' T, a( g$ ]- x; k- ]& J
: W6 v5 q+ G' `$ [- b
(一)立法活动与云梦秦简的发现
: s+ h. Z0 S- D+ Y3 }4 M
6 U0 Z2 K y# h/ H6 y( p9 i, | 秦国在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颁布 “ 初租禾 ” 的法令,确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随后, 在献公(公元前384年~前362年在位)时又颁布 “ 止从死 ” 的法令,禁止用奴隶殉葬。孝公时 , 商鞅变法,开始大规模制定法律令。昭襄王时,法令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秦王赢政 即位后, 继承了秦国原有的法律令,随着封建经济、政治的发展,又制定了许多新的法律令。所以, 在统一六国前夕,秦国法律令名目繁多,而且体例和内容已经相当完备。
3 o) v1 D( p, S" ], B
2 b' O% g7 M# ^" L$ R1 {7 _ 秦朝建立后,又陆续制定颁布了许多新的法律令。* D* _! g O4 R3 ]
2 [" Y- W; G0 s$ @7 ^
1975年底发现的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中的《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 律 答问》、《封诊式》是有关秦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 I2 F& O, L9 H+ }7 P: D% _: P" l9 a/ m# w" L- S) K: F% `' h
云梦秦简共1155枚,内容极其丰富。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 《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 、《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军爵律》、《置吏律》、《 效》、《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此外还有《效律》,是 对核验县和都官物资帐目有关制度的规定,其中有的已收录在《秦律十八种》中。
1 C, F- }, N& W6 b* J8 H n5 `" W1 g, k+ b8 |- d. W
《秦律杂抄》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藏律》、《公 车司马猎律》、《牛羊课》、《傅律》、《屯表律》、《捕盗律》、《戍律》共11种律文 的摘录。
9 G; P# R( W# C
. g4 F$ d9 o, A 《法律答问》是以问答形式对秦律某些条文、术语以及律文的意图所作的解释。
: m, I% |# \5 h- m# j+ ?+ _. q0 I% l; B
《封诊式》是关于审判原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文书程 式。
6 ]6 {5 _% t$ i7 G) M4 t
, T' ]% Q( Q/ `+ v1 F/ T; L( M (二)法律形式8 d9 g! D( O$ u' P8 d
$ a9 r6 b: r6 H9 t+ g) M 秦朝的法律形式,从史书记载和出土的秦简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6 q+ Q$ L7 ^# o, |+ `2 ^9 L
! O$ u) y B1 v) w+ {
1律
9 u, |) ~0 P) A6 @& M6 u8 ?9 s! {0 Y, m( x& ^) U% A) I
商鞅改法为律。律为当时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U) ]; P; {) u3 N- k' B
: m$ I" |* C" _, ~1 v 2令(制、诏)- n$ H) s, f- E- ^
& Z6 l" K' A. X% q 秦始皇曾宣布: “ 命为制,令为诏。 ” 当时命、制、令、诏,从法律意义上说并无区别。律与令经常并列使用。
4 B; |/ N3 b/ R( \2 ]. N/ D
3 e* P7 O: @5 v5 \ 3式
% K* M: }( |5 S3 ~4 I& y6 z6 @7 u& D/ H5 H
“ 式 ” 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最早出现于秦,如上述《封诊式》,其中也有对司法官吏 “ 治狱” 的要求。/ _. T: M- y* h$ [
4 H# c0 G) F8 W5 L3 g1 o7 n
4法律答问- p; C8 |4 J& T1 D& e8 ^% z
4 h4 ^ Z1 N" H w' r
《法律答问》对秦律的某些条文、术语和律义以问答的方式作了明确的解释。这对正确运用法律,更有效地贯彻立法意图,具有重要作用。
) D/ G I$ w9 W/ V# Y7 i7 ~
( k! U& Y+ \3 `3 F 5廷行事* Z A$ v, d- ]
% Z$ h% m, W" Y! g. t
是司法审判的成例。《法律答问》中多次提到 “ 廷行事 ” ,这说明《廷行事》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已成为律文之外可以援引的成例。
/ {" D" n/ Z+ B
, ^3 I9 w6 g z! s% G- L3 k# t& p 此外还有 “ 程 ” 、 “ 课 ” 等法律形式。. V0 k0 n. q- ^5 m
2 C) p+ j0 V: a# t3 p4 V& e
秦朝法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b. q8 g6 `* H6 u8 j
) i H( E* R6 Z4 @4 K- u (一)刑事方面/ O6 H$ P! G% |# W7 {
! H, E8 P. c Y! C) b3 J2 f
1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9 E" y! J: p, c: \! p5 V/ L- K% |; z
秦律关于定罪量刑的原则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为成年人,达到此身高者开始负刑事责任,否则不负刑事责任。(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有无犯罪意识,也是认定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3)区分故意( “ 端 ” )与过失( “ 非端 ” )。秦律中故意称 “ 端 ” ,过失为 “ 不端 ” 。(4)并合论罪。所谓并合论罪,是在数罪并发的情况下,将数罪合并在一起处刑的原则。(5)共犯加重。共犯,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所实行的犯罪。共犯的社会危害性较大,故处刑较重。(6)自首减刑。自首者可以略为减轻罪刑。(7)诬告反坐。诬告,秦律称 “ 诬人 ” 。诬告罪的成立,必须是 “ 端告 ” ,即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他人,使无罪者入于罪,或使罪轻者入于重罪。依律对诬告者处以与所诬罪名相应的刑罚,这就是诬告反坐。6 Q& a* B8 q& b1 U
) g B+ \ M+ B% ~
2刑罚
8 r( l, a9 a' L# f5 ]# X( @, T. _3 O' D# ^4 x
刑罚的种类如下:# D5 l+ @" g5 Z# c; S) q+ Q
1 o/ i. M. c& d% ^: L (1)死刑。秦朝沿用战国以来执行死刑的方法,种类很多,其常用者如下:①具五刑,这是一种以极端残忍的肉刑与死刑并用的刑罚;②族诛,即因一人犯罪而诛灭其亲族的刑罚;③枭首,即将犯人的头砍下,悬于木杆上示众的刑罚;④弃市,即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7 Q9 T' u6 G. H5 ]9 A) T9 n9 o4 Z
8 v; x2 I# e" X5 b# l (2)肉刑。秦朝除沿用过去的墨(黥)、劓、剕、(分为斩左右趾)、宫以外,还广泛使用肉刑与劳役刑并用的刑名。
0 ~! h8 E4 U! I2 M) e' H. b' _8 U. ?. \$ m+ [! Q
(3)作刑(劳役刑)。作刑是对犯罪者施以强制劳作(役)的刑罚。包括:①城旦、舂。《汉书·惠帝纪》注引应劭曰: “ 城旦者,旦起行治城 ” 。即早起服筑城的苦役。舂,即妇人犯罪应处城旦者,根据生理条件,不去筑城,而服舂米的劳役。②鬼薪、白粲。 “ 鬼薪 ” 是强制男犯去山林砍柴,白粲是强制女犯择米使正白,两者皆用以供宗庙祭祀。③司寇、作如司寇。司寇,指伺察寇贼,即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服劳役,并以防外寇;女犯作如司寇,指服相当于司寇的劳役。④罚作、复作。罚作与复作是作刑中最轻者,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戍守,女犯到官府服劳役,刑期皆三个月至一年。
- \6 t, N( h! @$ M5 |/ d: s
2 V! M' V5 W/ z (4)迁。迁是把犯罪者迁到边远地区的刑罚。- N6 N1 Y' {, }" ^. N: C, P2 W
- Y5 n9 v6 c& M) i7 d
(5)赀。所谓赀刑,就是强制犯人缴纳一定财物或服一定徭役的刑罚。: d* g5 D8 ?3 N1 O
. Q/ ~, ^6 k, H: Y+ u
(6)谇。谇,就是训诫。从秦简看,多用于轻微犯罪的官吏。& ~8 w. [! G$ ~7 a) z
. Y; x2 P" n, l6 @ 此外,秦朝还广泛沿用过去 “ 籍没 ” 、 “ 赎 ” 等刑罚。% |- x8 W) {% P1 M8 g- [8 r+ _
" z4 Y+ Q) H5 Z& G' w 3主要犯罪. P9 P \- k: `$ h$ Q! O
/ S* d7 l# P2 j8 q& h- N) y. P 秦朝法律令所规定的犯罪种类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2 q+ w3 V5 G2 r% j( Z# S5 D5 s$ U& V5 t$ y. X
(1)不敬皇帝罪。据秦律令,不仅对皇帝本人有失恭顺,而且对其命令有所怠慢,都视为对皇帝不敬。听命书时,要下席站立,表示恭敬,否则,罚二甲,并撤职,永不叙用。7 ^3 v7 f* C, ]' ]$ Z
) ~) j1 h! h- {# G (2)诽谤与妖言罪。《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攻占咸阳后,对父老豪杰曰: “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 《集解》引应劭曰: “ 秦禁民聚语。 ” 禁止人民诽谤皇帝。: b2 h2 x" `, z5 ^, E f, W" x% f
. H8 X8 Y) y" F6 F' r (3)盗窃罪。 “ 盗 ” ,是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把他人的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 X$ [( N* k' p) p0 D% f/ _' ^
9 y$ K) d6 p! u3 c' B8 k (4)贼杀伤罪。秦简中有许多关于 “ 贼杀 ” 、 “ 贼伤人 ” 的规定,这种行为对封建统治有严重威胁,因此对其镇压严酷,防范也特别严密。
" ]; F9 k; c% k& i$ Y% L% \
2 `" X' V; [, D5 D# p (5)盗徙封罪。盗徙封,就是偷偷移动田界标志。: O1 U; C: z& l$ O4 s1 `
# a' i) V! E- H- {. J/ v [
(6)以古非今罪。所谓以古非今,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政策和制度。
6 a% ^- _0 K# z- R4 X* t% S5 B; W5 Y
(7)妄言罪。所谓 “ 妄言 ” ,指发布反对或推翻秦朝统治的言论。
) f, N' w+ }6 i9 ^9 K; U2 x* g9 l7 L' m: @7 H8 k' t5 p5 I+ _
(8)非所宜言罪。所谓 “ 非所宜言 ” ,即说了不应说的话。7 H( G& f0 G5 x! s
: S3 G3 ^; f3 Y) {
(9)投书罪。 “ 投书 ” ,指投递匿名信。
( a+ Z( _2 S& `. l, _: ~# l$ U- w6 E+ d* |% `7 |2 N( G8 R$ P
(10)乏徭罪。 “ 乏徭 ” ,就是逃避徭役。
/ \& m* X5 c: R! f6 X% U! N1 t @6 j3 b+ u, ]. n+ }
(二)民事方面* U% c3 f2 M) X9 ^) K$ I
]- D/ R, D7 E2 H( U1 E9 g
1所有权。秦时所有权的内容就不动产而言,主要是土地房屋,即所谓田宅。动产除其他财物外,还包括奴隶。秦统一后,于始皇31年(公元前216年)下令 “ 使黔首自实田 ” ,就是要人民向政府据实登记所有田地,政府承认其土地所有权。这是秦王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这个法定的推行,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_+ v% Y+ B: ]* t! V( y
$ [: \0 o3 A: e1 ~; z8 U+ `7 q9 k 2债。秦朝债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买卖契约、借贷契约、雇佣契约及租借契约几种。' @! v" [8 K, e7 ^% X
1 W! Q0 H4 s# f$ _8 W7 ~2 ~
对于借贷契约,秦简《法律答问》有: “ 百姓有责(债),勿敢擅强质,擅强质及和受质者,赀二甲。 ” 可见,秦律禁止从质为债务担保。但按秦简规定,欠官府债务,无力偿还时,可以劳役抵偿之。
; c" b; I) M, o- y' ~4 a
1 ?; \8 r# R- Z* R* A 3婚姻。秦简《法律答问》等记载中规定:秦时无后世良贱身份地位的限制,允许良贱通婚;禁止与他人逃亡之妻为婚;男入女家的赘婿地位低下,被人歧视。! T* M& `) [% d; I* `& t( ^" g
8 `3 V i j! j# V% g" T
(三)其他方面% D- e9 j" B0 A/ I/ h
: k) ^+ v- y y2 i' f& I
1行政立法
+ q3 P0 m4 d& s7 t
1 l2 O5 H% h* R% o 秦统一全国后,创建了一整套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吏管理制度,以后历代王朝的有关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
* K) e( @. a: s- ^; H
" r6 Q( ]1 l3 d* {3 n (1)确立皇帝制度6 Z* g8 Y, i9 K* ~7 f9 x
5 O: R5 n7 H4 L, c2 o
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独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等一切大权。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确立了皇帝制度。
; h# X' F* c0 o4 T+ X" E( [5 I, I1 J/ q* G$ E6 O
(2)行政管理制度
7 V: k- K, X6 c4 g% I9 q7 L/ s! H
% q1 A9 Q1 |3 M 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中的丞相是皇帝下的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太尉由战国时期 “ 国尉 ” 发展而来,是中央掌管军事的长官。御史大夫由战国时各国的御史发展而来,原在国王身边主要管记事。九卿是具体掌管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事务之官。主要有:①奉常,掌理皇帝祭宗庙,司礼仪,由商周时的占卜史官发展而来;②郎中令,负责宫廷警卫之官;③卫尉,武官,统率卫士,负责皇城警卫;④太仆,管理皇帝的车马和马政,皇帝出行,亲自为皇帝御车;⑤廷尉,负责司法审判;⑥典客,掌管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事务;⑦宗正,掌管皇帝亲属事务;⑧治粟内史,掌管全国农田谷物和财政经济等事务;⑨少府,掌管山海泽池的税收,进奉皇帝。$ }% @: |) `; }2 I
+ C7 s5 k0 Q- e5 _1 }/ B 秦时地方建立郡县制,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与县平级),县以下有乡、亭、里。
! T5 |8 t/ K- b" a r2 d( w+ b' P; b8 k5 D5 H+ s- z7 W& F
(3)官吏管理制度3 i) W" n& _* u) d# b6 q( f/ z
* E% e& G: a. e- W
为了加强 “ 吏治 ” ,秦法对官吏的爵制、禄秩、任免、调动、考核、奖惩等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
9 S) g0 i$ r; r6 w! u1 S4 C0 D g8 g9 [3 |& g6 ]
①任官的标准与限制。秦朝对官吏的选任有严格的道德和才能标准:第一,道德方面。秦简《为吏之道》规定了官吏应具备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并将其概括为 “ 五善” 、 “ 五失 ” 。第二,明悉法律令。秦统治者强调以法治国,以吏为师,要求官吏通晓法律令,并以是否明悉法律令,作为区分 “ 良吏 ” 、 “ 恶吏 ” 的标准。/ G3 s' A% P, a% l' a1 \: a, f7 M
* ^: Y/ w+ v; w
秦律虽不像后世注重门第出身,但也有任官限制:第一,不准任用 “ 废官 ” ,即不准任用不称职或不够条件的官吏;第二,官吏必须正式任命才能到任行使职权;第三,长吏调任新职,不准带走原属佐吏。4 b. A0 ?9 _5 e: f+ }3 y
|" q% a" R& `
②选任的方式。秦朝中央和地方长吏皆由皇帝任免,长官可以自己选任下属,选任的方式主要有荐举、征召、任子等几种。4 V' ^* ~# U3 u6 @0 `( g
+ @. _: \; X# i- H' d
③考课与奖惩制度。战国时期,秦国就以考课严谨、赏罚分明着称。地方每年定期向中央汇报,还有对诸曹官吏结合具体职司定期不定期的考核。按照考核结果,给予奖赏或惩罚。
* u: C4 v* K8 K+ Y7 e
3 f7 x" h- l6 q5 J 2经济立法
& r9 @! d+ u2 n* K( O
5 _! V. V- E3 A$ w6 c, c( B$ O (1)关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秦相当注意利用自然资源为其统治服务。这方面的法律有秦简《田律》。! m4 R' {5 k& w/ {4 ^! E$ [
( P, b& d3 W" s D (2)关于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秦始皇即位后,继承了秦国传统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吏掌握农业生产情况,并通过法律对具体措施加以规定。
1 k7 l9 |/ m3 k% _1 Z9 R/ Q) {3 c2 N7 y) Q# }" A4 ^
(3)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方面。官营手工业作坊主要是为封建国家和皇室提供各种手工业产品,如武器、器物和日用消费品等。为保证产品质量和数量,秦朝制定了《工律》、《均工律》、《工人程》等法律令。
2 f, ~% O9 ]' k" k4 _. ]+ h- R- t% A3 X; y8 c- W) ?$ K) O) ]/ `8 T( T7 U
(4)关于市场贸易管理方面。为维护正常的贸易,秦朝制定了有关商品价格、货币比价、度量衡误差限度等法令。如《金布律》、《关市律》等。
6 C. f; L- E6 B5 b& D1 K( |- N- a& U8 I% `( |. |
(四)法律的主要特点
5 ~9 C3 ^3 z7 ~! x, N M3 V
% ?" W: c) X5 m" Q4 @( C! e 秦律有着如下特点:(1)秦律仍保护奴隶制剥削制度;(2)继续实行轻罪重罚;(3)注意运用法律调整经济关系。
* a& @$ M$ l& g& z0 m T, q) @1 T( c' |7 Z3 r! ~1 @" I) i
秦朝司法制度
$ v! e. [$ b. E+ l, F( p/ z2 h T6 o, Q8 U% x
(一)司法机构
, E" ^" l( J$ w' k
& R s# q; J H! q' C- P 1中央司法机关9 T5 p2 e( ?: Z8 a
q! J6 q: F- I# }" d! Q" s 秦朝的中央司法机关,由廷尉和御史大夫等组成。早在战国时秦已设有 “ 廷尉 ” 。秦统一六国后,廷尉成为列卿之一,为全国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廷尉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负责 “ 诏狱 ” ,即皇帝诏令审理的案件;二是审理地方的上诉案件和复审郡县不能决断的疑难案件。
5 A% a6 S7 Q) l5 X/ A9 i! d- { ~: e o4 f
2地方司法机关 Z! [: [ l- N6 G5 I
/ o3 p: A8 | m. A: H9 }' g( x
秦朝设郡、县。郡县既是地方行政机关,又是地方司法机关,郡县的司法审判由郡守、县令兼理,一般案件自行处决,重大疑难案件报请中央廷尉处理。乡、亭也有一定司法管辖权。- ?5 |- p: H0 k' g# J/ w& }
# ]6 |5 E/ R8 E 二者不同时设置,但职责相同,主调解纠纷,平断曲直,收赋税,征徭役。3 [8 X% K2 d, U
, M1 ?- g6 S3 s! f (二)诉讼制度1 A8 @$ y w6 I. d4 g
. d) t. j: J+ Z; T- i" B 1诉讼形式
# @4 {/ ~& W/ S1 c( [$ T/ b6 b3 V* l% `( t; F5 N
诉讼形式根据诉讼人在案件中的地位,大致可分两种:一是官吏,如御史和其他官吏,他们纠举犯罪,提起诉讼,类似近世的公诉人;二是一般平民,主要是当事人,类似近世的自诉人。
: D) ]8 b u4 K9 z8 {8 ^; z3 A' N# Q
, {& P9 |: e0 J) j/ O4 p! P 2诉讼程序+ C* {5 q+ U- K2 B% M0 P4 ]
3 v; S4 y# N, Y! L0 L4 s" ?. V2 } 秦律诉讼有 “ 公室告 ” 和 “ 非公室告 ” 之分。“ 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 ” ,而 “ 主擅杀、刑、髠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 ” 。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 “ 勿听 ” ,不予受理。' |/ l. ]+ o6 K6 Q9 B* W
( O4 S4 y; Q# R% N
据《封诊式》载,案件发生后,当地的里典要把司法机关决定受理案件的被告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曾犯什么罪,判什么刑,是否赦免,以及曾否逃亡等,写成书面报告。县司法机关接受案件后,通常是由县丞 “ 即令令史 ” 前往调查或勘验,然后作出调查或勘验笔录,称为 “ 爰书 ” 。《法律答问》中有各种爰书,即笔录。如对死伤尸身的检验爰书、麻疯病人的医学鉴定、犯罪现场勘验笔录等。可见当时已很重视证据在诉讼中的作用。9 z. J" k* A& T
* r# ?( W1 `; V; w 3审判程序
" b) l! y3 w7 V1 O+ m0 \( o$ i7 _; z2 ?1 T9 Z
秦司法机关对当事人的审讯方法和步骤大致如下:(1)听取当事人的口供;(2)根据口供中的矛盾之处和不清楚的地方提出诘问;(3)对多次改变口供,不老实认罪服罪者,施加刑讯。
4 \" H, M+ o* h1 M) w. g$ O1 v
3 P. e- p0 j1 R 审讯后,作出判决,并 “ 读鞫 ” ,进行宣判。鞫,审讯。读鞫,就是宣读判决书;宣读后,当事人服罪,照判决执行;如称 “ 冤 ” ,可以请求再审,叫 “ 乞鞫 ” 。乞鞫可以由当事人提出,也可由第三人提出。
4 n7 q6 ~3 R! a8 J! S# `8 {4 W- }( ^: t: O5 f. A% w$ f% \* |2 z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 n) a* B9 J8 R7 `0 N$ O) A7 o; w
# W x8 s$ E h. i' C- S4 R! U: P 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i0 L% |3 u7 f2 |
, O" G g6 P* ?6 D! [! H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谱系、名籍;治粟内史,掌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 X. [3 |" U7 l$ F
Y# G; {. p1 N' G* B9 J+ W; I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 N5 x' B4 Q! k% H. I+ n7 l9 o6 F+ ^, A6 x. h4 Z&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