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宅文化

0
回复
56
查看
[复制链接]

7469

主题

13

回帖

7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01
发表于 2021-4-17 19: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宅文化”,是指一种现代流行的热衷于待在家里(“宅”)的文化浪潮。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现象。它是在现代政治经济形势下,以消费文化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提而出现的新文化现象。“宅文化”是一种超越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也是个人化消费社会的一种象征。“宅文化”是追求个人感受和独立的象征。实际上,从现代化开始后,人类就越来越“宅”了。但这种“宅”文化如果陷入极端就会瓦解人类的集体概念,现代文明病在“宅”上达到了极致。$ X* F2 R0 ?6 ~" c1 C

$ i4 L3 O& w4 o3 N  “宅文化”,在世界上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 m4 R0 ^) g8 ~$ b5 c3 ]8 m: V

0 a' L  \# }4 M0 `  “每天家―――办公室―――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没有人打扰,也不用看人脸色,打开电脑,一切都有了……”现代人猛然发现,自己的生活似乎越来越和人们说的“宅一族”靠拢了。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生活压力的加大,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更喜欢“宅”在家里,沉迷于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中。尽管这种“宅文化”一兴起就频频遭到“与社会脱节”等各种指责,但“宅文化”在世界上似乎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如今“宅文化”不仅引领着电影、动漫和网络文化的潮流,而且意外地促进外卖、快递等行业的兴起。6 F1 K+ I5 O* }& l
7 S4 t( l! I) b  X6 J" z" F
  洗澡、刮胡子、打开电脑。东京29岁的大学毕业生松本就这样开始了他平常的一天。在电脑启动的当口,他给自己冲了杯咖啡。然后一边喝咖啡,一边上网。他先是接收了一些邮件,并浏览一下在线社交网络的消息。松本经常登陆的社交网络主要都是有关动漫游戏的网站,那里有他的很多朋友和游戏迷。之后,他一边回答朋友们的各种动漫问题,一边玩起网络游戏。松本住在父母家,靠着制作动漫游戏和参加网游大赛的奖金过活。2 l* f# u# B/ p2 T1 G5 l  n
. _! t. T. o  ]+ K' u
  这是日本“宅一族”的典型生活。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他们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他们中许多人没有固定职业,甚至很多人表示,在28岁前绝不参加工作。这一人群的理念不再是为挣钱而挣钱,而是在需要挣钱的时候去挣钱,从事自己兴趣所在的一些弹性很大的工作,包括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和艺术家。
* Z0 {( |" t2 }$ H+ d7 R1 Q. x! Z1 r1 `+ e2 S0 Y
  实际上,这种“宅文化”首先在经济发达及消费文化成熟的西方社会兴起。上个世纪的80年代,大批的英国年轻人被称作是“沙发土豆”:下班后唯一做的就是躺在沙发上,吃炸薯条看电视。然而事隔20年后,新一代的英国人虽然知道“沙发土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但仅从沙发上站了起来,还没能走出家门,“宅一族”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 d9 V2 T0 e+ r9 {, {5 @. S) |6 R
  英国广播公司(BBC)去年曾报道说,英国18岁到30岁的年轻人当中,约四成都是“宅男宅女”,他们当中除了学生外,有一半是自由职业者。32岁的乔治是记者在伦敦的一个邻居,也是一个标准的“宅男”。他是一个网络法律顾问,通过在线视频功能,他安坐家中就可以工作。乔治告诉记者,他为人内向,不喜欢喧闹的外部环境,因此更多选择“宅”在家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安静地读读书,并且和朋友在网上沟通。“我不认为这样的生活会令人乏味。‘宅’绝不是蜷缩在家里当懒虫。这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看报纸不需要去商店买,因为网络上的新闻更新更多。要健身也可以在家里的跑步机上进行,如果要买柴米油盐都可以登录当地超市的网站让人送到家。更重要的是我在网上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我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免去了在户外的奔波。”( W2 L9 d8 }/ Y7 e1 e' |+ I
  k1 E; @, Y1 b: j* i% [
  德国近年来还出现了以“宅一族”为主要成员的网络政党。海尼是一个“宅一族”的网络政党积极分子,他们倡导自由、安全的网络。她曾是一次网上请愿打击儿童色情网站法案的幕后策划人。仅在几天之内,他们就通过网络集齐了5万个签名。这也被德国媒体称为发动时间最短的请愿。海尼后来在网上留言称,他们要让联邦议会听到自己的声音,让他们这群“宅”在家里的人也拥有发言权。' C, `" g0 E7 n  I' f! L
' O0 R$ l' M) m+ z9 }
  “宅文化”诞生与发展,引领网络消费文化。* H& M& |: K) h  w
1 V9 u+ U: L" o' N' z' B) ^/ C$ q
  “宅”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缩略,最早是由日本着名漫画家中森明夫1983年通过漫画作品提出的,主要描写那些对动漫等着迷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后来“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称呼。
$ X: j# N' @9 a( ~  l5 d: f% I8 r% @1 `0 S* D! p3 g2 u
  “宅文化”是随着动漫和计算机游戏的出现而诞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动漫、夸张的电动玩具等给当时的孩子以强烈的刺激,逐渐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导权。这些孩子长大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让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导的世界。日本网络上每年都有“御宅族”的俳句(日本短歌)大赛,今年的获奖俳句是“虽然我不富有,但在网络世界里,有温馨的家”。
+ ]1 ^' a& c, _: T# }, |5 h% @- z6 k/ J5 p( y) J) O# C2 w
  日本一名社会学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今的青年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有比较高的欲求,即“共感欲求”,“收集欲求”,“显示欲求”,“自律欲求”,“创作欲求”,“归属欲求”等6种欲求。当这些欲求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无法得到满足时,这些人更有可能成为“宅一族”。他们的稀奇古怪的想法,不一定都是荒诞无稽的。这位专家认为,事实上,世界网络产业的发展如此之快,也是“宅文化”推动的效果。
. s& a3 Z% s/ G+ V9 }6 S3 n" X0 e- @0 i9 S
  随着“宅文化”兴起,再加上人们收入提高,以及余暇时间增加,各种与“宅文化”相关的产业也高速发展。野村综合研究所不久前的一次市场调查称,目前日本电子游戏、动漫、追星、连环画等与“宅文化”有关的市场规模高达2900亿日元。
( ~; V. x) Z9 C0 ?( Q: h) C: N
& j; N3 Y. A& s  ?' l  在韩国,成为“宅一族”的人中不仅有很多青少年,还有很多成年人,而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韩国的因特网普及率超过75%,网络游戏产业十分发达。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09年底的总结报告称,2009年度韩国文化内容产业输出额预计达30亿美元,相比前一年增加25%。其中,最受“宅一族”欢迎的网络游戏产业的输出额是15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占整个文化内容产业输出额的一半。
# C5 e1 N; e0 }9 P& ^
+ t% ^' j, l- x& v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取消了出门旅游计划、选择“宅”在家里玩游戏。和电子游戏相关的产业一枝独秀,成了这一年多来的经济增长亮点。去年的圣诞和新年假期,任天堂的WII游戏机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在许多美国商店脱销,心急的美国“宅一族”甚至自发建立查询网站,保证自己抢到从集装箱到岸后的第一批游戏机。
9 e, i+ K7 Q8 F: g  _
. X' G% n0 ]2 [3 {  _3 r; O. n  “宅文化”在美国、日本发展比较早,传入中国大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的事了。但在中国大陆发展速度之快,影响的人数之多,是其他东亚地区无法相比的。这个亚文化的载体主要是“80后”、“90后”,但也不乏一些中年人的参与,只是领域不同。年轻人一般主攻ACG(动画、漫画、游戏)等项目,中年人则把精力和金钱用在音响、汽车等个人消费行为方面。在这方面,中国南方发展非常快,相关社群、各种活动都已经形成规模,并吸引了日本及中国港台企业投资。
  i6 x# R9 G' k& t- q
9 v: l( y& s5 U3 ^* H  由于许多“宅一族”都是沉迷于社会大众一般难以理解的动漫等亚文化之中,并且很少与社会沟通交流,“宅文化”从一开始就受到质疑。《韩国日报》去年报道称,韩国大约有10万名以上的“宅一族”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关系,存在自闭的倾向。首尔市青少年商谈支援中心的郑老师介绍,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孩,虽然已经18岁了,但一直“宅”在家中上网不愿意上学,现在的语言能力比小学生还要差。
+ P) i/ _0 E  ]) C$ N  u
4 v5 I  z0 r6 H& H9 h3 ]& L9 n  英国萨里大学社会心理学学者鲁斯特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宅文化”的兴起和科技传媒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年轻人因为可以通过在线购物、聊天或是收看媒体节目来节约时间或是降低消费成本,越来越喜欢上这种生活。/ Y: e' j( z' J4 Z' g

' U0 Q" W" J( W% @/ B  对于青年一代的“宅文化”,不同年代的人看法明显不同。《环球时报》记者在伦敦向几位当地人了解对“宅文化”的看法。47岁的杰森认为,这些年轻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会让他们无法了解复杂的社会,不擅长同他人在事业上合作,更使得个人孤僻性格的滋生。他回忆说,自己年轻时选择在假期或是大学毕业后去陌生城市打工旅游,既培养自己的谋生能力又能够增长个人的见识,这些亲身体会的经验远比在电脑上获取的信息更加的宝贵,他奉劝这些“宅男宅女”们应当走出家门,更积极地面对真实的社会。30多岁的简妮则认为,“宅一族”并没有错,很多人偏爱网上交流,并不能证明互联网疏离了人际关系。他们在网上论坛和虚拟社区中往往能找到更多兴趣相投的朋友,通过网上平台联系到了生意伙伴,甚至很多人通过网上交友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宅”生活后,他们会重新走向社会,取得成功。* _/ c- |& N6 b4 C& r
, o2 h7 [1 ?6 ^, ]- ~$ l+ E
  “宅文化”是典型的现代化的产物。从现代化开始后,人类就越来越“宅文化”了。在口耳交流的时代,人类过着集体生活,社会化生活是主要形式,西方人去教堂,东方人逛集市。印刷术出现后,人类开始利用阅读获取知识,独立化、个性化成为持续发展的方向。电脑和网络普及后,人类生活从没像现在这样发生如此大的改变。现在如此多的人乐于接受“宅文化”,说明它有其合理的一面,这是现代化注重个人生活和个人价值的积极表现。
; L) w6 g- d3 _4 p) g
) G  ~0 [5 T1 c" K  中国某些地区“宅文化”是一种超越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也是中国个人化消费社会的一种象征。把“宅文化”简单地看成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并不合适。真正的“宅一族”,都希望拥有独立思维和行为,具有引领时尚潮流的作用。随着市民社会的成熟和消费文化的提高,中国人在私人空间的建构方面也会不断前进,“宅男、宅女”现象就会普遍起来。实际上,他们的许多想法和行为都基于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只要引导得当,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7 D4 F" T( Q4 D4 q. R1 s- r) i- o! S4 Y2 M: R- {9 Q0 v
  什么事都不能过度,“宅文化”也是如此。一年365天都“宅”起来,那就有问题了。虚拟总归离不开现实,有的人却分不清两者而陷入极端。这种极端可能会使人类的社会集体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作为群居动物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正在被颠覆,因此它必然将造成一些社会病,如抑郁、消沉、暴躁等,带来社会伦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文明病在“宅文化”上达到了极致。3 S, i1 [: S) R7 n/ S, x) F* p; w

" _! z& k. t& G* H. O  一些中国的精英文化研究者们认为,日本的御宅现象,是一种商业经济集体炒作后产生的社会群体表现,在它背后牵系着太多厂商眼中的经济利益,而非真正的社会文化体现。而在中国,我们的文化素来推崇“凡事不过度”——爱屋及乌乃至产生“瘾文化”,势必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譬如游戏瘾、网瘾等都是一种文化过剩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国内不存在真正的“御宅族”。无论是御宅,还是御宅手里的“玩具”,甚至御宅秉持的观念,完完全全都是“舶来品”,认为一项本土元素无限接近于零的“事业”不可能持续长久地存在下去。与此相反,一直以来,国内的动漫迷所做的好像就是奔走呼号:“漫画并不是给小孩看的东西!”希望借此获取一般大众的认同。可是我觉得:整个问题的重点并不是在动漫本身有没有内涵,而是爱好者个人的行为能否令大众接受。
7 k' D0 s3 t, H" Y# R/ h' q; e& J: n; ^5 p, o( Y
  对于御宅族,比较大众化的看法是认为他们精神年龄低下。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日本现实社会中御宅族的真实情况[5]:
3 E: w2 G" @  N/ v$ V. Q1 l' i. V8 Q% }! X
  御宅族和一般人相比异性朋友的人数较多。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人拥有的异性朋友数平均为2.8人,而御宅族则为6.9人,是2倍多。即使不分男女,御宅族拥有的朋友人数也很多,算是社交广泛的一个特殊群体;御宅族总体来说收入较高。二十几岁的御宅月均收入为22万7千日元,而一般情况下二十几岁青年的平均收入为16万6千日元。御宅族中不乏工程师、医生、律师、警察等引人注目的高级知识分子或高薪阶层。4 m5 U8 u0 G3 @- g

5 C5 l# ]" [0 M  御宅族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们的早熟使他们拥有了比一般人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敏锐的判断力。因此他们并不热衷于时尚和流行,如果因此说“御宅族对流行一点都不敏感,是一群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那就错了。实际是因为他们觉得追逐那种由大众媒体制造出来的流行并没有多大用处。不变的原则使御宅族往往成为引领潮流的人而不是追逐潮流的人。在手工艺品开始流行起来的时候,有多少人知道很多年前御宅族就一直对手工艺人和手工制品存在着相当的敬意和憧憬?无数年轻人因为模仿别人那些“看起来很有意思”的事情而失去了自己的原则和方向。与此相比,被说成“缺乏社会适应力”的御宅族深知自己喜欢什么并忠于自己的爱好。他们总是能在生活中发现又意思的东西,并从中得到乐趣。他们小时候玩大人看不懂的游戏,背大人听不懂的名字,把大人搞不明白的图画收集起来,用零花钱买下大人可能在无意之中扔掉的塑料玩具,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注意到除了自己热衷的爱好以外,还能够突破这些表现形式的局限,从不同种类的事物中得到乐趣。
8 @$ K% Z+ d1 \% C' O3 D8 T) I. k7 J
  不过近年来在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许多年轻人都更加认可御宅是一个褒义词,并且以御宅为荣。原因何在?在御宅族的故乡日本,御宅族的地位也开始有所改变,其主要原因来自于经济价值。相关学者在调查研究后指出“御宅”的市场有着两兆日元以上的规模。而如果当初没有狭隘定义并歧视御宅族,这个市场规模应该更大。在日本,御宅族与相关产业相互滋养着,形成了一个健全成长的产业环境;而在中国,玩家们更容易体验到那种随着年龄增长,当面对现实生活时,年少时的梦想逐渐远去的那种无力和痛心感,选择做个御宅便成了逃避,但这有时反而显得更加艰难。" h3 g3 ^7 @3 R# A5 H# t6 c

  S2 f& ~" d7 R% ?  御宅族
+ ~/ H5 D& U: T4 l; v. e9 {, N# q8 U6 Y' m( S( J+ q4 u' O
  御宅原指热衷及博精于动画、漫画及电脑游戏(ACG)的人,而现在一般泛指热衷于此文化,并对该文化有极深入的了解的人,但目前于日本已普遍为各界人士使用而趋于中性,其中也有以自己身为御宅族为傲的人。而对于欧美地区的日本动漫迷来说,这词语的褒贬感觉因人而异。; V0 b  j8 F; ?4 B( C
1 I: q9 O9 k. R% R
  御宅族(日文假名:おたく,罗马音taku)常直接称为otaku,一般指对ACG(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的总称)具有超出一般人知识面,鉴赏,游玩能力的特殊群体,是究级ACG爱好者的代名词。御宅族不一定会呆在家里不出门,而是指一些人热衷及博精于某些事物。此外还有“汽车宅”、“军事宅”等等热衷于其他形式亚文化的人。8 j- W' P: d) s
# ?6 V! ]/ {9 Y9 s$ f8 n6 s4 I
  目前,OTAKU一词早已作为1个世界公认的词汇,被收录入各大英语词典中(如上海交大出版的英汉大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的各类牛津词典)' ?0 ^! ?$ e3 C+ R  ^

5 R8 q$ J2 E& v8 Y- _  在权威词典中,OTAKU的定义为:(日本的)计算机迷,网虫。' ?0 `- ]& y. u6 A
9 h" `1 T& m# c& |* X1 [3 q
  但这只是1个较为狭义的定义,实际上,OTAKU一词的覆盖面是很广的,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最出名的OTAKU:日本前任首相 麻生太郎就是1个因热爱ACG而被冠以“宅男首相”称号的OTAKU。1 g1 ~# Q! }0 b( v, x$ K5 X9 Q

9 ]5 X# g( k/ b9 K4 E& [; i3 X  「宅」须具备的三个定义:1 `7 y7 U& u; Y1 b+ u
/ V; v# p! l2 L# i" t) b* r
  一、有着高度搜寻参考资料能力的人
. y4 J; ~; v* z& b" l: k6 A
' b# k+ N6 W! y: E/ z  二、拥有对这个映射资讯爆发的适应力,有跨领域的资料搜寻能力,对映射创作者所提示的暗号,一个也不漏的加以解读与研究。
9 F" B1 o$ [, p" U1 [0 i) o' f+ s; I; Q, B
  三、永不满足的向上心和自我表现欲。
+ J+ S% Y/ Y/ c, o! u  \; M6 U* T$ M: B0 P3 Q$ n$ C! ?& y
  ①.消费型御宅
' F. W7 N% ?: s' {$ Q( W7 G$ A7 y0 f+ d' F( }' J1 L
  拘泥于某种对象,将金钱与时间完全投入其中的御宅。(比如模型手办收集)3 m$ x$ K+ v9 R; h$ ?
% O& h+ I3 A3 n  B, Q) O
  ②.心理型御宅
: M& N6 [3 {$ I5 X; C( }; M
4 O( s2 z& z2 Y/ Z! ~* _& e  有两种类型的心理型御宅9 L5 P; G: v- r8 i
& B: f; a, L& k* H$ v  Y! ]
  a.想将自己的爱好传播给周围的人(各种论坛里有很多,这里也不少吧 ┄尒b)% O+ ]$ z- q: S% \7 e

1 S. E+ ~6 C- |0 K2 y  D7 _' T9 ]( v  b.自己创造出兴趣爱好(这个国内可能比较少了,不然动漫事业不会上不去……)( A) ?* v/ o# \0 R; x
8 V) C( ]3 X: C. u* w
  从此,以”御宅一族”之名,取代了过去的”竹之子一族”以及”太阳族”甚至”暴走族”等,成为涵盖所有”××族”范畴人群的正式命名。
+ i; j0 s) o* i  M+ @
. i; A& l- q; ?; T  ※”竹之子一族”和”太阳族”将另做专题探讨,大家把他们看成御宅的前身即可。+ L: `- I' f2 G

% Z' k- m* @3 I9 {  在80年代初期,御宅一词多用于那些成年了但仍然迷恋游戏,动漫,手办等并且单身的日本男子。随着该群体的飞速扩散,近来除了用于外国人,日本女性,以及已婚男性外,还用于宗教信仰倾向者(奥姆真理教?),蹲家族(啃老)或者学术钻研者等。学术研究方面,一般的意见是,只限于理工科系的学术研究者才会被称为御宅。另外一般50岁以上的以及醉心于传统艺术的人则很少以御宅称呼。
9 d" L: {9 r2 z" l+ n' G5 m- a. F0 k2 J: n+ u. C( c# V8 \1 o3 P5 b
  狭义的御宅定义原本只是单用来形容对动漫等范畴,近来逐渐演变成广义定义,即”沉迷于社会大众一般难以理解的亚文化之中并且难以沟通交流的人”。此外,社会对于御宅的态度也开始因人而异,对于那些在特定范畴内具有深厚知识的达人们开始持肯定的态度。
2 P2 m$ s- v9 `9 K+ i, ?; G6 |) _" V& ~( o0 L9 N; |7 @# Q1 m
  一个比较着名的例子就是棒球外野手铃木一郎(目前效力于美国职棒联盟西雅图水手队,今年的全明星赛上打出“Running home run”的飞毛腿),以其超强的捕球能力在场上每每作出他人所不能得接杀球表演时就被称为”御宅的表演”。
4 E3 P' H" ?/ c& @4 j
) x% ~" S, d( n& g  至于御宅一词的来源,公认的说法是1982年版”超时空要塞”里一条辉使用””お宅”来称呼对方(第二人称),从此流行起来。- }  `- W& H7 R4 |, ~  f
6 l4 w! x/ t+ ]: S; ]6 B
  近来较为流行的御宅分类为以下5大类:$ a/ c8 v+ Z/ R7 P# n" q8 @2 A

8 B0 l9 h, }( I) r! S$ y" _9 q$ y  .成家了的伪御宅(占总数25%)3 I4 q- P5 e5 @# t3 A5 H6 G* g

: N! n  }3 e! \# v8 O# N4 i# H  .我行我素派御宅(占总数23%)% @1 \- H; l$ F3 O1 ~& ]  D% v" q- @

! V8 v1 j4 x0 o$ [/ m" S& z  .对情报高敏感度御宅(占总数22%)' ]2 L/ `, X) L) E

3 g7 ~* |. V* s$ M4 i  .高社交能力御宅(占总数18%)' X+ J" k" A) c1 j
, @+ a! |( b; s, k/ p
  .同人女系御宅(占总数12%)) o8 i6 p) E$ ^4 g& S. f

4 a5 R4 R& l- [3 t, V  此外,根据御宅界泰斗冈田斗司夫于1996年5月发表的『オタク学入门』,至少当初执笔时,?オタク?(片假名得御宅写法)这个词乃是当时NHK电视台禁播的词语,并且冈田在接受NHK采访时已经知晓了此事。因此,?オタク?的写法一般被认为就是指冈田斗司夫这类人,而对此感到厌恶的人转而使用「ヲタ」来称呼。目前?オタク?的写法在海外比较流行,而在日本国内已经是无人使用的死语了。1 Y1 G, s* E% w5 V( G
$ L, ^% W- A! E1 Y# ~+ x7 V( r. `
  通常 御宅族自身只承认对ACG与AVG有爱的人为御宅族,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被认为是“尼特族”。' p  v4 H0 b" M) M. {0 L
; `* X$ h" k2 Q
  当宅文化流传到中国之后,与其原本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宅人”都算御宅——尽管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非常细微……“宅”已经慢慢演变成一种文化,就像所有的文化都有各自的派系特点一样,宅文化也分成主要的几大类。下面简单说明一下宅文化在中国所衍生出的各种不同种类的宅类型。
8 w+ o. h8 M, m% R: N6 l" |9 E8 R- K( O% }/ M, G+ v
  二次元宅8 u) b6 ?4 _% ~4 e
) P0 V% v& Y3 r/ v2 ~
  二次元宅是指对二次元世界(也就是常说的“二维平面世界”,如动画片、电影、漫画、摄影、小说等等)抱有狂热爱好的宅类型,由于其对自身爱好的狂热性而导致忽略了现实中的人或事,由于在中国并不是人人都了解二次元世界的内涵,甚至是相当地排斥,所以这类人群时常被当作怪人对待。
% x' t' f5 m$ H; E
. n  `: b* k1 o( L6 o0 O- }2 N  萌宅(ACG宅). _! `) l! k* j8 q4 e' i6 @: J
6 {2 [: j. c6 L7 G4 E3 f
  萌宅可以算所是由“二次元宅”派生出的亚种。萌宅的起源要归于“萌文化”(详情请参看“宅文化”词条)的崛起。萌宅的诞生通常是由于对萌文化的喜爱而导致的,萌宅是目前最常见的宅属性之一,也是最为大众熟知的宅属性。萌宅不一定非要宅在家里,实际上任何能使萌宅者心动的场地都行得通。
4 X$ I' t  ?. D5 o! K" g6 e
, b; R8 F. |* `  L7 |2 ]  由于萌文化与ACG存在极深的关联性,所以萌宅也被划归为“ACG宅”。
5 c; I5 Z, R4 D/ F8 }3 [, ~+ l( Z+ j+ h+ _: {
  电脑宅
2 J7 A9 T3 s# I( a
& r+ v- v1 [9 O6 w; ?1 f& D  电脑宅是指那些对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当精通的人群。0 L. r  v. I# e- r/ G

/ S* ^5 w, i7 A$ s4 X  技术宅
$ r$ I; ]2 c  v8 O; L' ]# @" q. L
! M. N" T0 X2 ?* u) h; U  专指喜欢钻研各种知识和技术的人群,这些人通常专注于自己的知识领域。6 @! [7 ~: J3 u6 b7 [
4 t* {0 S; ~( M/ a' M
  技术宅的领地通常包括:学校、图书馆、公司等地点。是非常特殊的类型。+ \# }& q8 e8 O# \2 U5 g! E6 X
, j8 G, F6 G" Y) y
  眼镜宅- O+ S1 h+ [6 E( s) k! U& n- B
/ [, s& K& N3 n3 P/ V( [2 S# _
  眼镜宅是在家里工作的特殊人种,而外表往往不会引人注目,与目前理解的普通宅男有所不同,眼镜宅知识渊博,甚至熟知电脑黑客技术入侵军事互联网,拥有高于常人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观察能力 以及洞察能力,眼镜宅不一定要佩戴眼镜,眼镜一词仅仅形容了他渊博的知识以及聪明的头脑,【插条:眼镜宅名词出现在日本的札幌市,一名戴着眼镜的初中宅男,虽然人长的帅气,人际交往和学习成绩属于低下,在最后的考试关头他却以最优异的成绩排名第三,随后优异成绩让他分到了A班,甚至还成功的交了一名女朋友深藏不露 具体原因他本人也不愿意说明】,后2008/07/11<<只有神知道的世界>>出版 也对眼睛宅加以宣传,从而眼镜成了一段风潮。(眼镜宅属于稀有类的特种宅男)
4 z0 }$ E! o- H
) ]; k* C+ u" s1 H6 O# T  当然,也存在着很多其他类型的宅,由于其人数只占很小的部分,因此就不再累牍。
8 q" H& ~/ f: d& R& j" b4 g
9 |$ @$ M9 {4 B7 M5 c" F  LV0
0 ?8 z0 O/ i, o4 D; ^" @# k; v; l6 x4 {
6 N4 v' J: T8 s- U6 u  这个是情况比较复杂,包括对宅无兴趣,对宅厌恶,对宅痛恨,等等各种复杂的情况,毕竟不是宅,所以在分析培育对象的时候在进行详细分类。
. y! ~0 B% T, x2 d3 b& C$ ^4 A  W" s7 I8 R: l6 y; Q
  LV1) r% [9 ~5 l# G# Q/ j8 @6 q
+ z8 P9 m% x0 }& L, t
  如果说只是在看一两部民工漫就把他归为宅什么的,一定会受到大多数真宅的鄙视吧,不过当然,只看一两部民工漫是不够的。QQ上有一两个宅等级在LV1以上的好友,对方推荐的新番或者游戏都毫不犹豫的涉猎,但是自己并不主动去看动漫,或找游戏玩。在网络上有自己的圈子,包括Q群,博客,论坛,或者网游。这类人可以说占据网络的最大多数,类似于学院都市里可以正正常常走在大街上的最正常的学生一样。1 x! L* v9 ]6 _( J! \1 F

/ M0 Q: {' \% X! P  t/ Z+ p! b  LV26 v, i, ^  ]4 |1 f
  l) ]  G$ X8 c7 _: o
  看新番,包括在新番完结之后依照口碑选择填坑者,和在某些新番连载数集之后,禁受不住好奇心而去追番的人。在某些场合包括在网络上听到看到自己熟悉的动画讨论或着游戏交流非常感兴趣,不甘心潜水,虽然在庞大的宅群中存在感低下。
5 e' |7 T4 h& V. ?! o$ f. v
( \/ F. H, ]; _$ }! L  LV3
; c& F9 U! q  Z. O6 B6 r3 j$ M. [3 @0 j
  追新番,即在1月,4月,7月,10月,会主动涉猎新番,并尝试自己辨别动画或游戏的质量和剧情,相对于关注动漫本身也开始了解其背后的制作团队,声优,以及原作等。开始建立自己的属性和绝对领域,懂得大部分萌点的特征,懂得同人的存在并且偶尔关注同人作品。在大街上看到自己认识的COSPLAY会感到肾上腺素开始过量分泌。: Y; @' X! j' i- l9 ?- A& ?  x
% g8 p' a$ W. c1 l2 N
  LV4& v  G2 b: T9 U5 i2 K* f* I1 `5 Y$ X6 @
8 |7 \. W9 E0 d
  动漫已经满足不了你了,京都?新房?各种制作公司你早已了如指掌,通过角色声音辨别声优更是你的拿手好戏,听同人歌曲算什么?老子整个E盘就只有同人或者动漫的歌曲。不少于1G的同人图片,无数自己辛苦刻录的动漫作品,各种宅向皮肤和桌布。PIXIV?NICO?2CH?虽然别人说的话我不一定全部看得懂,但是收藏夹里绝对少不了的就是这三项。手办,海报,COS,别说你房间里一件都没有。在ACG群里参与讨论和闲聊,QQ群邮的未读计数每天都在增加。哦,你还缺什么,对了,你对三次元的兴趣,早已经被亲爱的XX酱和XX君吮吸的一干二净了。2 P4 \& R) M( r4 l6 u

1 U- q7 l4 K8 U7 |  LV5
3 ?/ e1 P5 h/ U1 ]! A& z6 K' \9 K# v/ g7 _! D; k! {  l
  开始为同志们翻译繁杂的2CH评论,开始临摹或者原创各类同人图,制作视频,MAD,各种总集篇,写游戏攻略,写动漫点评,甚至参与动漫的字幕工作,所有的同人会尽量不错过,成为在一个圈子内足以呼风唤雨的人物,等等等等,哦,说到底这些是根本不够的,你如果做得比这些更多,很好,你一定就是传说中的railgun了,撸管都自带电属性什么的,你一定已经根本不在意身边的人是不是可以与你分享宅的乐趣了吧。因为你早已成为这些乐趣本身,造福于我们这些OTAKU了。
$ ~  j+ m. c! g5 C0 i1 a9 X# n: ?& e8 t' w0 J0 O
  对于某些过度热衷次文化产物的御宅族,易被社会大众视为不事生产的一群。此外,收集某些次文化产品,如枪枝或色情内容品等等,可能会因此被视为潜在罪犯。如日本曾经发生过的有名案件“东京?埼玉连续幼女诱拐杀人事件”的犯人宫崎勤,因为从家中起出大量的色情动画录像带,使OTAKU母群体的声誉被社会所质疑。加以因为过分热衷特定领域,其中不少人对于人际关系与社交能力相对于一般人而言较欠佳,故社会对于这族群的观感普遍来说并不是很好。
0 `4 k$ U! e6 I' r0 Z: L; l4 ]( V: B! P, E; i
  目前的日本,此方面的情势开始产生转变,由于日本乃为资本主义挂帅的国家,“经济价值”就成为了一切的总指标。日本着名的社会经济研究团“野村総合研究所”,于2004年提出了“オタク市场报告书”,提出了这个市场有着两万三千亿日圆的规模,但因为被认为当初的研究方向并不够广,而实际上的市场规模可能更大。加以意大利主办的“威尼斯双年展第9回国际建筑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日本馆的出展项目便是以萌为主题,而且一些特定的二次元美少女画像还被一些国际知名的设计名牌采用,使其价值开始重新被世人所肯定。
5 O3 K0 g; `3 M' C- ]7 A$ a0 i0 E+ Q) m; t3 ?% l
  宅男
7 C: N' h* d, e9 S% _6 X( E4 Q
5 Y0 e2 V2 D$ t  D5 ~$ Y' W' L& M- K. ?  宅男是指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每天玩游戏、上bbs的这群人。其特点是不出门,交往不多。 宅男,不是“御宅族”的简称,是近年来人们与新闻记者对御宅的曲解,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次文化族群。2010年1月,宅男被收入新编的《汉英大词典》。
! u& `& A0 t. B$ }
- E! t! Y* Z6 G+ Z  在日本宅男的含义跟中国的有一点不同,在中国宅男有一种生活态度的感觉,甚至有点时尚的意味在,但是在日本几乎是指一些只喜欢动漫,电脑之类的怪人。
1 a  L1 W' V1 }: |3 R- |1 p- v1 F' n* k( F% f  o. F; Q+ ]8 C, I
  目前在台湾也有很多宅男,他们喜欢玩电脑,并且收集一些奇怪的东西。他们主要是高中生,有些同学几个月都不出门(这只不过是家里蹲的一种变异)。宅男这个词进入大陆后,多指引申义。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社会交往,沉迷于玩电脑游戏、网络聊天、泡论坛、看动漫、看电视连续剧的这群人,都可以叫宅男。而下班后回家沉迷于某一件事物(哪怕和电脑网络无关),社会交往不多的人,也会被称为“宅男”。0 k/ a; R  s9 B& P. \

* D( Q2 N2 P) t: s  1级:六根未净:指还未彻底脱离世间的喧闹生活,似宅非宅的人。* ?1 \. r4 p% L

5 l0 Q. t. N8 V  2级:初入宅门:指开始过宅生活的人。
6 q2 L3 J, ^9 {% [& Z
0 Q6 I, K) ?3 V* ~/ B& }; F  3级:春来秋往:指过了一段时间宅生活的人。( v  b' h$ j$ B: o9 J: u4 H
; H' V: ?1 r( y1 h% J' k5 n9 i
  4级:面朝大海:指对宅生活已经习惯,并且彻底脱离世间喧嚣的人。
% W/ _+ x/ y' C4 j& N$ i8 z4 ?6 o/ f* U8 ?* V
  5级:悟道宅人:指开始思考宅生活以及自己为什么会过宅生活的人。
1 G: @7 p+ ^9 c: Q* S) V: `: c$ P; y8 [% M
  6级:大彻大悟:指已经基本看清自己“宅”本性的人。
9 K5 L( z- ]  E# n* H6 v% e' R6 J2 q/ [3 @5 [* b- d0 \1 p
  7级:阿弥陀佛:指已经坚定了自己的宅生活观,想这辈子就这么宅下去的人,即“我心已死”的人。
0 q5 x: T( E5 L; G
) M3 f6 w) Q: L3 Q  8级:大宅无形:即便他给人的感觉是多么开朗,外向,但实际上,他的灵魂已经被宅字封印千年,一个不宅而至宅的人。
4 n4 [! ?* R8 Q* l- J8 \4 X, C( P- h
  1、痴迷:痴迷于某事物,动漫,明星,某人,某事情此种痴迷也是突发性的,突然爱上。不能自拔。6 t6 ]9 e% I  F$ ?( g. f( l# {! n

" r$ ^3 p+ n5 q, l# E4 C- ^  2、依赖电脑:长时间不能用电脑将会很要命。& O) ]7 g! q/ }
9 M- l8 Z$ {. U8 Y
  3、依赖网络:干什么都想上网。上网又没事做。经常挂在网上面。. ]9 a/ E% a' r' ?% x% H
1 R( f! }0 C  ]) c( N0 R& ~
  4、不想去上学/上班:有时候会很厌恶上学/上班。极度讨厌。但却继续没有办法。
. \, U& L" Y2 v$ q" }6 t: H
9 O: W- ^, ~. H5 m4 \6 l  5、作息时间很不稳定:没有一个规整的作息时间。
8 u" G* E5 D' e; M; n- r
7 K* n$ ]  A7 k/ `6 {! \  6、极少出门:与其出门。不如呆在家里。参与一个要出门的活动往往会花很多时间考虑。
7 J' N! L* d/ C# w+ F* [. p  p4 i" @6 x! k2 Q
  7、不喜欢接触陌生人:在现实中与陌生人交流。认识陌生人会感到恐惧。
1 W+ E  e. Y, Q; k/ M9 G9 t: S) H/ j
  8、性格多少有两面性:在不喜欢的事情面前。会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得过且过。有时候感觉自己有双重性格。1 ~; R. b# Y% y5 I  c
3 v. w0 F  h5 E8 n$ G/ H* i' P
  9、收藏癖:最少喜欢收藏一种或多种物品。并乐此不疲。
# j0 M) K+ R: O
% V! S# m) i" L6 `& D  10、独身:一般情况下是独身。
4 j9 k6 _( [" M5 L" s2 i3 m0 i) M: h2 ?$ P- x) `
  11、胖:体型偏胖不会瘦就是了。. ~5 p7 _# [  R4 \! a0 T
/ w* `% E) e' l. G1 U
  12、喜欢或有写日记/日志:喜欢写日志或日记。或用相片记录自己的生活。1 [/ l" e5 k- o: Y
4 o) _% v% L8 t  ^/ c! g5 n3 T0 o6 D
  13、喜欢上虚拟的人物:有喜欢上虚拟人物的倾向。比如漫画里的角色。书本里的角色等非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 G& X0 i# F7 [" Z  S
* Q# c9 q' D, [7 ], L  14、闷骚:无可否认。宅人是世界上最闷骚的人之一。或多或少都被人评论自己闷骚。
5 }7 c8 q4 s% H' w" q7 Q2 _- C- Z5 J" M4 _# c: a
  15、常常会有一只宠物。
+ M& E/ K: {; @9 X9 |% r
2 R, B& v# Z* J- _  16、常常坐在厕所里。直到两腿发麻。站不起来。
- h9 r' O( v2 {2 |* a, t3 }1 c$ L" C: s4 g
  “宅男”最初的定义即从御宅族的连用法而来。御宅族的定义为单指热衷于次文化的人,但现在被误用为热衷动画、漫画或电脑游戏(软宅男)及电脑硬件、电脑进阶技巧(硬宅男)的人。“宅男”的原意就是男性御宅族,女性则称“宅女”。但是随着人们使用,“宅”这个字的定义,已经被人直接联想到中文字“宅=家”的用法,因此现在大部分的人使用宅男或宅女这个字眼,一般而言是指不善与人相处,或是整天待在家,生活圈只有自己,使用上大多还是为贬意。在使用方面,“自嘲”以及“用在他人”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在自称,“我是一个宅男”或是“我真是宅”的时候,代表的意义通常是“我足不出户”或是“我看电视玩电脑一整天”等。但是如果是用在他人身上,如“醒醒吧,宅男。”、“你这个阿宅”等的时候,其意义就是只会幻想、嘴炮或是在家里不出门与他人交际、不注重个人卫生等负面意义。也就是说,在一般人的心里,宅男这个字可能更贴近于家里蹲(也就是隐蔽青年)。但是仍然有不少人认为“宅男=御宅族”所以对这些使用方式错误的人进行反驳,反而更加深了对宅男这个字的误解。而一般人对御宅族亦往往存有偏见和误解。% P. o) k8 M) _: F$ h( t! u

% @. K( C8 u8 S  F  从一个角度来看,“宅男”一词是由媒体误导,大众又缺乏观念所导致的积非成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说“宅男”是因应台湾文化的不同,而从“御宅族”转变而来的衍生词。至少以现行情况来看,在谈话时使用宅男一词会比使用御宅族更容易达成共识。除一般大众之外,在ACG界活动的网友普遍坚持“御宅族”的原意,以期保留此词出自于日本的正统性。
5 `) q2 v! z( ]; _3 A8 b- Z
" v% }2 Y9 ~4 N  一、极端厌恶外出,却未必足不出户。& B- Q& j7 A  \: ~+ f' c
& K; Z& [$ I; h1 {  j7 S: w
  人必须面对现实,不工作赚钱哪有宅的资本。真的宅男都是自食其力的,也正是出于对业余爱好的疯狂痴迷,宅男才必须无奈地忍受出门工作的烦恼,即便不出门,也必定有至少一份带来收入的自由职业或者一笔自己挣来的积蓄维系生活。那些花着父母血汗钱来显摆的家伙们,你们还不配做宅男。说得难听点,你们就是啃老族,即便你家境富裕,用不着你挣钱,也只能算是茧居族。! a$ S1 G6 t, z( r4 Q/ F

6 w% M, j) l: |6 d  二、对自己专注的事物很执着,但执着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个人喜好。
) p' [: M! K/ F2 l: |3 M
  D- o: s: G5 b8 M* o: \* l  宅男对自己专注的事物往往投入超乎常人想像的精力,还有财力,且个人喜好不局限于一种。比方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花在了ACG和AV上,目前仅AV就看了至少2000部;游戏嘛,数量没这么多,但是很多都重复玩几遍,而且游戏时间长短本来就不好把握,又杀脑细胞,所以折合起
, e1 W5 s; k( d% m3 @! u% r/ _; A: G4 Y
  来只通关200款(次)左右,但对喜好外的事物,只要有人托付与我,同样态度执着,绝不敷衍了事。可以说,执着是宅男固有的态度,所以宅男喜欢钻研,有时候吹毛求疵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 p5 w3 t% B( u7 q0 f+ K
+ L& K6 u8 ^8 K. [" @  三、为人低调内敛,但有唯心主义倾向。
0 b  Q. q* V$ c/ p9 |
3 v' Y. ~% P7 k6 m1 Z- D  宅男大多沉默寡言(或内向,或闷骚),不屑交际(不是不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走出来。比方我,每天上班时说话不超过10句(最少的一天2句),说也尽量缩短耗时甚至跟弹舌一样快,反正是能不张嘴就尽量闭着。看到别人假惺惺地彼此寒暄也无动于衷,因为自己无求于人,用不着客套。有些同事在我面前装屄,懒得搭理,免得他下不了台。这些与自己喜好无关的人、事、物不想去多废口舌。
6 D; o! |  A; E; h' T  C0 N  P5 [, C) B* l8 l% K5 S
  四、现实的时间观念淡薄,虚拟的时间观念却截然相反。
0 F# _& \+ M7 \3 |/ N3 t1 S! S3 X1 E3 I: j  e
  宅男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时常因为醉心于手头的事情而忘记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有精神的时候就是白天,不得不睡觉的时候就是晚上,颠来倒去,几乎没有日与夜的概念。作息时间毫无规律可言,所以迟到是家常便饭。但在虚拟世界里,对于时间的把握能力却令人难望项背,可以说出一集动画哪一秒是什么台词,对游戏的操控可以精确到帧。
5 p0 b: K- o! B( P: ]% G. y& H$ G( Z, \% ~
  五、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但自得其乐。
3 |, X! q0 n  Z
' B; b- P8 o$ M$ O0 D3 R  宅男大多有怪癖,如恋物癖、恋童癖,且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抑郁症、幽闭症、恐人症、KIKIMORA症、精神分裂症×想症(×=臆、幻、妄、狂)、癔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症状很容易在宅男的身上找到。例如我就有严重的性格分裂,从我迈出家门的那一刻起,我就不再是真正的我,就像是火团的外面裹着厚厚的一层冰,谁也别想看到那团火,因为谁也走不进我内心的“宅”,用我QQ上的签名来描述就是“灵魂隐居,躯壳游荡”。一般人肯定会为此苦恼,而宅男的特征就在于不以病为病,且享受其中,所以宅男往往具有犯罪潜质,自己却察觉不到,没有自制力的极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罪犯,这也是御宅族遭人排斥的原因。所以,不要再动不动就说自己是宅男,你未必具备宅男的特征,即便你是个宅男,也没有什么好沾沾自喜的,御宅族不是一个地位崇高的群体。4 U+ _9 W* j, q' w0 E" ^6 O& k& z5 i

9 H' e9 z7 g% }  腐女、宅女
5 t+ F. L" M/ |5 d0 B2 L' j
  V: [3 ]% E/ s8 T; u  腐女是“腐女子”的简称,“腐”在日文有无可救药的意思。但不是象“御宅族”那样具有贬低人的意思,而是一种有自嘲意味的自称。腐女或腐女子主要是指喜欢BL,也就是幻想中男男爱情的女性。也有把“腐女”当作那些致力于同人志创作的深度“宅女”。9 b  [! ]; S. E! ~. Z" t) F
2 V5 c/ _/ C  g* K( Q
  宅女是指从小就好静,不喜欢人多。独生子女,家人不放心在外面跑,所以经常被关在家里。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亲戚朋友的感情不是特别的强烈,交际圈子小等等 ,宅的原因其实就是指不愿意与外人交流,待在家里。然后发现在网上比较轻松还可以找到有相同爱好的人,习惯性的逃避现实生活,于是就成宅女了。% H; ~4 P  r+ d& x
2 y- r1 g1 o* e9 }) n' ]
  .腐女子(ふじょし fu jo shi)
* _/ U# ]- S# t' q. S; \  |5 m* K5 w
  这几年在国内各大论坛上大量涌现出来的新兴力量!当然,源头还是在日本…* K% d% B- a- |& [
) R$ [. P. Q8 K8 _) o' p; M
  以男同性恋作品为主要嗜好的群体,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因此以腐女自称。$ }1 \. Q7 y6 f" u7 ?
7 Z1 u+ W2 A( [. g" t* P
  腐女只是用来称呼有上述倾向的群体,一般的女御宅被称为宅女(おたじょ)或者やおい女。9 p, G9 ~) m+ W" n
5 @) ]3 Z: Z; v6 ]( V) s
  干物女
# T/ W+ ^8 n* |% z% ]+ \4 h* {" ]# @8 J8 J& Q0 ?! F6 P! ^
  干物女(日文:干物女;又译作「鱼干女」;正体或译作「乾物女」)指的是放弃恋爱,认为很多事情都很麻烦而凑合着过的女性。这个名称源自日语对鱼干的称呼干物。该词源于火浦智漫画《小萤的青春》(《萤之光》)的女主角「雨宫 萤」的单身生活。(包括工余在家,喜欢独自看漫画,饮啤酒;假日好睡,幸福写意)。后被用来指无意恋爱的二十、三十岁女性。
2 n3 E: s/ n0 j$ Q2 }
( G9 A/ m" ]9 P6 I3 }( E- k  有人认为,日浦悟创造出一位干巴巴的“干物女”,并不是责怪现在的年轻女性,现在二、三十岁的女人非常辛苦,又要打扮的漂漂亮亮、争相要在男人面前吃得开,又要提高自己的职场履历与资格,她们中很多人非常辛苦,既要在男性面前表现得强势,又要提高自己的职场资历;虽然年纪不大,却宣称「男人毕业」而放弃找男人,走放松路线,好自为之地当起干巴巴女人来。总结起来就是都市圈里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造就了“干物女”一族。
4 ~; ?* ]9 s- @1 u: {) d" U4 B* `
3 ~' y; H* j  O  1.痴迷于某事物如动漫、电玩、书籍;某人,如歌星、网络名人;某事情如手工制作、烹调等等,此种痴迷也允许是突发性的,突然间迷恋上,不能自拔。
. l, z0 Y: `' A+ i9 R  b, o4 N; c" K) Y
3 I+ B8 D& T3 V6 {; A  2.依赖网络,干什么都想上网,即使上网觉得没事做,也要经常挂在网上。& ^" T  A' Q% W) |

& C7 I; x+ n+ f$ o' j  _  3.有时候会对上班/上学,产生累的想法,想逃避,但却没有办法。" @$ _$ x  q% v0 ]3 D
$ X, X8 j: e5 E- n% J: W$ l* o5 `/ S3 l
  4.作息时间不稳定,不太愿意遵守一个死板的规则作息时间。
. `1 z2 ?0 j) P. u. V3 D+ j
' ]$ V$ R7 y5 L& R/ v+ [  5.极少出门,与其出门,不如呆在家里,总之就是懒得动。即使是接到朋友的出门邀请,也会花些时间考虑要不要去。9 P0 l3 s$ Z" H9 l9 o1 Y. a& X9 U% t
0 T$ R5 H( p2 ]- _
  6.不喜欢接触陌生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摸清对方的脾气和个性,就不太愿意与他做深入的交流,频繁接触陌生人会有不自然的感觉。
( q& a* K2 E( X. i# y& ]% ^
7 f. Q: i9 a) E5 W/ ~$ h: g) R0 ?  7.性格多少有两面性,在不喜欢的事情面前,会掩饰自己内心想法,得过且过,有时候感觉自己有双重性格。* {% K: e0 }, T

1 S+ w; T" M" j/ v  8.有收藏癖,最少喜欢收藏一种或者多种物品,并乐此不疲。8 r5 Q" p) u' f0 \; O

; Q' y* u) r+ T0 C/ F' ~6 Q  9.体型相对标准型而言偏胖或是偏瘦。
2 v" H- n% M( K8 j
& c& w6 Q/ ~  h8 j  10.是独行侠或单身贵族。) X: a! u6 x+ T/ X

& F# D" i$ D, w) z( q  11.有喜欢上虚拟人物的倾向,例如漫画里面的角色,书本里面的角色等非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0 c7 Y1 k1 ?2 m! [
4 x6 n3 Q# I2 z  12.或多或少都会被人评论自己有点闷骚。: \1 p1 v$ v/ i, B, _8 W
4 m" H3 O& s4 H3 _2 L
  13.追求懒散闲适生活。
; u+ O% V8 |3 r, {: X% g- v' L. o, k7 o" m7 L* m
  14.随便站在厨房吃东西。
! j7 M2 M0 H+ |* ~. x+ Y
+ Z$ ~& o; i1 u; ~. f# l  15.忘记东西不脱鞋而直接以脚尖踩地到房间拿。
$ w/ {" p) N6 j5 |
" K) l0 ~7 p1 O# C4 K  16.一个人也敢上热闹的餐厅吃饭。
. \3 K! g" n$ q) x: u) z9 j+ }4 X& q' o( l7 h/ j" d) r
  17.认为在家看漫画也比跟男人谈恋爱有趣。' I5 j& n* r. B  e7 _

0 O/ n6 P( D/ E( N; b, q  18.用说“不”来确定自己的存在。9 K( r4 c! [5 f% `) p

7 r5 P9 a" Y; y8 ]9 n  19.认为男人对自己是没有一点用处的。, u' C( x0 C3 X  W& k
+ p: E2 T0 }) C8 _9 e+ r
  20.独立,喜欢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是剩女的一种表现4 ?/ ?( p9 J, q2 {/ u
) q3 }$ ]* m8 n( b6 G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想谈恋爱。宅女虽然宅在房间里,但是对于爱情仍然保持着憧憬,喜欢籍此由看日剧幻想。然而,干物女就不一样,她会说“放弃恋爱,过着自我悠闲的生活,太美好了。”
+ v2 X1 U) o0 P" X! }
2 z% c2 e- P7 r" S  家里蹲. K- B  y2 n) P7 p
1 p) Y) [/ T  R: L0 u1 m
  家里蹲不是宅,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义。但在宅文化流传到中国之后,家里蹲也被归入了宅文化(正统御宅族对这种说法很排斥,因为这种说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所有御宅都被认为是家里蹲而不被理解),但大部分被称为伪宅(因其被归入宅文化,但对宅文化并无研究)。
; C3 W! ?$ Z( e1 ]! R
# |: z0 P6 u1 v9 X' Q0 n6 W  但是因为大部分人对家里蹲以及宅的定义了解不深,而下了家里蹲就是宅这个结论。
% u1 I% \; d8 ?6 C6 Y0 s& i% X/ v, ]. Y; W. f  V- |
  由此而引申而出的词语“宅在家”或句子“跟家宅着”“我在家宅了多久多久…”
1 u1 }7 q" A% ~  M1 K, z( z* l4 u/ U) D9 u2 _3 y
  一,家里蹲和宅都有可能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强,但是其出发点不一样,家里蹲是排斥人际交往,宅是因为狂热于某事或某物而疏忽人际交往。(此条为重要定义)
! p$ B/ T5 x' s: m6 h" b  ], o- n$ x5 }
  二,家里蹲的人空虚的时候部分会考虑看宅物(动漫、ACG之类的),并且有很多家里蹲自称宅男。其常见发言为“我跟家里宅了XX个月没出门了”。(实际情况为其根本不了解宅男的定义与宅文化)' S" u: M) M1 t/ k
0 m0 d% C9 N0 Z# t! Q' _
  三,家里蹲是一个贬义词,而宅是一个中性词。所以因为心理因素多使用宅自称,而很少自称为家里蹲。
2 `* `. u1 ~0 }7 Z5 q6 Z. G7 O( l' L1 G4 ?/ z* W4 M!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