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 \% t4 ]8 Z7 y3 C, X
0 k# G3 a I2 ?; _/ o' R& E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0 s3 D( z2 ~* X% S$ G" t4 H
2 c8 h& J1 y1 C' u7 x. o) |! G% W" j8 z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 G& i1 o% Q% d6 W% K. H% Z
6 J7 P% a$ }+ O( ?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T- k& U& J* ^8 n4 [8 n: {2 W! o5 `
/ @1 a, l& U d5 @ 此诗名曰《春游曲》,诗中人是一位宫妃,在春日桃花红艳盛开之时,她翩翩穿行于桃柳、花丛之中,看蝶听莺。她骄傲地认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学”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负地认为,无须说出名姓,世人也晓她是谁,因为她的出众风流已是远播中外,有口皆碑。——无须多言,这是一位得宠的宫妃通过这首诗表达她的骄傲和幸福、尊宠,她是那般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神采飞扬。# N# q, T* I& o, u. n& ?
1 H0 N6 e3 ]" B 那么这个宫妃是何人,她到底得到了何等的尊宠才能写出这般张扬的诗句?# C2 Y0 ?) u( Y
5 M9 ]0 j8 Y+ K3 V4 Q8 Y* U
这位宫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她是一个贤后,一个着名的贤后,却也因为她的贤名太出众,世人渐渐忘记了她是贤后的同时更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是一个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皇后。' Z$ Q7 | @/ u
( h/ C# ~3 T, w/ p/ w" F' w0 T
一切还是从长孙皇后的离世说起吧。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2 ?1 G8 r8 B# X" }- k$ @% Y! n
' ^$ }4 E6 T2 T* f, j 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唐会要》卷二十·陵议)。
( ~9 M" L! ?. V# T' d6 v d# }2 Z6 J. v5 k- U$ E
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望陵毁观”的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8 U% ] m: a& M; L% g' R J. U4 \) H) y7 ?& ^" Z- w4 o0 F, o
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了。其实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规则不可能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建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己,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见《答魏征手诏》)。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 m) H' K" A1 }+ t* ]* t6 y# J
8 k1 b; O$ n5 ^1 Z- e7 ]6 e2 O 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这同时可以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的得到复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太宗的这种心情,因此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后宫多年无子嗣,仅得的一子也被过继。
- a; E/ X t; S$ ~2 w5 N) \3 F5 z7 w% J! ?7 _* v( m
贞观14年,长孙皇后的二子李泰与兄争夺太子之位,为了讨好其父,这位皇子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伊阙佛龛,为母亲追福(右《三龛记》,唐兼中书侍郎岑文本撰,起居郎褚遂良书,字画尤奇伟。在河南龙门山,山夹伊水,东西可爱,俗谓其东曰香山,其西曰龙门。龙门山壁间凿石为佛像,大小数百,多后魏及唐时所造。惟此三龛像最大,乃魏王泰为长孙皇后造也。————《欧阳修集》)。这时长孙皇后已经过逝五年多了,遥想隋炀帝谋嫡时,不顾悍母在侧,公然贿赂讨好父亲的宠姬宣华夫人,而李泰谋嫡却是抬出了已过世多年的母亲讨好父亲。这足以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他的爱妻是多么痴心长情,不仅没有人走茶凉,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深爱而备受呵护,而嫡子们对母亲的态度甚至能影响太宗对他们的宠爱度。; Y. P& j: g2 \- T, g" g0 R
9 D" Q/ n" \ X+ b: P3 `
即使到了贞观后期,江南才女徐惠渐得君宠的情况下,李世民却还要留已成为太子的李治在身边,为此大臣们在贞观18年和贞观20年两度上书,要求皇帝放太子回东宫,最后双方妥协,太子李治15日在东宫,15日留在父皇身边。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说“父子不可以滞爱”,正因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内宫,衍生了他与武则天的恋情,从而给大唐李氏宗室带来了灾难。- } A6 `! W* P5 K1 r/ [: |! j% d
0 ?' @. h8 W% B( p+ `8 g9 w& g 可能是李治也觉察到父皇对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贞观22年建起了一座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来纪念母亲(大慈恩寺的规模很大,共有10几个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豪华。唐玄奘称其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许,太子是没有能力和胆量如此做的)。' C2 |6 V6 ^3 M) Z" [
8 C7 u2 @8 Q1 T# t4 y3 D1 R
长孙皇后生前并不是信佛之人,史载:当她病重时,太子李承乾请求做佛事,为其祈福,皇后断然拒绝。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吧。' F! M, R ^. K0 v5 \5 ]( _* c
& S9 W) I3 \! r& \4 _ 其实长孙皇后为佛家的贡献远不止这两件:
; E q9 w9 p6 c0 R. V7 u" b$ k! b$ w2 \, \$ k' P) d9 @) w6 s. }1 D
贞观(或武德)年间,因长孙皇后不预,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太师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铁弥勒像颂碑》)% w s; I- Y0 b0 u$ _6 f2 a( y
0 ]# J# |: V, q7 v' n 贞观十年四月,因长孙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国破旧寺庙为功德。(敕为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文拾遗·卷五十》 )% W' B8 R& g. h3 ?7 F' s9 @( i6 O
: Y C7 d. j% Y" h! K0 f1 A 长孙皇后曾经说过:“佛、老异方教耳,皆上所不为!”太宗本“上所不为”,却为了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爱妻,“不为”也“为”了。见于《旧唐书·文德皇后传》
4 P8 {: w: l: }0 K' J s8 i3 @" q8 h" V- I
其实综观史载,唐太宗为长孙皇后不为”也“为”之事,还有许多:- y6 p1 Z# {- \7 ^
~, I5 [2 u }- h" X
比如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这样一个身犯谋反大罪之人,最后却还能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亲兄弟谋反,按一般逻辑,皇后这时应该是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才对,但长孙皇后非但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反而要求皇帝网开一面饶恕这位异母兄长,这是得到怎样的宠爱,才能有如此的自信?)
; o' @5 f9 T3 G) H% p. t1 {6 t" j3 n# @! Y: ~/ k# b; X
太宗本是对官员要求极其严格之人,有个大臣只因死后家人出来变卖珠宝他就怀疑人家贪污受贿,但当长孙皇后的叔叔长孙敞因贪污被免官后,太宗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后又重新任命他为官。
, D5 t w- z: C6 G- _) U$ H6 l- F9 G: z2 w! J1 D
至于太宗对皇后所出子女以及皇后的亲兄长孙无忌的宠爱更可说“罄竹难书”了。$ R/ W; a) X' ] ]! g" r. J
6 B2 a: } q# p: B9 d# P
“唐文德皇后遗履,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为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中有两系,首缀二珠,盖古之岐头履也。”——这是长孙皇后遗留在世上的一双鞋子,由鲜艳光灿的羽毛织成,黄金珍珠点缀其中……这只遗履的出现,使长孙皇后“布衣补丁”求贤德的说法不攻自破。一双鞋子尚且华丽如此,那么衣饰的华丽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史书记载的是皇后物品够用即可,不铺张浪费,而不是说她苛求自己)。
% g% Z( g& [3 _' p
- I5 h. R0 g% `$ q1 X 这双饰金缀珠,丹羽织成的遗履恰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长孙皇后灿若丹羽,金裹珠耀的华丽一生:+ o+ R1 \/ b$ ` X% u6 _" R( G
3 L0 r2 [) C" W. {& [* o- \ 确实是惊世华丽,在一个男尊女卑,丈夫是天的社会里,即使嫁得是一个普通男人也不能轻易说“不”,对皇帝就更不用说了。但长孙皇后却常常气定神闲对皇帝丈夫说“不”——不想发表意见时,无论皇帝如何问,就是不说;不想让兄长为官时,即使皇帝反对,兄长也一定要辞官;想要赦免兄长时,就算兄长犯了谋反罪,也一定要皇帝下旨赦免;认为某人无罪时,即使皇帝大怒,她也依旧顶风而上,从容辩白;更有甚者,就连死后的墓葬形式都要亲自选定……长孙皇后的强势令吾辈佩服,不过吾辈更佩服无私纵容长孙皇后强势的那个男人——唐太宗李世民。
n/ n2 @- M7 n8 Q) j! `
! ]: o" v7 d1 r0 y4 G7 G$ i5 n 在一个男权的世界里,一个女人无论多么强势多么出众,若没有男人的垂青,她几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长孙皇后能成就一场惊世华丽,成为千古传颂的贤后,唐太宗居功至伟。0 g% o* a' q3 D2 O) n
+ D u) G' O% d, T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不妒忌后宫,为什么会善待后宫?原因很简单,因为后宫无人值得她妒忌,因为她在后宫已是三千宠爱在一身!这个世上锦上添花者也许不多,但更多人也还不屑落井下石。面对已无力还击的弱者,照顾她们,善待她们一些又何妨呢?1 K4 S& h' S1 p! D4 x" O
! f: A) `8 {, Z0 D8 ?
很多人奇怪,魏征明明阻挠皇帝给长乐公主加嫁妆,长孙皇后却重赏魏征,这是在装贤德吗?她难道就不想亲生女儿嫁得风光些?答案很简单,因为她的女儿一直很风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公主”这句话已经胜过了世上任何奇珍异宝,这句话是长乐公主最珍贵的嫁妆。4 j. n$ r; _( p+ ]0 ?) V" \/ ~! }0 E
?7 l3 d4 j$ w5 k! w/ B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临终前为什么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难道她不想家族荣耀吗?理由很简单,当一个皇后不去忧虑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实在太好了。
' q( L) Z) B0 \$ K! W }; G3 H
! L% p: N, T: R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会发下“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誓言?是封建毒害太重了吗?不,当然不是!这个誓言只能说,女人终究是女人,当一个男人,当一个皇帝能够全心全意,无私无畏的独宠一个女人时,这个女人必然会回报。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女人终究是女人!
) ~4 k; B( ]2 o$ L' q- p1 h S* S) s! m
其实,千百年来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恩爱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出于什么缘故,或许是因为长孙皇后没有利用太宗的宠爱残害妃嫔、祸国殃民,又或许是一些无聊八卦人士的猎奇以及哗众取宠心理,导致一些人硬是把一对鹣鲽情深的恩爱夫妻说成了怨偶。
A9 h5 h7 @* i" g# ]
5 S' q& F) h3 p' x }: W 或许,有人会说一千年前的事谁能知道呢,唐太宗爱谁只有他自己清楚。可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历史见证者们留下的铮铮记载,却偏偏相信千百年后现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亲眼见证”的唐太宗的错综复杂,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气势”。如果非要这样才是所谓的“大唐气势”,那么很遗憾,唐太宗并没有这份气势,他很“庸俗”、“落伍”的只钟情于自己的妻子、只为自己的妻子痴心。
7 U" m, i0 p! x: y6 E! }$ W5 M6 r: q6 }
子以母贵0 z% u$ e1 d7 V" S; G4 {- f7 p1 ^
9 j/ V+ K/ k/ l; r
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女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即便触摸着最冰冷客观的史书,那一腔对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仍然充斥着撞击千年后读者心灵的最强力度。
: c' K* z1 p0 i% C
& `# F5 B8 C- c6 a$ O1 H5 A 下面我们随着那些最朴实无华的叙述,来感受一下一代明君对妻子所育子女匪夷所思的溺爱记录:* P5 u+ [. ~9 y! t
/ r& P. G8 D9 l9 R 李承乾
, g( ^* A" v. A! Z' ~
, M. X1 {% K& v1 v& w ①两唐书承乾传载:“甫八岁,特敏惠,帝爱之”;“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2 f: m& M' M4 i) c0 F- J
/ M" p0 e5 v2 Q
②贞观五年为承乾患病,并非虔诚宗教信徒的太宗修筑了普光庙与西华观,狱中的囚徒也得以减罪,以此为承乾祈福。) W1 k* z+ R/ N2 p+ w3 F
6 @: R; H& m. N
③贞观7年,承乾患病,太宗下诏请印度高僧波颇入宫为其祈福治病。* Q4 g* P0 `4 q
) p1 c7 c0 I- ^9 K3 k ④因承乾多病,太宗不忍其多读书,只要求跟孔颖达评论古事。一次,太宗令其试写治国策略。承乾很快写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于是太宗很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儿子的能力。! a$ m1 c! ^) p7 O: S7 n3 [
' z+ C) U! r/ e0 \/ Z: m2 O
⑤贞观13年,在东宫设太子学馆--崇文馆。毫不忌讳承乾有可能借此培植威胁皇帝地位的私人势力。7 e& [. |+ h- j! |
- P# I0 \8 a+ d+ u
⑥贞观15年12月13日,为巩固承乾的太子位,诏令三品以上官员嫡子皆事东宫,以保证重臣对太子的鼎力支持。
) |8 d% \( e& n6 t0 D8 A7 d: M) J# s7 G: t% o* K
⑦贞观16年,太宗诏令皇太子出用库物不设上限。承乾上表推辞。太宗以“冢嫡”“有殊”的理由驳回了承乾的辞谢。
7 }1 \; j9 T4 |. |0 w# K( J. b7 c3 C: F/ h6 ^3 ?
⑧承乾谋反罪当死,太宗不愿杀他,群臣没人敢说按律赐死之类的话。最后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这才合了太宗的心意,来济也因此得到看重。
: ^& c* X q" }# [3 Z) \: Z r& E" A/ ^" M, S% ^+ D
⑨承乾死后,太宗专门为他罢朝。. z5 n% h6 r0 M% w$ K6 U
. G+ P; t* C! {: A$ ]
李泰7 v! }- }- r( r/ s* s
" [. y" c. v/ g ① 史书明确记载:“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其宠异如此”;“魏王泰宠冠诸王”;“时魏王为太宗所爱”。
1 H6 V* M. T& A8 }: @
0 n3 D- ^" @7 \4 E6 K ②皇子成年后依例要去封地,可李泰并不“之国”。
8 @8 `8 x+ K& Y/ G& D1 d5 J& R+ E: F# r }+ @1 D9 I& J+ G! z
③因李泰喜爱文学,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他引召学士。. a/ C8 [! K5 k2 K+ g. g6 r
+ J X+ m; [1 X* z! U G1 c ④李泰体型偏胖,唐太宗特许其乘小轿上朝。
* A# M% ?8 G1 N: y0 s" s) j/ G
* X! F2 Z, r! x' j/ [ ⑤李泰的封地,据《唐会要》记载:贞观二年五月,吴王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 节大都督扬州、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李恪的封地只有“八州”,而李泰的是他的两倍,有“十六州”。5 U* d' A/ e* F) f3 d3 m/ s
6 x5 N _' l1 M J
⑥李泰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雍州牧及左武候大将军。' a! ?0 o9 x& l0 t& Y% B7 ?2 q
4 S/ K1 @7 Y, ~6 L/ R
⑦太宗外出度假,经常把李泰带在身边(《资治通鉴》载:魏王颖悟,多从游幸)。
, V: L3 g% N& S$ J; \/ G/ I9 u2 y3 A3 ~& f! h9 N' z
⑧十四年,唐太宗到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特大赦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赐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
% k4 d3 z" L$ K& G' z% r
k9 g4 y* g H* {" U ⑨因李泰宠冠诸王,盛修府邸,岑文本进谏。太宗虽奖励了文本,但对李泰未采取任何限制性措施。⑩唐太宗将大名鼎鼎的芙蓉园赐予李泰。
( T2 e S: Z2 |/ Q7 d7 Q/ j3 Q
$ F" J; ]6 O' p; _" \! u k ⑾ 唐太宗又赐李泰占地广阔的洛阳大宅及都城之胜魏王池。魏王池风景优美,池与堤也因李泰为魏王而得名。# K/ }+ f- k& J% C. b5 G: Y
1 j3 I& \' M/ g+ n+ Z ⑿李泰有时去东都父亲送的大宅里小住,太宗常让一只名叫“将军”的白鹘从京城到东都给儿子送信,并取回信,一天要往返好几次。4 P, g) s+ l! W8 H
) I: k/ c8 C1 s! v( I4 J/ ^ ⒀李泰耗费奢靡,每月的开销超过了太子,褚遂良为此进谏。但唐太宗并没因此限制李泰的开支,反而下旨太子以后花费不再受额度的限制。
& r$ M- s6 T. l# Y# S
; {; n3 h' @4 q2 `* f/ R ⒁王珪为李泰的老师,每次李泰见他都以见师之礼率先拜见。一次,李泰还主动向王珪请教忠孝之道。见儿子如此崇师问道,唐太宗倍感欣悦。2 D- y) q& r* f% ^7 M( S3 M. g
* J9 w2 B6 q0 Q, u4 ^) Z; ? ⒂太宗曾计划让李泰搬进皇宫的武德殿来居住。魏征谏止。- m( ?. Q1 N+ @ Z6 R4 _
. Q3 _, t4 j# m3 G' t
⒃听闻大臣对李泰不够恭敬,太宗大震怒,召来大臣质问。房玄龄等吓得不敢说话,只有魏征敢于直谏。最后太宗承认自己是因私爱而忘公。 r& } i. l2 P$ k) n
9 h+ R0 f) A' y: }7 W4 j- B ⒄李泰长子李欣也倍受太宗宠爱,四岁时由祖父母当成儿子一样(以为己子)养于宫中并赐名。4 ^" ^7 ~/ m' H7 I% a2 ^
+ X, \6 }" w5 ~7 n' w2 G: P! W ⒅李泰出事后,太宗在贬斥他的诏书里仍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幼而聪令,颇好文学。恩遇极于崇重,爵位逾于宠章”,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 }& E* Y f* m# W% P+ N
& h; ^' l& l* a9 N ⒆立储风波后李泰虽被贬,但太宗仍对其念念不忘,拿着他所上的奏章向大臣叙说思子之情:“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
( X1 J* _- Y; G: K' n) k9 q, n- [, g! y1 a* [
⒇贞观二十一年,又进封李泰为濮王。: S; g" _- y2 O: @1 w# _1 h. X
- u& h" q4 X( p+ v6 n 李治
8 A$ P* F- ~$ x0 V
# Y! l9 [% g) W9 O2 _: T) W ① 史书明确记载:“太宗爱晋王,不使出阁”;“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于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太宗以晋王仁孝,心所锺爱”;“泰数知太宗爱晋王”。
& s0 [5 _* l* R% K( g
" P/ d) [1 x8 W( q1 c- q ②出生时的特殊待遇:“(贞观)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赐帛有差,仍赐天下是日生者粟。”
, ?/ J+ K# a% E {" \" W% H, o" N8 F; r( l }
③父母赐“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国宝玉龙子给出生三天的李治。后此玉龙子在唐代帝帝相传。0 _. }) s+ T" N1 k
, S; V" }1 d# s5 ^# F ④刚会走路的李治就能画出个敕字,想必唐太宗批阅奏折时经常抱着他,甚至兴致大发教过他这个字,所以李治对‘敕’字印象深刻,才会不自觉的画出它。8 d0 m/ B6 [/ W& \, c
; ^* ~, q5 l4 ~# q7 G
⑤唐太宗考李治孝经,他对答如流,唐太宗万分高兴。
& p6 o+ Y& v1 S% b* [2 u/ h& w6 _1 F3 [+ d% `0 f: |8 F, Q
⑥因为母亲去世后无比伤心,唐太宗怜惜不已,“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
2 I: f& G: ~' v. O0 c$ w3 b8 G" ~' G y# q( W; l& W
⑦皇后去世后,由太宗亲自抚养长大,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由此亦可想见太宗对妻子用情之深。0 P- N( R( L' y
$ p4 e- Z+ |9 k4 I) x- \
⑧李治为亲王时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右武候大将军。$ h7 D+ O* w8 k7 W
0 c$ n( k* y& @+ [
⑨与胞兄李泰一样,到了年龄太宗却不让其之官。* K( _& m1 |& T4 J! F2 M
$ L$ |6 I# q9 z2 i1 F# Y
⑩太宗出去度假,常把晋王李治带在身边,曾引起敌人的关注。# j8 v" t& ?% w# J5 r1 g3 v% r! Y) ]" y
1 n* M, k7 A' r+ q4 ^' @1 V* }
⑾《长安志》记载李治在宫外有一座‘尽一坊之地’的晋王宅。但是实际上他在被立为太子之前都没有离开过父亲出宫单独居住过(《旧唐书·李璿传》)。- t! ]: B3 A" b) o
& \; B4 k1 s7 f" Z9 _
⑿立为太子后,仍随太宗出行游玩。太子少詹事张行成认为皇帝出于私爱未能让太子在这些时间留在宫中代理朝政、履行相应职责。' `" n* v7 B! Z& m
( u2 [. w1 C. B2 O q
⒀依照礼制,太子必须居住在东宫。太宗公然违反,导致褚遂良、刘洎分别在贞观十八年、二十年相继进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 O0 g$ S7 M R# m9 Q9 e% ~: y- I8 x- U/ U% F
⒁正常的皇孙都封为郡王,可是太宗过于宠爱李治,直接把他的庶长子封为亲王。
3 a$ M: z& E; ~* m) L6 H/ Q
' h; U" a+ G# U* j ⒂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李治镇守定州监国,父子二人为了能及时了解对方的点滴情况,首创飞表奏事制度。
" o) ]6 b0 P8 c$ ~" |# e, v5 A" D. q( H- _2 D
⒃太宗征高句丽时,写给儿子一封“肉麻”私信。信中述说太宗因为没能及时收到李治的来信而“忌欲恒死( 担心得要死)”,直到收到李治的亲笔信才“死而复生”。在信中太宗要求儿子以后有什么小病小痛都要写信一一告诉他,同时表达了他“忆奴欲死”的思念之情。舐犊深情跃然纸上,展现了这位伟大帝王细腻的一面。% ] S7 @5 K( W: }2 L; l2 y/ \9 _. m
; U8 Q/ T9 y" o3 E% Z9 c7 u' W
长乐公主# i4 N" }8 ?6 h1 m
9 T: S& x1 [ N* V4 U5 a, V( G ①史书明确记载:“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房玄龄等咸曰: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何为不得”。* @8 C# i9 L' f6 U0 d/ P
0 w) f, H, q- i+ x5 ]7 k1 | ②只因其为皇后所生,故太宗特别喜欢她,出嫁时,诏令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要比太宗之妹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以汉明帝故事讽喻太宗做法严重逾制。后经皇后首肯及褒扬魏征之举,逾制之事方作罢。' z2 I8 {3 g V/ }6 G
, B7 W( E; ]/ \) _3 I# Z9 [8 q
③在贞观十一年封建事件中,协助反对“封建”的重臣们打消了太宗的决定。
- r. \3 O5 q n- z& ]2 i6 f3 X( e) ]4 n6 |% Q+ v) R' l; H
④根据现代考古挖掘发现,长乐公主之墓没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破格使用三道石门。在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 f$ Z2 W7 L. T' @5 i
) M/ _1 A. K. ]' w
豫章公主
( b* `( v6 X" Z( K0 f0 c* _2 @1 R9 C
史载豫章公主“早丧其母”,一出生就由皇后抚养,等同亲生。公主去世后,太宗穿了很长时间的素服,超过了礼法规定的父亲为子女服丧的时间。因此,群臣悚动不安。 M8 U+ f# Y4 W& j( |
! |# }1 o4 _" `- m
城阳公主0 m0 ~$ c$ k$ j1 Q# }$ ]
{: K6 t, C1 Y" f1 v ①城阳公主初嫁杜如晦的次子杜荷,太宗爱屋及乌,赐杜荷襄阳郡公爵位等。(原文: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授尚乘奉御)。( O$ |3 S% G9 \& k: X; K$ ~
( U7 y4 A9 ^! L! O2 a1 `& D3 A" W
②出嫁前,太宗专门为她卜卦并欲打破黄昏行吉礼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礼。马周谏止。( F1 b3 s6 C% G& |' X
8 k5 G+ j+ m. g' |+ S
晋阳公主
7 W8 m% M1 o! K; u4 Z; \ R& K; B9 ^
7 i! z; ?( ~) ^8 D# s+ g7 c- g" c, h8 @ ①晋阳公主李明达是唐太宗异常宠溺的女儿。这单从封号上就能体现,晋阳正是李唐龙兴之地。唐太宗给李明达“晋阳”的封号,足见他对这个女儿的珍视。 [5 C* l5 [2 r5 F/ E A- @1 T
) V. l3 d5 \; T. u ②皇后去世后,与胞兄李治同为唐太宗亲自抚养。可以说,晋阳公主是有史可考的享有皇帝亲养殊遇的唯一一位公主。% ~: A* ~; x8 n6 P
7 G2 K2 i$ D8 i0 C. b ③晋阳公主性情内敛有急智。唐太宗怒斥臣下时,公主总能抓住时机为他们辩解,故亦赢得臣下的赞美和喜爱。仔细研究晋阳公主的劝谏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其与长孙后生前的迂回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难能可贵的是,晋阳公主利用父亲的“殊宠”保护臣下的时候,至多只有十二岁。( F9 o5 X" r! L2 b( U+ b" N
! r6 E Z# A# O
④唐太宗擅长飞白书。公主常年跟在父亲身边,便能临写一笔以假乱真的飞白字。臣下们都无法分辨真伪(原文: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
: T7 y, a/ m1 J* D( q% q4 p1 e
" h/ H6 J& z6 a# U D4 G8 L" q5 Q ⑤晋阳公主去世时只有十二岁。唐太宗一个月不能正常饮食,每天要哀伤几十次,身体瘦弱不堪。大臣们劝慰他时,太宗说:“我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没有意义呢?只是不能自禁而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恸。”如此失态的举止和言语背后的眷眷父爱令人扼腕。为了纪念夭折的爱女,太宗下诏将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为女儿的往生祈福求祷。
7 O P' }' t) } k8 i$ I
# N: L. n/ r% ? D 新城公主
1 h1 P2 L5 V6 e; B$ b+ |
, m7 Q$ O+ w( V- N2 x ① 贞观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太宗最幼女、年仅九岁的新城公主初封为衡山公主,在贞观年间首封公主的帝女中年龄偏小(其异母姊临川公主首封已十八岁),足见太宗对新城的宠爱与重视。
2 y3 p% @6 B# [" [: N" P* c) x
' R3 e. H# N4 m$ I1 y. F9 [ ②贞观十六年,新城公主(衡山公主)被许配给魏征的嫡长子魏叔玉(未来的郑国公)。
( m, q) @7 q9 a- j6 j. w. Q$ x
7 d- R* W4 _" Q7 j" m ③贞观二十三年因新城将出降长孙诠,太宗特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升为岐州刺史(《旧唐书·外戚传》)。) m" [: b" s: _: Y: L! O
: P- J" g2 u0 z. j9 c
④根据墓志,贞观23年2月,太宗筹备新城的出嫁事宜。可能是太宗预感大限将至,不愿女儿为自己守孝三年耽误青春。不幸的是太宗在当年五月驾崩,未能在生前看到自己最小的女儿出嫁。& @, q. j8 j( N9 c8 g+ L
. D* p( @ ~- B* V: s: U
城阳、晋阳、新城中的一位 I" k, n% S) l) X9 T
& d; r O" c8 y* L' _2 }1 q 文德皇后诞公主,月满,宴群臣于丹霄殿。太宗命公围棋赌,公再拜曰:“臣无可赌之物,不敢烦劳圣躬。”太宗曰:“朕知君有物,不须致辞。”公固言无物堪供进者,太宗曰:“朕知君大有忠正,君若胜,朕与君物;君若不如,莫亏今日。”遂与公棋,才下数十子,太宗曰:“君已胜矣!”赐尚乘马一匹,并金装鞍辔勒,仍赐绢千匹。/ | n @, L1 V& I
9 a' q! y' p0 l0 K-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