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或许不明白,然而这里面却有她的必然!& K* i. \- ~' H* L* N& q
; R2 a F) q% f' A. ]+ U" X: R6 x
核心提示:挖开坟墓的时候,杨贵妃生前使用的香囊还在,太监献给玄宗。玄宗看着香囊,眼泪不禁流下。他命令画工在宫殿里画了杨贵妃的像,每天早晚都去那里看一看。每次去,“必为鲠欷”。这些都引出来一个问题:唐玄宗既然这么爱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将她册立为皇后呢?; e; V1 T. \ `& r& u& S
; l/ s R, x; V- o
本文摘自:《章回小说·中旬刊》 2009年第5期,作者:翟文明,原题:《杨贵妃未被立为皇后之谜》3 G8 }# [! k& p; r
; z9 ]+ a/ ]; W& R# @: r9 _ 白居易《长恨歌》生动地描述了唐明皇宠爱杨贵妃的情形:记述杨贵妃生前,有“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诗句;记述杨贵妃被赐死后,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诗句。可见,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是十分深挚的。
+ T+ e( _7 v* L& t, U- Q+ F v+ j/ U* P0 n. a
《明皇杂录》、新旧《唐书》等多种史书的记载,可以证明白居易的描写基本属实,并非文学夸张,例如《旧唐书·杨贵妃传》有这样一节文字专门描写杨贵妃所受到的宠爱:“开元已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镕造,又数百人。”《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有关于杜牧《过华清池绝句》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史实:“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皇杂录》记载,杨贵妃死后,回到长安的唐明皇,一天深夜登上勤政楼,感慨系之,让高力士寻访旧人。高力士第二天就为他找来了名叫红桃的昔日杨贵妃的侍女。于是,让她唱杨贵妃生前所作的《凉州词》,玄宗亲自吹起玉笛伴奏,演唱结束,玄宗和红桃、高力士都掩面而泣。一次重游华清池,玄宗又让人把新丰市上的女伶谢阿蛮找来,让她跳《凌波曲》。阿蛮跳完舞,拿出金粟装臂环,说:“这是贵妃赠送给我的。”唐明皇睹物思人,拿着臂饰就凄怨出涕、泪流满面了。《新唐书·杨贵妃传》又记载,唐玄宗从成都避难之后返回长安,路过马嵬坡时,曾经想让太监祭祀一下杨贵妃,予以改葬。但是遭到了礼部侍郎李揆的反对,只得作罢。不得已,悄悄吩咐太监,备了棺椁迁葬杨贵妃。挖开坟墓的时候,杨贵妃生前使用的香囊还在,太监献给玄宗。玄宗看着香囊,眼泪不禁流下。他命令画工在宫殿里画了杨贵妃的像,每天早晚都去那里看一看。每次去,“必为鲠欷”。% j4 d# {* X2 ~
$ h( [- s5 _5 w9 K
这些都引出来一个问题:唐玄宗既然这么爱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将她册立为皇后呢?( q5 F" I! g6 r" d
( B: f2 Y0 S* `( R7 }/ \) k& z; b 杨贵妃是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被唐玄宗纳为妃子并且很快便专房宠幸,天宝初年即进册为贵妃。到天宝十五年,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于路边一座祠庙,享年三十八岁。推算起来,杨玉环做唐玄宗妃子的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做贵妃的时间也有十五年左右。可以肯定,唐玄宗假如想要册立杨贵妃为皇后,运作时间是非常充裕的。更为重要的是,唐玄宗将元配王氏皇后废为庶人之后,皇后之位一直空着。唐玄宗曾想要册立武贵妃为皇后,但是遭到了御史大夫潘好礼的坚决反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曾经搞得李唐王朝鸡犬不宁的武三思和武延秀都是武贵妃的远房叔伯,唐玄宗跟他们有不共戴天之仇。加上当时太子又不是武贵妃所生,而武贵妃本人也是生有儿子的。武贵妃一旦被册立为皇后,争夺太子的事情就在所难免。结果,武贵妃就一直没有被立为皇后。只是在她四十余岁死去之后,才获赠了一个皇后的名号。实际上,杨玉环成为杨贵妃的时候,武贵妃早就已经死了。史籍文献中,似乎没有玄宗想要册立杨贵妃为皇后的任何记载& O" ^6 ]0 `& T) C# S; P9 d
: }* ]3 _, B q
李隆基之所以没有册立杨玉环为皇后,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V% Q2 ^7 j3 e8 ?% c0 t
, _" Y& e- a( d1 i2 t+ R5 y/ M1 z( G
一、李隆基对杨贵妃曾经是自己儿子寿王妃的这一身份有所顾虑3 u2 z( h9 I8 S- I. |
, A0 b2 F5 ?5 p( i0 F2 C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杨玉环原为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开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与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蜜异常,而这时唐玄宗并没有见到杨玉环。4 i7 M, Q0 h0 W2 t
$ N8 S$ K0 n( X" }. G6 I
五年之后,唐玄宗第一次见到了杨玉环,并且一见之下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这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然而唐玄宗却不管这么多,他作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便下诏命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并赐道号“太真”,令其搬出寿王府,住进了太真宫。然后将大臣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瑁,并立为妃,以此来安抚寿王。五年之后杨玉环守戒期满,唐玄宗便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自己养了起来。
% P$ t2 U* _1 N) V5 j8 t4 n( J/ p2 m! @6 m/ Y0 _7 ^$ |
这件事情自然给寿王李瑁以深重的伤害,但抢走爱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对此,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在《骊山有感·咏杨妃》中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这说明了当时唐玄宗抢走儿媳妇后寿王李瑁的郁闷和唐玄宗的尴尬,然而杨玉环实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为了得到她这一切都不顾,由此也可见杨贵妃的迷人之处。此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各种外来风俗在大唐落地开花,封建伦理等级制度弱化,因此唐玄宗这样做也并没有招致太大的反对。但抢夺儿子王妃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寿王李瑁虽然表面不敢说,暗地里肯定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唐玄宗虽然极其宠爱杨贵妃,将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连她的亲戚都提拔为重要官员、她的姊妹都由朝廷俸禄包养起来,甚至于民间产生了“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风气,但却一直不肯加封她为皇后。一来是从儿子手中抢来的贵妃毕竟有违伦理,虽然其时风俗开化,但纲纪伦常的主体还是存在的,这么得来的妇人做了皇后显然是无法“母仪天下”的;二来如果封杨玉环为皇后,势必将寿王李瑁心中压抑的怒气激发出来,到时候发生政变也是很有可能的;其三是杨贵妃得宠后仙及鸡犬,她的兄妹亲族已经发展成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为皇后,必将引起大臣的反对和权力天平的倾斜,这对维护稳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杨贵妃为皇后。
+ n: z( T( H1 U3 ^$ A
% ]8 ~* B" E B* V: j5 [ 二、李隆基跟杨玉环的结合,主要是文艺兴趣的相投,并没有要她“母仪天下”的想法1 A4 W+ d3 H' Z$ k) g
+ m* p7 @7 G* j8 _4 G 李隆基是个十分热心的文艺爱好者,不但喜欢欣赏文艺演出,还精通多种文艺形式,他“素晓音律”,作曲、演奏都很在行,他甚至让数百名宫女成立了一个皇家女子乐团——梨园,集中居住在宜春北院。杨贵妃常常到梨园演奏她拿手的琵琶,深受大家的欢迎,“诸王贵主”竞相拜她为师,学习弹奏琵琶。玄宗之所以每次游宴、洗温泉都要带着杨贵妃,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文艺爱好和造诣,文艺上他们有共同语言,可以互为知音,也可以说是琴瑟和谐。
4 x; d# r2 F7 s, X8 w; \9 @$ T1 `1 r5 w p6 w. S
三、杨贵妃虽然聪明伶俐,能够随时迎合皇帝的心意,但是,李隆基对她显然是有所不满的) N# O1 W- i& W$ e1 ~- s0 R6 z
5 k' v8 q7 I0 n! [ 天宝五年和天宝九年,杨贵妃先后两次被李隆基驱逐出宫。驱逐的原因,史书没有明言,不得其详。但是每次驱逐杨贵妃后不久,痴情的李隆基就会后悔,思念不已,很快由高力士将其接回宫中,礼遇如初,欢爱如旧。可以说,杨贵妃对李隆基而言,是让他欢喜让他忧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只适合“恋爱”做贵妃,不适合做皇后。
- ~" Q! Y6 Y5 [% ^* {; D! c5 X
0 }( l4 B* O. I0 D+ s' m 四、杨贵妃显然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女人,她没有多少权力欲望) m/ G2 L$ q* b. Y
7 r& h/ X, |' B, Q
一方面杨贵妃满足于李隆基的宠爱,另一方面她有文艺爱好,日子过得很充实。此外,有没有皇后的名号,对她而言没有太大影响。
1 A* V8 Y! n; J! u- t" x b
% | V! x; k% w. I. o 五、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后一直没有子嗣
3 W8 v# B. K* ?* I3 e o2 I6 Q, @. b; Q; W3 u
杨贵妃为什么没有生育我们无从得知,但没有儿子肯定是封后路上的一大障碍。古代册立皇后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参与、诏示天下,册立的皇后必须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范万众、母仪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儿子也将被立为太子,日后继承大统。因此皇后与太子一般应当是母以子贵或是子以母显的,但当时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长正常,杨贵妃又迟迟没能生个儿子出来,所以就没有理由封她为皇后,如果定要立杨贵妃为皇后,很可能引起太子、寿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对,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唐玄宗断然不会去冒这个险。
. J* N6 n1 s2 O6 J( F4 ~- ?% J$ z& H: D
六、唐玄宗晚年虽然沉湎于男欢女爱、声色娱乐,但基本上还是一个头脑比较清醒的皇帝) n6 \; \5 H# v+ r3 q1 s
" _; w# f2 \- }. B; x C4 n 别的不说,唐玄宗不会把官职当作可以滥赠予人的东西。他的驸马、功臣张说的儿子张垍很想得到宰相的职位,但是,李隆基就没有轻易地委任他为宰相。有一次,一个艺人在一次演出中有上佳的表现,博得了玄宗的好感。但是当他通过高力士说情,想要获得一个小职位的时候,李隆基不但没有让他如愿,反而把他给杀了。可以推测,对于皇后的名号,他还是相当看重的;对于杨贵妃,他也没有爱到头脑发昏、任其索取的程度。) I9 v. f1 f3 m4 P+ h' F8 v
% x: Q$ } J5 d" ?' n 事实上,杨贵妃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她享受的待遇规格早就是皇后的标准了。她一入宫便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民间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传说,可见杨贵妃地位之高,宫中的仪体规制都是为她而设了。杨贵妃虽无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实,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宠。杨贵妃没有反复请求唐玄宗立自己为皇后,既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女人所达到的极致,得到了天子的万千宠爱,何必还去在乎皇后的名号呢?只需要发挥自己的美艳多才,把唐玄宗伺候的舒舒服服,她便永远都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后- |; J& \$ C; H5 F: h1 X) |# V% S
& |9 V4 A" G3 S! p# M4 W! v5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