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3 f" ^: Z' a% J! M$ f) E, B; p
9 b3 k* `: ^) U" j8 C$ I" s* ^/ F- _ 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周礼·春官》篇所记载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爆”,其实就是烧,但其与一般烧火不同的是燃烧时要发出声响。这是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用火”方式,《诗经·小雅》中的《瓠叶》诗即称,“有兔斯首,炮之燔之”。6 Y: \: [: I5 X$ y
' }: w" M' s/ H8 m o/ x 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而发出很大的响声,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燃料,故“爆竹”流行开来。宋代,爆竹又衍变成了“燎竹”,宋代文人袁文的《瓮牖闲评》书中有“岁旦燎竹于庭”的记载。其对“燎竹”的注释是:“燎竹者,爆竹也。”- W3 V; [' Y% X) R3 A0 T% k
# \, A( Q1 {. I( S' ]0 ~6 d9 Y9 g 在西汉辞赋家东方朔撰写的《神异经》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这里所说的“山臊”是一种模样怕人的猴科灵长类动物,又名“山魈”,如今在非洲仍然常见。或许是山臊身上带有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犯之则令人寒热”,人接触山臊后即生病,所以古人视之如妖魔鬼怪,传说中怪兽“年”即是它的化身之一,故古人“爆竹”以驱之。; K) o( {, c8 S; u, \9 W$ T
1 I {5 \' ]6 X3 `/ p) b0 S. g
《神异经》是部志怪小说,尽管对其作者尚有争议,但该书成书当不晚于六朝。这说明至迟在六朝时期,古人仍通过爆竹驱魅辟邪,并已移植于过年风俗中。从民俗史料所记来看,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曾记载了当时的过年风俗:正月初一天蒙蒙亮的鸡鸣时分,人们便起来,“先于庭前爆竹,以劈山臊恶鬼。”
9 P [5 ^7 w* q1 u- B& W4 E4 I |4 L9 h8 G8 B4 E$ U
过年燃放爆竹唐宋时期最为盛行
1 Z( y! q+ F/ i, |3 |; B. z8 E5 d/ x2 B I
“爆竹”的产生原本是一种民俗现象,但其能广泛流行,据说与一个名叫李畋的唐代道士有关。《异闻录》记载,李畋“邻人仲叟为山魉所祟,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竹着火爆之,鬼乃惊遁。至晓,寂然安贴”。从《异闻录》所记来看,李畋的“爆竹” 仍是传统的焚烧方法,与现代的爆竹完全是两码事情。说他以小竹筒装硝,导引点燃,以硝烟驱散瘴气,不过是传说而已。
8 n* U- c$ Q/ d( s8 D8 g
, p+ ^( m, I w4 P5 p/ n 过年燃放爆竹,唐代开始盛行。唐诗中爆竹有许多描述:“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元稹《生春二十首》)、“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张说《岳州守岁二首》)、“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就聚爆竿仄”(于鹄《早春》)。
8 p, t3 K# u. [' N' C, E
6 K8 Z, e2 U9 r. x* W5 S$ J5 q 过年燃放爆竹之风到宋代更为普遍,宋代文人所记比唐代更加丰富:“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陈与义《除夜二首》)、“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当然,最着名的还是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成了过年时最流行的名句。
* L3 d: |7 A3 S* K. R" b n: `9 d) y8 U6 _
然而,这时广泛流行的爆竹并不是用火药制成的,而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燎竹”风俗,即烧真竹子,又叫爆竿。现代乡村仍能看到的烧“岁火”现象,便是此遗俗,岁火越旺越吉祥。
4 N6 `6 V J6 G/ B- E! h* O2 @/ r" f
用火药为原料的爆竹始于北宋末期0 }; G; A2 }) V4 }
/ C& \7 g( J3 T& }
用火药为原料的爆竹,出现于北宋末期。但那时使用火药的爆竹叫“爆仗”,与军事行为有关联。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此叫法源于军中一种仪仗形式的表演,“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表演开始的号令,叫“爆仗”,“忽作一声如霹雳, 谓之‘爆仗’”。) q) v$ m: f; L/ k# r
' t" V" P+ h) v& c- c+ B3 E! d3 R 这种“爆仗”即是现代爆竹的雏形,如果不用火药当原料,是不可能有“霹雳”那样怕人声响的。因燃放时声响如炮,时人又称之为“炮仗”。
, C7 D* k j" @) k0 b; ^1 k. }" m. H0 q' }7 ^- d
用火药引燃的爆竹,到南宋时已很流行了。南宋人施宿于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编撰、陆游作序的《会稽志》记载,“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黄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5 I1 o8 Y& p; g# w
$ J4 w, ^' ^ f8 P9 W
宋末元初,爆竹已成时人过年时必备的“年货”,燃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周密的《武林旧事》“岁除”条称,“至于爆仗,有为果子人物等类不一。而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箫鼓迎春。”“一爇连百余不绝”,就是将单一爆竹编连接在一起,这种放法,时人俗称为“编炮”,与现代燃放方式已无区别。因炸时如舞长鞭般响震,又被叫做“鞭炮”。《武林旧事》中这段记载最重要的地方,不是燃放方式,而是引燃爆竹的方式,开始使用“药线”了。
3 u0 u& _# D- y
1 Y3 z1 Z& L3 t- t7 O+ M z 宋代使用火药的爆竹,一般用纸裹成的纸筒和麻茎装火药。这种爆竹危险性降低,燃放较为安全,又叫“纸炮”,是孩子们过年时最喜欢燃放的鞭炮,南宋王铚《杂纂续》中“小儿放纸炮”一语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并诞生了一条歇后语:“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在发明鞭炮的同时,宋代还出现了烟花(烟火)。
/ |; L$ E' j; ?: A
% S, ^& v- u/ f “封门炮”“迎神炮”“报旺鞭”各有说法
D& H8 d, ?8 B5 E# Z: H" N0 c7 P4 ]+ \, R* u
也是从宋代起,中国的“爆竹文化”丰富了起来,燃放更讲究,民俗目的更明确。过年,从除夕之夜起,一直到正月十五,不同日子要燃放不同的爆竹,不同日子所放爆竹的意义也各有不同。, Q$ z( G+ x% F: T' O" ~
& y: s* H$ X* e$ @9 K8 q* p
除夕之夜,燃放的爆竹叫“封门爆竹”。放过这道爆竹后,家人不能再到外面出去行走,而是一起围着火盆守岁,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2 r5 u: e( g6 A+ ^3 \. X: S% K, K1 [4 W. T9 o l, f
有的地方“封门爆竹”又叫“封门炮”。过去穷,债主在大年三十都不忘上门索债,欠钱的都关门躲起来,故有“封门”一说。封门爆竹燃放后,再恶的债主都不会再上门讨债,让穷人过个安心年,此即俗话说的,“三十夜头不见面,不过十五不问钱。”
& q/ c& @( Y5 m5 b U d6 U7 {% E( c- Z$ V
除了“封门”说外,另有“辞旧”说,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最为广泛的象征意义。还有“迎神”说,准确地说是迎接灶神。灶神是腊月二十四小年夜送上西天,送时也要燃放爆竹。大年三十晚上返回人间,故还要燃放。因为各种含义兼有,所以除夕之夜燃放爆竹最为集中,《会稽志》所谓“除夕爆竹相闻”,反映的就是古代这种风俗。
0 M( H: D8 `$ j0 U& V0 k' Q* r/ L) O3 d
除了大年三十燃放爆竹,年前的“腊祭”活动还会燃放“霸王鞭”。农历腊月是各家祭祀百位神仙之际,祭祀时间或固定于腊月初八的“腊日”,或于腊月择吉日行祭。行祭时,家家都要挂上各种神像,燃起熊熊炉火,供桌上摆上供品,敲锣打鼓,燃放爆竹。“霸王鞭”,民间又称“报旺鞭”,意思是预报来年兴旺。清代蔡云在《吴歈》诗中云:“一样过年分早晚,声声听取霸王鞭。”
+ P6 ^1 n+ I, C5 ?# z% K, ^2 _3 r( x" O8 D$ B9 s- r, b/ Q
初一“开门炮”初五“接路头”
, ]$ h8 p s5 P% N0 W
$ u- b* X6 ^2 N% u4 _8 } 到了新年,燃放爆竹的日子和理由更多了。, M6 }& {+ s& _$ A# e; X
2 h8 `- v+ g% ]1 p 正月初一早上所燃放爆竹,叫“开门爆竹”,或“开门炮”。早期是为了驱恶避邪,《荆楚岁时记》所记南朝人燃放爆竹表现的就是这种诉求。后来则是为了“迎新”,表示“开门大吉”、“开门有喜”。但开门炮的燃放更有讲究,只放3响,不像今人噼里啪啦,乱放一通。
( O5 b0 M, E: X3 l5 U4 t0 S8 g1 W1 c3 t) d
正月初五放的爆竹叫“开市爆竹”,又叫“烧利市”。正月初五是传说中的财神爷生日,在财神的生日开门做生意,喻意“新年发财”。在这一天,古人都会早早起来“接财神”。财神民间又叫“路头神”,所以接财神又叫“接路头”。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引了蔡云的一首竹枝词,这样描述了时人正月初五迎财神的情形:“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 [+ p- ~2 C1 c2 R$ _6 ]- ?: P) {0 y" b2 M% z4 b. ?. Q
民间信仰中的财神有多位,其中一名叫赵公明,人称“赵公元帅”,传说他双目失明,常骑着一只老虎为百姓送福送财。因眼睛不好使,听着响声走,故古人才早早起来,燃放爆竹吸引财神,谁家爆竹最响财神先到谁家,所以家家争着燃放。
# @- R% `* N9 w/ x! P, E) c! v [# b6 _; m$ O1 P/ y
古人还喜欢选择在初八开门,初八是新的一年里第一个“发日”,做生意的人当然最喜欢选择在这一天开市,把爆竹燃放得响声大大的,寓意“大发财”。1 T( H9 i! m' c7 W
0 u9 r6 g* C) h- {- `. @ 过年燃放爆竹,古人特别讲究“一响到底”,中间不能熄火或哑声,否则不是好兆头,新的一年里会遇“厄运”。因为这个讲究,古人对爆竹的质量很看重,不燃放“断头爆竹”。% ?, q _9 w- M8 G4 u+ _% N
7 S L+ n7 q2 a, f) {6 M
" H( J, O- a( u' s/ Y, D) C7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