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道- t+ _$ x2 e7 L$ a! B) F, v
" y' D$ z" J; F1 M# A, |
通过烧炼[金丹],服食来达到长生的外丹术已逐渐没落。现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学,即丹道为主流,讲究修炼[神][气]。
9 d5 ]* r* ~' ^- A8 V) o0 k3 c
1 ] f' w0 A& h' D: K5 s, J# q老子道德经曾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词为[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后又增添[炼虚合道][虚空粉碎]一说)即精气神的返还过程。又因人精气不足,又创出补足精气的[[练精化气],使人从后天补亏达到先天,以便开始修炼。
' r3 U4 }7 }$ k7 T4 X
, W1 o. d+ R3 ~. n* Y- ? w: R* l
|. ^& H: S; h0 u3 d d+ X( M
修真境界
! x- |/ X% U, ~0 `: s, V9 B/ d+ S3 n% A
在小说中看到的修真者更多的像是修炼剑仙的。但是又在修真的境界,内容方面多次提到内丹术。实际上小说中的修真者是以道家修炼内丹术和修炼剑仙术的两种东西糅合而成的。1 e# ]( K6 _* \" y: M5 Y5 @
% f1 D7 R/ l; g* }- K( V" i: Q一说:修真分辟谷,光照,灵寂,元婴,出窍,混元,寂灭,渡劫,飞升,这九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初期,中期,后期; I( ~* O0 Z! V, A$ c
; K5 |, J/ s1 n1 K; t
二说:修真各阶段名称设定:气动、炼神、丹成、胎息、元婴、分神、出窍、化形、融合、还虚、元神、魔劫(亦称天劫)、地仙,前十一个阶段均分为三段:前期、中期、后期,修道之人在炼出紫府元婴后,才算真正跨过了修真者的门槛,可以修炼护身法宝了。魔劫期,是修真者进入地仙境界必经之路,爆发的时间不定,在进入元神期之后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渡劫以后将进入地仙境界,可进入被成为小天界的“射日星”修行。魔劫爆发得越早,威力相应也就越小,越容易通过,但在进入地仙境界以后,由地仙修天仙时,时间就越长,磨难也将越多。
5 [2 z# W& L+ D/ g5 X1 b4 \+ `7 Y+ B. E: J
三说:修真者的修为境界共分为十一种,计有:旋照、开光、融合、心动、灵寂、元婴、出窍、分神、合体、渡劫、大乘。每种都有上下之别。
]' [$ Q% D2 ^. U* u$ a1 ]! j5 X, H5 c* h4 s3 e
修真者若进入六层的元婴期,随着精劲能量的凝结,修炼出自己的“紫府元婴”,就可以达到所谓的灵魂不灭。若是修成十层的渡劫,那就可以肉身不灭。但是最危险的就是渡劫期。修真者有句俗语,所谓“元婴”好修,“渡劫”易灭。修真者只要有时间有仙石,有正确的修炼方法,总能修炼到元婴期,而渡劫期则不然,一个修炼不当就会形神皆灭,彻底消失。
( [6 V# H- A O: {7 p! `4 w) B5 L+ J$ G+ D5 c; N
: o! A c' A/ {* w0 t G) ~1 o7 ~' B# L ]& G
【神与仙的区别】
7 w1 [% F3 g4 a; V8 [- N. l k% w7 ~0 \- x' b% a/ D$ f' y4 \
“神仙”
, X5 ]( n1 y5 J- V$ e( l! V J# ^8 T; N4 i) ?' V6 l
一般是指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之人。即“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神仙”也称“仙人”、“真人”,统称“仙真”。其实,神与仙是有区别的,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也称先天之圣,是先天就存有的真圣,按《抱朴予》的说法,是属于神异类,“非可学也”。比如三清尊神、玉皇大帝、南极仙翁等天界尊神,就不是世间的凡人通过修道能够修成的。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炼得道之人,也称后天得道仙真,凡是通过长期的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中国古籍中的“神”字,内涵相当丰富,既包含有“超自然力”,人们难于预测、驾驭者谓之神,如《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又日:“唯神也,不疾可速,不行而至。”又有精气等谓之神,如“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世。’”又有“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智之精气谓之鬼。”还有长生不死者谓之神,如《家语》曰:“不食者,不死而神。”可见“神”既包含先天神灵,也包含有精气之神和希求不死之愿望。道教谓老而不死曰仙。汉末刘熙所着《释名》一书解释: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葛洪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疚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其有道,无以为难也。钟、吕认为,所谓仙与人的分野,在于阴阳状况的不同。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负阴抱阳而为人也。6 l; w" _0 B/ O# F, b3 s- }
) s% h, o% I0 n* r v: T
- p0 Y4 I- |% Z. G2 X- I. D4 ?! O
' T6 ]2 x6 Z) G. \, X1 n* Y \. j8 H
(二)神仙的形象及特性
: I% E" g8 O% e7 r+ c- Y# O! `: A/ ~3 T- t. B
关于神仙的传说,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在中土广泛流传。《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燕齐海滨一带,传说有蓬莱、方丈、流洲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禽兽尽为白色,所居宫阙都用金银做成。《神仙传》中也对仙人作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述:或者耸身入云。无翅而飞;或者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者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者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者吸食而气,辟谷茹芝;或者出入世间而人不识,或者隐其身而莫能见。仙人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潜江隐身,神通广大,无所不能。5 a( U$ p7 ? H- @! Y
; S7 D" s; o: `& j
+ u1 Q5 ^; l# A; c+ G
. l6 x2 H$ Z0 S# V0 u(三)神仙的品位3 u; S9 g3 s# S1 }( o
7 n: I5 f0 O5 s* }
道教最早经典《太平经》中的神仙体系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将仙人分为三等:“上士举行升虚,谓之夭仙;中土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天隐于》又将仙人分作五类;在人称人仙,在天称天仙,在地称地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称神仙。《太真科》中又分为九品:“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灵他、至仙。
) w4 H9 n) G8 B% s# X* n
+ e7 x$ y' u" o7 N7 t
* b+ A( {+ `* S7 S: L
/ F1 d/ o/ Z6 y+ U' ^(四)神仙统辖的洞天福地) I# M! e9 u' K8 }2 d% S
) T* R5 s1 W, H3 i6 B' u# [; w3 e
据《云笈七签》载:道教有三十六天说(圣境四天、四梵天、三界二十八天),三十六天总由三宝君所统。其欲界为“有色有欲”,“交接阴阳,人民胎生”。欲界以上为色界、无色界,“人寿命长”,但未断生死。四梵天又叫种民天、圣弟子天,“人断生死,三灾之所不能及”。三清境是九圣、九真、九仙所居。
0 _2 f! n" L. j/ b
: ]' d+ i9 h8 x* P道经载: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三岛,皆人迹所稀绝,为仙人游息之处,有不死之仙草。十洲为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鳞洲、聚窟洲。三岛即昆仑、方丈、蓬丘。在地上的诸名山中,有仙人及真人统治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七十二福地,在名山大川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多得道之所。& q2 V* U/ V" ]7 p
$ K. o* t/ ^; H2 ]6 j4 y. T/ C1 @1 L/ i
s9 O" O2 h+ Z4 r* R* f4 Z& N/ v(五)神仙实有、神仙可学( J7 X* r) S$ x5 [. d' _0 g$ H
' `3 [8 t) M/ j K5 X( ~. ~' ] j道教认为神仙是真实存在的,道教大量的神仙记传、神仙故事、神仙传说等,都以生动的实例来论证神仙的存在。葛洪《抱朴子内篇》中《论仙》、《对俗》两篇,反驳怀疑神仙存在的种种观点,论证神仙实有。有人认为,有存必有亡,有生必有死,这是人之常理,““未闻有事于万年之春,久视不已之期者矣。”《抱朴子》说:“夫存亡始终,诚是大体,其异同参差,或然或否,变化万品,奇怪无方,物是事非,本钧未乘,未可一也。”认为天地无穷,电鹤长存,所以未必所有的人和物都遵循生死存亡的规律。有人从人皆禀气而生,“受气皆有一定’出发,断定所有的人“皇天赋命,无有彼此”,都有生死。《抱朴子》指出,人有差异,物有变化,因而存在着特殊的人,可以变为仙。世俗之人,多不“知道”,不“行道”,不信神仙,迷恋名利,自然成不了神仙,见不到神仙。
+ c1 Q' o9 Q. X2 C/ g7 R* Y
+ T7 d0 R, ^& c6 d2 W8 @8 e2 Z《对俗》篇继续论证神仙实有。有人说:“龟能土蛰,鹤能飞天,使人为须臾之蛰,有顷刻之飞,犹尚不能,其寿安可学乎?”《抱朴子》指出,人虽然不能“土蛰”、“飞天”,但万物之中人最为灵,自有高出动物之处,“真人仅今学其道引以延年,法其食气以绝谷,不学其土蛰与天飞也”,不妨碍能修仙。: E# w: _7 g+ W2 w+ v) n1 i3 `+ o
9 @ V3 e$ A; y( b0 F道教谓人人皆含道性,“我命在我不在天”,皆可修道成仙。首先,道生万物,道寓于物,而道是永恒的,“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见《太上老君内观经》),“生,道之别体也”(见《老子想尔注》,所以“学生”守道,就可以像道那样永恒。“深根固蒂”即可“长生久视”。《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顺气以生者也”,因此只要服气、守一,返朴归根,就可长生,可以成仙。 \5 O1 a) O! L% f9 m+ W. }0 \
2 O4 d" y% |/ J# w7 J- J. x' Y
其次,用形神关系理论,论证可以修道成仙。通过对事物的变化和医药等的作用,来类推神仙可成,神仙实有,神仙可学。为此,道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仙学理论和修仙方术。
% M7 E3 M2 N: h: `7 s/ h5 \" C8 r1 N) m5 y! s* [) ]
仙是佛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前一切修行的唯一正果,从上古的天帝到某些地方还在拜着的黄龟龟都被划作仙。在话中,仙摆脱了世间万物被轮回所制的枷锁,超越时间和空间游荡于宇宙之间,他们无生无灭,无所不能,与天地同寿,他们中有开天辟地的上仙,也有修炼而成的飞仙——虽然很多仙依然保留有自己的很多思想和特征。从这些概念上,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神话中的仙和其他外国神话中的神更为贴近,不过也有一些不同,这点我们稍后会讲到。) L; }4 F0 `' P7 v
5 B8 o& x m+ [) B) }, S9 i所谓得道而成仙。作为道教在中国的神话中的最高境界,仙一向有着最高的地位,即使是在西游这些佛教概念为主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见这些仙和佛同起同坐的场景。时至今日,很多南方沿海城市和名声山峦中依然有诸多对仙的崇拜——固然很多人的对仙的概念已经混淆。, ^- n( S, m* X; ^% h9 P2 |! ^
; H+ H `, r2 q& a! {) m从仙的来源和属性分类的话,仙能被分为五类,也就是著名的天、地、神、人、鬼(次序是按照境界来划分的)。" a5 I% O9 X5 y3 l* g# C F. l
/ ]8 z# r% u7 Y% q% p) |* @;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