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西方《魔界》谈中国奇幻文化简史& m5 H4 Y. x8 a. D$ O) {! r$ a' e4 {
/ i! C c- y* ]- T
4 q, M/ I% m: g; r& g) J7 S. i. J
' y! q& R' b7 s# y西方的奇幻很容易就打开中国的市场,而中国的武侠却很难跻身西方的文化圈,这种现象很值得国人思考。经济强势造就文化强势当然是一大原因,但是,这恐怕也与两种题材的区别有着必然的关系。
' x0 n) t5 L \7 D$ l
3 K4 E6 e* t' y! `
/ Y9 V3 c8 h) [) V' C- G( l- b( U
! ?2 m, a* ]- R" {( w对西方奇幻小说或影视有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它更强调想象空间乃至是创造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相比武侠,这种小说更需要想象力。如果非要寻找和它们相像的作品,中国的《西游记》、《封神演义》无疑要比《水浒传》、金庸武侠等更具资格。这些相像的“因子”甚至大有渊源。
1 ^" H v" k# N3 s- C ^% m, D- M) ]9 o0 C& s% N+ b6 R. U
; ]& x+ W: ?4 f
8 H! {4 X: G0 X) G
首先,它们都取材自神话传说。西方奇幻小说源自古希腊、罗马、北欧神话,中国神魔小说源头是上古神话传说、魏晋志怪。众所周知,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包括创世、造人、洪水、英雄等等方面,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那由这些相似的源头所衍生出来的“支流”,自然也不会太过大相径庭。9 z6 X: x0 i1 M6 ?- B0 G
1 O! ~6 s$ [& M, ~5 y e% n% U
: l: A. }9 b% s7 M7 w
5 i5 K5 G0 A+ p' H& u7 G; L
其次,他们都富含宇宙、自然、宗教、种族、民俗等方面的内容。《魔戒》有中土世界,《西游记》有四大部州;西方奇幻有宗教信仰,东方神魔也有三教纷争;西方有魔法,东方有法术;西方有魔杖,东方有桃木剑;西方有哈比族、精灵族,东方有小人国、君子国;西方有兽人树人,东方也有动植物修炼成精。' F' I+ T. \4 `/ w- ]; K0 O1 o6 c* a
1 X2 u2 m4 h0 d/ t9 C2 w& P/ a8 [8 T0 n; Y' f" \1 y% C) m# m, G
$ z! |1 L2 q7 a0 @# B$ O2 G2 |总之,这些表面上看似不同的东西,实际上完全是系出同源。而这样的作品,之所以能够风行世界各地,原因也在于世界各地早就蕴含着类似丰富多彩的文化土壤,它们的碰撞自然会闪现出耀眼的火花。
7 J% |" K" | H1 V/ M. v8 H" f O' r( J/ t2 ]$ y6 `
( R7 f" X# W& \( y2 v
3 L! G' C8 z) K5 [9 z' ~; f6 q
相较而下,武侠文化无疑更像是我们所“独有”的东西,它想在没有武侠文化底蕴的地方立足,终归是天方夜谭。
& v$ x7 s& E+ w0 G- N8 K3 }) l$ i& h4 n- }2 h
0 Z( @# V, w1 T3 J& i
0 b0 X. P8 o7 F2 F+ m$ h' R7 D但是神魔仙侠不同,如果奇幻魔幻可以风行世界,那么和它们精神相类的神魔仙侠没有理由会默默无闻。而看到奇幻魔幻的走红,国人也不必自卑,因为我们同样拥有甚至更深厚的奇幻文化底蕴,我们也不必去写道格拉斯、甘道夫等蹩脚的西方人名,要坚信中国奇幻文化的魅力,要知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b9 }7 I& p: q5 Y5 U
& W0 q- e5 [( Q' x; K7 B) Z: g! `1 w1 ~! H* M6 Y
3 Z5 R: G$ g" X5 l8 l! s W1 `, Y. }
下面简单梳理一下中国奇幻文化的源流。# B$ i: {9 ^$ r$ }
2 m2 D& t" `0 H+ H
3 J! A3 ?( q5 n, t# f* | S u E) R! U* ]* Y2 {- X( Q: E
(一)上古神话传说
" Q: m* X; r$ U( Q9 D$ m: C# r8 F' ~2 P2 Z3 j' R/ F2 R" g
$ o6 b* Z0 A/ Y9 U7 V/ y7 t' x+ @9 p
5 }* d6 Y! N3 G8 b4 n/ ]上古神话传说的产生,基本上是源自人类对于未知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以及对于过往“英雄”的崇拜和美好想象。/ {1 Y! E y0 T
8 H0 B9 h! c# t3 F- q! E6 N, [( C2 \& K; j
t) d1 n) f1 h) C' c! K上古神话传说大致可以分为创世、始祖、洪水、战争、发明创造等几种类别。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钻木取火、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皇帝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穆天子传等,是这些神话传说的主要内容。) O( A; x) T( {+ _+ a: e
2 p3 |' n. T2 i1 E F
9 A! m- T7 \& Q, b7 D* }" |* ^6 B9 `- m1 r+ j
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主角,有人有神,甚至人神混杂,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已被“人格化”,被赋予很多美好或丑陋的东西。' P, O) \- b# v u# N3 Y; q% w
+ N8 a! d8 W3 |1 {
! d. f- }6 Y9 f$ w( ]+ ]8 I1 X& b
- k: ]7 p8 r. y9 r' q这些素材散见于《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三五历记》、《拾遗记》等著作中,是后世奇幻文化的最初源头。7 n1 _7 }+ D, {* k, f
X" h6 h! v! x2 a) g {
& u. _1 ~7 ~- g e1 H1 Q$ {4 d3 I: m' ^: @- H) \) u
(二)以“中国第一奇书”《山海经》为代表的地理博物著作
" P7 J1 r! y, Z
+ K3 d5 H, r- k# e
; K) ]" a& F" L+ R8 _) x# t2 [5 m3 N
说《山海经》是中国第一奇书,当不为过。首先,它的成书过程以及作者至今还是谜,有说是大禹和伯益,有说是战国末年才成书,作者所处的地点也不能确定;其次,它里面所记载的内容,令今天的人都感到一头雾水、匪夷所思,再加上原本图文并存的《山海图》的遗失,更是让人无从下手。在国人想当然的以为它是记载中国的山水地理的时候,又有美国人实地考证出它居然也记载着美洲的很多山脉和沟壑。能知道的是,它在汉武帝的时候“畅销”了一把,成为一时显学。0 k7 E" O# n6 w0 x% N3 k* S
8 ~" }- I5 p; N7 C
, L! v6 g" i2 H2 M8 k$ u9 B, @! z
( n& w4 l" @+ S+ ?3 b# B《山海经》共十八卷,分为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五藏山经,记载了东南西北中五大山系的山水、矿产、动植物等等,内容丰富驳杂。今人王红旗夫妇按照五藏山经的内容费时多年绘制出了一幅42平米(高5.4米,长7.8米)的《帝禹山河图》,气势庞大,恢弘无比,观之即可体悟《山海经》的魅力。
4 Z/ U5 H8 t' u- s/ M0 `6 P* q! z6 Z3 ^, r! G8 g t8 T# r$ K# s
$ t8 n8 ~5 l+ r4 _. Z; S3 _; B& y. B" h" i' l9 j' r* ]; h
《山海经》是《山海图》的图片说明文字。《山海图》据说是大禹铸九鼎时刻在鼎上的,以便更好得治理天下。因此,无论《山海经》的真实与否,它作为地理博物著作是毫无疑问的。而在志怪小说中,地理博物也是一门独立的分类。《穆天子传》、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张华的《博物志》,前秦王嘉的《拾遗记》,都属于这一类。
& h {7 v8 K$ M. P. p! r% X. b5 O/ a/ R% K
6 o5 I" Z' A$ E. a) {! [; K- j! ?
+ i+ ^9 N4 W) e7 |5 m它们所记载的内容更多是对自然、地理、天文、历史的认识,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和其他的志怪小说明显不同,《山海经》有无数的山水,《十洲记》记载海内有十洲三岛,《博物志》有很多未知地名,这些内容已经无法考证,但它反映了当时人类对自己所处的世界的认知。从中也可以推测,这些著作的产生时间,要比《搜神记》等志怪小说要早一些。6 Z% \0 V4 G; h& x6 Q% G: t
# j! M2 b. q& G8 \# ~% q2 l# `* v& n
. S2 B2 i' Q$ _6 q) [
6 m5 v+ {( r: P& \6 N9 r(如果把这些著作看作是虚构的话,那它们不就是异常精彩的架空小说么?对于今天写手们的启发和作用,地理博物著作明显要比其他的志怪传奇大得多。)$ r1 O, k z/ k% V7 K/ P4 S- E
( T* D% H) h$ ^; k# a9 j; ]6 X ]1 ~$ Z2 R
, @7 m8 Q& R f
历代对于《山海经》的文体归属争论颇多,有历史地理,有巫术宗教,有医药矿产,有民族民俗,甚至还看作是科技书。其中历史地理著作,是较为中肯的论断。《山海经》因为其丰富多维的内容,影响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文学而论,后世无论传奇、小说还是诗词,都从中汲取了无数的营养。清代小说《镜花缘》里面的海外诸国尽数取自《山海经》,《诛仙》里面的黑水玄蛇、黄鸟和夔,也是出自《山海经》的记载。- C# _+ F* z$ z+ h, x- A; z* Q
( U' I' K) z# d. r) k6 }# T, f* F) B" D
2 ?+ V! d8 t2 ]& m: X9 j3 m至于《十洲记》,对于后世道家的洞天福地理论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启发。0 O8 Y! C- P, _( l, H
) e, V: @. j7 [# N+ C& I
, ~4 a! ?! @6 h! _
1 z0 U Z- i1 U6 W: J& v(三)以《搜神记》为代表的魏晋六朝志怪小说
* u D/ N# S' U6 [3 b D+ p4 W+ Y5 \/ |
. n: w1 g# @" x" A2 G
' a! T6 H( u) ^. h9 v
魏晋六朝是奇幻文化和素材积累和沉淀的时期,主要表现是志怪小说的盛行乃至泛滥。这一时期佛教西来,和中国的道教相互交融,再加上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鬼神风气,使得宗教、鬼神、怪异成为志怪小说的主要内容。这和之前的地理博物著作有着明显不同,而“想象力”,显然是不如了。
, `/ d# ^7 z3 ^7 [
3 K' ^, L/ H4 B1 q, w2 p8 u$ c# Q) F4 ~ U4 Y8 I
5 V2 @0 P: ^3 a; I“志怪”二字,最早出现在“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庄子的想象力很了不起,“庄周梦蝶”就非常富有奇幻色彩。墨家也有《明鬼》一篇,富含鬼神思想,这些都对后世志怪小说的产生极有影响,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鬼神思想已经较为常见。有人从秦简《墓主记》推测志怪小说秦时即已出现,从而将志怪小说的历史提前到战国末期,也未尝没有道理,只是学术上还没有承认。! p. H7 m/ \0 N4 G8 \9 ^
4 J/ }9 } y$ C; o. [0 a" Z$ r5 Q) D1 x( C# R, ` X3 y# X5 _
4 k- b! U* j0 W( R) _' i: B# W6 e
年代确定最早的志怪小说是曹丕的《列异传》,但已散佚。最有名的志怪小说,非干宝的《搜神记》莫属。(树下野狐的小说也取名为《搜神记》,其实几乎是两码事。)
/ M: k6 ^2 d7 R1 X7 i2 c" @. z
7 r" O# |' C3 ? z" }5 t5 n7 e$ N2 U
. C, G' Z; W# q4 e4 I
干宝,283-351,字令升,新蔡人,时任晋散骑常侍。他撰写的《搜神记》共三十卷,今本二十卷,但确定已非原文。今本中每一卷都有分类,大致每一卷记载着同一个类别的故事,都是社会上比较离奇古怪的故事“实录”。魏晋志怪小说的故事,几乎不出《搜神记》的分类范畴。
- o) S% \9 K- _. U4 ?- i( i6 b1 u/ f7 g6 H6 Y% S4 T% B# M
0 q1 @5 P7 A* ?* y% ~- z& h5 o
, t2 [) }# b0 H4 @* p7 {: |在《搜神记原序》中,干宝提出了几个观点,很值得今人思考。一是“闻见之难,由来尚矣”,干宝说正史的记载往往都有不同,对于真实性的确认,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怎么能说他写的东西就一定不是真的呢?这无疑是干宝在替自己辩解,但这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志怪小说家都在思考的问题:就是他们记载的东西,究竟真实性如何。因此有些“认真”的作家会在文后写上“等待那些大有见识的人,来验证这些灵异的事到底真假如何”(“俟诸宏博,验斯灵异焉”——《拾遗记》),这些都反映了作家自身的迷茫。但干宝在真实性探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所存者大,所失者小”,认为存在的意义更大。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志怪小说记载的故事真假如何,今天的人都很清楚,但这些即算是假的故事,也能让我们看的津津有味,如果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假的,就放弃记录或创作,恐怕人类的文化就要失去多半了吧?- \4 \+ p% x# r& H
0 F; s: N% L; G2 @6 q, j0 Q
" t) k# m, j; b7 H# q: x$ {4 I
% u; n% S- g* L* V3 c+ L
当然,干宝还是认可他笔下的故事都是真的,这是当时创作观念的限制。但“存而不论”,干宝还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最重要的是,甘宝似乎已经触摸了小说的娱乐功能,他最后说到“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本,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忧焉”,意思是说侥幸将来以后,会有一些好奇心强的人来看这本书,从而获得消遣、忘却烦恼。干宝所说的,不就是我们今天这些嗷嗷待哺的广大奇幻读者么?而《搜神记》,也成为后世传奇、神魔鬼怪、仙侠小说的营养宝库,不正说明了它存在的“真正”意义么?% T; y1 [$ X; l* F
. A2 e& b2 P! Z& m
) _) C8 j1 a2 q! {+ u& J) _4 b5 g0 v: ]/ S
除了《搜神记》,比较有名的志怪小说还有很多,基本上可分为鬼神、怪异、宗教(主要指道教和佛教)等类别,以下说几部。
& L) r! K- e, e9 ]9 p- ?6 w7 z' k; }5 H5 x# z! i$ L
& r6 N2 x$ a( {2 @! {
1 }7 J4 N9 C% e- r
《汉武洞冥记》,汉代郭宪著。内容如题,“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若著,故曰洞冥记”,书共有四卷,专记鬼道冥界之事。
( c$ o8 D$ j% s, g N
, P, z3 C; u- \9 X J0 @' g2 Y
) s* W* c0 A. A$ d6 M2 N
3 T1 m& j, ]* ^* r& K《列仙传》,西汉刘向著,《神仙传》、《抱朴子》,晋葛洪著,这三部记载了历代神仙的故事,是道家修炼成仙的代表作。不知道今天写修真类小说的写手们有没有看过这些资料。
) J" w5 S" H$ B( r, @! W: C! V, P: y4 {5 Z/ c5 p
! [8 `& s: J" d
* F% y) a% z0 x7 h) O; D+ _
《幽明录》,南朝宋刘义庆(即《世说新语》作者)著,其中幽明二字分别代表鬼怪和神仙世界,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很少采用旧籍记载,多为晋宋新出的故事。他还创作了《宣验记》,是佛教色彩很浓厚的志怪小说。
% c- F& s4 M' C& |3 N
2 \! f. S& _3 f( s% G: o/ E6 A+ H* c7 o `4 g! {( V w8 n) G
* l/ q+ p8 D4 S
《后搜神记》,托名陶渊明著。著名的《桃花源记》即出自此书。 q4 ]/ \2 W' g, M1 M" f
1 e* }8 G8 w6 k3 ^! N0 Y# X* y( ?* g
8 g5 C$ l( S' M- Y9 J: w6 h
正史也有涉及,班固的《汉书-五行志》便是一部志怪百科全书。可见,故事的真实性的确不是最重要的。4 P. F/ F( t* E& v3 `8 g
8 G) W- w% w; {/ i1 b4 }; E
' I0 r; r2 o/ }, K; H6 B5 v! N y# Q+ h! v. X, C" y
其他还有梁人任昉的《述异记》,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晋荀氏的《灵鬼志》、颜之推的《冤魂志》等等。很多小说已经散佚,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中有专门的辑录。2 y. o1 d" l: e$ w; E. l
8 n! s4 j8 N4 R# g% B
) S. i5 K2 Q: m! v2 l7 t
9 b9 l# c2 Z$ n5 p8 Z
(四)唐传奇和宋总集: q3 I$ j) W9 {8 o& H
, I5 r, k/ R" `3 O
4 r; b4 ]) b5 h/ v" F
- N! P- r7 v7 w3 a小说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趋向成熟,奇幻小说自然也不例外。唐传奇中不仅有很多武侠小说,奇幻小说的比重更大。最早的唐传奇《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和《游仙窟》便属于奇幻小说的范畴。其他比较有名的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沈既济的《枕中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都是佼佼之作。
, g- v' z& M5 S" ]9 J- M
8 S7 `' q" P$ x9 B$ R( |( e9 o' g1 T, _; B4 Z( S9 y4 J2 @& A! P2 B
% ]0 J. ^- P& F0 j. Q7 T5 ]8 M
这些小说已经不仅仅是记录和堆砌奇幻素材,而是对利用奇幻素材来传达离奇之美、抒发心中感悟。“上承六朝志怪之余风”,是说它们的素材乃是启发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下开有唐藻丽之新体”,是说唐传奇已经自成一家,成为优秀的小说。武侠写手在推崇《虬髯客传》、《红线传》和《聂隐娘》的时候,奇幻写手们也可以拿出《南柯太守传》等小说来一较高下。其实《聂隐娘》中的剪纸为驴,就有些奇幻气息。: q, H, E1 n5 P: h# V) N
( X/ P6 _- c) t5 p
5 k' c: W9 U: x: Z- p( a1 m- {
% e- W" R( m8 J% L宋代是话本小说的天下,但这期间出了几部奇幻志怪文化的总集,一是李昉主编的《太平广记》,一是洪迈所编的《夷坚志》。前者共五百卷,目录十卷,专收野史传记和小说。其中以鬼神志怪比重最大。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太平广记的好处有二,一是从六朝到宋初的小说几乎全收在内,倘若大略的研究,即可以不必别买许多书。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一类一类的分得很清楚,聚得很多,可以使我们看到厌而又厌,对于现在谈狐鬼的太平广记的子孙,再没有拜读的勇气。”但我想,那些致力于奇幻写作并想闹腾点名堂出来的写手们,是不能不看的。
2 g5 K( f3 r6 ?8 O; S$ @0 v9 J
7 r( ^$ v% ~ E8 _& p, X: v9 ]+ `" _; C4 x' D
Q; E5 J/ {- S/ |2 l5 }6 S1 p# H
《夷坚志》题名出自《列子-汤问》:“《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意思是《山海经》是夷坚听说后记载下来的。洪迈以此为书名,可见是以夷坚自谓,也是把《夷坚志》比作《山海经》。原书四百二十卷,今散佚已多。内容繁浩富杂,而且“搜集众书所成者,其出于一人之手而卷帙遂有《太平广记》十之七八者,唯有此书。”但也有人评价该书“贪多务得,不免妄诞”。
) E4 Q) S+ ^3 Y' ?
. a4 H& X3 F! t+ ]- R" V! ^1 h. C M* n/ `
5 P5 H) j W% _6 l/ X3 t* c3 |不管如何,《太平广记》和《夷坚志》一起,是中国古代奇幻志怪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
4 F$ @& k x, V% T% ]8 r
, F- q. C, `7 F8 ?& A1 o/ p' E3 F. ~
1 G2 S }5 t8 x* G
" F+ I, X% {; [$ ~(五)明清神魔小说和笔记7 t! f, m- i# Q R8 @- u) C
7 D0 R$ s6 z. l: }% q
1 C( A8 x1 l3 r& x; Y) C! p7 A" `0 w
明清是小说走向长篇成熟的年代,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也在四大奇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从此开创神魔小说的先河。从承上来说,《西游记》主要继承的是上古神话和六朝志怪中的宗教素材,尤其是佛教和道教的世界架构:佛教有西方如来、观音和龙王阎王,道教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十万天兵等。行文过程中多数崇佛抑道。
& j4 }1 y7 n% c. f! |) h
' r" R1 ]5 E* @ T
+ _7 C( f6 @# Z# [
7 l* ]6 G# ^2 t4 c3 K而和《西游记》并立的《封神演义》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一味的崇道抑佛,甚至把佛教看成是老子入胡后创立的。它写的三教之争是人道、释教和阐教,这时还没有佛教。
+ `& S$ r: h+ e" k/ V3 ^
, m/ R# A( c I7 W# `% F8 Z7 H$ f
, r6 w0 _& a5 Z9 ]0 Z9 b
3 n# ]2 C" {4 b0 h7 o同样以道教或佛教为素材根基世界的小说数不胜数,比较有名的包括《绿野仙踪》、《镜花缘》、《东游记(上洞八仙传)》、《西游补》、《平妖传》、《禅真逸(后)史》、《女仙外史》、《东度记》、《三宝太监西游记》以及两部宗教著作《历代神仙通鉴》和《三教搜神大全》。这些都是围绕佛道的神仙世界而展开的。现在的修真小说,基本上不出这个范畴。! |$ v; S9 \# y2 f! C$ _4 r
5 k9 A6 V" K {, k# r! v& [! x
8 @/ s. j8 c: D Q' l5 @2 W: I f3 H) d0 q% K/ X
清代出现的文言鬼狐小说《聊斋志异》是一个异数。它的主要素材世界却只集中在鬼怪和狐狸等的身上,神仙已经很少见。但这个异数只是相对《西游》、《封神》等神魔小说的,不难看出,《聊斋志异》和六朝志怪、宋总集是一脉相承的。
: U, c7 i+ i. C3 J; a0 ^& ?" {; B
& I; y2 }- [# @
' B' S8 ~ q8 t! {( T" g在这期间,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和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奇幻文化笔记类的典范。
( ]/ L: j9 W6 E2 H2 d+ n J8 D, C% N/ q" n
! G! P4 S' ~: |. S/ p2 c5 z- t
- _! N! r: C( P& \" g* d(六)开千古未有之奇观的仙侠巨著《蜀山剑侠传》8 }5 u0 F9 q& r1 s, c1 E
9 R, h( J) B1 K1 Y/ b+ t/ R- l
) E, v) C. D! r# L( U& X
# I+ A( I# ?6 [; ^3 Q$ d2 E0 m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武侠”红遍天下的热潮中,有一部作品出类拔萃,矫矫不群,睥睨天下,傲然独立。可是只要了解奇幻文化的人都知道,那部小说怎么也不能算是武侠小说,它只能是仙侠,或者说是,奇幻。, d1 I9 ]' ]2 J3 f& j4 A
- F2 g3 Q- `0 Z9 F$ `4 u
# ]1 u4 y' D) F, T" g! O, _7 w# r
+ _* T1 ^: k# G《蜀山奇侠传》的创作,和《魔戒》的创作,几乎处于同时,但是这东西方的两部巨著却绽放出截然不同的艺术色彩,或许是有文化隔膜吧,对魔戒,虽然也感慨它的气势恢宏,但总没有一种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文化亲切感,但是对于《蜀山》,一切都是那么的亲近和喜爱。' |! w- U; K. ?; v) k8 d) u& ?4 b
$ r+ ]7 a8 M2 @
" e0 {7 P N$ X. r% }. o5 H
7 a& ~* p( Z0 B
《蜀山》虽然长篇巨著,虽然包罗万象,虽然无奇不有,但是,它也不是无迹可寻,整体来说,《蜀山》继承的是唐代剑仙的“飞剑之术”和神魔小说的素材世界,包括神魔斗法(《蜀山》中是正邪斗法)、名山洞天福地宝物(《蜀山》和《封神》一样,人物都是什么山什么洞什么法宝,要说新的,就是多了个门派)、珍奇异兽、武器丹药等等。还珠楼主虽然天赋奇才,想象力超人,但他是自小受传统志怪传奇神魔文化熏陶的,他也不可能超脱这个文化范畴。3 l1 e" u' @. U; u1 S
, [$ ~' W* _! ?6 C) ?7 Z* e6 f* X9 G, R* e4 a
: U% q& {) L3 _1 W客观而论,《蜀山》并不是一流上乘之作,不然不会到今天看者寥寥,但不能否认的是,它是一座丰富异常的奇幻宝藏。金庸等武侠作家们借鉴的东西虽然数不胜数,但毕竟像是隔靴挠痒。而奇幻写手们,如果你们不想看或者看不懂《太平广记》,至少《蜀山》是一定要看的。
i! {8 |: i4 a& J3 \# H; G/ ?4 i% {6 w
4 V7 F/ L8 D+ m2 G: m; ]& M4 `5 X( d# z- H4 R- R& a
写到《蜀山剑侠传》,中国奇幻文化的历史几乎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在今天这个时代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奇幻可能都是通俗文学的主流,我们当然希望奇幻文学也可以诞生出像金庸、古龙那样的大师级人物,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富含中华文化的奇幻文学,而不是有着文化隔阂的西式奇幻。当然,并不是西方的不好,我相信,西方同样有着悠久深厚的奇幻文化传统,同样值得借鉴。
+ K N( B" i3 q! Q& m, p0 W" r"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