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神话传说 盘点中国民间十大情爱之神

0
回复
65
查看
[复制链接]

7469

主题

13

回帖

7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501
发表于 2020-12-11 13: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神仙的传说,千百年来,民间也供奉许多神仙。这些神仙五花八门,有爱神、婚姻之神、送子之神、保安居家之神、登科及第所祈之神、福禄寿喜之神、财神以及各行各业之神等等。其中有不少神仙涉及性爱。这些现象不能仅用封建迷信来解释,主要是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求与向往。在阶级社会中,许多民众受苦受难越深,把命运寄托于神仙、寄托于来世的就越多。
) ?$ C" w0 o& T& Y" W0 r) |& o/ l6 y4 r
/ I9 ?) I. w6 F这些信仰,这些传说,也是古代文化的积淀。由于它多在民间流传,无正史可循,所以流传的起始年月已难查考。但是,它的流传跨度大多有几千年,而且在不断地发展、补充、修改,直至明、清,甚至传诸现世。
9 N/ ?: Y$ ]7 o+ b/ s- I' J9 U
8 O) r2 K3 y& Y$ T7 t6 ~一、媒神之祖
0 u: F( O( h9 Q, l  q! @2 E
6 v3 T0 g3 T) [2 j% b: W女娲是被中国民间广泛而长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她被看成是创世神和始祖神。传说女娲能化生万物,她的最伟大的业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抟土造人。, \6 |8 w3 [7 a: t# N

  T/ u5 Z7 d) J! B; M  K, n+ H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到了初七,开始以黄土和水造人。考虑到人要代代相继,善衍不绝,于是创建了婚姻制度,促使男子与女子结合以生儿育女,于是女娲就成了第一个媒人,被后世尊奉为媒神,又称“高禖”,这在本书第二章已述及。人们祭祀这位婚姻之神典礼十分隆重,修了女娲娘娘庙或高禖庙,用太牢(猪、牛、羊三牲齐备)这一最高礼节来祭祀她。这些庙至今在山东洛宁、山西河津、江西雩都等地区还有保留。女娲之神的出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婚姻以妇女为中心,女族长掌握着全族的婚姻大事。7 ]3 Z' `4 K0 f  M
  r5 B' P. V, r7 j+ H8 F
二、牛郎织女1 H6 y3 i- |% z$ A) ]' @

3 v+ u, e, W- K4 j+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首(中国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歌颂男女真诚的爱情的)。牛郎与织女最初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与人格化。中国有不少神的传说都是源于此,如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魁星、南极老人星等。1 H8 z( H: K6 O3 U6 x
2 W! V2 H+ Z) D# g
牛郎星即牛宿,又叫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织女星又叫天孙,在银河西,和银河东的牵牛星相对。早在《诗经》中,就有了牛女二星的记载,但尚无故事情节,至汉时已被人格化:
" m/ Q# S+ |) B$ a' H7 g2 w3 b
) S! U3 t8 G, u( b5 H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 @2 i$ @5 ]  v/ i( K7 Y/ R7 L& r" f
纤纤濯素手,札札弄机杼。
% @9 L9 f9 j% {- d0 T# i9 o3 Z7 z- E$ C
……
( g4 c! g  c) ^& N+ D5 R
% v4 a& d0 G2 t5 {6 G5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T( I& f7 }  q5 n
) a7 _5 N- o3 [( e- @  N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玉帝察觉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此事感动了玉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唐人《七夕》诗云:: g( }: u( o) ?2 Z" b; s" U
: ^' r2 n4 t% |* a) |$ }7 W3 v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 W, ?2 |% o% m; b# D0 s+ o- R$ z$ N0 J/ Y$ s/ m4 q9 j
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着看。4 Z5 M/ c! Y( `/ B' P# I6 q

, H  x) x7 i: Q4 ]) d+ t- t0 p围绕着“乞巧”,又派生出来乞聪明、乞富贵、乞美貌、乞长寿等,而更多的则是乞良缘。
8 M5 b4 c+ m2 i8 J8 q% j. d4 w/ d& {3 W$ ?* Z' c4 r
牛郎织女的传说历来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主题,不少美丽的诗歌文章由此而生。如宋代秦观的《鹊桥仙》:
  @/ P* E$ Z6 j* b, }
1 v3 H0 L. x8 K) B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N2 J/ x8 ?' j8 n' ^6 H: A5 `$ f# F5 h
旧时各地都有一些织女庙,把牛郎织女作为自由爱神来祭祀,以江苏太仓的织女庙最有名。7 t( x4 V" b7 q0 Y/ `- B

, g' e  v8 R5 k0 E三、月神
- T1 [5 T' T" V8 X- g6 W4 c' J+ y
& {3 }7 m1 T- C( A( `2 ^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有此事。6 S9 a1 A! |0 e$ V% n* L' Y

) f! P: H' e) m1 E+ D4 v7 Z此后,月神就较普遍地为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团圆。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月神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怀。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续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对痴男怨女郑玉卿和银瓶私尝低俗作品请删除后,推开窗户,双双跪倒,对着月亮说:“就两人有一人负心的,就死于千刀万剑之下。”有趣的是,有些单相思的男女也要请月神评理,或诉衷肠。明代有一首《桂枝儿》云:3 ^4 j- A2 g0 k6 P% l3 ]: S6 z
0 p% G9 G: o% r9 o! @: |9 R/ f& s" ~
闷来时独自在月光下,想我亲亲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萨,你与我鉴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z& y% x! i7 {0 l2 L6 Q! R  B, W

4 f: q9 z( D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风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动,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寻求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同心。
/ E, O& v  O" ~1 G$ J
+ V3 r3 _3 i( D; G1 T四、月下老人- W2 f1 D$ h6 x+ I

' L9 c0 s1 ]  Y" `0 j5 P月下老人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神,( d8 Z0 m& S, P" ^& l- c* ?1 ^
. Y/ Z9 _+ k- ]- x
又称“月老”。据沈三白《浮生六记》说:“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开非烟非雾中。”我国不少地方有月老祠,如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云庵中有个月老殿,殿的两旁悬挂着一副对联,脍炙人口,对联云:$ v. Q" s; Q( W; D. U

" i8 X+ J8 O% K, v' Y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3 F  d5 T1 ~* n! T; L& r. c: \9 f. ]! B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u& ^7 I) k( R

' f0 M8 W& P( L8 c/ l1 e2 Z这就是千百年来许多人供奉月老的原因。历史上记载月老最有名的是唐人李复言《续幽怪录》关于韦固娶妻的故事(本书第五章第七节曾经述及)。这个故事流传极广,明人刘兑还编了一出《月下老定世间配偶》的杂剧,即演此事。
. h3 I4 P4 b! Z/ f0 Z! }% n4 ^( F7 g9 C( y/ n, n3 O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妈对黛玉、宝钗说了以下这段话:
0 u1 b1 z+ E5 h3 I+ o$ I% I0 n4 m+ \
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妇。……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e4 b$ O" X; O9 @8 [

3 k% E& p. j3 b! S- b9 N对以上这种说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许多青年男女都是相信的。月下老人给他们以美好的憧憬;同时,其中包含的宿命论的思想也使一些不幸婚姻的当事人只能默默忍受。
. Y' T/ @/ {4 P+ {& Q1 u- G; g! z: c' s( B8 }
至于拴红线,后来成为一种婚礼仪式,唐代就有记载。到了宋代逐渐演化为“牵红巾”,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嫁娶》中有详细记载。到了清代,又变成在婚礼中扯起红帛或红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这种拴红线、牵红巾或红布的风俗,至今在有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还能见到。/ X& ~' n) A4 V: z* M
% O$ {# |6 ^& O) L( C
五、恋爱之神
  [! `1 ^2 T1 I( z" V* |  f9 s9 ?" ^4 m9 L
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不少有情人难成眷属,于是只能向神仙祭祷,以求神仙帮助,这神仙就是恋爱之神——泗州大圣。
  t$ ]- [& u: Y$ Q
0 {' }3 }5 R9 Q6 r- r& L+ I6 o泗州大圣流传于广东、福建一带。他的产生有段故事:福建惠安和派派两县交界处有一条洛阳江,水流湍急,无法架桥,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也没成功。有一天,有个老翁与一绝色女郎划船在江心,老翁宣布有谁以钱掷中姑娘,就把姑娘嫁给谁。于是前来投钱的人不计其数,可是钱都落在江里。这样过了几个月,江底积满了钱,成为架桥的奠基石。实际上,这位老翁是土地爷变的,姑娘是观世音菩萨变的,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架桥。
1 x1 L& `6 p* ]2 t- v$ T4 M# z2 ^. f$ T8 e; x+ J. a; [7 |( b# ]0 z
可是,就在这大功快要告成之时,一个聪明的泗州人想了个巧妙方法,用钱掷中了姑娘。老翁便叫他到凉亭去议婚。这位泗州人往凉亭里一坐,就起不来了,原来他的灵魂被观世音菩萨度化到西天成佛去了,而肉体还留在亭中,成了民间膜拜的泗州大圣。
8 K# \2 y! C& Y/ B3 v' f" e  W. ?# n9 k1 a( j2 s, U* E
人们传说,泗州大圣十分理解与同情追求美满婚姻的痴男怨女,只要在泗州大圣佛像的脑后挖下一点泥巴,偷偷地撒在对方身上,对方就不会变心了,爱情、婚姻就会得到幸福的结局了。但是这一来,这座佛像的后脑勺就只好一修再修了。9 A+ B: C% h% b
& N% H& S+ O3 z. _
六、喜神, m# x& \3 q6 n" `# C2 F

2 ^! A- W+ N+ e0 p5 Z喜神就是吉神。人们总是希望趋吉避凶、追求喜乐,所以要造出一个喜神来。结婚乃人生一大乐事,所以办婚事又称办喜事。办喜事当然离不开喜神,旧俗,新娘坐立须对正喜神所在的方位,但这方位何在,就要请教阴阳先生了。
3 ^) a0 s4 \/ S, |' H2 O6 M, _6 d/ g+ F4 Y! `8 o7 b4 w  c
阴阳先生对于喜神方位,还有一套说法,收入清朝乾隆年间成书的《均纪辨方书喜神》中:
% }7 T  J( _- t6 g2 d( D$ Q$ h9 |" E6 o2 y! [  q3 z1 w! f. v- X
喜神于甲巳日居艮方,是在寅时;: \: e, W( v7 h8 A! ]
2 v- S: i! ~6 r3 w3 d. r$ T
乙庚日则居乾方,是在戌时;: f% E6 o% R! e7 |  J3 t: A$ \
2 u2 C% p; ~0 d* s
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时;; _. O% Q; y  v5 y

2 r  f$ u( p. F% o丁壬日居离方,是在午时,, q. |: @4 v1 k2 p/ {
1 Q  E; |9 }9 Y1 S  ?- C$ R
戊癸日居巽方,是在辰时。" Q, c/ _8 K: M5 z' S

2 _3 v) p! T5 i; m8 p: _  `) z阴阳先生推算出喜神的方位后,新娘的轿口必须对着该方向;新娘上轿后,要停一会,叫作“迎喜神”,然后才能出发。
. l% N* v* |3 I* ~6 d" b7 Z. ]9 q3 B5 T: \
旧时,北京妓院中还有这种习俗:大年初一天刚亮,妓女要拉上相好的去走“喜神方”,即寻找喜神所在的方位,认为“遇得喜神,则能致一岁康宁;而能遇见白无常者,向其乞得寸物,归必财源大辟”。5 Q$ J, @0 _# u' D/ P

; Q: A/ g+ v# k9 h+ ~" X喜神并无特殊形象,完全是福神——天官的翻版。与其它婚俗、性俗相比,拜喜神的风俗似乎迷信色彩更浓一些。; i/ b2 b9 P. F
  q0 c; Z/ F! e/ S( ^: n- x
七、床神
2 n+ A( c, b" c$ E1 o0 m+ M4 G/ h% ?! M4 Q3 Q, O
祭祀床神的风俗由来已久,宋朝已流行此俗。宋人杨循吉《除夜杂咏》诗云:“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即是指此。俗传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这叫男茶女酒。祭床神时,置茶酒糕果于寝室,祈“终岁安寝”。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地区在除夕接灶神后,接着祭床神;有的地区在上元日后一日,即农历正月十六祭床神。
& Z) F+ r; @. p' Q2 C1 B& d
" d5 H; \7 D8 g: L1 m/ N( e旧时有些地区还有“安床”习俗,即在婚礼举行的前几天在洞房内安放新床;其位置要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来确定,忌与桌、柜、橱相对。安床要选择吉日良辰进行。安床后,当晚要拜床母。在明、清时就有拜床母的习俗,清代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婚礼礼拜床神,是希望新婚夫妻如胶似漆,生活幸福美满。
+ J& C- i( `" |4 G' C$ d9 Y
1 y8 o; u( v1 a7 Y) x八、和合之神
4 f- i: p) M* s* m' {) K; I( x: {' w3 k  D, U9 }" R. v$ Z
古时和合之神有不同的含意。《事物原会》云:“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与拾得也。”“和合”一词,有和睦同心,调和、顺利等意,最早则见于《周礼·地官》,在“媒氏”疏中云:“使媒求妇,和合二姓”,这应是“和合”之正解。所以和合神原主家人和合,逐渐演变为婚姻和合之神;并由原来蓬头笑面、擎鼓执棒的一位神,衍变为一持荷、一捧合的二神。持荷由于“荷”、“和”谐音,棒合也出于此故。4 S8 l( J$ r/ i( c! X

4 M2 o  x$ N2 B. r" }. J  \苏州寒山寺的大雄宝殿后壁,嵌有清代名画家罗聘所绘寒山、拾得写意话画石刻。大殿旁堂屋供奉木雕金身寒山、拾得塑像,一人手持一荷,另一人手棒一合,造型古朴,栩栩如生。
' y/ [0 X) s; W4 J8 G
1 I5 J  N* f& z( ^" |# v' F3 z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时,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寒山、拾得这“和合二仙”又作“和合二圣”。旧时常有悬挂和合二仙图于中堂者,取谐好吉利之意;又常于婚时悬挂,象征夫妻相爱。
! F9 q  F/ q4 A/ q7 h3 x/ ~! s  f% x: k+ g# C" o. p; W
九、子孙娘娘
6 x7 a, \* G# M1 ?' ~7 d. j
. J! j' ]' t! v( O$ V! C“多子多福,子孙满堂”是过去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态和追求,为了礼佛拜神、祈求子嗣,众多的送子神仙也应运而生。送子神仙名目繁多,一般都称为子孙娘娘。如广州著名的祈子神庙——金花庙中,主神为金花夫人,附祀的有张仙、华陀、月老、花王、桃花女、斗姆等,大都与生育有关;还有二十奶娘神像,也都和生育有关。这二十位子孙娘娘的名目如下:
3 w8 l: l# t4 a, `& T5 D+ U
: d7 a- Q6 _3 q: M( U# X- y! \0 c保痘夫人胡氏梳洗夫人张氏4 ?8 x2 w9 M9 L" T) ~: d

" b6 j6 m$ j1 Q0 i: G+ t教食夫人刘氏白花夫人曹氏) P( V1 m- |+ m$ A& @9 m
/ _, @" _  t9 [4 \  H
养育夫人邓氏血刃夫人周氏
8 d% _! }* y: c, S
$ d. S: o# m6 t' G" d转花夫人宁氏送子夫人谢氏
: [( p1 ^9 K2 N/ k( Q* d4 R
+ K1 n# r9 _, m) L: a3 f+ C大笑姑婆祝氏剪花夫人吴氏' X  H5 t$ P3 Q
* v2 R- k  J: g5 h& \
红花夫人叶氏小笑姑婆黄氏
) Y1 Q- z1 t0 r' ?% x5 ]& v* t& M4 L$ ~
羊刃夫人苏氏濑花夫人林氏+ O" _3 v* t6 W4 ]! O  p+ Z

1 ]/ q8 N2 O* Y6 t5 c6 E3 B保胎夫人陈氏教饮夫人梁氏7 j6 O! D* d3 X3 g' L( p8 \
3 Y! I4 l, d9 E" @( F
教行夫人黄氏腰抱夫人万氏
8 J7 v! D4 o, |  d1 g
/ ~" v2 J1 |/ T栽花夫人杜氏送花夫人蒋氏
# w) l8 k% Q! C9 ]- {" [. J! t
0 `1 U! v, u$ [所谓“花”,是指胎儿、婴儿。“白花”指男孩,“红花”指女孩。“转花”是指女转男。这里的子孙娘娘众多,分工细致,从投胎、怀胎、定男女、保胎,直到分娩、养育,乃至吃、喝、梳洗、行走、去病等无所不包,所以很受人们、特别是妇女们的欢迎与崇拜。正如清道光时《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四所说:“金花会盛于省城河南,乡内则甚少。惟妇人则崇信之。如亚妈庙各处,内有十二奶娘,妇人求子者入庙礼拜,择奶娘所抱子,以红绳系之,则托生为己子,试之多验。然年卒不少。”/ O6 h+ d- J# V# H4 Z2 c: t& O: `' s

1 L7 p9 I8 P3 R8 S( M* Z$ Q台湾的子孙娘娘叫注生娘娘,“注生”是执掌生育之事。这位注生娘娘是从大陆传过去的,原为福建的临水陈夫人,又被当作妇女难产之神。福州的注生娘娘庙在主神两侧竟有三十六婆祖,而台湾和福建其它地方的注生娘娘庙中的婆祖一般为十二位。天津天后宫中的子孙娘娘也很有代表性:正殿中的主神是天后圣母,左右则是她的化身娘娘,名曰眼光娘娘、子孙娘娘、耳光娘娘、斑疹娘娘、千子娘娘、引母娘娘、乳母娘娘。
9 @' E2 e4 Y4 ^' \9 ~3 N# f9 ^' Y* t: `. i6 I( ?) L1 {
十、娼妓神
( P1 S7 J+ \0 O3 d. I& D
; W  k, W! [( r: g( M  e5 o过去妓女供奉的神明除通用神外,还有自己的专用神。最早的娼妓神,据称是春秋时的大政治家管仲。清代的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云:“娼族祀管仲,以女闾三百也。”关于“女闾三百”一事,《战国策·东周策》云:“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明人谢肇浙的《五杂俎》云:“管子之治齐,为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国。”由于管仲是历史记载最早公开地、大规模地设倡者,所以被后世妓女奉为祖师与神明。
0 p! l4 s' i7 I3 j  p% ^7 g: G
" A) ^- m  K8 b) z6 |除管仲外,古代娼妓还信奉白眉神。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白眉神长髯伟貌,骑马持刀,与关公像略肖,但眉白而眼赤。京师人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者”,必大恨,其猥亵可知。徐珂的《清稗类钞》说他又叫妖神:娼家魔术,在在有之,北方妓家,必供白眉神,又名妖神,朝夕祷之。千百年来,娼妓对白眉神十分恭敬,“初荐枕于人,必与艾豭(老公猪,指嫖客)同拜此神,然后定情,南北两京皆然也。”
% E/ Y. `) B! J" F2 A- H+ \' F6 ~5 P8 p*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梦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梦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